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播 | 本周來到印度,聚焦在物種保護、種群遺傳

2020-08-21 知識分子


本周三晚9點,全球生命科學學術報告(LSAG)來到印度國家生物科學中心(NCBS),NCBS 副教授 Uma Ramakrishnan、野生生物保護項目主任 Jayashree Ratnam 分別從野生虎的種群遺傳,動物保護分別進行演講。

周三晚9點的活動直播,本周來到印度國家生物研究中心

該直播活動由生命科學聯合中心和知識分子聯合策劃主辦,已推出六期。本周三晚9點,歡迎大家繼續來 「賽先生」 觀看直播。同時,我們也會在 「知識分子」 微博進行同步互動,進行關注!


活動連結為:

https://live.bilibili.com/21628893?visit_id=d492cgv9nco

演講者簡介


Uma Ramakrishnan 博士是印度分子生態學家,擁有物理學、化學和數學理學學士學位,生物技術碩士學位,並獲得加利福尼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博士學位,博士後期間工作於史丹福大學。自2005年起, Ramakrishnan 博士工作於國家生物科學中心(National Centre for Biological Science,NCBS)。Ramakrishnan 實驗室將分子方法與DNA計算分析技術相結合,重點揭示驅動哺乳動物遺傳變異模式的過程,目標是研究南亞人口的編年史,以及保護印度大陸生存受威脅的哺乳動物。在人類研究中,她們旨在詳細描述南亞人群之間的遺傳變異,並確定何時以及為什麼會導致這種變異。除了對當前人口進行研究外,她們還通過基因分析確定受威脅的動物種群是否具有足夠的異質性實現無助的生存,以及是否應採取適當的補救措施。目前,她們已與全國各地的實地小組合作,為老虎、印度野貓、豹子和獼猴等物種提供了保護項目。Ramakrishnan 博士曾獲原子能系傑出科學家獎,於2019年當選為印度科學院院士。

Jayashree Ratnam博士自2014年起擔任國家生物科學中心(National Centre for Biological Science,NCBS)野生生物學和保護項目(Wildlife Biology and Conservation Program)副主任。她致力於熱帶稀樹大草原、森林和草原的歷史、生態、功能和保護。目前,她關注的項目包括:亞洲熱帶乾燥生物群系的歷史、組合和重新分類;熱帶稀樹草原-森林和森林-草原邊界的功能轉換和邊界動力學;熱帶森林和稀樹草原對氣候變化的長期反應等。


研究中心簡介


國家生物科學中心(National Centre for Biological Science,NCBS)正式成立於1991年10月,位於印度卡納塔克邦的首府班加羅爾,是塔塔基礎研究所(Tata Institute of Fundamental Research,TIFR)的一部分。NCBS 長期致力於生物學前沿領域的研究,包括生物化學、生物物理學、生物信息學、神經生物學、遺傳發育,生物系統的理論與建模,生態進化等,使用實驗和計算方法研究分子、細胞和有機體,目標是從每一個層次理解生物學,以推進對生命過程的完整解析。


LSAG活動簡介


新冠疫情給全球帶來了巨大的破壞,同時也凸顯了國際科研合作的重要性。針對這種情況,Janelia Research Campus 聯合全球8個姊妹研究所組織線上論壇—— The Sister Institute Seminar Series。這一系列活動將對全球科研群體開放,在美洲、歐洲、非洲以及亞洲展示科研人員的工作以及科研文化。我們希望通過這一系列活動能夠反應出跨地區的科學交流如何增進知識,促進全球問題的解決。

活動發起單位

相關焦點

  • 雲南省極小種群物種保護成效顯著
    截至2019年底,全省已實施極小種群野生植物物種拯救保護項目120多個,建設30個保護小區(保護點)、18個遷地和4個近地保護基地(園)、20個物種回歸實驗基地,受保護對象物種達52個。華蓋木、漾濞槭、巧家五針松等20種極小種群野生植物繁育人工種群10萬餘株,回歸3000多株,遷地保護的壯麗含笑、華蓋木、滇桐、雲南金錢槭、萼翅藤、富民枳、漾濞槭等已開花,部分種類能正常結實。
  • 科學家重建白鰭豚物種的種群歷史【4】
    原標題:科學家重建白鰭豚物種的種群歷史   本報北京10月29日電(記者張蕾、鄭晉鳴)南京師範大學與深圳華大基因研究院合作,成功完成了白鰭豚的全基因組序列測定與分析工作。通過對白鰭豚基因組的初步分析,科學家揭示了鯨類的次生性水生適應機制,並重建了該物種的種群歷史。相關論文在線發表在《自然·通訊》上。
  • 雲南省極小種群物種保護取得顯著成效
    截至2019年底,全省已實施極小種群野生植物物種拯救保護項目120多個,建設30個保護小區(保護點)、18個遷地和4個近地保護基地(園)、20個物種回歸實驗基地,受保護對象物種達52個。華蓋木、漾濞槭、巧家五針松等20種極小種群野生植物繁育人工種群10萬餘株,回歸3000多株,遷地保護的壯麗含笑、華蓋木、滇桐、雲南金錢槭、萼翅藤、富民枳、漾濞槭等已開花,部分種類能正常結實。
  • 「極小種群野生植物」的概念適用於動物物種嗎?
    2018年,雲南省政府頒布了《雲南省生物多樣性保護條例》,將極小種群野生物種(包括動物和植物)及其遺傳資源的保護作為優先考慮的內容(Sun等,2019a;Yang等,2020)。目前,已經對60餘種植物進行了就地保護、80種植物進行了遷地保護。
  • 制訂江豚保護方案,開展揚子鱷野外放歸,加強麋鹿種群監測物種保護...
    原標題:制訂江豚保護方案,開展揚子鱷野外放歸,加強麋鹿種群監測物種保護 為長江添活力(大江大河·長江保護這五年④)核心閱讀5年來,長江物種資源保護相關制度不斷健全、力度不斷加大,一些珍稀物種種群數量下降趨勢得到初步遏制。
  • 野生植物保護|保護蘭科植物遺傳多樣性
    蘭科植物的瀕危機制物種的瀕危機制是生物多樣性保護的重大問題,是對瀕危物種進行有效保護和持續利用的必要前提。保護遺傳多樣性至關重要遺傳多樣性是物種適應環境變化的前提條件,其多樣性水平決定了物種長期的生存能力和進化潛力。
  • 中國大鯢遺傳多樣性與保護研究取得重要進展
    張亞平在發布會上表示,中科院是我國生物多樣性研究與保護的倡導和引領者,已在生物多樣性編目、生物多樣性受威脅現狀評估、生物多樣性信息庫的建設、生物安全和種質資源保護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在瀕危物種的保護方面做了大量有意義的工作。此次大鯢遺傳多樣性與保護研究歷時長、工作量大、野外科考艱苦,需要大團隊的協作,能堅持下來實屬不易。
  • 近半極小種群野生植物未納入國家保護名錄!
    野外種群數量少、分布區狹窄、生境狹窄或呈片段化;人類活動諸如修建小水電站、公路等致使野生物種生存受到不同程度的威脅;近一半物種未納入國家重點保護野生植物名錄裡。極小種群野生植物正遭受滅絕之危險,亟待系統性調查與保護。
  • 野生動植物丨雲南省極小種群物種保護成效顯著
    截至2019年底,全省已實施極小種群野生植物物種拯救保護項目120多個,建設30個保護小區(保護點)、18個遷地和4個近地保護基地(園)、20個物種回歸實驗基地,受保護對象物種達52個。 為積極拯救保護瀕臨滅絕野生植物物種,我省編制《雲南省生物多樣性保護工程規劃(2007年-2020年)》《雲南省極小種群物種拯救保護規劃綱要》《雲南省極小種群物種拯救保護緊急行動計劃》等,明確了保護重點、目標和拯救保護措施。15年來,我省投入野生植物保護資金1.4億元,平均每年近1000萬元。
  • 禁止亂採濫挖 保護蘭科植物遺傳多樣性
    另外,對影響我國野生蘭科植物物種豐富度的主要人文因子進行研究,發現隨著公路密度增加,野生蘭科植物豐富度將會降低,人為幹擾造成更為嚴重的採集破壞。 保護遺傳多樣性至關重要 遺傳多樣性是物種適應環境變化的前提條件,其多樣性水平決定了物種長期的生存能力和進化潛力。物種的遺傳多樣性越高,其適應環境變化的能力就越強。
  • 我科學家研究動物種群生存力有新解
    由動物研究所蔣志剛研究員和宋延齡研究員主持的「遺傳漂變和棲息地空間結構對種群生存力的影響」中科院創新方向性項目的重要目標在於揭示棲息地空間結構與小種群遺傳多樣性之間的關係,研究基因流和局部種群生滅動態與棲息地結構之間的關係,探索進行遷地保護需要的最小可生存種群;為瀕危物種的棲息地管理、遺傳管理、遷地保護等的關鍵問題,提供理論依據;推動中國保護生物學的理論創新,推動中國瀕危物種保護和生物多樣性保育
  • 新的遺傳研究顯示,已經滅絕的斑驢其實就是一種斑馬
    然而,本周《自然-生態與進化》在線發表的一篇新研究A southern African origin and cryptic structure in the highly mobile plains zebra揭示這些亞種之間的遺傳差異與該形態分類並不吻合。
  • 一個生物種群想要生存下去,最少需要多少數量呢?
    也就是說,種群存活的閾值必須是建立在減少近親繁殖的機率上的。其次是最小。最小很簡單,就是一個物種最少有多少的個體數量能夠保證它們能夠繁衍後代,這一點與第一條健康是相通的。最後是有效。什麼是有效呢?有效有幾個關鍵的點,第一個就是所有的個體都能參與繁殖;第二個是親一代雌雄個體產生的後代數量是相同的,比如親一代一共有16隻動物,它們是雌性比例對等的,各佔8隻,8對交配後,都會產下1隻以上的健康幼崽;第三個是子一代不會有近親繁殖,也就是說8對各自產生的後代都與其他的後代繼續交配,以此來獲得足夠的雜合子滿足遺傳基因不確定性造成的雜合子缺失。
  • 青海:從瀕危物種保護看生態回報
    從打響保衛藏羚羊的第一槍,到青海湖湟魚資源保護政策的實施,再到全力改善雪豹的棲息環境。在新的時期,新的環境下,青海為瀕危野生動物創造了良好、安全的棲息環境。多年的保護,身居青海大地的瀕危野生物種種群不斷增加,尤其是以雪豹、湟魚、藏羚羊等明星級物種為代表。這些瀕危物種種群數量的增加,對維持我省生物多樣性,以及我省生態環境的回報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 雲南建成30個極小種群野生植物保護小區 67種野生植物種群得到保護...
    12月28日,記者從雲南省林業和草原局獲悉,近年來,雲南持續開展極小種群物種拯救保護,截至目前,已實施極小種群野生植物拯救保護項目120多個,建成了30個保護小區(點)、13個近地和遷地基地(園)、5個物種回歸實驗基地,巧家五針松、華蓋木、滇桐、雲南金錢槭等67種野生植物種群得到有效保護和恢復
  • 聊聊SSR•遺傳多樣性(二)
    遺傳多樣性主要是指生物種內基因的變化,包括種內顯著不同的種群之間以及同一種群內的遺傳變異。因此遺傳多樣性實際研究的就是個體間遺傳基因和群體間遺傳結構的差異,簡單來說就是遺傳變異性的高低和遺傳變異分布格局即居群(種群群體)的遺傳結構。
  • 闢謠:中華小熊貓和喜瑪拉雅小熊貓並非兩個亞種,而是兩個物種
    02如今:中華小熊貓和喜瑪拉雅小熊貓遺傳差異極大,是兩個不同物種魏輔文院士團隊在美國科學期刊《Science Advances》雜誌上發表文章表示,他們發現了中華小熊貓和喜瑪拉雅小熊貓兩者間有非常明顯的遺傳差異,也就是說兩者並非同一物種的兩個亞種,而是兩個物種。
  • 黑熊保護、「僅限野外種群」是在為非法養殖開綠燈?|綠會政研室為...
    在有小熊貓分布的國家,其多被列入受保護動物,在IUCN瀕危物種紅色名錄中為瀕危,也是被列入CITES公約附錄I的物種。在今年2月中科院新發表的科學論文中,認為原分布在中國的小熊貓,可能是兩個亞種,一個分布於喜馬拉雅山脈 ,一個分布在中國西南地區,也有一個點在緬甸。這樣現有小熊貓野生種群將更加減少接近一半。
  • 植物所合作揭示活化石銀杏的種群進化歷史
    活化石類群起源古老,往往一個支系僅現存一個物種,形態性狀保守,現存分布範圍狹窄,具有重要的保護價值,因此達爾文認為活化石是研究物種滅絕、競爭、適應性等進化生物學核心問題的絕佳體系。銀杏(Ginkgo biloba L.)
  • 天敵減少,它們的種群不增反減是為何?廣東目前已建兩中華保護地
    在生物界中,人們通常會認為,一種生物的天敵減少了,這個物種的種群會迅速繁衍擴張。然而事實並非如此——版納魚螈,長期穴居,晝伏夜出,多生活於水草叢生的山溪或林木繁茂的山林。因其通體黑色,外形似蛇,長相比較奇特,人們俗稱其「兩頭蛇」。在民間傳說中,人們認為它有劇毒,其毒性甚至可以化骨。事實上,它並不是」蛇「,而是無足目(蚓螈目)的唯一代表,在中國僅此一種,它的食物主要是蚯蚓及其他昆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