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騫:用生命促進了東西方文明,堪稱第一個睜眼看世界的中國人

2020-12-05 國話風騷

電視連續劇《漢武大帝》曾經很受歡迎,劇中有一個情節:一群身著漢服的人,騎著馬背著擔子,向西走去。他們不是商人或學者,而是奉漢武帝之命前往西域的使者,領隊的是張騫。

建元二年(公元前139年),在他父親甘的帶領下,大約有一百人。他們乘著大量的水向西航行。他們不知道長途旅行會發生什麼。接到「下西域」的命令時,張騫也很驚訝:他不知道走這麼遠要多長時間,準備多少糧食,甚至路上會遇到什麼土匪。交通不便讓張騫感到有點絕望,但皇帝的命卻難以違抗。經過幾天的準備,他還是帶著部下出發了。

臨行前,漢武帝前來送行。他的眼睛裡流露出一絲期待,但他更糊塗了。

為了到達目的地,他們必須先出玉門關和陽關,然後經過匈奴腹地,最後穿過沙漠。這聽起來對上帝來說是一項非常繁重的任務。當然,這些特使也非常清楚,生還的機會很小。然而,據史料記載,張騫是一個「堅強、慷慨、可靠」的人。

在穿越匈奴腹地的時候,沒有意外,他們被匈奴搶劫了。他們不服從,被匈奴殺死了。其中一個是張騫。

匈奴士兵知道他是漢朝的官員,就把他活捉了,送到軍部部長單玉那裡。得知張騫要派使者到月氏,對張騫說:「月氏在北方,漢朝怎麼能到那裡?」軍臣單于認為既然他已經抓到了漢武帝的重要官員,他還不如用這個威脅來要求漢武帝換黃金。即使他拿不到金子,如果他能幫我一把就更好了。

因此,單玉沒有殺害張騫,而是將其軟禁起來。然而,他娶了一個匈奴女人為妻。

首先,他沒有完成皇帝的遺囑;其次,他被囚禁在匈奴地區,人們不知道他是死是活。張騫「不辱皇帝命」,「不失漢節」。他從未忘記漢武帝賦予他的神聖使命,也沒有動搖成為漢代總使臣的意志和決心,在匈奴待了十年。

後來,在妻子的幫助下,張騫從匈奴邊疆逃走,甚至聯繫了大月氏。不幸的是,在去月氏的路上,他被巡邏的匈奴活捉,又出現在了單于面前。原來,張騫逃跑後,單于以為沒事了。結果,張騫被巡邏的戰士抓獲。

單于抿了一口手中的奶茶,冷笑道:「你又來了?看來我們羌族疆域遼闊,三天三夜都逃不掉」。即便如此,單于還是沒有殺張騫,而是讓他和妻子團聚。

被生擒的張騫深夜不願向東方張望。他的妻子也意識到了原因,認為如果長時間這樣,他會很擔心的。於是他對他說:「既然我丈夫日夜想回長安城,這次我們就一起回去吧。」說完,他們又伺機逃跑了。

張騫經過車師後,沒有前往伊犁河流域西北部。相反,他轉向西南,進入焉耆。隨後,他又向西繞行塔裡木河,穿越庫車、疏勒等地,翻越從嶺山脈,到達大灣。

張騫到達大宛後,向大宛王講解了自己的使命和沿途經歷。他希望大宛能派人送他走。如果他將來能回到漢朝,他會給皇帝送很多錢,並給他很多獎勵。元朔元年(公元前128年),張騫遷回國內。

回到長安城後,張騫安頓下來不久就上路了。這次旅行迎來了一個新的發現,那就是他發現了一個新的領域——印度。

張騫在大夏遊蕩,那裡住著許多希臘人。一次,張騫偶然發現了很多漢代的絲綢、瓷器等物品。他問周圍的人:「為什麼漢代的東西能傳到西域?」這是從中毒者那裡買來的,」附近的人第一次回答,張騫聽說了身毒,但他不知道是哪個國家。

所以,出於好奇,他決定去看看。

後來,他發現神都在中國離四川很近,於是他考慮能否繞道四川到達身毒。然而,使節們到達雲南後,卻遇到了一些麻煩。一切都很順利。如果我們安全抵達,中國很可能與「身毒」結成同盟。

然而,我們沒想到西南地區比匈奴更狡猾,不允許他們離開。此外,漢朝使臣在叢林中行走時被土匪殺害。特使被暗殺,只剩下一個倖存者。經過大量的艱苦工作和與滇王的接觸,信使得以在一個安全的環境中。使節們很快把消息傳到長安城,不久皇帝就出兵鎮壓土匪,滇國的情況比較平靜。

與此同時,匈奴方面挑起了戰爭,所有的軍隊都被遣送回去,使節們奉命回去。因為在當時的皇帝看來,匈奴的恢復遠比「身毒」的發現更有吸引力。

有人說張騫可以和哥倫布媲美。他發現了西域,開闢了西域。他是一個「新世界」,以換取他的生命。後來,鄭和就是這樣。

張騫是絲綢之路的開拓者,被譽為「第一個睜開眼睛看世界的中國人」。他把中原文明傳播到西域,把汗血馬、葡萄、紫花苜蓿、石榴、亞麻等品種引入中原,促進了東西方文明的交流。

當時,如果武帝堅持派使者去毒拜訪,可能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穫。也許這個叫「身毒」的國家已經成為中國的一部分。

參考資料:

【《史記·大宛列傳》、《漢書·張騫李廣利傳》、《後漢書·西域傳》】

相關焦點

  • 地球儀的發展史,從異域玩物到「睜眼看世界」
    同一時期的中國,我國偉大的思想家孔子說「天道曰圓,地道曰方」,但當時絕大多數的中國人還是認為地球是平的。在貝海姆的地球儀上,寫著這樣一句話:世界是圓的,可以航行到任何地方。貝海姆製作的地球儀,藏於紐倫堡日耳曼而在地球的另外一端,有著5000文明的中國,也有人開始探索地球儀,早在中國的元朝時期
  • 漢朝為什麼要對古希臘文明開戰?|地球知識局
    無論是大河文明,還是海洋文明,在它們的發展之初大都是獨立發展,相互之間極少有交叉和互動。大唐王朝和阿拉伯帝國的怛羅斯之戰之所以那麼讓人心嚮往之,就是它代表了不同地域兩個陌生的文明第一次相遇擦出火花,對於歷史愛好者有「出圈」的驚喜感。其實,在怛羅斯之戰的700多年前,漢武帝劉徹治下的漢帝國就有一場直面遙遠希臘文明的碰撞。
  • 河東故事——張騫與鹽運
    但苜蓿、豌豆卻吃得騾馬膘肥體壯,大大促進了鹽運業發展。河東厚土,物華天寶,人傑地靈,上古之時就是夏人聚居之地,還在安邑建立了都城。到公元前十七世紀,東夷族人崛起,不久興兵伐桀滅夏成功,迫使夏人外遷。至於遷至何處,卻沒有說得清。到了漢武帝初年,河西走廊的匈奴連連犯境,又襲擊月氏國並殺死月氏國王,對鄰國構成了強大的威脅。
  • 遊牧民族的歷史貢獻:加速了中華文明進步,奠定了中國的疆域
    世界上主要的農業起源之地都集中在北半球的大江大河流域,如古埃及尼羅河下遊、兩河流域、印度河—恆河流域、長江—黃河流域,不過中美洲產生於高原之上,是一個奇葩的農業文明。這些農耕區域在世界上遙相呼應,照亮了蒙昧的史前時代。但是,他們又是各自相距萬裡,彼此孤立,缺乏聯繫。如果沒有文明之間的交流,那麼文化如何得以快速進步呢?這時候,遊牧民族就起到了交流的中介作用。
  • 《BMC生物學》:東西方人四千年前已混血
    《BMC生物學》:東西方人四千年前已混血 1934年,瑞典考古學家貝格曼在新疆塔裡木盆地附近一個乾涸的河床裡發現一片墓地。此後,該片墓地消失了66年,直到2000年才被中國探險隊重新發現。經考古認定,該片墓地由167座墓組成,共分上下五層,其中保存有大量木乃伊、動物殘骸、植物遺存和隨葬品。其主人大多死於3500年-4000年前,是目前發現的最古老、保存最好的墓地。
  • 美洲大陸或許不是哥倫布最早發現的,最早發現那裡的應該是中國人
    人類一直都在不斷前行著,不斷認知著這個世界。從地心說到日心說,從九大行星到八大行星,人類在不斷更正著教科書。或許有一天,哥倫布最早發現美洲新大陸的說法也會被更改。眾所周知,是航海家哥倫布發現了美洲大陸。
  • 世界上最稀有的眼睛,堪稱億裡挑一,美得不可方物也讓人觸目驚心
    現在很多人都喜歡出國旅遊,作為中國人來說,我們應該是世界上最喜歡出國旅遊的民族之一了。根據統計,中國每年的出國旅遊人次是名副其實的世界第一,達到1.3億人次之多,是世界上其他國家難以望其項背的。而另一項數據也說明了,中國人是世界上最安土重遷的民族。
  • 統治與文明,大航海時代殖民帝國的形成與世界經濟發展
    不過穆罕默德二世可能想像不到,他的這次軍事行動,帶給了世界非常強烈的變革。早在羅馬帝國時代,當時東西方文明就已經通過一條陸地上的絲綢之路進行溝通和交流,當時東方的漢帝國稱呼羅馬帝國為「大秦」,此後絲綢之路始終作為東西方文明以及商業往來的重要通道,尤其是到了唐代的時候,雙方的來往達到了最大規模,直至蒙元時期,作為帝國中心的元大都,一直是作為東方國際貿易中心。
  • 關於東西方的「地理決定論」
    美國歷史學家伊恩·莫裡斯參考考古證據、歷史數據、現代社會數據等方面,提出了能量獲取、社會組織、戰爭能力、信息技術4個參數,以此來衡量不同文明的發展程度,並在此基礎上創設了「社會發展指數」。在《西方將主宰多久》中,莫裡斯利用這一指數及描述它的模型,對「西方緣何主宰世界」這一經典問題,提出了新看法。
  • 領導力的"白皮和黃心" 東西方領導力哲學區別
    我猜法國同學一定是在中國待了很多年才能有如此的含蓄表達的造詣,抑或地中海地區如法國文化也像中國人那麼曖昧含糊?由於從前的同事來自全球各地,我有機會發現斯堪地那維亞人、德國人、美國人都很直接,法國人、義大利人居中。早年對我有知遇之恩的德國上司艾卡,是一個中國通。
  • 西方媒體評價出十九世紀世界三大偉人,第一個竟然是中國人!
    西方媒體評價出十九世紀世界三大偉人,第一個竟然是中國人!十九世紀可以說是世界歷史上一個非常重要的節點,在十九世紀的時候,西方相繼完成了第一次工業革命,第二次工業革命。世界發展進入了個非常快速的時期。西方媒體就評價出了十九世紀世界的三大偉人,第一個就是中國人!
  • 史前大洪水,上帝給了西方諾亞方舟逃命,中國人那時在幹什麼?
    眾所周知我們人類在發展的過程中,已經走過了上萬年,文明的不斷延續,讓我們成為了這個世界的住在,也因為地域的隔閡,因此形成了不同的文明,在近代東西方文明水乳交融,形成了我們今天所看到的樣子,簡單而言每個文明存在在這個世界上都是不斷的發展,不斷的融合,但在東西方文明交替過程中,似乎有一點最相似
  • 《我的世界》四大比末地更難闖的遺蹟,第一個堪稱「煉獄」場所!
    《我的世界》MC比末地更難闖的四大遺蹟,最後一個存在未知危險!《我的世界》四大比末地更難闖的遺蹟,第一個堪稱「煉獄」場所!在沙盒遊戲《我的世界》裡面,末路之地由於比較有名,導致很多信息被玩家透露和分享,闖關難度一般。小編「我尚的大世界」介紹四大比末地更難闖的遺蹟!
  • 美國泛濫成災的動物,幾乎沒有天敵,卻被中國人搶著吃
    中國的吃文化一直就是世界上比較出名的,可以說,自古以來,我們華夏民族就對吃有著很大的研究。一開始我們都是以主食米和面為主的,隨著張騫出使西域,越來越多的蔬菜瓜果傳入了中原。在中國旅遊一直是我們餐桌上不可少的美食,其實說白了,這是因為東西方文明差異所造成的結果。
  • 張騫出使西域能媲美哥倫布發現新大陸嗎
    至少從中華版圖鞏固這個角度來看,張騫的出使西域,絕對可以媲美哥倫布發現新大陸。張騫一出,雖歷經千難萬險,但中華版圖從此增加。大漢因此控西域,出東北,定西南。漢初之時,漢之能控制的版圖,約在 400 萬平方公裡。在漢武帝初期,漢帝國的最西端,僅到金城。金城,即今甘肅省蘭州市,看地圖即知,蘭州在如今中國版圖中,算是腹地,堪稱中國之中。
  • 「求同存異,異質互補」東西方共話兒童戲劇發展
    在「東西方文化對兒童戲劇觀的影響」的主題對話中,來自中國、日本、德國、丹麥等國家的兒童劇工作者分享了不同的兒童劇發展理念。ASSITEJ日本中心主席、編劇、導演藤田朝介紹,與中國兒童劇基本在劇院上演不同,日本兒童劇70%是學校公演,20%由學生母親們主持的團體組織上演,10%在公共場所演出。與中國兒童劇相同的是,日本的兒童劇也十分重視劇作的故事情節和教育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