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財經獨家,速關注
恰逢金融危機十周年,剛剛卸任央行行長的周小川、銀保監會副主席陳文輝,以及陸磊、李揚等多位大咖來到「2018清華五道口全球金融論壇」,就金融危機的反思、金融政策的制定、擴大金融業開放等話題,暢談了他們的觀點。
周小川:考慮應用連續函數作為政策制定、響應的方法
博鰲亞洲論壇副理事長、中國人民銀行原行長周小川表示,金融危機已經十周年了,要開始總結,其中一條就是傳統的經濟學方法比較注重單變量的邏輯關係,但實際上金融危機發生很複雜,有多個變量,需要向量思維。
他介紹稱,在2008年四季度討論危機是如何產生的過程中,中國在BIS(國際清算銀行)和IMF(國際貨幣基金組織)討論時提出兩個觀點:一是經濟危機與金融市場一些活動和產品有關,一些冷門的衍生產品,脫離了實體經濟,容易大起大落;二是在經濟金融市場系統中,正反饋特性過於突出,比如經濟好的時候,股價也好,盈利也好,評級也好,都是向好的方向發展。但是一出問題的時候,就有很多落井下石,這是典型的正反饋特性。
2008年四季度開始討論引入逆周期措施,最終形成宏觀審慎政策框架,進一步對全球系統重要性金融機構增加了逆周期調節要求。2014年引入TLAC(總損失吸收能力),增強系統逆周期性。引入負反饋環節作為糾正經濟、金融系統中正反饋特性的重要措施得到共識。逆周期便建立在減少正反饋、增加負反饋基礎上。
「現在的規制,特別是金融多使用黑白式或臺階式應對,但較少用連續函數。金融監管多依法執政,參考法律體系思維。法律是黑白式的,但從調控角度、系統穩定性角度,連續函數更容易實現。連續函數更難出現不可計量部分,多數內容可計量,少數不可計量可以用專家打分法加權進行。不管法律思維還是連續函數法,需經過時間考驗。可通過遞推,對之前參數函數進行動態校正。」
傳統經濟學方法注重單變量邏輯關係,但實際上金融系統複雜,需要多變量、向量分析。傳統思考模式和表達模式對分析全球金融危機顯得不足,需要向多變量向量分析發展。中國開始使用條件概率,了解各情況下概率變化。
當前阿根廷便是同時存在債務、資本外流和國內問題,需考慮是單變量還是多變量造成了問題。
陳文輝:對外開放要引入「活水」 過濾「汙水」
中國銀行保險監督管理委員會副主席陳文輝表示,當前我國已經成為全球最重要的銀行和保險市場,我國金融業已具備擴大對外開放的有利條件,但在對外開放過程中不僅要引入「活水」,也要過濾「汙水」,把握擴大開放和防範風險平衡的原則,提升監管能力和水平。
當前銀行業和保險業對外開放的重點領域包括:一是放寬外資投資和設立機構條件;二是擴大外資銀行業務經營空間;三是優化外資機構監管規則。
在對外開放過程中將把握三個原則:
一是把握擴大開放和防範風險平衡的原則,完善監管規章及配套制度建設。當前,銀保監會正在進一步修訂完善《商業銀行股權管理暫行辦法》及相關配套制度,並在加緊制定出臺關於金融資產投資公司、保險代理人等一系列新的監管配套制度。同時,我國正在自主推進的保險監管制度體系——償二代建設,已在全球與美國RBC標準和歐盟償付能力Ⅱ形成了三足鼎立局面,並向亞洲國家和地區推介。
二是堅持穩妥有序、平等互利。金融對外開放部分措施可以先試點再推開,相關改革措施要謀定而後動,一旦時機成熟就堅決推行。同時,我國對外開放還必須要堅持平等互利的原則。
三是補齊監管短板,提升監管能力和水平。銀保監會將堅持「嚴」字當先、敢於亮劍、敢於碰硬,堅持嚴罰重處,始終保持整治銀行保險亂象高壓態勢,紮緊制度籠子,防止野蠻增長,為對外開放保駕護航。
陸磊:對外開放要注重金融基礎設施的建設
國家外匯管理局副局長陸磊表示,行為監管工具箱的創新是管理體制改革的基本方略,可以預見我們未來面臨的主要風險是信息的準確性及其濫用。從既往案例看,如昆明泛亞的有色金屬交易所都存在依託虛假甚至是臆想出來的數據構造預期,並形成涉眾交易的可能。在這種衝擊下,金融消費者的保護毫無疑問體現出了前所未有的重要性。
據此金融管理體制改革的技術演變方向在於:
一要以更為權威的資料庫及時校正核實對衝虛假信息,這就是為什麼要統籌建設金融業綜合統計和金融業基礎設施。
二要建立雙峰監管的模式,健全具有信息劣勢或被誤導的事中消費者保護和追索機制。
三要在法規上借鑑涉眾欺詐處理中的集體訴訟中的合理內核,全面提高欺詐的社會成本。
在金融業對外開放方面,要注重金融基礎設施的建設,改革和創新源自開放。隨著我國對外貿易、投資和金融服務的穩定發展,內資金融業態的迅速成長、流動性的充裕、推動金融基礎設施建設、促進全球性金融穩定,並提升貿易投資自由化和便利化,才是我們對外開放的重要命題。
李揚:利率市場化不能簡單歸結為「放鬆管制」
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理事長李揚認為,利率市場化的實質是變革融資活動的風險定價機制。利率市場化不能被簡單地歸結為「放鬆管制」。
要建立合理的利率結構。比如,打破市場分割,促進金融市場一體化;打通金融市場與銀行信貸市場,促進形成有效的套利機制,形成有效的利率體系。打破門戶之見,在金融體系中形成核心市場,並據以產生基準利率。另外,要建立有效的利率傳導機制。
若金融資源主要集中在銀行手裡,利率市場化斷難實現。根本原因在於銀行作為融資中介,它們把資金的真正供給者和需求者割裂開來,使他們難以有效且持續地顯示自己的投融資和風險偏好,資金的均衡價格很難形成。
理論上,脫媒是利率市場化的必要條件。與這一進程相伴隨的是資本市場的全方位發展。考慮中國金融體系以間接融資為主的國情,讓資金有序走出銀行的資產負債表,與發展資本市場具有同等重要的意義。
本文作者及攝影:彭揚 王凱文 歐陽劍環 車亮
➤從哈佛女生到霸氣女總裁,華夏基金進入李一梅領航時間
➤「獨角獸」寧德時代拿批文:募資總額大幅縮水,市值仍然有望衝創業板第一!
➤證監會闢謠:IPO審核政策無變化,只是把關更嚴!首提被否「五宗罪」,待審企業僅餘279家,「堰塞湖」消退
➤3.1%!美十年債利率創七年新高,3萬億外儲保衛戰再次打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