鴿界趣聞每日為大家帶來養鴿賽鴿小常識以及鴿界趣事,點擊關注,每日免費為您帶來實用養鴿小文章,大家共同探討,共同進步,共同學習,如有問題更可留言,有問必答。
鴿子為何能從帶到一千公裡、五百公裡之遠的地方,鼓翼飛回來鴿舍呢?而且無誤地判定方向呢?關於鴿子的歸巢性能,學者與養鴿者之間,各有各的說法,一直到現在尚無一個肯定的定論。
但是存有鴿子只憑其獨特本能而飛回歸巢的模糊觀念,可說是缺乏養鴿的重要基本知識,對飼養鴿子、訓練優秀鴿子、繁殖優秀種鴿,可能有所不便。因此,這裡就以各種說法為基本,綜合來判斷鴿子的神秘歸巢性加以解說。
即使所流傳的各種說法,只是無科學根據的臆說,但對於實際訓練鴿子,淘汰改良品種上卻也有其重要的參考價值存在。不過,鴿子能順利回歸自己的巢屋,並非只有鴿子有這種特殊的能力,其實所有的鳥類先天上都具備有這種本能的。候鳥因季節南北飛渡,改變棲息處,可說正是鳥類的歸巢性,其最明顯的實例,乃是每年春天回到屋緣、屋頂下的燕子吧!此外,我們人類所飼鳥中的諸如:山雀、雲雀等馴熟小鳥,若從短距離放出,也同樣會飛回巢籠,但歸巢性優秀如鴿子者,卻也不多見。因此各種研究鴿子歸巢性的說法,現有鴿子利用其優越的視力,判定鴿棚方向之視力說;與其視力同樣優越的記憶說,認定鴿子能夠記住鴿棚的落處和附近地形、地物,鴿子能夠感受地磁氣而回歸的地磁氣說;鴿子為鴿棚所在的地電流所引導的地電流說;乃至第六感說、小腦說、本能說等等。野生的鴿子並非候鳥,所以其歸巢能力只限制極短的距離。一開始並沒有從幾十公裡或幾百公裡之遠的地方回歸的能力,其歸巢能力可以說是因人類施以訓練,而逐漸造成它能夠從遠距離飛回的能力。
如綜括以上各項說法,重新檢討鴿子的歸巢能力是什麼,很可能得到下面的結論。就是各自擁有極佳的望遠視力。可眺望相當遠的距離,更遠的距離則靠著對地形、地物的記憶力來幫助判斷,生疏的土地則以自己的記憶為底,回憶出各種地形和地物,從其中找出自己鴿棚坐落的地形,且靠此判斷力才能回歸鴿棚。至少如此說法,比地磁氣說或地電流說來得正確而實在多了。
此處關於鴿子的判斷力可不能疏忽以下的事實。鴿子一被釋放出,馬上會在釋放地上空旋飛,然後再向鴿棚的方向直飛,此種在上空旋迴,明顯地是為了從各種角度,以判斷自己方向的記憶力。 如鴿子判斷自己的鴿棚在南方,它就會向南方直飛,一面飛行,一面不斷地把眼底下的實際地形、地物和自己的記憶力對照,察知自己所飛的方向是否正確有無錯誤。這當然是個人的看法。當然這種歸巢能力,可能也有動物特有本能的作用,但可能還有判斷力的作用佔著很大的比率。而使鴿子進化到有此判斷力的頭腦,卻是人類努力的結果。一般野生鴿子,並沒有如現在我們養鴿人家所飼養的信鴿一樣,有如此高性能的歸巢能力。
以上即李前輩所撰原文。以下為個人看法。
野鴿不是候鳥,但其「同宗」斑鳩還「半是」——即候鳥、留鳥習性參半,過去鄰居有據季節、鳥道網捕斑鳩為生為樂的,如今大氣轉暖,我所居北緯36度北方位置,斑鳩基本看不出遷徙行為了,庭院四季可見,與人相伴,數十年間習性大幅度改變,與國人文明程度提高也直接有關。我意野鴿祖先遠古也曾遷徙,回顧才滅絕約90年的北美旅鴿,每年以上億隻的規模按季節遷徙,是表現最典型的鳩鴿類,證明鳩鴿類是存在遠距離定向能力的。我們馴養的賽鴿,不過是尋找到保留了遠距離定向能力的野鴿個體或群體,馴化後代代使翔激發,使之本能沒有退化淨盡而已。關於拓展這能力一說,我不贊同——凡家養畜禽要保留其野生性能,是南轅北轍。珍貴如「國寶」大熊貓者(臺灣稱「貓熊」),人工繁育中心出生長大的後代,要真正使其保留野外生存能力不消失,只能戴上電子發射項圈放歸山林,人類圈養情況下,無論如何也激發訓練不出來。放歸山林的圈養繁殖個體,有放歸失敗的例子,成功了的,其野外適應能力,也不會超過野外自然出生的同類。
一句話,人類馴養賽鴿,遂行現代賽鴿運動方式凡200年,欲使賽(家)鴿的定向能力越來越強,使翔距離越來越遠,歸巢性能越來越穩定,是不可能的。家養賽鴿群體其實是處于越來越退化過程中,看上去大體穩定就很不錯了——退化跡象,比比皆是——我們回不去了。國際鴿聯競翔規則賽距最遠定位於千公裡級,很明智很客觀了——競翔距離是不能無謂拓展的。賽鴿定向能力呈懸崖式退化,倒也不至於,就這麼玩下去便好。畢竟,賽鴿運動已經從比賽歸巢率轉化為比賽速度了,就鎖定於提升速度即可,這是該運動今後在適宜距離範圍內的唯一主攻內容。
犬鼻子靈,馴服,可利用之;狼鼻子更靈,不易馴化,放棄;豬鼻子超靈,也馴服,利用不上,轉而利用其皮肉。蜜蜂的定向、定位、定點本能極佳,還能移動定位,不死記一點,更可以利用之——從廣東運到河北,從河北運到黑龍江,追逐花期蜜源,當然,核心利用的,是其採花粉釀蜜的本能。人類嬰兒生下來就會吃奶(弱智嬰兒也會),所有哺乳動物幼崽都會——鴨嘴獸幼兒也會,全系本能,無師自通。都本能了還研究什麼——筆者舊作中提到過的,此時轉發一下?即使研究了,在無本能狀況下,也提煉不出本能來;但是本能能研究得讓它迅速消除——舉個正反兩面都有的例子:公雞按生物鐘準時啼鳴的本能極難消除——消除它幹嗎?母雞抱孵的本能若被消除了,那才是本事!母雞抱孵(俗稱「抱窩」,包含孵化後帶領雛雞覓食時段)期間是不產蛋的,消除此本能,可全年產蛋——如今國際流行的所有蛋雞優種,都是消除了抱孵本能的——本能之消除根據人類需要。根據用進廢退原理,家鴿中的肉鴿類和觀賞鴿類,其定向本能已全部退化,有的連飛行能力都蕩然無存。賽鴿類好容易保留的那點兒定向本能,那是萬萬消除不得的。
所以不必研究賽鴿的定向本能,研究也不會有什麼結果成果,看不到摸不著(個人看法)。就集體檢驗,以能歸巢為前提,速度快的保留,精準繁殖延續,使賽鴿運動還能繼續玩兒得轉。結果只需半年即可搞定(我對「百日齡賽」持明確反對態度——違反賽鴿科學的「揠苗助長」),賽鴿車(籠)決定一切,賽鴿運動就是一種篩選運動(過籮),玩兒概率優選,無他。
著名詹森家族老爸亨利及眾兄弟們,一輩子就幹優選這點兒事兒了,幹得極好,超越同儕,殊為成功!是這項運動的榜樣楷模標杆。現在及今後的國際賽鴿運動,永遠也跑不出這模式規範。海峽兩岸曾有共識習慣:通過賽鴿外觀跡象辨識賽鴿個體,企圖預判其競翔能力(成績)和遺傳能力,這其實是一種投機取巧獨佔先機的民族(東方)「本能」意識。此陳舊手法,在賽鴿表現其競翔能力有整體退化的情形下,最近在大陸有所抬頭——體現在倡導看完賽鴿眼表看眼底,探看有技藝,操作有設備。臺灣那邊鴿界這「絕技」似乎並未「死灰復燃」——開玩笑地說,就是把鴿眼或人眼都看瞎了(不好意思),海翔結局也不外乎那六個字:「或殘存、或全滅」,所以臺灣鴿界不必看鴿眼……這段拙文收尾後,作填老師又上傳一幅臺灣海翔「唯一伯馬」鴿照片,以遙做佐證,為此再謝@作填前輩引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