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號難求的花寶金教授曾說:「我行醫幾十年,每天都在拼命看病。結果病人不僅沒有減少,反而越治越多。作為一名醫生,一點成就感都沒有。」
原衛生部部長高強也在會議上感慨:「醫院的病人越來越多,不是好事;醫院的收入越來越多,不是好事;人們吃藥越來越多,更不是好事。」
對於醫生個人來說,患者越來越多,說明醫生的醫術得到了認可。可從整個醫療行業來看,病人越來越多,反而不是一件好事,這是進入了誤區。
一、為什麼現在病人越來越多?原因有好有壞
1.好的方面
健康意識提高
隨著經濟的發展,在溫飽滿足的情況下,人們對於健康和長壽的意識越來越高,許多疾病能被早早的發現。還有一些人對醫療水平要求比較高,生了病會直接去大醫院,現在交通便利,還有的人會直接乘坐高鐵、飛機去一線城市的大醫院,所以大醫院經常是人滿為患。
檢查水平提高
因為醫療水平的問題,以前很多疾病無法檢查,甚至無藥可醫,哪怕是一次拉肚子都有可能喪命。但現在醫療檢查水平越來越先進,宏觀層面的磁共振、同位素掃描,微觀層面到細胞、基因、蛋白。治療水平也越來越高,器官壞了可以移植,白血病、免疫缺陷病可以造血幹細胞移植等。藥物也越來越多,許多疾病從不治之症到可以治癒。
一般而言,大醫院的名醫更多,檢查設備也更先進,治療水平也更高,好藥物更多,因此更吸引病人就醫。
2.壞的方面
食品汙染和環境汙染
很多食品面臨著被汙染的挑戰,從食品加工、包裝、運輸等各個環節。食品被農用化學品、食品添加劑、抗生素、重金屬等汙染,還有一些如黃麴黴毒素、亞硝酸鹽的致癌汙染。在如今,工廠和汽車的增加,導致有害氣體的大量排放,汙染空氣和水源,霧霾也增加,還有大量使用化肥、殺蟲劑等導致水和土壤的汙染,最終會流到人類身上。
人的體質越來越差
現在很多人飲食不科學,工作壓力大,不懂保健,缺少運動,再加上激素、抗生素等藥物的濫用,導致很多人體質越來越差,許多富貴病找上門,無法根除,需要經常去醫院。
這些情況還會導致許多人精子、卵子質量不行,在二胎放開後,很多錯過了最佳生育期的人也想生二胎,但結果很多孩子要麼早產,要麼體質太弱或其他各種問題,也就導致經常咳嗽、發熱、餵養困難、發育落後等,需要三天兩頭到醫院報到。
預防乏力
早就兩千多年前,就有「上醫治未病,中醫治欲病,下醫治已病」的概念,當時很多醫生比起治病,更加擅長預防疾病。
但現在的很多人,只重視治療,輕視了預防,患病後才想起打疫苗,病情嚴重後,才後悔沒有好好吃飯睡覺,沒有戒菸戒酒。所以現在,醫生的醫術是越來越高了,但疾病卻越來越複雜,大醫院的病人也越來越多。
二、原衛生部副部長給了4句防病金言
只治不防,越治越忙,疾病的預防是非常重要的,原衛生部副部長殷大奎給出了4句防病金言。
飲食堅持「先吃草」
殷部長有個堅持了很多年的飲食習慣,就是「先吃草」。新鮮蔬菜是身體中胃腸道的清道夫,也是身體非常需要的維生素,吃完新鮮的蔬菜,殷部長會接著再吃一個雞蛋和兩小勺堅果,再喝一杯牛奶,主食才是最後吃的。
很多病是因為沒睡好
睡眠和疾病的關係很大,很多疾病發生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長期的睡眠質量不好。在生病之後療效不好,很重要的一點就是睡眠沒有保證。哪怕是再忙碌,也不能用睡眠來換工作。
騰不出時間運動,遲早騰出時間生病
殷部長表示,自己每天都會專門花時間進行步行的鍛鍊,每天走上幾千步,且要抬頭挺胸的走。人在上了年紀後,更要注意鍛鍊,鍛鍊時要端正。上了年紀後,骨質的硬度就不如年輕人了,容易出現關節的問題,一直含胸,還可能會影響心肺的功能。
這輩子我很少吃抗生素
殷部長很少會吃抗生素,人體有很多的微生物,比如胃腸道的400多種菌群,100兆的細菌,掌管著70%以上的人體免疫功能。他認為在生病後,不能對藥物有太多的依賴,要給已經「摔倒」的免疫力一個爬起來的機會,保護自身的生態環境。
比起疾病的治療,我們應該更加的重視疾病的預防,將疾病扼殺在搖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