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油產丁二酸細胞工廠研究取得進展

2021-01-07 騰訊網

丁二酸可用於1,4-丁二醇、四氫呋喃、γ-丁內酯及PBS可降解塑料的合成,在化工、材料、醫藥、食品領域有著廣泛的用途,被美國能源部列為未來12種最有價值的平臺化合物之一。構建高效生產丁二酸的微生物細胞工廠,將可再生的生物質資源高效轉化為丁二酸,是近年來國際上的研究熱點。甘油作為高還原力的碳源,在生產丁二酸等需要較多還原力的產物時具有較大優勢。但是,目前代謝工程改造微生物以甘油為底物生產丁二酸仍具挑戰性,厭氧條件下丁二酸的產量和生產速率非常低。

中國科學院天津工業生物技術研究所研究員張學禮帶領的微生物代謝工程研究團隊通過對厭氧甘油代謝途徑的理性分析,推測大腸桿菌原有的兩條甘油厭氧代謝途徑分別存在著缺乏丁二酸合成的重要前體磷酸烯醇式丙酮酸(PEP)和能量供應不足的問題。團隊通過基因編輯手段,將大腸桿菌中原有的兩條甘油代謝途徑失活,並使用來自克雷伯氏菌的ATP依賴型二羥基丙酮激酶替代了大腸桿菌原有的PEP依賴型二羥基丙酮激酶,從而在大腸桿菌中構建了一條新的甘油厭氧代謝途徑。新的甘油代謝途徑既不消耗PEP用於二羥基丙酮的磷酸化,又能額外產生質子動力勢為細胞生長和丁二酸外排提供能量。使用這條節能的甘油代謝途徑後,丁二酸產量、比生產速率和胞內ATP含量分別增加了282%、63%和338%。在厭氧條件下,96小時內可生產483 mM丁二酸,轉化率達到理論最大轉化率的92%,比生產速率是迄今為止甘油生產丁二酸的最高水平。該研究表明,能量供給是甘油厭氧發酵生產丁二酸的關鍵調控因素,通過產生質子動力勢提高能量供給能顯著提高甘油厭氧產丁二酸的合成效率。該研究為利用甘油為原料發酵生產丁二酸奠定了技術基礎。

該研究得到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合成生物學重點專項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的支持,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Metabolic Engineering上,天津工生所博士研究生於勇為論文的第一作者,張學禮為論文的通訊作者。

設計新的甘油厭氧合成丁二酸途徑產生質子動力勢提高能量供給

來源:中國科學院天津工業生物技術研究所

相關焦點

  • 對苯二甲酸二乙酯合成新路線研究取得新進展—新聞—科學網
    對苯二甲酸二乙酯合成新路線研究取得新進展     記者劉萬生 盧銳 於維強 中科院大連化物所生物能源研究部有機催化研究組徐傑研究員和路芳研究員帶領團隊在對苯二甲酸二乙酯合成新路線的研究中取得新進展,該合成新路線以生物質基粘康酸為原料,經與乙醇和乙烯發生連續的酯化反應、Diels-Alder反應以及脫氫反應,直接合成對苯二甲酸二乙酯。
  • 三丁酸甘油酯在養豬生產上的應用研究進展
    近年來的研究表明,丁酸還具有較強的殺菌作用(Kwan等,1998)、可影響蛋白質合成(Kruh等,1982)、基因表達(Miller等,1998)和細胞分化(Pouillart等,1992)等作用。但是,丁酸的液體形態和易揮發性,以及特殊的嗅味,導致其不利於實際生產應用。
  • 對苯二甲酸二乙酯合成新路線研究取得新進展
    > 中科院大連化物所生物能源研究部有機催化研究組徐傑研究員和路芳研究員帶領團隊在對苯二甲酸二乙酯合成新路線的研究中取得新進展,該合成新路線以生物質基粘康酸為原料,經與乙醇和乙烯發生連續的酯化反應、Diels-Alder反應以及脫氫反應,直接合成對苯二甲酸二乙酯。
  • 肉桂酸細胞工廠設計報告
    www.rxnfinder.org一:化合物基本信息 化合物基本信息化合物中文名:    肉桂酸  二:RxnFinderRxnFinder的細胞工廠報告,正常分為十個部分,本次預研報告分為三個部分:給定生物合成目標化合物的生物合成現狀
  • 小桐子生物柴油製備研究取得進展
    然而,傳統化學法採用的液體酸鹼法,其生產過程複雜、腐蝕設備,並存在催化劑難回收、副產甘油精製困難、後續處理產生大量廢水等問題。於是,尋求活性穩定、可回收和重複利用的新型催化劑和開發綠色催化工藝成為近年來的熱點研究方向。
  • 甘油二酯可有效減少脂肪攝入-甘油二酯人體脂肪代謝的關鍵因素
    原標題:甘油二酯可有效減少脂肪攝入-甘油二酯人體脂肪代謝的關鍵因素脂肪又稱三脂醯甘油或甘油三酯,其中甘油的分子比較簡單,是由一分子的甘油和三分子的脂肪酸結合而成。
  • 華中農業大學牛病研究團隊在牛支原體致病機制研究領域取得新進展
    cell culture」的研究論文,該研究在牛支原體致病機制研究領域取得了新進展。為了克服自身限制,需要利用宿主細胞和環境中營養物質維持生存,並發揮致病作用。然而由於支原體密碼子偏愛性、大部分基因為未知基因、遺傳操作工具少、小動物模型缺乏等原因,其代謝和致病機制雖然一直是醫學和獸醫領域關注的熱點,但研究進展緩慢。
  • 細胞內蛋白質摺疊研究取得進展
    ,因此在細胞內開展蛋白質的結構和動力學研究對蛋白質功能的解析至關重要。細胞內大分子的濃度可以達到300-450g/L,擁擠的細胞環境可能會影響蛋白質的摺疊,進而影響其功能。但是細胞環境如何影響蛋白質摺疊過程目前並不很清晰。近日,中國科學院青島生物能源與過程研究所研究員姚禮山帶領的蛋白質設計研究組在細胞內蛋白質摺疊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該
  • 「細胞工廠」——未來主流的生產工廠?
    生物製造的核心技術是構建高效的微生物細胞工廠,將生物質原材料轉化為各種終端產品。二、大宗化學品隨著合成生物學技術的發展,科學家們已經成功開發出一系列的細胞工廠用於生產大宗化學品,如乳酸、異丁烯、木糖醇、己二酸等。
  • 「細胞工廠」——未來主流的生產工廠?
    細胞工廠的構建理念 細胞工廠可以說是真實存在的,也能被認為是虛擬概念,它的功能與我們平常所熟知的「工廠」一樣,能夠生產工業化學品,具有不同生產階段的「車間」,如微生物的細胞器等;但細胞工廠的本質又區別於「工廠」,有時可能只是一類微生物,並不具備完善的流水線工程。
  • 青島能源所構建高效產烴細胞工廠研究獲進展
    隨著藍細菌等天然產烴微生物脂肪烴合成途徑的發現,利用這類天然途徑作為合成生物學元件構建高效細胞工廠,成為一種可持續、可再生製備脂肪烴生物燃料的潛在途徑。然而目前已報導的生物產烴途徑效率都很低,不具備工業應用潛力,因此通過生物工程技術大幅提高脂肪烴生物合成效率是當前的研究重點。
  • 萜類化合物合成研究取得進展
    利用合成生物學方法構建微生物細胞工廠生產萜類化合物是一種新型的生產模式,是目前國際上的研究熱點。   類胡蘿蔔素是一類代表性的萜類化合物,包括番茄紅素、β-胡蘿蔔素、蝦青素等。中國科學院天津工業生物技術研究所研究員張學禮帶領的微生物代謝工程研究團隊,前期在改造大腸桿菌生產類胡蘿蔔素方面有較好的研究基礎,一方面通過對中央代謝途徑的系統改造提高ATP和NADPH供給,解決萜類化合物合成途徑中輔因子不足的問題;另一方面,通過細胞膜形態和細胞膜合成的改造提高大腸桿菌的細胞膜含量,解決萜類化合物在底盤細胞中的存儲問題。
  • 生物法製造β-胡蘿蔔素研究取得新進展
    中科院天津工業生物技術研究所在構建大腸桿菌細胞工廠生產β-胡蘿蔔素方面取得進展,該成果已達到了大腸桿菌發酵生產β-胡蘿蔔素的國際最高水平。
  • 廣州生物院在轉錄因子二聚作用研究中取得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廣州生物醫藥與健康研究院Ralf Jauch課題組首次實驗證明了轉錄因子FOXA1蛋白的新的二聚結合形式,並在該二聚結合作用研究上取得新進展,研究成果於近日在線發表在《核酸研究》(Nucleic Acids Research)雜誌上。
  • 蓖麻磷脂酶PLDζ2同源基因功能研究取得進展
    研究蓖麻油生物合成的分子生化機制,通過基因工程的方法利用其它無毒油料作物生產蓖麻油是解決這一難題的重要途徑。脂肪酸的羥基化在磷脂PC上完成,在擬南芥中表達蓖麻的脂肪酸羥基化酶基因(RcFAH12)能使擬南芥種子累積少量蓖麻油酸(約17%),但主要是含一個蓖麻油酸的甘油三酯(TAG1),轉基因植物大量累積蓖麻油的瓶頸是蓖麻油酸不能有效地從其「生產工廠」磷脂PC轉移到其「儲存倉庫」甘油三酯(TAG)。
  • 天津工生所微生物電合成研究取得進展
    陰極電子在細胞內被轉化為還原當量,為胞內CO2的固定、富馬酸還原轉化丁二酸等提供還原力。隨著溫室氣體排放問題日益嚴峻,微生物電合成技術作為一種綠色可持續的生物固碳技術,成為當今研究熱點。近日,中國科學院天津工業生物技術研究所研究員張學禮帶領的微生物代謝工程研究團隊、研究員畢昌昊帶領的代謝工程與合成生物技術研究團隊合作,在微生物電合成技術方面取得重要進展。
  • 河南大學宋純鵬教授團隊在植物細胞膨壓調控機制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
    >2018年8月18日,Molecular Plant在線發表了河南大學棉花生物學國家重點實驗室/植物逆境生物學重點實驗室宋純鵬教授為通訊作者的題為「Modulation of Guard Cell Turgor and Drought Tolerance by a Peroxisomal Acetate–Malate Shunt」的研究論文
  • Metabolic Engineering:萜類化合物生物合成研究取得進展
    利用合成生物學方法構建微生物細胞工廠生產萜類化合物是一種新型的生產模式,是目前國際上的研究熱點。類胡蘿蔔素是一類代表性的萜類化合物,包括番茄紅素、β-胡蘿蔔素、蝦青素等。中國科學院天津工業生物技術研究所研究員張學禮帶領的微生物代謝工程研究團隊,前期在改造大腸桿菌生產類胡蘿蔔素方面有較好的研究基礎,一方面通過對中央代謝途徑的系統改造提高ATP和NADPH供給,解決萜類化合物合成途徑中輔因子不足的問題;另一方面,通過細胞膜形態和細胞膜合成的改造提高大腸桿菌的細胞膜含量,解決萜類化合物在底盤細胞中的存儲問題。
  • 微生物所輔因子自平衡的全細胞催化劑設計取得進展
    微生物所輔因子自平衡的全細胞催化劑設計取得進展 來源:微生物研究所   發布者:ailsa   日期:2017-11-22   今日/總瀏覽:2/3925
  • 供港一條龍肉雞企業踐行無抗,妙用三丁酸甘油酯
    目前江豐生物正在研究不同原料以及使用不同原料組合後的配合飼料系酸力的變化規律,以期能夠為科學有針對性地指導用戶用好酸化劑產品提供理論和數據支撐。雖然很多研究表明短鏈脂肪酸特別是丁酸是結腸及盲腸細胞的重要能量源,可促進腸黏膜細胞增殖、分化,起到保持腸道結構完整性的目的,利於腸道免疫功能的發揮。但由於丁酸本身的難聞氣味阻礙了其在飼料中的廣泛應用,後期出現的丁酸鈉、包被丁酸等產品也因其在胃中大部分被吸收或者包被後的釋放率而造成效果不穩定。在這樣的背景下,江豐生物提出脂肪酸甘油酯(粵腸健)的開發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