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找到去除植物木質素新方法

2020-12-01 科學網
科學家找到去除植物木質素新方法
為製造廉價生物燃料鋪平道路

 

通過去除一種特殊基因,研究人員將植物莖中的木質素減少了36%,從而使其能夠更加容易地轉化為汽車燃料。

圖片來源:Lisa Sundin、Ruben Vanholme

 

本報訊 木材質地結實、產量豐富且價格便宜。但是當提到將樹木和農業廢棄物轉化為汽車能源的未來前景時,木材似乎成為了一道阻礙。如今,科學家表示,他們可能已經找到了解決這一難題的方法,從而有望戲劇性地減少未來能源的成本。

 

木材面臨的一大難題是其細胞壁中的一種成分——木質素,正是它賦予了植物硬度。研究人員必須首先去除木質素,進而得到植物中富含糖分的纖維素,後者通過發酵能夠變成基於乙醇的燃料。為此,研究人員一直在尋找既能夠減少植物和樹木中木質素的數量,又不會損害其生長能力的方法。

 

然而這並不是一件容易事。木質素與其他長鏈生物分子不同。例如,脫氧核糖核酸(DNA)與核糖核酸(RNA)都是直接複製於分子模板的。相比之下,木質素的結構卻更加「雜亂無章」。植物生成了一系列被稱為單體的分子構建模塊,這些模塊隨後被送到了細胞反應室。在這裡,這些單體以支鏈的形式連接在一起。然而精確的結構卻完全依賴於單個單體的濃度,而這些濃度則會隨著不同的物種發生細微變化。最終,分支的木質素環繞著富含糖分的纖維素構成了植物的大部分結構,它們強化了細胞壁並支撐著管狀的脈管將養料和水分傳輸至植物的莖部。

 

最近10年,植物生物化學家認為他們已經掌握了合成木質素的所有步驟。例如,他們相信在一個關鍵過程中,一個單酶完成了兩個不同的工作。但是當試驗無法對此提供決定性的支持後,比利時根特大學的分子遺傳學家Wout Boerjan尋思,故事可能要複雜得多。

 

因此Boerjan及其同事對擬南芥(一種生物學實驗室普遍使用的小型植物)表達的基因進行了篩選。當研究人員確定了何種基因在能夠合成木質素的植物中非常活躍後,他們注意到有一種基因還沒有被確認為木質素生物合成的核心,這種基因與一種被稱為咖啡醯莽草酸酯酶(CSE)的酶有關。研究人員隨後對擬南芥進行了遺傳改造,從而使其不攜帶CSE基因。正如研究人員在最新一期《科學》雜誌上報告的那樣,這種植物依然能夠生長。但是其所包含的木質素卻減少了36%,同時比它們未經處理的副本小了1/3。這些植物同時也沒有下垂或倒伏,儘管其一些傳輸養料和水分的脈管收縮了。最終,當這些小一號的植物被弄乾、切碎以及處理後,它們所產生的富含糖分的纖維素數量是未經處理的植物的4倍。此外,它們產出這些額外的纖維素並沒有經歷去除木質素所需的昂貴的高溫處理過程。

 

美國印第安納州普渡大學西拉法葉校區的生物化學家Clint Chapple表示:「這是一項非常有價值的研究成果。」他說,這一工作提供的希望在於,如果類似的基因去除技術在楊樹和其他生物燃料作物中起作用,那麼它將極大減少製造燃料所需的成本。反過來,這將能夠減少對產自玉米、甘蔗以及其他糧食作物的生物燃料的需求,從而減少對生成生物燃料的農業用地的需求。Boerjan說,由於去除木質素也是造紙以及生產一系列來自植物的化學製品所必需的,因此這項新技術同時還能夠減少這些過程的成本。

 

Boerjan還表示,木質素改良的樹木和植物也能夠像它們未經改良的同胞一樣茁壯成長。當傳送養料和水分的脈管缺少木質素時,植物往往會發育不良,甚至根本無法生長。但其他研究人員之前也發現,可以對植物進行設計,從而使其在脈管中依然保持高水平的木質素,但在植物細胞壁中卻減少木質素的存在,這樣就能夠使植物長得像它們沒有動過手術的兄弟們一樣高。通過利用遺傳手段恢復植物脈管中的木質素,Boerjan認為研究人員或許已經能夠培育出看起來像未經處理的表親一樣高大健康的植物,而這些植物同時還能夠更容易、更廉價地轉化為生物燃料、紙張以及化學製品。如果真是這樣,將給蓬勃發展的生物經濟——正在力圖用各種各樣的可再生能源取代石油衍生產品——提供更多所需的支持。(趙熙熙)

 

《中國科學報》 (2013-08-20 第2版 國際)

 

更多閱讀

 

 

相關焦點

  • 美國華裔科學家與研究團隊發表分解木質素創新法
    蔡苗子表示,這是利用超級計算器模擬生物質燃料轉換過程,突破其它傳統的化學方法,有效改變木質素和纖維素之間相互關係,驅動負責分解生物質的多種關鍵機制。這種模擬方法允許在較低溫度下,轉化植物物質,超越了水解的局限。&nbsp&nbsp&nbsp&nbsp蔡苗子說,長期以來科學家一直致力減少化石燃料,並努力將植被木材,採用科學方法製成木質纖維生物質。
  • 想讓植物「乖乖聽話」?你得問問木質素
    原來植物體內普遍存在著一種叫做木質素的成分,通過對木質素結構或含量進行分子調控,竟然能使植物的抗旱抗風等重要屬性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nbsp&nbsp&nbsp&nbsp在中國知網搜索「木質素」可以得到12000多條結果,但是搜索「木質素材性改良」能查找到的論文就不足十篇,由此可見目前國內對於木質素用途的研究還很局限。那麼木質素究竟是什麼?
  • 木質素的「自我介紹」
    「我」的名字叫木質素,廣泛存在於木本植物、草本植物以及所有的維管植物等木質化植物的細胞中,起到強化植物組織的作用。 「我」的「植物骨架」 在自然界中,「我」總是與纖維素、半纖維素共存,合力構築植物骨架。
  • 木質素纖維充當 鋼筋造電池
    近日,青能所研究人員從木材中找到靈感,利用木質素纖維搭建了電池新結構,為解決這一難題提供了新思路。鋰硫電池壽命短    鋰硫電池,顧名思義,即以單質硫作正極,金屬鋰作負極的一種新型電池,由於其理論容量為鋰離子電池的五倍之多,並且硫原材料來源豐富、價格低廉、低毒無害,使得國內外對鋰硫電池的開發產生了濃厚的興趣,鋰硫電池被認為是最具潛力的下一代高能量電池體系之一。
  • 科學家解析漆酶參與植物新型木質素聚合的分子機制
    Plant Cell | Richard Dixon院士團隊解析漆酶參與植物新型木質素聚合的分子機制責編 | 奕梵木質素(lignin)是地球上含量最豐富的一類酚類聚合物,它能提高植物細胞壁的機械支撐能力和防水性能。
  • 我國科學家發現新的木質素降解菌 -「深古菌」Bathy-8
    在「全球變化及應對」重點專項的支持下,「海洋儲碳機制及區域碳氮硫循環耦合對全球變化的響應」項目王風平教授團隊發現了一種新的木質素降解菌 -「深古菌」門的類群Bathy-8。
  • 天大新工藝 木質素變廢為寶
    本報訊(記者張國  通訊員靳瑩)我國製漿造紙工業每年要從植物中分離出1000萬噸左右的木質素副產品,其中超過95%以「黑液」形式直接排入江河或濃縮後燒掉。最近,天津大學化工學院教授李永丹帶領團隊設計了「木質素一步法高效催化轉化工藝」,突破性地將鹼木質素完全轉化成為高附加值的有機小分子化合物,能夠做到將「用之困難,棄之汙染」的木質素變廢為寶。    目前,該工藝在實驗室已經全面實現,進入到了中試和成果轉化階段。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頂級綜合類化學刊物《德國應用化學》上,同時申請國際發明專利1項,國內專利4項。
  • 木質素或成為廉價碳纖維主要材料
    該項新技術將植物分離成為纖維素、新型半纖維素、新型高純度木質素三種成份,其分離步驟先將植物分為綜纖素和木質素,綜纖素即紙漿,根據需要再將綜纖素通過物理法可分為纖維素和半纖維素。據悉,該技術基本上可以使植物原始材料得到100%的利用,而傳統化學方法只以提取植物中的綜纖維素為目標產品,使得植物原始材料利用率約為植物的30%~40%,很多物質被浪費,包括大部分的木質素,以及少量纖維素和半纖維素均以汙染和廢棄物處理。
  • 民企新技術推動木質素產業化進程
    由廣州市楹晟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楹晟生科)自主研發,用以批量性生產高品質溶劑木質素的第三代植物纖維原料集成生物煉製系統,近日整體通過了國家科技成果鑑定。  利用溶劑法提取木質素是當今世界的科研主流,但由於「工業化程度低、技術門檻高、生產成本高」的原因,迄今為止並無企業可真正意義上實現高反應活性溶劑木質素的量產。
  • 木質素廢水這樣處理 輕鬆達標
    木質素是由四種醇單體形成的一種複雜酚類聚合物,它是植物界僅次於纖維素的豐富天然高分子聚合物。其生產過程中也會產生相應的廢水。漓源環保為您簡單介紹幾種常見的木質素生產廢水處理方法,希望對您有所幫助。1.吸附法:就是利用某些多孔性固體表面具有強吸附作用的吸附劑,使與之接觸的木質素生產廢水中某些汙染物被吸引並保持在固體表面上,達到淨化的過程。常見的有活性炭、矽膠、氧化鋁等。
  • 科學家提出觀察植物細胞壁新法
    為了更好地將植物轉換成生物燃料,美國能源部勞倫斯·利弗莫爾實驗室、勞倫斯·伯克利國家實驗室以及國家可再生能源實驗室的研究人員合作,採用不同的顯微方法,深入到百日草葉片細胞的深處
  • 科學家找到讓植物像螢火蟲般發光的方法 《阿凡達》場景或成真
    據CNN4月27日消息,周一發表在《自然》雜誌上的一項研究揭示,科學家們已經找到了一種方法來種植在黑暗中發光的植物,這種植物在整個生命周期中都散發並保持著一種神秘的綠色光芒。
  • 實現木質素合成精準調控
    中科院分子植物科學卓越創新中心李來庚研究組通過對木質素合成進行細胞特異性精準調控,實現了木質纖維生物質利用效率的顯著提高,同時增加植物木質纖維生物質的積累
  • 木質素合成調控機制方面取得新進展
    維管植物細胞壁中的木質素存儲了陸地生物圈約1/3的有機碳,在植物的生長發育、水分運輸、機械支撐和抵抗逆境脅迫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生理功能。通過特色資源篩選、突變體鑑定和木質素基因工程調控等工作,獲得了多個細胞壁降解效率高且具有潛在商業化利用價值的植物資源。其中,玉米棕色葉脈突變體(bm1-6)是一類著名的木質素積累改變的種質資源,從發現至今已有90多年的歷史。團隊通過對玉米棕色葉脈突變體bm2的基因功能解析,發現了植物一碳代謝介導的木質素合成調控新機制。
  • ::破解兩大「世界難題」的「工業木質素固沙劑」亟待推廣::
  • Science:木質素生物精煉的發展路線圖
    Science雜誌發表綜述文章討論木質素精煉的發展,作者喬治亞技術學院教授Ragauskas稱:文章是為整合基因工程和分析化學工具修飾木質素結構,使其更已有生產生物基材料、化學品和燃料制定了一個發展路線圖。共同作者還橡樹嶺國家實驗室和美國可再生能源實驗室的科學家。
  • 科學家研製出更加綠色環保的木質3D列印原料
    作為一種有機聚合物,木質素可在自然狀態下呈現緊密交織,從而為植物起到重要的剛性支撐等作用。但當將這些資源轉化為紙張時,會在製造過程中留下大量的浪費。為此,德國弗萊堡大學的一支研究團隊,特地開發出了一種能夠讓有機聚合物「廢物再利用」的方法 —— 將之轉化為一種適合 3D 列印的生物糊劑的基礎成分。
  • 青島能源所利用協同調控機制對木質素成分實現分子設計
    木質素的成分主要分為H、G和S三種類型,其含量和比例在不同植物(木本植物>草本植物)以及同一植物的不同組織器官(莖稈>葉片)中各不相同。在植物次生細胞壁中木質素通過形成三維立體網狀結構,保護纖維素和半纖維素不被外界微生物輕易降解,同時賦予細胞壁足夠的強度和韌性。在農作物的品種選育中,常將木質素作為細胞壁品質和抵抗逆境(尤其是抗倒伏)的一個重要參考指標。
  • 木質素和木栓質在紅樹植物抗重金屬耐性中的作用機制被揭示
    近日獲悉,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王友紹研究團隊利用掃描電鏡、螢光顯微鏡和氣相色譜-質譜,分析了木質素和木栓質在六種紅樹植物根外皮層中沉積狀況、含量與單體成分,並揭示了它們在重金屬耐性中的作用機制。研究結果表明,典型紅樹科植物往往具有木質化和木栓化程度相對較高的根外皮層,同時對重金屬等環境汙染物耐性較強。
  • 科學家開發的新技術可製造出合成活細胞 用於去除二氧化碳
    光合作用是自然界最有用的化學反應之一,所以科學家們經常嘗試模仿光合作用也就不足為奇了。現在,來自馬克斯·普朗克研究所的研究人員開發出了一種新的方法,可以製造出混合型的合成活細胞,這種活細胞可以利用光合作用太陽能去除空氣中的二氧化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