首先謝謝各位衣食父母的打賞,以及對我昨天典型天秤座的各種糾結的寬容。就像一個朋友在後臺說的那樣——怎麼樣還不是混碗飯吃?好好寫你的文章就是,如果要商業化,就商業化,最壞不過再回公司打工——太鞭辟入裡了,專治各種臭老九毛病。
建議也很多,我會一條一條仔細看,不過先寫推送——不要辜負了大家的心意。
但是昨天還是留下了一個尾巴——甘油,尤其是高濃度的甘油,總是需要給大家一個解釋的——到底怎麼用?怎麼樣才能避免問題,獲得好處?
第一次看「言安堂」的朋友可能莫名其妙,大叔先給個電梯。
說點心裡話
角質層給zuo壞了,還有救嗎?
不好意思甘油惹禍了
甘油和白醋:謠言是如何產生的
首先聲明,雖然我的觀點隨著時間略微有調整,但是我一直堅信甘油的好處,尤其是對於很多油敏皮的朋友來說,絕對是很好的一個工具。但是前面雖然寫了幾篇文章,還是沒有把這個事情說清楚,以至於造成了一些問題,我不得不(又一次)痛下決心來再次談談甘油的問題。
(一)
甘油這東西,是皮膚裡面本來就有的。
我們所謂的「油脂」,特別是動物油脂或者植物油脂,其實講的就是脂肪酸甘油酯。這裡有兩個「zhi」(第二聲),怎麼區別呢?「脂」是指某種實在的東西(比如豬油、羊油、馬油或者海狗油),「酯」是指這個實在的東西裡面的一個結構(黑話就是羥基OH和羧基COOH兩個結婚並且生出一個水分子H2O這件事情的結果)。
慢慢慢,你不是說甘油嗎?關這個「脂」和「酯」什麼事情?
嗯別著急別著急。
我們身體裡都有油脂(要不然怎麼天天嚷嚷著減肥?),我們身體裡還有專門把這些油脂打散開來變成「脂肪酸」和「甘油」的勞動模範(就是我們常說的酶,減肥的過程很多就是這些酶把脂肪給消解掉的過程)。皮膚裡面也都有。
這兩傢伙一碰頭,甘油就有了。所以,甘油是皮膚裡面天然就有的保溼成分,只要不過量,就不用太擔心安全性——多少是過量呢?好像法規裡面沒有說甘油的上限,意思是說這東西足夠安全可以直接往皮膚上抹——當然你也不會那麼幹,純甘油太黏膩,而且塗上手有點灼熱感(吸水會放熱)。
(二)
甘油自己結構很簡單。碳原子像是一個樂高玩具,上面有四個插孔。插孔上可以插上幾個小棒子互相連接起來。三個碳原子插在一起,再在每個碳原子剩下的插孔上一人一個「羥基」(待會再說這羥基的事情),剩下的空位全部用氫原子來補上。
白色的是氫原子,紅色的是氧原子(一個氫原子直接接在一個氧原子上是「羥基」——「羥」念」槍「,實際上就是把」氫」字下面的一小部分和「氧」字下面的一部分連接起來,讀音也是「氫」「氧」很快地一起念「qi"「ang",化學家沒有啥想像力),灰色的是碳原子——有機化學是樂高積木
這個結構的特點是啥呢?
吸水。
因為水分子就是一個氫原子和一個「羥基」(你也可以說是一個氫原子加一個氧原子再加一個氫原子,都沒有錯)。
水分子像一個穿著紅色內褲的娃娃,氫和qi-ang(羥基——氫和氧)的組合,結構和甘油的羥基很近
「羥基」多的分子對於帶著一個「羥基」的水來說吸引力巨大,因為大家是親戚嘛。
所以除了基本結構要求的碳氫原子之外全部是全部是「羥基」的甘油對水分子來說魅力不可擋(其實所有的保溼成分都差不多,透明質酸——就是玻尿酸,這翻譯有問題——也是一堆的「羥基」),一旦鋪展到皮膚表面上就能夠幫助皮膚把水給抓住。
對於屏障功能受損的皮膚來說,這個東西幫助就比較大。如果有比較多的甘油停留在皮膚的表面,那麼從真皮層供應上來的水分(真皮層水含量很大)就不會輕易地散失到空氣當中去,這就給屏障功能受損的表皮層,尤其是角質層(屏障功能大軍的最最重要的主力,實際上我覺得是唯一的主力),一個休(苟)養(延)生(殘)息(喘)的機會。
為啥?
因為角質層雖然是保護水分不流失的,但是她自身確實沒有水就無法工作的!
角質層的水含量,一般認為在8%到20%之間。如果達不到這個水含量,角質層中非常重要的一些化學反應就無法進行(角質層不是大家想像中的一層死細胞)。這些化學反應無法進行,就會導致角質層的屏障功能進一步降低,然後化學反應就更加進行不了。
惡性循環。
甘油停留在皮膚表面,甚至部分滲透到角質層之中,就能夠幫助角質層暫時性地留住水分。同時,由於甘油的吸溼性,甚至可以直接將角質層下面已有的一些水分像抽水機一樣吸上來(這部分大家有爭議,有人認為好有人認為不好,但是我覺得,從短期效果來看,急救的效果是好的)。
有了甘油的幫助,角質層中的角化細胞,甚至表皮層中的角質細胞,終於可以挽留住從身邊匆匆而過的水分子,開始進行正常的新陳代謝,從而慢慢恢復元氣。
(三)
可是,甘油真正重要的能力不僅僅是自己的吸溼性。
這裡又要蕩開一筆(你們習慣大叔的思路就好,這裡一下那裡一下很正常)。
在表皮層中,是沒有血管的,對,毛細血管都沒有。表皮層中所有的營養和水分都是靠真皮層供應。有些東西需求量少也就算了,等著郵遞員一周來一次,但是像「水」這麼重要的戰略物資,表皮層可沒有那麼好的耐心。
於是表皮層就造出了自己的武器,叫做「水通道蛋白」(AQP)。
這東西幹嘛用呢?
提水呀。
本來水分子是緩緩向上滲透的,不緊不慢。表皮層細胞可就受不了了——你老人家這麼慢往上走,上面要幹透了!表皮層的角質細胞就弄出一個鉤子——AQP——把水分子勾上來。
玩過那種弱智的釣魚遊戲嗎?有點兒類似,不過這次換提水了。
但是這個跟甘油有什麼關係呢?
這個AQP是個家族,其中很多成員不但勾搭水分子,還勾搭甘油分子。這也可以理解,甘油是吸水的,有的時候能勾搭水分子就去勾搭水分子,有的時候放眼望去只有甘油,那麼甘油也行吧,先上去再說,上去了你也會幫我給水分子暗送秋波不是?
而根據文獻,補充一些甘油能夠讓AQP家族更加興旺發達,而且工作能力也增加了。
也就是說,在皮膚表面塗抹甘油,不但能夠保存水,留住水,還能提升皮膚內部抽水機的工作效率。
這樣做的目的,並不是日常的維護,而是在皮膚角質層已經缺水的情況下糾正整個表皮層新陳代謝——說人話,就是讓幫皮膚整整隊形,不要因為缺水亂了套。
(四)
哇,這麼好!那一天兩次高濃度的甘油招呼吧。
也不能這麼幹。甘油這東西,雖然效果很好,能夠迅速提升角質層的水含量,並且也能當監工使,讓皮膚抽水機更快更好地工作,但是也有一些潛在的風險。
這傢伙個頭很小,很能鑽。這樣就讓甘油相對容易就能進入皮膚深層。一點點當然沒有問題(所以國家就沒有什麼甘油的使用上限要求),多了就不好——皮膚是有結構的,這些結構是皮膚屏障功能的保證,突然間跑過去一堆甘油,可能會鬆動本來是完整的結構。
也就是說,本來一家人做一家人的事兒,偶爾需要來一個幫工。如果突然間來了太多保姆,可能也會影響到這家人的正常工作生活。
所以,大叔的推薦是,皮膚乾燥的時候隔幾天用一次高濃度的甘油,最好一周不要好過兩次(跟面膜的頻率差不多)。而且,最近大叔發現真的有朋友對甘油是過敏的,所以使用前一定要做測試,可以在肘部或者頸部先測試之後再使用。
還有,根據最近朋友們的反饋,高濃度的甘油使用不要超過十五分鐘。
不是大叔以前不肯把話說清楚,實在是根據後臺的消息不斷有更多的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