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園地是每一單元最後的重點學習內容,這部分的學習涵蓋了本單元的所學知識點和知識的延伸。語文園地裡的學習內容,往往會出現在每次的考試中,也就說明了,語文園地的學習不可忽略,同學們一定要認真、全面的學習。
接下來,我們進入正題,小學五年級上冊《語文園地一》的學習內容,大致可以分為以下幾個板塊。
一、交流平臺
學生在進入五年級之後,相信許多家長在開學時的家長會上,語文老師有提到過,以後語文的學習,更加注重閱讀類的學習,同學們一定要多讀課外書,多進行閱讀,並且多和家長、同學交流讀書心得。
下面同學們針對園地一裡的交流部分,可以從以下方面進行交流,例如。
小華:讀了《白鷺》一文,通過作者對白鷺的描繪,我感受到了作者對白鷺的喜愛之情。
小東:《珍珠鳥》的作者馮驥才,通過描寫他與珍珠鳥從陌生到熟悉乃至建立了深厚的情誼的過程,告訴我們,信賴,往往創造出美好的境界。
建議,學生在以後的學習閱讀當中,通過閱讀完一篇文章或者故事之後,要學會和同學一起交流讀書心得,或者把讀書心得寫在讀書筆記上。這樣能幫助孩子積累更多的語言素材,在寫作文的時候便可以運用上。同時也能提高孩子的閱讀分析能力。
二、詞句段運用
1,讀下面的句子,體會它們在描寫事物的方法上的相似之處。
同學們,讀完句子我們會發現這三個句子都是是先寫事物本身的特點,再寫與它相比較的事物的特點。
示例參考:這幾句話都運用了對比的手法描寫事物。第一個句子出自《落花生》一課,將落花生與桃子、石榴、蘋果進行對比,突出了花生不圖虛名的特點。第二個句子出自《白鷺》一課,將白鷺與白鶴、朱鷺、蒼鷺進行對比,突出白鷺一切都恰到好處的特點。第三個句子出自《鄉下人家》一文,將鄉下屋前的瓜、藤、葉與高樓門前的石獅子、大旗杆進行對比,突出了鄉下庭院有生機的特點。
2,比較每組句子中加點詞語的意思,根據要求用「溫和」寫句子。
通過比較,我們會發現,同一詞語在不同語境中的意思可能會有所不同,需要根據上下文語境來理解。第一組句子中,「開闢」在第一句中是「開拓擴展」的意思,在第二句中是「開創創立」的意思。第二組句子中,「姿態」在第一句中是「姿勢、樣兒」的意思,在第二句中是「態度、氣度」的意思。
示例參考:
溫和(形容氣候)昆明一年四季氣候溫和,因此被稱為「春城」。
溫和(形容性格)一看到我,爺爺的目光就變得溫和起來。
三、日積月累
日積月累部分的學習,同學們一定要重視起來,要把古詩會背、能默寫,不可以有錯別字,並能準確理解古詩的意思。因為日積月累,在期中、期末考試中是必考項目。
【詩人簡介】虞世南(558~638),唐初書法家,文學家,人稱虞永興。能文辭,工書法,書學王羲之七代孫智永,繼承了二王(羲之、獻之)的書法傳統,外柔內剛,與歐陽詢、褚遂良、薛稷並稱為唐初四大書家。正書碑刻有《孔子廟堂碑》。
【字詞解釋】疏桐:高大的梧桐樹。
藉:同「借」,憑藉。
【古詩譯文】
蟬低垂著頭,正在飲用清純的露水,
連綿的蟬鳴聲,從稀疏的梧桐樹上向周圍傳開。
那是因為它身在高高的樹枝上,響聲才能傳得很遠很遠,而不是憑藉著秋風的力量吹過來的。
【古詩賞析】這是一首詠物詩。詩人說,鳴蟬垂下觸鬚,悠然自得的吸引著清新的露水,悅耳動聽的長鳴聲連綿不絕的從梧桐樹上傳遞出來。因為它立身高處,自然就鳴聲遠播,並不是藉助著秋風往外散開,寫蟬以清露為食,擇梧桐而居,是表現其心地純淨,立身高潔;寫蟬居高聲遠,是表現其性情孤傲,格調清高。詩中說的是禪,實際上是詩人自況,寄哲思於詠物之中,讀來耐人尋味。
四、口語交際:制定班級公約。
俗話說:「沒有規矩,不成方圓」,優秀班集體的建設需要大家共同努力,班級公約是同學們共同制定、認可的規則。今天,讓我們一起來制定班級公約吧。
學生可以從以下4點進行總結。
1、全班同學先根據班級的實際情況交流討論,確定班級建設的目標。
2、以小組為單位展開交流,先寫出各自的公約內容,再總結歸納,刪去重複的內容。
3、各小組選出代表,說一說本組的討論結果。
4、整理討論結果,全班逐條表決,形成班級公約。
示例:
以上是《語文園地一》的重點學習部分,學生在學完這一單元之後,要認真做好園地的學習筆記。爭取每一單元的知識點都掌握牢固,這樣在期中、期末考試,才不會有過大的學習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