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一元化歸因」的謬誤
「單一歸因」是比較常見的,所以先從這個話題說起。
這個謬誤的英文是「fallacy of the single cause」,意思是:用單一的原因來解釋某個事物,因此導致對其它原因的忽略。
◇星座理論
所謂的「星座理論」就是根據你出生的時間段,算出你屬於某個星座;然後根據你屬於哪個星座,來判斷你的性格特徵(甚至還可以推斷你的人生運勢)。
如果按照該理論來推演,同一個時間段出生的人,性格都應該是一樣的。那這個世界上跟你同一個時間段出生的人,多了去了,難道這些人都跟你的性格一模一樣?顯然不可能嘛!
說到性格的形成,其實會受到很多因素的影響。比如「遺傳因素、家庭環境、童年經歷、受教育情況、社交圈」等等。而「星座理論」的荒誕之處就在於——企圖用某個單一的因素(出生時間)來解釋「性格的形成」——這就是「一元化歸因」的謬誤。
類似於「星座理論」的忽悠還有很多,比如「血型理論」啊、「生肖理論」啊。大伙兒不妨舉一反三。
◇陰謀論
另一個「單一歸因」的常見例子就是「陰謀論」。
陰謀論的基本套路是這樣滴——存在某個極其牛逼的、神秘的組織(如共濟會),策劃了各種各樣的重大事件。
舉例——《貨幣戰爭》:《貨幣戰爭》是前幾年很火的一本書。書中把歷史上的種種大事(比如「拿破崙戰爭、美國南北戰爭、1929年大蕭條、二戰、金本位體系崩潰」等等)都說成是「羅斯柴爾德家族」在幕後操縱。
2、「一元化評價」的謬誤
即,企圖用某種過於簡單的描述來評價某個過於複雜的對象。
◇「智商」的謬誤
「智商」(英文叫 IQ)這個詞兒,好多人都聽說過,俺就不解釋了。關於「智商測試」,有很多種方法。此處不想具體評價某種測試方法是否科學。俺想說的是,「智商」這個概念本身就是一種謬誤。
人的智力構成,包括很多種維度(比如:觀察能力、記憶能力、分析能力、推理能力、歸納能力、創造能力......)。對這些不同的能力,相互之間是無法進行【量化換算】的。換句話說,你不可能把「觀察能力」通過某種算法折算成「記憶能力」,反之亦然。另外,上述這幾個能力只是「大類」,下面還分「小類」。比如「觀察能力」還有「視覺」和「聽覺」之分。
在這種情況下,要想客觀全面地表示某個人的智力水平,至少要通過一個「矩陣」,才能把相關的信息完全表達出來(如果你不曉得啥是「矩陣」,去查百科)。
但是在「智商」這個概念中,企圖用【單個】的數字(也就是「標量」)來全面地表示某個人的智力水平。其造成的結果就是「無意義」。也就是說,「智商測試」得到的這個數字【不能】表達出有用的信息。所以是「無意義」的。
比方說,兩個人的智商測試結果都是120,你能說這兩個人的智力水平相似嗎?【不能】
再比方說,某人的智商測試結果是100,你能說這個人的智力跟普通大眾相似嗎?【不能】(有可能此人的某些指標非常非常高,而另一些指標非常非常低,這也有可能導致最終測試結果是100,但這樣的話,此人顯然跟普通人完全不同)。
◇「非黑即白」觀點的謬誤
在網上討論各種話題,經常會看到網友使用「非黑即白」觀點。即,一個人和事物,不是絕對的好,就是絕對的壞。因為兩個的觀點之間的差異,不是一個維度上的差異,而是【多個維度】上的差異。如,自然數除了正數和負數,還有既不是正數也不是負數的0,而非簡單的非此即彼的兩個極端的狀態。常見「非黑即白」的觀點如下:
個人方面:個人主義 VS 集體主義
經濟方面:放任 VS 管制
社會方面:大政府 VS 小政府 VS 無政府
外交方面:孤立主義 VS 國際主義
......(還有很多,就不一一列舉了)
請注意:上述的每一個維度並不是只有兩個端點,而是如同「數軸」一樣,可以連續分布的。就好比「經濟」這個維度:如今已經沒有哪個國家是 100% 的自由放任(歷史上的英國曾經出現過),如今也沒有哪個國家是 100% 的管制。如今,要麼偏向「放任」一端,要麼偏向「管制」一端,當然也有一些是折中的。
從上面的舉例可知,反映立場的維度有很多,而「非黑即白」的說法,充其量只能表達一個維度。所以用「非黑即白」來形容分析,顯然是以偏概全。所以有人曾建議:要多使用灰度思維。
◇「臉譜化/標籤化」的謬誤
所謂的「臉譜化」就是說,你對某個事物的認知,被某個特定的符號所取代。一提到該事物,你腦海中就【只會】出現該符號。
舉例:如比這幾年「抗日神劇」熱播。很多50後60後的中老年人,包括不少年輕人,整天看著這些「抗日神劇」,其中一些人對「日本人」的認知就會變成「臉譜化」。一提到日本人,他們腦海中就只有「抗戰中的日本鬼子」這個印象。除此之外,再沒有其它印象。
「臉譜化」的例子還有很多,列位看官不妨自己琢磨一下。
◇「評價成功人士」的謬誤
當下拜金主義盛行,已經是眾所周知的了。在這樣的大環境下,絕大多數人都以「身家的多寡」來評判某個人是否屬於「成功人士」(這同樣是一種「單一化評價」的謬誤)。然後那些初入社會的年輕人,在這種評價體系的影響下,自然也被塑造成「拜金主義者」。如此就陷入某種惡性循環。
其實對「成功」的評價,可以有各種各樣的標準。每個人都可以給自己的人生設定一個獨特的「成功標準」,然後為之奮鬥。如果你老是以別人的評判標準來作為自己的人生目標,那你一輩子都活在別人的眼光裡。
3、對「標準答案」的幻想
作為一個非專業的「理工男」,俺要特別針對「理工科」的網友強調一下——「理工科」(尤其是「理科」)更容易產生這樣的謬誤。因為在理科的領域裡面,很多問題都是有標準答案的。隨便舉幾個例子:
比如幾何學:在二維平面上用定長的封閉曲線圍出最大的面積,標準答案是圓形。
比如力學:給定一個物體,找出其重心,這個也是有標準答案的。
......
但是在現實生活中、在實際工作中,你碰到的絕大部分問題都是【沒有】標準答案的。下面俺舉幾個不同領域的例子。
◇舉例——投資方面
經常看到有人在網上問,最好的投資渠道是啥?這個問題同樣是沒有標準答案的。
因為每個人的「知識結構」是不同的,每個人的「風險承受能力/風險偏好」是不同的,每個人的「資金量」是不同的......而且在不同國家,或者同一個國家的不同時期,投資環境又是不同的。因此,【不可能】給出某個普遍適用的解決方案。
就以「知識結構」來說吧。像巴菲特可以通過閱讀財報,來分析某個上市公司是否具備可投資的價值。但是大部分網友去看財報,通常是一頭霧水——因為不具備相關的知識結構。
類似的例子還可以舉出很多:比如「擇偶的方法、長壽的方法、教育子女的方法」等等,都是【沒有】標準答案的。
4、對「銀彈」的幻想
「銀彈」一詞出自西方,英文稱為「Silver Bullet」,相當於咱們漢語所說的「萬金油」(包治百病)。換一個比較嚴謹的說法就是:用單一工具來解決某個領域的大部分問題。
◇舉例——軟體開發方面的銀彈
軟體工程界的大牛Brooks在其代表作《人月神話》中,專門有一章叫做「沒有銀彈」,批駁的就是上述現象。俺個人認為,這一章是整本書最有價值的一章。
最近半個世紀以來,軟體開發領域出現過很多新技術。很多新玩意兒剛剛推出時,都被渲染成是「銀彈」。比如在編程技術方面有:OOP、CORBA、COM、Java......流程方面有:RAD、RUP、CMM、Agile......上述這些,有的已經過氣了(比如 CORBA),有的雖然還在使用(比如:敏捷開發),但並沒能根本解決軟體開發的根本性困難(也就是說:有用,但沒有傳說中那麼牛)。
針對程式設計師讀者補充說明一下:
《人月神話》中已經深刻分析了,軟體開發的「根本性困難」到底啥。如果你真正理解了「軟體開發的根本性困難」,自然就明白軟體史上的那些銀彈咋會失效。
◇舉例——醫療保健領域的銀彈
前幾年,電視上出了一個張悟本,號稱「綠豆神醫」。此人在電視上大肆鼓吹綠豆湯可以治療各種各樣的常見病(至少包括:近視、糖尿病、高血壓、腫瘤......)。
這不就是把綠豆當「萬金油」嘛。還好,這位張神醫已經倒閉了。否則的話,不知道還要誤導多少人。
5、對「終極」的幻想
和「銀彈」很接近的另一個話題就是「終極」(終極理論/終極體系/終極方法)。看完下面的介紹,你會發現:對「終極」的幻想,(從某種程度上)也可以算是「一元化思維的謬誤」。
◇認知領域:對「事物盡頭」的幻想,如最近充斥網絡的「科學的盡頭是神學」論調
考慮到很多人不喜歡閱讀枯燥的理論著作,俺把哲學家波普爾最核心的反駁,大致整理如下(俺的理論水平有限,如有紕漏,歡迎指出):
1. 人類掌握的知識水平/科技水平對歷史的發展有關鍵性的影響。
2. 人類不可能預測未來年代「科技的發展和知識的增長」(通俗的說:如果某個知識你能夠預測的話,那麼該知識就屬於「現在的知識」而不是「未來的知識」。或者換種說法:充其量只能預測「已知的未知」,但是無法預測「未知的未知」)
3. 既然不能預測「知識的增長」和「科技的發展」,自然無法預測歷史(科學)的發展。
4. 如果連歷史的發展都無法預測,那麼更不可能去討論「發展是否有終點」以及「如果有終點的話,終點是啥樣的」
除了這個,波普爾還在其它幾個方面指出了其他的常見的謬誤
上述推導過程的關鍵在第二步。波普爾在書中用了比較複雜的【邏輯證明】(人家給出的是「證明」哦,不是主觀拍腦袋的哦)。在此書的序言中,波普爾說道:
證明是複雜的——如果能找到較為簡單的證明,我也不會驚異。我的證明在於指出了任何科學預測者——不管是一位科學家還是一部計算機——都不能用科學方法預測它自己未來的結果。只有在事後,這樣做的嘗試才能獲得結果;但對於預測來說,已經為時太晚了——只有當預測已成為追溯(retrodiction),這些嘗試才能得出結果。
這個純邏輯的論點適用於各種各樣的科學預測者,包括相互配合的預測者「社會」。這意味著任何社會不可能科學地預測它自己未來的知識水平。
◇理論物理領域:對「TOE」的幻想
(本小節涉及數理邏輯和理論物理,沒有相關基礎的同學請自行略過)
在理論物理領域,有一個很有名的東東,叫做「TOE」(英文「Theory Of Everything」的縮寫)。這玩意兒號稱是理論物理的「聖杯」。好多著名的理論物理學家(不乏諾貝爾獎得主),都堅信:「TOE 是存在的,並且在不久的將來就可以被搞定」。持有這種觀點的人至少包括「愛因斯坦、霍金、溫伯格」等人。霍金甚至在上世紀80年代初期還信誓旦旦地宣稱,TOE已經「近在眼前,觸手可及」。
但是到了本世紀初(大約2002年左右),霍金的態度出現180度轉變。他之後在各種場合作了名為《哥德爾和物理學的終結》的演講(英文全文,中文節譯),分享了他的觀點。其大致意思是:物理學理論必定要基於某些數學模型。而數學理論會受到「哥德爾不完備定律」的制約。所以建立在數學模型基礎上的物理理論,必定也是不完備的。(提醒一下:這裡所說的「完備性」是有專門定義的術語,不要想當然地去理解)
貌似現在有越來越多的理論物理學家開始意識到——TOE 永遠都是可望而不可求的東東。
俺的觀點是:哪怕將來有某個理論能夠統一4種基本的力(目前4種裡面已經統一2種了),該理論充其量也只能稱之為「XXX統一理論」,而沒有資格稱之為「Theory Of Everything」。因為任何人都【沒法證明】:宇宙間僅有這4種相互作用。說不定未來的某一天,會有人發現第5種【基本的】相互作用。
最後,「一元化思維」的根源在哪裡?
吾大致分析了一下,有如下幾種可能的根源(想得未必全面,歡迎大伙兒補充)。
◇思維的惰性
很多「單一化歸因」和「單一化評價」,都跟「思維的惰性」有關。
比如「星座理論」和「大道至簡」能夠盛行,原因之一是因為「思維惰性」。很多人因為思維惰性,懶得對人和事進行更全面的觀察、了解和深入的分析,以星座來判定某人的性格、以大道至簡來囊括複雜的知識,幾乎是最省事的,因為這樣不用去動腦筋思考分析。
◇信息來源的單一
某些「單一化評價」是由於信息渠道的單一導致的。
比如前面提到「神劇」。如果某人只通過「抗日神劇」這一信息渠道來了解抗日戰爭,那麼他對戰爭就會產生嚴重的認知偏差,比如,無法認識到戰爭的殘酷性。
◇知識結構的單一
如果某人的知識結構比較單一,他在看待某個複雜事物的時候,往往只看到自己熟悉的那一面(那個維度),對於自己的知識面欠缺的其它維度,就容易忽略掉。所以這類人也比較容易出現「單一化歸因」和「單一化評價」(這樣的現象低學歷或文化程度不高的人群中最常見)。
◇一致性原則
心理學領域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則叫「一致性原則」。之前知乎有很多文章提到過此原則,這裡就不展開了。
俺覺得:某些「銀彈情結」應該跟「一致性原則」有關。
◇走捷徑的心理
還有一些「銀彈情結」跟「走捷徑的心理」有關。比如前面提到張悟本的例子。
很多人寧願相信「綠豆包治百病」的說法,因為這樣一來,就可以省去看病/吃藥的麻煩。於是就「寧可信其有」。
◇過於追求完美
前面提到理論物理學家對 TOE 的追求。這個屬於「過度追求完美」導致的問題。
總之,當人們企圖用某個「過於簡化」的東東(理論/工具/方法論)來處理某個「足夠複雜」的對象,那麼人通常會走入死胡同。常見的「死胡同」有如下4種:
1.得到【片面】的結果(比如「臉譜化/標籤化」的例子)
2.得到【錯誤】的結果(比如常見的「科學的盡頭是神學」的論調)
3.得到【無意義】的結果(比如「智商」的例子)
4.【得不到】結果(比如理論物理領域的「TO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