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理謬誤,是一個人為了說服別人接受一個結論,有意或無意使用的一種推理「騙術」。
1、稻草人謬誤
誇張、歪曲,甚至憑空創造了別人的觀點,使自己能夠更加輕鬆地攻擊別人。
例子:小明說國家應該投入更多的預算來發展教育行業,小紅回復到:「想不到你這麼不愛國,居然想減少國防開支,讓外國列強有機可乘。」 小紅就犯了稻草人謬誤。
2、人身攻擊謬誤
人身攻擊謬誤指針對個人的人身攻擊或侮辱,而不是直接反駁其提供的理由。
討論時針對對方的人格、動機、態度、地位、或處境等,而進行攻擊或評論,並以此當作提出了理據去駁斥對方的論證或去支持自己的論點
人身攻擊時不一定是直接進行攻擊,也可能是通過背後捅刀子、暗示聽眾等等方式來造成對對方人格的質疑。試圖用對別人人格的攻擊來取代一個有力的論述。
例子1:
小迪:我認為參加女生聯誼會純粹是浪費時間和金錢。
小莉:你當然會那樣說了,反正什麼聯誼會都不歡迎你。
小迪:不說我自己,我會舉一些例子證明我的看法。
小莉:那些根本說明不了什麼,反正你就是個輸不起的人。
例子2:
電視劇《在遠方》裡面,姚遠被大學老師發現蹭課以後,兩人之間的對話,非常值得欣賞:
老師:站住,這位同學,我的課,不是說來就來說走就走的。請說出你的學號。
姚遠:「我就是送快遞的。我來蹭課。」
老師:「你不是本校學生。那你是怎麼混進來的?」
姚遠:「我剛才進來的時候跟那保安,我就用了剛才老師您說那談判,我就說我,我從特別遠的學校趕過來的,就是慕名,專門想來聽您的課。如果要是兩手空空,什麼都沒得到的話,再回去,還得坐好幾個小時的公交車。而且我沒吃飯,挺餓的,這其實就實話,老師,我還給他看我上堂課的筆記來,這證明我真的是想來聽課的。
老師:「那他就讓你進來了?」
姚遠:「沒有。其實上一堂課我是騙他,我才進來的。他記住我了,沒讓我進。那我就跟他實話實說唄,一聊發現我們倆是老鄉,而且他以前也是幹我們這個的。後來就聊,聊到他家,他父母啊孩子什麼的,後來想怎麼辦呢?我就給他,我給他買了根冰棍。」
老師:「你的方式還真多呀,我看你不單是示弱,還有行賄吧。」
(有同學說:「應該告訴保衛處,把那個保安撤職。」)
姚遠:「這不叫行賄啊。老師,我不覺得這叫行賄。
老師:「那你覺得,這不叫行賄,應該叫做什麼?」
姚遠:「這是人之常情吧,老師,我覺得這是人跟人之間溝通的一種方式,我上次我騙他,我確實錯了,我給他買個冰棍,就當是賠禮道歉了。
而且其實對我們來說,我們送快遞的這種事家常便飯。搶單、收單、送單,免不了別人白眼啊、笑話、嘲笑啊什麼的,那現在怎麼辦?那就點頭哈腰笑唄。比如說買冰棍,買大西瓜,那都是經常發生的事兒。其實啊,老師我們沒有別的目的,就是能爭取別人的信任,爭取別人支持就行。」
老師:「信任,理解。何其難哉呀!」
姚遠:「是。我們生活中都覺得自己比別人聰明,其實生活中啊誰也不比誰啊,真正聰明多少,你要把別人當傻子,那就危險了。你就在別人眼裡,你就變成真正的小丑了。」
分析這段對話,老師出現了兩個思維謬誤。
(1)老師:「你不是本校學生。那你是怎麼混進來的?」
老師用了「混進來」,實質上是出現了思維學上的「人身攻擊謬誤」。
人身攻擊謬誤指針對個人的人身攻擊或侮辱,而不是直接反駁其提供的理由。討論時針對對方的人格、動機、態度、地位或處境等,而進行攻擊或評論,並以此提出了論據去駁斥對方的論證或去支持自己的論點。
老師認為這個人是送快遞的,不是真心學習,進教室會擾亂課堂秩序。所以對姚遠用了「混進來」這個詞。
如果客觀公正溝通。應該去掉人身攻擊謬誤的字眼「混」,直接問:「你不是本校學生,那你是怎麼進來的?」
我們平常與人溝通,也需要注意這些細節用詞,避免出現人身攻擊謬誤,造成對方反唇相譏。
破解人身攻擊謬誤的方法就是直接用充分詳盡的論據,回答疑問,支持自己的論點。
姚遠的論點是:我是慕名專門想來聽您的課。
而且列舉出6個充分的論據,支撐自己的論點:
●我剛才進來的時候跟那保安,我就用了剛才老師您說那談判,
●我就說我,我從特別遠的學校趕過來的,
●就是慕名,專門想來聽您的課。
●如果要是兩手空空,什麼都沒得到的話,再回去,還得坐好幾個小時的公交車。
●而且我沒吃飯,挺餓的,這其實就實話,
●老師,我還給他看我上堂課的筆記來,這證明我真的是想來聽課的。
(2)老師:「你的方式還真多呀,我看你不單是示弱,還有行賄吧。」
這句話老師用了「行賄」一詞,犯了思維的「稻草人謬誤」。稻草人謬誤。指的是歪曲了別人的觀點,使自己能夠更加輕鬆地攻擊別人。犯了稻草人謬誤的人誇張、歪曲,甚至憑空創造了別人的觀點,來讓自身的觀點顯得更加合理。這不但影響了理性的討論,也影響了自己觀點的可信度。因為如果可以負面歪曲別人的觀點,別人也可能歪曲自己的觀點。
例子:小張:「國家應該投入更多的預算來發展教育行業。」小紅回復到:「想不到這麼不愛國,居然想減少國防開支。」 小紅就犯了稻草人謬誤。
《在遠方》中,老師:「你的方式還真多呀,我看你不單是示弱,還有行賄吧。」
這裡老師出現了稻草人謬誤。把姚遠和保安之間人之常情,歪曲為行賄。
所以,姚遠既反駁了老師的論點,也提供了自己的論據理由。
姚遠:「這不叫行賄啊。老師,我不覺得這叫行賄。
老師:「那你覺得,這不叫行賄,應該叫做什麼?」
姚遠:「這是人之常情吧,老師,我覺得這是人跟人之間溝通的一種方式,我上次我騙他,我確實錯了,我給他買個冰棍,就當是賠禮道歉了。
而且其實對我們來說,我們送快遞的這種事家常便飯。搶單、收單、送單,免不了別人白眼啊、笑話、嘲笑啊什麼的,那現在怎麼辦?那就點頭哈腰笑唄。比如說買冰棍,買大西瓜,那都是經常發生的事兒。其實啊,老師我們沒有別的目的,就是能爭取別人的信任,爭取別人支持就行。」
為了支持自己的論點,姚遠提出了總結性的新的論點:我們沒有別的目的,就是能爭取別人的信任,爭取別人支持就行。同時,這也是論據。
3、錯誤歸因謬誤
錯誤歸因謬誤,是從兩個事物可能存在相關性,就得出一個事物是造成另一個事物的原因。
同時存在的兩個事物未必有因果關係,可能這兩個事物有共同的起因,或者兩個事物根本沒有因果關係,它們直接的共存只是巧合。
例子:小王在公司裡的是上零點到早八點的大夜班,小王的上司小李早八點檢查工作,發現小王沒有完成工作任務,於是認為小王夜裡偷懶去睡覺。其實,沒有完成工作任務不一定是偷懶造成的,也可能是夜間光線不足、工具出了故障、工作中出現了難題等等,都會影響小王完成小李布置的任務。
這裡,小李犯了錯誤歸因謬誤。
解決方法,是直接找到強關聯的原因,明確告訴對方。
小王直接把原因說明,同時這個原因一定是導致工作沒有完成的主要的、直接的原因。比如本來是按照正常操作流程,但隨著操作深入,小王發現了從未遇見的難題,不得不花費比較多的時間去處理,所以導致沒有按時完成工作任務。
如果小王沒有識破小李的錯誤歸因謬誤,如果小王不停地反覆辯解:「我沒有偷懶,沒有睡覺。」這並不能解決上司小李的問題,甚至會引起雙方的爭吵。因為小李要的是工作任務沒有按時完成的準確的原因,而不是討論是否偷懶睡覺的問題。
4、訴諸感情謬誤
訴諸感情謬誤,是試圖通過操作別人的感情來取代一個有力的論述。
操作的感情可能包括恐懼、嫉妒、憐憫、驕傲、感恩等等。一個邏輯嚴謹的論述可能激起別人的情感波動,但是如果只用感情操作而不用邏輯論述,那就犯了訴諸感情的錯誤。
以情動人,是影視劇裡面常見的達成溝通目的的方法。當某一方聲情並茂、聲淚俱下地講述時,觀眾有時也會涕淚橫流,感動得稀裡譁啦,這樣編劇和導演的目的就達到了。
還有,很多情感類文章,也是通過講述一個痛徹心扉的故事,激起讀者的情感共鳴,以達到傳遞自己文章主題的目的。
但是,如果單純訴諸情感,而沒有緊跟著用詳盡充分的事實、數字、專家、實驗、公理等等這些論據,去充分證明溝通的論點。那這就是出現了訴諸感情謬誤。雖然對方暫時因為被感動而接受我們的觀點,但這只是暫時的,並不是心服口服真正同意,雖然暫時同意,過後卻可能完全推翻達成的論點。
訴諸感情謬誤,更有甚者,甚至達到了情感勒索的程度。
心理學家蘇珊·福沃德在《情感勒索》一書中說:「情感勒索者十分了解我們,知道我們的弱點,更知道我們心底深處的一些秘密,不論他們多關心我們,一旦無法達成某些目的,他們就會利用這層親密關係迫使我們讓步。」
情感勒索,就是為滿足一己之需,完全忽略對方的論據。也可以理解為,為了達到自己目的,運用一些間接或直接的手段操控另一方的決定和行為。利用恐懼、責任感和愧疚心理操縱另一方的工作、生活,使得輕易掉入他們的情感陷阱,被控制擺布,變得進退兩難。
例如:公元208年,曹操在赤壁之戰中被孫劉聯軍打敗,逃脫路上,途徑華容道,遇到了劉備手下大將關羽。開始時,關羽對曹操冷眼相對,曹操就對他講當初的收留之情,關羽本就是重情重義之人,知道自己曾受過曹操的恩惠,但又想自己在軍師面前立過軍令狀,左右為難之際,他最終選擇放走曹操。
關羽放走曹操雖然報了其曾經對自己的恩情,但立了軍令狀沒有把曹操的人頭帶到劉備面前,這也是死罪,不過關羽心裡明白,憑著自己的劉備的關係,諸葛亮殺死自己的可能性不大,最多讓關羽欠著諸葛亮一個大大的人情,所以關羽放走了曹操。
曹操心裡也明白,如果自己被關羽所殺,關羽必然會背上一個誅殺恩人的罪名,關羽是大忠大義之人,絕不會那麼做。
這裡面,曹操利用了自己當年對關羽的恩情,利用訴諸感情謬誤,對關羽當前的職責進行了誤導,使得關羽放走自己。
同時,關羽利用自己和劉備的桃園三結義的關係,也利用訴諸感情謬誤,自己首先自食其言,違背了自己和諸葛亮定下的軍令狀,而放走了曹操。
曹操的訴諸感情謬誤達到了逃脫的目的,而關羽對諸葛亮的訴諸感情謬誤,使自己落得個義薄雲天的美名。但是,在職場上,關羽卻沒有完成工作任務,以職業標準衡量,並不是一個合格的員工。
5、訴諸歷史謬誤
這種思維謬誤,不正面回應別人對的批評,而是用批評別人作為的回覆——「你不也曾經……」
有的人,通過批判對方曾經的錯誤,避開當前溝通的主題,也不提供反駁對方論點的論據,目的是打擊對方論據的可信度,以便間接反駁對方論點。從達到溝通效率的標準看,這其實是一種思維謬誤。
例如,公司裡,經理小明對小王說:「我覺得你今天態度需要認真負責,比如沒有仔細檢查工作報告,出現了3處錯誤。」
小王:「你上個月工作報告也出錯了。」
對於這種訴諸虛偽謬誤,只需要提出過去事情的溝通和處理結論,用事實作為論據化解就可以了。
經理小明說:「上個月的事情,我已經和公司總經理說明情況,並且採取了補償措施,而且我制定了自我複查制度。現在,咱們說一下你的工作報告吧。」
再舉個例子,父親對上大學的兒子說:「少看一會兒手機短視頻,裡面的內容碎片化,零散化,邏輯不嚴謹,時間長了深度思維能力會下降。」
兒子:「你當年看電視連續劇也很多吧……」
兒子就是不正面反駁父親的論據,沒有分析看短視頻的利弊,更沒有說明自己認為短視頻利大於弊。兒子出現了訴諸虛偽謬誤,說父親當年看電視劇多了,所以現在缺乏深度思維,暗含著父親對兒子沉迷短視頻的看法,也是缺乏深度思維得出的。
父親反駁方法很多,比如,只需要說明過去的已成事實,無法改變,即使如此,自己仍在讀書學習。重要的是抓住可以改變的當下,改變未來。父親還可以請兒子列舉出常看短視頻的利弊,兩人坐下來實事求是地具體分析,這樣才能僅僅圍繞論題溝通。
再比如,這位父親和兒子首先達成共同價值標準:不論通過電視或短視頻,目的是獲取有價值的知識,學到思維方法和工作技能,才是真正的目的。這一點,應該在雙方溝通展開前,共同確認一致,
6、訴諸權威謬誤
這種思維謬誤,是利用一個權威人物或機構的觀點來取代全面有力的論據。
要證明一個觀點,只是摘錄別人的觀點是不夠的, 還要加以分析說明,要知道所提到的權威為什麼有那樣的觀點。因為權威人物或機構也是會犯錯誤的,我們的理解也會出現偏差,所以論證一個論點的時候,除了引用權威的內容,還要配合統計數據、科學實驗、故事案例、個人經歷、具體案例等多種論據,來支撐自己的論點。
當然,權威人物或機構的觀點,因其專業性而具有較高可信度,所以,我們溝通時,不能僅僅因為對方使用了訴諸權威作為論據,就認定這個觀點肯定是錯的。要看對方是否提供了全面的論據。
例子:
小王:「我覺得進化論是對的,因為是達爾文提出的。」
小李:「我叔叔是大科學家,他覺得進化論是錯的。」
這裡小王和小李都小紅犯了訴諸權威的謬誤。都沒有提供更多詳盡的論據來支撐各自的觀點。所以這種溝通,效率是低下的,支撐自己的觀點也也是軟弱無力的,反駁對方的觀點也是缺乏力度的。
我們生活中很多人的時間,都浪費在無效的溝通上,而這種無效的溝通背後,其實就是思維方式的謬誤導致的。
7、虛假兩難選擇謬誤
指的是當現實中存在兩種以上的選擇時,卻假設只有兩種解決方案。
在構建自己的論證大廈時會加倍小心。可以細細檢查自己的假設,記住多數有爭議的論題都需要具體闡述其中的有利和不利因素,手邊時時有一份可能會出現的推理謬誤清單,這樣就可以避免這些謬誤。
例如:
「要麼考研,要麼考公務員,否則你找不到好工作。」
「好好讀書,考上大學!否則就和我一樣一輩子當一線工人。」
解決方法,是別做非黑即白的簡單二元式推理,尋找多種結論的可能性。
職業行選擇多種多樣,除了考研,考公務員,還可以直接就業,而且就業的工作崗位也有很多選擇,也不一定去從事本專業的工作,還可以從事其他行業。還可以,成為自由職業者,甚至可以創業,經營一家公司。
8、語義模糊謬誤
用雙關語或者意思存有歧義的語言來歪曲事實。
使用雙關語或者意思存有歧義的語言,當被別人批評的時候又利用這些有歧義的語言作為自己的擋箭牌。
例如:樹上有7隻鳥,扔了一塊石頭打下一隻鳥,還剩幾隻鳥?
9、從眾謬誤
從眾謬誤,指的是因為很多人都在做同一件事情或相信同一件事物,即使事實上這件事是錯誤的,也認為這件事情是對的。
一個人,生活和工作在各中社會關係中,為了不讓自己在社會中孤立而生存困難,行事風格常常選擇與大多數人相同,以便和他人保持一致。
我們經常聽說過的「大家都這麼說,一定不會錯」、「寧可與勝利者站在同一邊,而不要太去計較是非!」這些看似「正確」的觀點,其實就是從眾謬誤的滋生土壤。
在生活中,每個人都有不同程度的從眾傾向,總是傾向與跟隨大多數人的想法或態度,以證明自己並不孤立。
古斯塔夫·勒龐在《烏合之眾》一書中寫到:「人一到群體中,智商就嚴重降低,為了獲得認同,個體願意拋棄是非,用智商去換取那份讓人備感安全的歸屬感。」
研究發現,持某種意見的人數的多少是影響從眾的最重要的一個因素,很少有人能夠在眾口一詞的情況下還堅持自己的不同意見。
木秀於林,風必摧之,壓力是從眾的一個決定因素。在一個系統內,誰作出與眾不同的判斷或行為,往往會被其它成員孤立,甚至受到嚴厲懲罰,因而某個系統內的成員的行為往往高度一致。
美國霍桑工廠的實驗很好的說明了這一點:工人們對自己每天的工作量都有一個標準,完成這些工作量後,就會明顯的鬆弛下來。因為任何人超額完成都可能使管理人員提高定額,所以,沒有任何人去打破日常標準。這樣,一個人幹得太多,就等於冒犯了眾人;但幹得太少,又有「磨洋工」的嫌疑。因此,任何人幹得太多或者太少都會被提醒,而任何一個人冒犯了眾人,都有可能被拋棄。為了免遭拋棄,人們就不會去「冒天下之大不韙」,而只會採取「隨大流」的做法。
職場上經常看到從眾謬誤是:有的公司管理比較僵化,有許多約定俗成的「潛規則「,雖然個別員工看在眼裡,但為了保住工作,養活家人,也不得不隨大流,即使發現了明顯的錯誤,也不敢表達。這就是從眾謬誤導致的。
要想解決,首先需要分析匯總,鑑別哪些是值得推廣的有益公司的從眾行為,哪些是對公司不利的從眾謬誤,用清單列舉出來,再分門別類採取不同態度。
破解從眾謬誤,需要認真負責的態度、精深的知識儲備和專業的能力。才能善巧方便地提出問題,有理有據地分析問題,客觀公正地解決問題。
小澤徵爾有一次去歐洲參加指揮家大賽,在進行前三名決賽時,評委交給他一張樂譜。演奏中,小澤徵爾突然發現樂曲中出現了不和諧的聲音,以為是演奏家演奏錯了,就指揮樂隊停下來重奏一次,結果仍覺得不自然。
這時,在場的權威人士都鄭重聲明樂譜沒有問題,而是他的錯覺。面對幾百名國際音樂權威,他不免對自己的判斷產生了動搖。但是,他考慮再三,堅信自己的判斷沒錯,於是大吼一聲:「不,一定是樂譜錯了!」他的喊聲一落,評委們立即向他報以熱烈的掌聲,祝賀他大賽奪魁。原來,這是評委們精心設計的「圈套」,以試探指揮家們在發現錯誤而權威人士又不承認的情況下是否能堅信自己的判斷。
雖然從眾行為扼殺了個人的獨立意識和判斷力,因此是有百害而無一利的。但實際上,對待從眾行為要辨證地看。
在特定的條件下,由於沒有足夠的信息或者搜集不到準確的信息,從眾行為是很難避免的。通過模仿他人的行為來選擇策略、規避危機並無大礙,有時模仿策略還可以有效地避免風險和取得進步。
但是,還需要搜集提供儘可能多的論據、數字、試驗數據、具體案例、證人證言去佐證論點,最好通過客觀事實對結果進行檢驗,這樣得出的結論比較令人信服,可以最大化規避從眾謬誤。
10、片面謬誤
片面性謬誤,是當自己的觀點被證明是錯誤的時候,用特例來給自己開脫。
身邊最常見的例子就是,一個人說:「吸菸有害健康」。另一個人馬上反駁:「我爺爺90歲了,吸菸60年,現在活得好好的。」就是用「我爺爺」這個特例來證明吸菸對健康「無害」,用片面性特例作為論據,反駁對方的觀點。我們知道:吸菸確實有害健康。所以。這個人出現了思維上的片面性謬誤。
大部分人,習慣上都不喜歡自己的任何一方面被證明是錯的,總會想辦法給自己開脫。人總是覺得自己以前覺得正確的東西,今後也必須是正確的,這就是思維慣性的力量。人們不願意打破原有思維的按部就班、輕車熟路,不願意費腦子重新思考。所以,總能找到理由進行自我安慰。只有誠實和勇敢的人才能面對自己的錯誤,三思而後改進、升華。
曾子說過:「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用我們現代人的話說,就是每天從職場工作、人際溝通、學習提升三方面進行自我反思。
職場上,一般而言,職位越高的人,站的高,看的遠,可以總攬全局,但也往往忽略細節,更容易出現片面性謬誤。
有的公司,會在公司常規運行體系之外,再專門設置一個「對抗」部門,專門分析、研判現有運作體系的弊端、缺陷,提出整改意見,並可以直接上報總裁和公司董事會。
這就是一種規避和減少片面性謬誤的好方法。
另外,片面性謬誤,也經常成為影響職業規劃的絆腳石。
我公司去年招聘入職的小王,思維特點是不受拘束,靈感頻發,工作中經常冒出來奇思妙想,往往在大家重水復疑無路的時候,他往往能柳暗花明又一村地解決問題。
小王多年以來從事過十幾種職業,都是半途而廢,至今確定不了最終職業定位。隨著年齡越來越大,目標的茫然導致他更加焦慮。網絡上的各種學習班,他是東一榔頭西一棒槌,到處學習,四十多歲了,始終安定不下來。最近向我透露說想辭職創業。理由是曾經在英語培訓市場火爆的時期,辦過三個月教育培訓班,賺過十幾萬。
他這種判斷,其實就是思維上的片面性謬誤。只看到暫時的經濟收入,卻沒看到他的盈利還有市場這種個人不可控的因素起作用。我建議他業餘時間可以結合多年職場經驗,先系統自學職場管理、從中提取職場心理學,並輸出職場文章,然後第二階段閱讀心理學書籍,輔助職場寫作,深度探討職場心理,目標是建立一整套職場心理學體系。
11、合成謬誤
例子:一些製造業公司裡,有的主管是因為專業技術水平非常高而提拔上去的,上任之後,逐漸還擔任了管理職能,不僅負責本部門的技術,還負責人事管理、物資計劃、統計報表等等。
因為總經理認為:主管的技術水平高,那麼其他管理水平也一定不差。實際上很多人僅僅是專業技術能力強,而其他管理能力甚至不如手下的員工。導致啥都管,啥也沒管好,眉毛鬍子一把抓,勞心費神,出力不討好。
這裡,總經理的思維出現了合成謬誤。解決辦法,是對事物進行邏輯分類,按照輕重緩急劃分管理權限。讓最擅長的人做擅長的事。
12、轉移話題謬誤
轉移話題謬誤,是用一個不相干的話題插進當前的論點,導致注意力從原來的論題上轉移開。
這個例子中的謬誤順序如下:①甲主題正被討論;②乙主題被介紹進來,好像和甲主題有關,實際上並不相干;③甲主題被置之不理,開始討論乙主題;③丙主題又被介紹進來,好像和甲、乙主題有關,實際上仍然不相干;……最終,甲主題沒有取得任何思維和溝通的結果。
我們看看下面這個經常發生在家庭裡面的場景。
父親:你的職業規劃只是當作家?我看你上小學,最發愁作文啊!
女兒:你總是老眼光看人。
父親:從過去就可以判斷現在,我一直這樣看人看事情,還能有錯?
女兒:怪不得你和媽媽經常吵架!
父親提出論題:女兒是否適合以作家為職業,並提出論據:女兒小學最發愁作文。
女兒本意是反駁父親的論點,但沒有針對父親的論據反駁,而是插進去一個新的論題:父親分析人的方法不恰當——總是用老眼光看人。這是女兒第一次轉移話題。
接著,父親維護自己的論點——我就是這麼看人看事的,此時,女兒第二次又轉移論題,提出了父親和母親之間的關係問題——父親和母親經常吵架。
至此,雙方早已經偏離了當初的初始論題——職業規劃,而演變成父母關係以及父親思維方式的論題。
女兒就出現轉移話題謬誤。
兩人對話除了這個思維謬誤,還有一個思維謬誤,就是父親出現了訴諸歷史謬誤,用過去的事情來論證當前的事情,而且他提供的論據,還僅僅是個人經驗,未必是普適的方法,可信度有待論證。
經常分析情感類影視劇經典對白,尤其是夫妻矛盾,多說是這種思維謬誤在起作用,結果是剪不斷,理還亂,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觀眾也被劇情帶進去。如果看不透其中的思維謬誤,自己的思維會被這種暗含的思維謬誤越帶越偏。這就是為什麼很多人追劇的原因之一。
可以首先學習一下理性思維的知識,結合例子分析,再看明白劇中的溝通謬誤,就會嫣然一笑,不容易出現追劇一族的「為伊歡笑,為伊憂愁,為伊消得人憔悴」的狀態。
職場上,有的人,不斷跳槽,從活力四射青年一直到眼角魚尾紋悄悄出現的中年,始終找不到職業定位,就是總在轉移話題——始終沒有圍繞做過的每一份工作深度思考,理性分析自己到底想要做什麼,想要哪樣的生活,糊裡糊塗上班,糊裡糊塗辭職,看似理由很多,但往往別人的、流行的,卻從來不是屬於適合自己潛能爆發式的。
如果首先識破自己的思維謬誤,從做過的工作中,全面細緻地不放過每一個細節,反思自己,認清自己,會少走很多彎路。即使外因我們難以把控,但至少明白了,就可以自己去選擇契合自己的外因、逐步有目標地創造更好的外因。
13、基因謬誤
這種思維謬誤,是通過一個事物的出身來判斷它的好壞。俗話說的「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的兒子會打洞」,其實就是基因謬誤。
我們看下面的例子:
丈夫:「真想不到,公司最近提拔小李當了副總經理。他可是中專畢業啊。我們公司大部分是985或211畢業的高材生呢。」
妻子:「你小時候還不是說話木訥,害羞得像小女孩,現在經過自身努力,也成了你公司金牌培訓師了。不能以出身把人看扁了。」
丈夫,這裡就出現了基因謬誤。
人的成就,基於本因、內因,還有外因三方面原因,三者共同齊心合力,在時間、空間的變化中,事情是發展變化的。人,通過自己的勤奮努力,把握當下,反思過去,規劃未來,去創造適合自己的最優條件,做事才容易成功。
我們不能僅僅一句事物的出身而僵化地認定沒有發展,死板地認為以後也就這樣了。持有這種僵化思維看別人,反映的是內心深處也在自卑和壓抑地看待自己,往往會活得壓抑,沉悶,潛能和才華也隨著歲月的侵蝕而消磨殆盡了。
職場上,我的一位同事小馬就是這樣,30歲的人,活得頹廢,美其名曰「佛系」,小馬認為自己第一學歷很低,從小不善交際,小時候不會讀書,長相也一般,在單位就這樣了,每天下班就是追劇,遊戲升級,困了就一覺睡到到上班,餓了,就一碗泡麵管飽。
小馬目前的思維深處,就是深陷基因謬誤,自己難以覺察。
最明顯的例子是,有的人小時候由於原生家庭比較壓抑,父母經常打壓孩子的優點,無論孩子有什麼優秀,父母總能挑出不滿意的地方,孩子也比較敏感,多疑,這樣生長的孩子,在懵懵懂懂孩提時代,受父母影響較大,形成的性格要麼極度自卑,容易在學業、職場上缺乏自信;要麼極度自傲,在學業上自傲,在職場上高度敏感,一言不合就辭職,美其名曰「有個性」。
雖然成人後,看了很多書,參加了很多提升課程,但總覺得收效甚微。究其原因,是思想深處潛意識裡面有基因謬誤在作祟,而自己還不自知。
也就是說,內心總是有意無意埋怨原生家庭,埋怨父母,沒有理性認識父母那個時代的局限,總覺得家庭如此,覺得自己是受害者,所以不斷抱怨、憤怒,與父母關係比較緊張。這種人在職場上也是,生家庭的怨氣遷移到職場的同事、工作上,搞得關係緊張,同事緊張,自己也心煩意亂。
建議讀一些心理學書籍,了解同理心、還有管理學書籍,從發展角度看問題。比如們可以這樣想:過去的已成事實,當下,能夠抓住和改變的,是自己的思維習慣、讀書能力,比如,可以試著以老師的身份,首先教育自己,在用經典的理論知識去慢慢教育父母,自己擔當起關愛教育父母的責任,在新型關係模式下,與過去的不愉快和解,這是最好的解決之道。
職場上,如果是自己的能力遠遠超越周圍,那麼就去引領帶動同事,即使確實大家跟不上,再辭職,對自己而言,也至少鍛鍊了管理能力。如果確實自身專業能力、溝通能力、管理能力不足,那就虛心抓緊時間學習,老子說過:「江海所以為百浴王者,以其善下之也。是以能為百浴王。」學習周圍所有人、事、物的優點。在此過程中,基因謬誤自然煙消雲散了。這就是「不戰而屈人之兵」。
所以,找工作,看中的公司有無朝氣蓬勃的學習發展氛圍,而高明的招聘者,也會及其看中應聘者的學習提升素養。
14、以偏概全謬誤
試圖用個人經驗或者單獨事例來取代邏輯論述或者有力的證據。
例子:小紅爺爺是位30年的老煙槍,現在80多歲了,身體還很健康,小紅依此得出:吸菸對身體無害。小紅就是犯了以偏概全的謬誤。
15、光環效應謬誤
光環效應謬誤,指使用模糊、引發人們強烈感情認同的詞彙,使我們傾向於同意某件事而不去仔細思考原因和事實。
光環效應,也叫"暈輪效應"、"成見效應"、"光圈效應"、"日暈效應"、"以點概面效應",是美國心理學家凱利提出的。它是一種影響人際知覺的因素,指在人際知覺中所形成的以點概面或以偏概全的主觀印象。
一個人的某種品質,或一個物品的某種特性一旦給人以非常好的印象,在這種印象的影響下,人們對這個人的其他品質,或這個物品的其他特性也會給予較好的評價。如果光環效應造成對自己和對他人的損失或損害,那就是光環效應謬誤。
男女朋友之間也經常會出現光環效應。兩個恩愛的人在一起,便會覺得雙方身上都是優點,沒有一點點缺點。這就是在剛開始喜歡上一個人的時候,其實只是喜歡上了對方表現出來的某一方面的優點,然後經過暈輪效應的擴大,才使自己覺得對方身上全是優點。即使對方身上有缺點,也自我安慰,認為瑕不掩瑜。
或者認為自己可以改變對方。直到隨著交往深入,自己發現越來越多對方的缺點,自己無法忍受,更無法改變。所以,一開始就具有理性客觀的思維,對人性的了解,是每個人心智成熟的第一個標誌。其次,才是職業素養的培養和發展、提升。
當我們看到某個名人在媒體上爆出一些醜聞時總是很驚訝,而事實上我們心中這個明星的形象根本就是其在媒體上展現給我們的那圈"光環",真實的人格我們是不得而知的,僅僅是推斷的。
有時候光環效應會對我們人際交往產生積極效應,比如我們出入職場,能力有待提高,但是對人誠懇,別人對你也會非常信任,因為對方只看見你的誠懇。趁著這個良好的氛圍,我們可以抓緊時間提升職場能力。以便形成名副其實的個人價值和大家的評價。
還有一種自己對自己的光環效應謬誤,有的人對自己過度苛責,有一個缺點,就放大成為對自己的全盤否定,這樣的心態,在職業規劃上極度否定自己的優勢,往往因為一個小小的缺點而自認為自己一無是處,難以從事某個行業。
這也是缺乏發展變化的思維造成的。
職場上,有的人頻繁跳槽,每一項工作都淺嘗輒止,稍微遇到困難,就打退堂鼓,美其名曰「有個性」,實際上是對自己不自信,選擇工作之初就草率而定,遇到困難就自我暗示,心裏面放大了困難,失去了真實判斷和思考。
光環效應,本質上是我們對自己或別人形成的一種主觀判斷和印象,還需要結合具體案例、科學數據、證人證言、親身經歷等等數據支持我們的判斷,還要看對方具體的行為事實,依據行為事實進行分析判斷。才能避免形成光環效應謬誤。
16、選擇性謬誤
在大量的數據、證據中,挑選出對自己的觀點有利的證據,而不使用那些對自己不利的數據、證據。
例子:某個慈善機構為了證明自己盡到了職責,到處宣傳自己撥出了多大數額的善款,救助了多少人,卻隻字不提自己公款消費的奢侈無度。這家慈善機構就是犯了選擇性謬誤。
17、中間立場謬誤
中間立場謬誤,當面對兩個極端觀點時,進行妥協,認為只要是中間立場,肯定就是正確的選擇。
職場上有的人對自己的要求是「不求有功,但求無過」。沒有對自己的高標準要求,沒有對自己制定提升計劃,每天只是重複前一天的工作。
而一旦感到職業壓力,需要努力時,這種人就拿公司裡績效最差的人比較,自我安慰覺得自己還可以,於是心安理得地繼續得過且過。這其實是一種中間立場謬誤。
人們習慣於接收新知,而實際上,阻礙我們提升的往往是這些隱藏的思維謬誤,識破以上17種思維謬誤,就更容易幫我們甩掉包袱,大踏步前行,實現自己的理性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