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見的「一元化」思維謬誤——從「星座理論」到「大道至簡」

2021-01-10 獨視角

1、「一元化歸因」的謬誤

「單一歸因」是比較常見的,所以先從這個話題說起。

這個謬誤的英文是「fallacy of the single cause」,意思是:用單一的原因來解釋某個事物,因此導致對其它原因的忽略。

◇星座理論

所謂的「星座理論」就是根據你出生的時間段,算出你屬於某個星座;然後根據你屬於哪個星座,來判斷你的性格特徵(甚至還可以推斷你的人生運勢)。

如果按照該理論來推演,同一個時間段出生的人,性格都應該是一樣的。那這個世界上跟你同一個時間段出生的人,多了去了,難道這些人都跟你的性格一模一樣?顯然不可能嘛!

說到性格的形成,其實會受到很多因素的影響。比如「遺傳因素、家庭環境、童年經歷、受教育情況、社交圈」等等。而「星座理論」的荒誕之處就在於——企圖用某個單一的因素(出生時間)來解釋「性格的形成」——這就是「一元化歸因」的謬誤。

類似於「星座理論」的忽悠還有很多,比如「血型理論」啊、「生肖理論」啊。大伙兒不妨舉一反三。

◇陰謀論

另一個「單一歸因」的常見例子就是「陰謀論」。

陰謀論的基本套路是這樣滴——存在某個極其牛逼的、神秘的組織(如共濟會),策劃了各種各樣的重大事件。

舉例——《貨幣戰爭》:《貨幣戰爭》是前幾年很火的一本書。書中把歷史上的種種大事(比如「拿破崙戰爭、美國南北戰爭、1929年大蕭條、二戰、金本位體系崩潰」等等)都說成是「羅斯柴爾德家族」在幕後操縱。

2、「一元化評價」的謬誤

即,企圖用某種過於簡單的描述來評價某個過於複雜的對象。

◇「智商」的謬誤

「智商」(英文叫 IQ)這個詞兒,好多人都聽說過,俺就不解釋了。關於「智商測試」,有很多種方法。此處不想具體評價某種測試方法是否科學。俺想說的是,「智商」這個概念本身就是一種謬誤。

人的智力構成,包括很多種維度(比如:觀察能力、記憶能力、分析能力、推理能力、歸納能力、創造能力......)。對這些不同的能力,相互之間是無法進行【量化換算】的。換句話說,你不可能把「觀察能力」通過某種算法折算成「記憶能力」,反之亦然。另外,上述這幾個能力只是「大類」,下面還分「小類」。比如「觀察能力」還有「視覺」和「聽覺」之分。

在這種情況下,要想客觀全面地表示某個人的智力水平,至少要通過一個「矩陣」,才能把相關的信息完全表達出來(如果你不曉得啥是「矩陣」,去查百科)。

但是在「智商」這個概念中,企圖用【單個】的數字(也就是「標量」)來全面地表示某個人的智力水平。其造成的結果就是「無意義」。也就是說,「智商測試」得到的這個數字【不能】表達出有用的信息。所以是「無意義」的。

比方說,兩個人的智商測試結果都是120,你能說這兩個人的智力水平相似嗎?【不能】

再比方說,某人的智商測試結果是100,你能說這個人的智力跟普通大眾相似嗎?【不能】(有可能此人的某些指標非常非常高,而另一些指標非常非常低,這也有可能導致最終測試結果是100,但這樣的話,此人顯然跟普通人完全不同)。

◇「非黑即白」觀點的謬誤

在網上討論各種話題,經常會看到網友使用「非黑即白」觀點。即,一個人和事物,不是絕對的好,就是絕對的壞。因為兩個的觀點之間的差異,不是一個維度上的差異,而是【多個維度】上的差異。如,自然數除了正數和負數,還有既不是正數也不是負數的0,而非簡單的非此即彼的兩個極端的狀態。常見「非黑即白」的觀點如下:

個人方面:個人主義 VS 集體主義

經濟方面:放任 VS 管制

社會方面:大政府 VS 小政府 VS 無政府

外交方面:孤立主義 VS 國際主義

......(還有很多,就不一一列舉了)

請注意:上述的每一個維度並不是只有兩個端點,而是如同「數軸」一樣,可以連續分布的。就好比「經濟」這個維度:如今已經沒有哪個國家是 100% 的自由放任(歷史上的英國曾經出現過),如今也沒有哪個國家是 100% 的管制。如今,要麼偏向「放任」一端,要麼偏向「管制」一端,當然也有一些是折中的。

從上面的舉例可知,反映立場的維度有很多,而「非黑即白」的說法,充其量只能表達一個維度。所以用「非黑即白」來形容分析,顯然是以偏概全。所以有人曾建議:要多使用灰度思維。

◇「臉譜化/標籤化」的謬誤

所謂的「臉譜化」就是說,你對某個事物的認知,被某個特定的符號所取代。一提到該事物,你腦海中就【只會】出現該符號。

舉例:如比這幾年「抗日神劇」熱播。很多50後60後的中老年人,包括不少年輕人,整天看著這些「抗日神劇」,其中一些人對「日本人」的認知就會變成「臉譜化」。一提到日本人,他們腦海中就只有「抗戰中的日本鬼子」這個印象。除此之外,再沒有其它印象。

「臉譜化」的例子還有很多,列位看官不妨自己琢磨一下。

◇「評價成功人士」的謬誤

當下拜金主義盛行,已經是眾所周知的了。在這樣的大環境下,絕大多數人都以「身家的多寡」來評判某個人是否屬於「成功人士」(這同樣是一種「單一化評價」的謬誤)。然後那些初入社會的年輕人,在這種評價體系的影響下,自然也被塑造成「拜金主義者」。如此就陷入某種惡性循環。

其實對「成功」的評價,可以有各種各樣的標準。每個人都可以給自己的人生設定一個獨特的「成功標準」,然後為之奮鬥。如果你老是以別人的評判標準來作為自己的人生目標,那你一輩子都活在別人的眼光裡。

3、對「標準答案」的幻想

作為一個非專業的「理工男」,俺要特別針對「理工科」的網友強調一下——「理工科」(尤其是「理科」)更容易產生這樣的謬誤。因為在理科的領域裡面,很多問題都是有標準答案的。隨便舉幾個例子:

比如幾何學:在二維平面上用定長的封閉曲線圍出最大的面積,標準答案是圓形。

比如力學:給定一個物體,找出其重心,這個也是有標準答案的。

......

但是在現實生活中、在實際工作中,你碰到的絕大部分問題都是【沒有】標準答案的。下面俺舉幾個不同領域的例子。

◇舉例——投資方面

經常看到有人在網上問,最好的投資渠道是啥?這個問題同樣是沒有標準答案的。

因為每個人的「知識結構」是不同的,每個人的「風險承受能力/風險偏好」是不同的,每個人的「資金量」是不同的......而且在不同國家,或者同一個國家的不同時期,投資環境又是不同的。因此,【不可能】給出某個普遍適用的解決方案。

就以「知識結構」來說吧。像巴菲特可以通過閱讀財報,來分析某個上市公司是否具備可投資的價值。但是大部分網友去看財報,通常是一頭霧水——因為不具備相關的知識結構。

類似的例子還可以舉出很多:比如「擇偶的方法、長壽的方法、教育子女的方法」等等,都是【沒有】標準答案的。

4、對「銀彈」的幻想

「銀彈」一詞出自西方,英文稱為「Silver Bullet」,相當於咱們漢語所說的「萬金油」(包治百病)。換一個比較嚴謹的說法就是:用單一工具來解決某個領域的大部分問題。

◇舉例——軟體開發方面的銀彈

軟體工程界的大牛Brooks在其代表作《人月神話》中,專門有一章叫做「沒有銀彈」,批駁的就是上述現象。俺個人認為,這一章是整本書最有價值的一章。

最近半個世紀以來,軟體開發領域出現過很多新技術。很多新玩意兒剛剛推出時,都被渲染成是「銀彈」。比如在編程技術方面有:OOP、CORBA、COM、Java......流程方面有:RAD、RUP、CMM、Agile......上述這些,有的已經過氣了(比如 CORBA),有的雖然還在使用(比如:敏捷開發),但並沒能根本解決軟體開發的根本性困難(也就是說:有用,但沒有傳說中那麼牛)。

針對程式設計師讀者補充說明一下:

《人月神話》中已經深刻分析了,軟體開發的「根本性困難」到底啥。如果你真正理解了「軟體開發的根本性困難」,自然就明白軟體史上的那些銀彈咋會失效。

◇舉例——醫療保健領域的銀彈

前幾年,電視上出了一個張悟本,號稱「綠豆神醫」。此人在電視上大肆鼓吹綠豆湯可以治療各種各樣的常見病(至少包括:近視、糖尿病、高血壓、腫瘤......)。

這不就是把綠豆當「萬金油」嘛。還好,這位張神醫已經倒閉了。否則的話,不知道還要誤導多少人。

5、對「終極」的幻想

和「銀彈」很接近的另一個話題就是「終極」(終極理論/終極體系/終極方法)。看完下面的介紹,你會發現:對「終極」的幻想,(從某種程度上)也可以算是「一元化思維的謬誤」。

◇認知領域:對「事物盡頭」的幻想,如最近充斥網絡的「科學的盡頭是神學」論調

考慮到很多人不喜歡閱讀枯燥的理論著作,俺把哲學家波普爾最核心的反駁,大致整理如下(俺的理論水平有限,如有紕漏,歡迎指出):

1. 人類掌握的知識水平/科技水平對歷史的發展有關鍵性的影響。

2. 人類不可能預測未來年代「科技的發展和知識的增長」(通俗的說:如果某個知識你能夠預測的話,那麼該知識就屬於「現在的知識」而不是「未來的知識」。或者換種說法:充其量只能預測「已知的未知」,但是無法預測「未知的未知」)

3. 既然不能預測「知識的增長」和「科技的發展」,自然無法預測歷史(科學)的發展。

4. 如果連歷史的發展都無法預測,那麼更不可能去討論「發展是否有終點」以及「如果有終點的話,終點是啥樣的」

除了這個,波普爾還在其它幾個方面指出了其他的常見的謬誤

上述推導過程的關鍵在第二步。波普爾在書中用了比較複雜的【邏輯證明】(人家給出的是「證明」哦,不是主觀拍腦袋的哦)。在此書的序言中,波普爾說道:

證明是複雜的——如果能找到較為簡單的證明,我也不會驚異。我的證明在於指出了任何科學預測者——不管是一位科學家還是一部計算機——都不能用科學方法預測它自己未來的結果。只有在事後,這樣做的嘗試才能獲得結果;但對於預測來說,已經為時太晚了——只有當預測已成為追溯(retrodiction),這些嘗試才能得出結果。

這個純邏輯的論點適用於各種各樣的科學預測者,包括相互配合的預測者「社會」。這意味著任何社會不可能科學地預測它自己未來的知識水平。

◇理論物理領域:對「TOE」的幻想

(本小節涉及數理邏輯和理論物理,沒有相關基礎的同學請自行略過)

在理論物理領域,有一個很有名的東東,叫做「TOE」(英文「Theory Of Everything」的縮寫)。這玩意兒號稱是理論物理的「聖杯」。好多著名的理論物理學家(不乏諾貝爾獎得主),都堅信:「TOE 是存在的,並且在不久的將來就可以被搞定」。持有這種觀點的人至少包括「愛因斯坦、霍金、溫伯格」等人。霍金甚至在上世紀80年代初期還信誓旦旦地宣稱,TOE已經「近在眼前,觸手可及」。

但是到了本世紀初(大約2002年左右),霍金的態度出現180度轉變。他之後在各種場合作了名為《哥德爾和物理學的終結》的演講(英文全文,中文節譯),分享了他的觀點。其大致意思是:物理學理論必定要基於某些數學模型。而數學理論會受到「哥德爾不完備定律」的制約。所以建立在數學模型基礎上的物理理論,必定也是不完備的。(提醒一下:這裡所說的「完備性」是有專門定義的術語,不要想當然地去理解)

貌似現在有越來越多的理論物理學家開始意識到——TOE 永遠都是可望而不可求的東東。

俺的觀點是:哪怕將來有某個理論能夠統一4種基本的力(目前4種裡面已經統一2種了),該理論充其量也只能稱之為「XXX統一理論」,而沒有資格稱之為「Theory Of Everything」。因為任何人都【沒法證明】:宇宙間僅有這4種相互作用。說不定未來的某一天,會有人發現第5種【基本的】相互作用。

最後,「一元化思維」的根源在哪裡?

吾大致分析了一下,有如下幾種可能的根源(想得未必全面,歡迎大伙兒補充)。

◇思維的惰性

很多「單一化歸因」和「單一化評價」,都跟「思維的惰性」有關。

比如「星座理論」和「大道至簡」能夠盛行,原因之一是因為「思維惰性」。很多人因為思維惰性,懶得對人和事進行更全面的觀察、了解和深入的分析,以星座來判定某人的性格、以大道至簡來囊括複雜的知識,幾乎是最省事的,因為這樣不用去動腦筋思考分析。

◇信息來源的單一

某些「單一化評價」是由於信息渠道的單一導致的。

比如前面提到「神劇」。如果某人只通過「抗日神劇」這一信息渠道來了解抗日戰爭,那麼他對戰爭就會產生嚴重的認知偏差,比如,無法認識到戰爭的殘酷性。

◇知識結構的單一

如果某人的知識結構比較單一,他在看待某個複雜事物的時候,往往只看到自己熟悉的那一面(那個維度),對於自己的知識面欠缺的其它維度,就容易忽略掉。所以這類人也比較容易出現「單一化歸因」和「單一化評價」(這樣的現象低學歷或文化程度不高的人群中最常見)。

◇一致性原則

心理學領域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則叫「一致性原則」。之前知乎有很多文章提到過此原則,這裡就不展開了。

俺覺得:某些「銀彈情結」應該跟「一致性原則」有關。

◇走捷徑的心理

還有一些「銀彈情結」跟「走捷徑的心理」有關。比如前面提到張悟本的例子。

很多人寧願相信「綠豆包治百病」的說法,因為這樣一來,就可以省去看病/吃藥的麻煩。於是就「寧可信其有」。

◇過於追求完美

前面提到理論物理學家對 TOE 的追求。這個屬於「過度追求完美」導致的問題。

總之,當人們企圖用某個「過於簡化」的東東(理論/工具/方法論)來處理某個「足夠複雜」的對象,那麼人通常會走入死胡同。常見的「死胡同」有如下4種:

1.得到【片面】的結果(比如「臉譜化/標籤化」的例子)

2.得到【錯誤】的結果(比如常見的「科學的盡頭是神學」的論調)

3.得到【無意義】的結果(比如「智商」的例子)

4.【得不到】結果(比如理論物理領域的「TOE」)

相關焦點

  • 張首晟:大道至簡,偉大的思維都簡單而通用
    一沙一天國 ,一花一世界 ,君掌盛無邊 ,剎那含永劫。今天,我幫助大家回顧下人類歷史文明,到底哪些是能夠真正傳承下來的?如果我們要和外星人交流,要交流什麼呢?如何用科學思維打造百年老店?我提一個問題:世界末日的時候,會有諾亞方舟,然後每個人可以帶一對動物上船,為什麼要帶一對動物呢?
  • 大道至簡——粉青《天球》
    口沿上一圈細細的紫金土是唯一的裝飾,與純淨典雅的釉色,搭配出一種寧靜淡泊的古雅氣息。規整的圈足顯出胎質本色,純淨的白與清透的粉青,簡單的搭配柔和安靜中似乎隱藏著天地至理。 整件作品,無一處繁雜的線條,亦無華麗的裝飾,只需用心,便是天成美器。簡約的線條,純淨的釉色於無形中將「大道至簡」的真意蘊含其中,讓觀者在賞心悅目中也能領悟到天地至理。
  • 大道至簡:高效溝通是這樣「煉」成的
    能清楚地說明白一件事是一種能力,能大道至簡地說明白一件事更是一種能力。來,讓我們做兩個練習:第一個練習:請用一句話來描述你的公司。第二個練習:請用一句話來介紹你自己。說了半天,到底什麼是大道至簡?大道至簡是指大道理(指基本原理、方法和規律)是極其簡單的,簡單到一兩句話就能說明白。所謂「真傳一句話,假傳萬卷書」,就是這個意思。一門技術一門學問,弄得很深奧是因為沒有看穿事物的實質,搞的很複雜是因為沒有抓住問題的關鍵。
  • 我們的思維謬誤
    臺灣華梵大學哲學系教授、紐約州立大學水牛城分校哲學博士冀劍制所著的《可笑的思維謬誤:批判性思考與查錯神經》,以通俗易懂的方式為讀者講解了常見的思維謬誤,並引入了「查錯神經」的概念。查錯神經指的是檢查錯誤思考與推理的敏感神經,其敏銳度越高,我們就越可能發現自己思維以及思維決定的行為的謬誤,為及時糾偏創造可能;與之同時,這也有助於我們在信息超載的世界,辨識事實、常識、推理、結論,儘可能地避免受到誤導和愚弄。書中介紹了常見的13種謬誤,對每一種謬誤的生成機製作了解析,並以我們在日常生活中的口頭語、答語等為例,進行了深入分析,還列出了大量的查錯訓練題目。
  • 讓宏觀與微觀並重 忘言得意大道至簡
    忘掉言語和理論,簡單化思想,才能騰出思維空間來理解本體。這叫做大道至簡。老子在《道德經》第五篇說:「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第六十三篇說:「圖難乎其易也,為大乎其細也。天下之難作於易,天下之大作於細。是以聖人終不為大,故能成其大」。老子認為天地把萬物和雛狗同等看待,不會特別照顧人類;莊子稱之為齊物論,這是天道。
  • 數學:大道至簡 駕馭無窮(科技名家筆談)
    追根溯源,代數系統的產生基於數系的發展,而數的來源,中國道家認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一是單點集合的標誌,一生於道,而道即玄,即深奧、神妙。幾何系統最基本的元素是點,點動成線,線動成面,面動成體。幾何中的點是抽象的,可以標明位置,但沒有大小、範圍。「一」和「點」在真實世界裡是不存在的,由它倆演繹出來的代數和幾何在真實世界裡也是不存在的。數學世界是人類思維的存在。
  • 心理學:這幾個生活中常見的思維謬誤,你中了幾個?
    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經常會出現一些思維謬誤,即我們認為自己的一些想法很正確,但實際上是錯誤的。今天知宛就列出幾個我們日常生活中常見的思維謬誤,來幫助你對周邊生活建立更正確的認識。01「因果倒置」謬誤「因果倒置」謬誤是一個很常見的思維陷阱,指的是對於兩個互相關聯的現象,錯誤地把它們之間的原因與結果弄顛倒。
  • 大道至簡,遁去的一,淺談手上的振出竿
    寫在全文之前,新的一年到了,算了一下,從我開始玩釣魚到現在,差不多14年了,海峽註冊也快10年了,到現在還是個新人,實在說不過去,故費了好大的勁,整理了
  • 【學習時報】我們都有可笑的思維謬誤
    (原題:我們都有可笑的思維謬誤)跟十分明顯的錯誤不同,思維謬誤往往具有欺騙性和誤導性,似是而非。特別是在近幾年來,社交網絡風靡,從網絡大V到草根網民,要吸引關注,都常常採用語不驚人死不休的方式發表某種斷言,根據某些眾所周知的事實推導得出新穎的結論——很多「圍觀者」也覺得這種斷言和結論「不是那麼回事」,但這種非事實謠言的謬誤具體錯在哪裡也講不清。
  • 最常見的5大經濟謬誤
    :看穿被謬誤掩蓋的經濟學真相》一書 永遠不要低估用事實推翻謬誤的難度。 當許多廣為認知的觀念接受事實與邏輯的檢驗,你會發現有的觀念像紙牌屋一樣不堪一擊;有的觀念看似真理,卻只是一些思維謬誤的產物。 經濟政策中的謬誤層出不窮,而且影響著社會的方方面面。小到住房,大到國際貿易,都是如此。
  • 思維賦能:識破17種常見的推理謬誤,你將事半功倍
    這句話老師用了「行賄」一詞,犯了思維的「稻草人謬誤」。稻草人謬誤。指的是歪曲了別人的觀點,使自己能夠更加輕鬆地攻擊別人。犯了稻草人謬誤的人誇張、歪曲,甚至憑空創造了別人的觀點,來讓自身的觀點顯得更加合理。這不但影響了理性的討論,也影響了自己觀點的可信度。因為如果可以負面歪曲別人的觀點,別人也可能歪曲自己的觀點。例子:小張:「國家應該投入更多的預算來發展教育行業。」
  • 大道至簡,全世界公認最有效的學習方法—費曼學習法
    後來小編的化學老師給了我們幾句話:「大道至簡,複雜的問題簡單去做,簡單的問題用心去做。」其實小編的化學老師說的這幾句話的本質叫做「費曼學習法」。費曼不但是繼愛因斯坦之後傑出的的理論物理學家,而且因為在教育領域也頗有建樹,因此他也是一位碩果纍纍的教育家。
  • 英語啟蒙:大道至簡,這個最笨的方法可以創造奇蹟!
    其最有名的作品《生成語法》的觀點,也與這一理論殊途同歸。既然每一個人都有學語言的天賦,為什麼到了孩子三、四歲之後,語言能力變得千差萬別,甚至出現女孩的語言表達能力普遍好於男孩?01大道至簡因為網絡通達的原因,現在學任何知識和技能都比以前方便快捷,在英語啟蒙教育方面,更是百花齊放,流派紛呈。
  • 大道至簡——馮·諾伊曼的《計算機與人腦》
    約翰·馮·諾伊曼被稱為計算機之父,這一稱謂當然是至高無上的榮譽,尤其在計算機已經成為必不可少的工具——甚至是通向未來必不可少的工具時,「計算機之父」的稱謂就更加有意義了。但這個名稱並不能代表馮·諾伊曼的全部成就,事實上,他本質上是個數學家,泛函分析、遍歷理論、幾何學、拓撲學和數值分析等眾多數學領域都頗有建樹,同時,除了計算機之外,他還是美國原子彈、氫彈項目的重要參與者,是量子力學的重要奠基人之一,也是博弈論的創始人之一。可以說,現代科學最主要的幾個方向,都有馮·諾伊曼留下的痕跡。
  • 謬誤思維和錯誤歸因
    正念思維  現實生活中常常會聽到別人說,如果怎麼樣就會怎麼樣,或者是如果不怎麼樣就會產生某種嚴重後果。而且,在一些重要領域的爭論中,也常出現這種謬誤思維。比如在科學與宗教的爭論中,就常聽那些信教的人會說,「如果沒有上帝,科學將會毀滅地球」,或者「如果萬物不是上帝創造的,宇宙不可能這樣有秩序」,而平常百姓也常常會說:「不相信上帝存在,會遭報應」。
  • 15種常見邏輯謬誤
    15種常見邏輯謬誤 01 以偏概全 根據很有限的例證得出一個普遍的結論。 訴諸情感煽情代替邏輯,情緒主導思維。並不是帶有情緒不好,而是在情緒影響下容易做出錯誤判斷。如果是非判斷事件,自然可以情緒性。 如娛樂休閒創作等。但當做決定做判斷時,情緒可能帶來不好的結果。俗話說,先冷靜再決定。
  • 一個在日常生活中常見的認知偏差-滑坡謬誤
    滑坡謬誤(Slippery slope fallacy)是一種批判性思維中的錯誤,一個人以一個小的陳述或猜想開始,然後建立在一系列相關事件的基礎上,最終導致一個大概率為負面的結果。簡而言之就是以偏概全,然後此偏見會像滾在斜坡上的球一樣,越滾越厲害,進而無限放大一個基於小的猜想所帶來的主觀臆想的結果。
  • 重讀《華為的冬天》:活下去是硬道理 大道至簡
    可見,一要有預見,二要有預防。預見是先決條件,沒有預見就沒有預防,當然有預見不一定保證有預防,有一些人預見到了但是出於種種原因沒有預防,沒有做好棉衣,最後也凍死了。不是每個人都能預見到冬天的,倒不是說不能預見到冬天來臨的確切時間,而是說有一種人壓根兒就沒有意識到有冬天的存在,因為他們從來就沒有遇到過冬天,夏蟲不可以語冰。
  • 氫分子·科普丨大道至簡,簡約不凡!
    氫·簡約不凡 「大道至簡」,簡約亦美。目前輕技術的應用在各個領域,無論是工業、能源、醫學都大有作為,雖然說在醫學領域的應用不是很廣泛,但是研究的廣度卻涉及到身體的各個部位,甚至在特定疾病尤其是疑難雜症的處理上,氫的作用非常突出,甚至不可替代。
  • 大道至簡,盈虧同源之境!
    大道至簡,盈虧同源之境!大道至簡,交易盈虧同源之境!你不能只能享受盈利時的歡樂,卻接受不了虧損後的落寞,這樣最終你一定會被市場所淘汰。投資市場的倖存者,都是因為看到了這一點,盈虧同源的道理,才形成自己的交易規則,才去有選擇的交易,對自己交易規則之外的,看不懂的,理解不了,不會妄圖去獲取,這才是最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