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視連續劇《漢武大帝》曾經很受歡迎,劇中有一個情節:一群身著漢服的人,騎著馬背著擔子,向西走去。他們不是商人或學者,而是奉漢武帝之命前往西域的使者,領隊的是張騫。
建元二年(公元前139年),在他父親甘的帶領下,大約有一百人。他們乘著大量的水向西航行。他們不知道長途旅行會發生什麼。接到「下西域」的命令時,張騫也很驚訝:他不知道走這麼遠要多長時間,準備多少糧食,甚至路上會遇到什麼土匪。交通不便讓張騫感到有點絕望,但皇帝的命卻難以違抗。經過幾天的準備,他還是帶著部下出發了。
臨行前,漢武帝前來送行。他的眼睛裡流露出一絲期待,但他更糊塗了。
為了到達目的地,他們必須先出玉門關和陽關,然後經過匈奴腹地,最後穿過沙漠。這聽起來對上帝來說是一項非常繁重的任務。當然,這些特使也非常清楚,生還的機會很小。然而,據史料記載,張騫是一個「堅強、慷慨、可靠」的人。
在穿越匈奴腹地的時候,沒有意外,他們被匈奴搶劫了。他們不服從,被匈奴殺死了。其中一個是張騫。
匈奴士兵知道他是漢朝的官員,就把他活捉了,送到軍部部長單玉那裡。得知張騫要派使者到月氏,對張騫說:「月氏在北方,漢朝怎麼能到那裡?」軍臣單于認為既然他已經抓到了漢武帝的重要官員,他還不如用這個威脅來要求漢武帝換黃金。即使他拿不到金子,如果他能幫我一把就更好了。
因此,單玉沒有殺害張騫,而是將其軟禁起來。然而,他娶了一個匈奴女人為妻。
首先,他沒有完成皇帝的遺囑;其次,他被囚禁在匈奴地區,人們不知道他是死是活。張騫「不辱皇帝命」,「不失漢節」。他從未忘記漢武帝賦予他的神聖使命,也沒有動搖成為漢代總使臣的意志和決心,在匈奴待了十年。
後來,在妻子的幫助下,張騫從匈奴邊疆逃走,甚至聯繫了大月氏。不幸的是,在去月氏的路上,他被巡邏的匈奴活捉,又出現在了單于面前。原來,張騫逃跑後,單于以為沒事了。結果,張騫被巡邏的戰士抓獲。
單于抿了一口手中的奶茶,冷笑道:「你又來了?看來我們羌族疆域遼闊,三天三夜都逃不掉」。即便如此,單于還是沒有殺張騫,而是讓他和妻子團聚。
被生擒的張騫深夜不願向東方張望。他的妻子也意識到了原因,認為如果長時間這樣,他會很擔心的。於是他對他說:「既然我丈夫日夜想回長安城,這次我們就一起回去吧。」說完,他們又伺機逃跑了。
張騫經過車師後,沒有前往伊犁河流域西北部。相反,他轉向西南,進入焉耆。隨後,他又向西繞行塔裡木河,穿越庫車、疏勒等地,翻越從嶺山脈,到達大灣。
張騫到達大宛後,向大宛王講解了自己的使命和沿途經歷。他希望大宛能派人送他走。如果他將來能回到漢朝,他會給皇帝送很多錢,並給他很多獎勵。元朔元年(公元前128年),張騫遷回國內。
回到長安城後,張騫安頓下來不久就上路了。這次旅行迎來了一個新的發現,那就是他發現了一個新的領域——印度。
張騫在大夏遊蕩,那裡住著許多希臘人。一次,張騫偶然發現了很多漢代的絲綢、瓷器等物品。他問周圍的人:「為什麼漢代的東西能傳到西域?」這是從中毒者那裡買來的,」附近的人第一次回答,張騫聽說了身毒,但他不知道是哪個國家。
所以,出於好奇,他決定去看看。
後來,他發現神都在中國離四川很近,於是他考慮能否繞道四川到達身毒。然而,使節們到達雲南後,卻遇到了一些麻煩。一切都很順利。如果我們安全抵達,中國很可能與「身毒」結成同盟。
然而,我們沒想到西南地區比匈奴更狡猾,不允許他們離開。此外,漢朝使臣在叢林中行走時被土匪殺害。特使被暗殺,只剩下一個倖存者。經過大量的艱苦工作和與滇王的接觸,信使得以在一個安全的環境中。使節們很快把消息傳到長安城,不久皇帝就出兵鎮壓土匪,滇國的情況比較平靜。
與此同時,匈奴方面挑起了戰爭,所有的軍隊都被遣送回去,使節們奉命回去。因為在當時的皇帝看來,匈奴的恢復遠比「身毒」的發現更有吸引力。
有人說張騫可以和哥倫布媲美。他發現了西域,開闢了西域。他是一個「新世界」,以換取他的生命。後來,鄭和就是這樣。
張騫是絲綢之路的開拓者,被譽為「第一個睜開眼睛看世界的中國人」。他把中原文明傳播到西域,把汗血馬、葡萄、紫花苜蓿、石榴、亞麻等品種引入中原,促進了東西方文明的交流。
當時,如果武帝堅持派使者去毒拜訪,可能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穫。也許這個叫「身毒」的國家已經成為中國的一部分。
參考資料:
【《史記·大宛列傳》、《漢書·張騫李廣利傳》、《後漢書·西域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