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房子,豎立在寧波北侖梅山灣海域,扛過了颱風,扛過了寒潮。窗外,白浪拍窗;屋內,酒杯紋絲不動。
46歲的羅煜,花費上千萬,完成了自己的夢想,建造了一座水上屋,他稱其為「諾亞方舟之城」。
每到周末,水上屋就熱鬧起來,孩子歡快地跑動著,抓著父親潛水摸來的大生蠔大聲喊叫。
到了傍晚,一桌剛剛捕撈上來的海鮮大餐已經就位,一家人看著夕陽落海,聽著海浪拍打,品嘗著紅酒美食。
家門口捕撈的帶魚
建造這座水上屋,是羅煜從2006年就開始的念頭。
「我去馬爾地夫旅遊的時候,就被那裡的水上屋深深地吸引住,那是我小時候夢想的房子,就建立在廣闊的大海上。」
小時候,羅煜從一本科普讀物上讀到人類移居海洋的故事,但是長大以後,他發現這僅僅是個故事。從馬爾地夫回來後,建造一座寧波的水上屋,始終徘徊在他的腦海中。
「那時候條件不夠,經濟、生活、婚姻、健康等等都經歷了一些坎坷,始終沒有足夠的條件去完成夢想。」
曾經因為要命的疾病,他比以往更努力地去打拼,覺得自己可能沒有明天,但是作為男人,只要活著一天,就得為家庭撐起一片天空。
羅煜說:「我做過很多項目和職業,包括導演,做過製片人,文化傳媒、高爾夫、科技公司、投資管理公司,事業大起大落都有過;也曾經有潦倒的時候,親戚朋友都會躲著走。」再後來他逐漸清晰了人生的方向。
「2011年的一個晚上,我給孩子輔導作業,讀到一位美國探險家少年時代寫下的127個夢想,在他56歲的時候,完成了106個夢想。我為什麼不去完成我的夢想呢?」
寧波沿海潮差大,颱風多,造一座水上的房子,困難重重。更重要的是,建造一座海上屋的成本實在很高,羅煜說迄今為止已花了上千萬。
「家裡人也很不支持,跟科研打了一輩子交道的父親很不理解,說我花那麼多錢,還不如去遊山玩水呢。可是啊,人活著,總得有一些值得去做的事啊。近十幾年來,我算是越活越明白了。」
羅煜是工科男,好奇和探究心重,本身熱衷於發明創造,持有很多國家發明專利,還是寧波大學的碩士生兼職導師。在下定決心後,他就開始到處考察,從南北極到全中國的海岸線,再到國家級海洋實驗室尋找技術支持,並邀請了多位各個領域的專家指導水上屋的設計。
同時,他又到處找海,尋找能夠同意接納水上屋做實驗的海域,好說歹說,終於在一家遊艇培訓基地「借」到了一塊海域。
2013年第一代水上屋開始動工,採用的是雙浮體結構,外形像一個船艙。一年半後,這座被稱為1.0版的水上屋順利下水,並經受住了颱風的考驗。
「每次颱風來的時候,我會偷偷躲在屋裡,測試各種數值,確定水上屋的綜合性能。」羅煜說自己給當地政府工作人員添了不少麻煩,「他們每次勸我離開後,多數時候都會偷偷回去。」
有時候颱風實在太大。上岸後,他就坐在車上,守望著經受海浪拍擊的水上屋,就像注視著自己的孩子成長一樣。
建造水上屋的過程中,羅煜還收穫了十幾項國家發明專利,獲得一些部門的權威認定。
2015年底,羅煜的水上屋項目在全球海洋經濟大賽中獲獎,也獲得了北侖梅山管委會的支持,水上屋在梅山灣海域落地。
如今,水上屋已從1.0版本升級到了3.0版本,全鋁合金結構的屋子建在一個200多平方米的平臺上,平臺下面安裝有矩陣式浮筒樁,讓水上屋穩穩地豎立在海面上。
目前這幢水上屋為全鋁合金結構,建在一個200多平方米的平臺上,平臺下面安裝有矩陣式浮筒樁,這是水上屋能夠安然漂浮在海面的關鍵。
為了保證水上屋的穩定,羅煜還自主研發了浮體自動穩性控制系統。這兩天寧波正值強冷空氣襲來,海面上刮著七八級大風,「坐在水上屋裡,幾乎感覺不到晃動,硬幣立在桌面也不會倒下。」
屋內,客廳、臥室、廚房、廁所應有盡有,還具備了淡水收集和直飲水處理能力,通過風、光、燃料來發電,生活汙水集中收集處理等。
羅煜說,建造水上屋最初的想法,因自己的興趣愛好起念,想打造一個現代版的桃花源記,在浮世上有一塊讓自己心靈沉靜、思考的淨土。「現在,我希望讓更多的人享受海洋生活的樂趣,推廣水上屋,未來會去國內和國外建一座座的海上城。」
羅煜和兩個兒子
他把水上屋的商標註冊為「諾亞方舟之城」。「等我老了,我會駕駛著我的水上屋去環遊世界。」
記者 | 夏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