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解析漆酶參與植物新型木質素聚合的分子機制

2020-10-15 BioArt植物

Plant Cell | Richard Dixon院士團隊解析漆酶參與植物新型木質素聚合的分子機制


責編 | 奕梵


木質素(lignin)是地球上含量最豐富的一類酚類聚合物,它能提高植物細胞壁的機械支撐能力和防水性能。長期以來,人們認為植物木質素是由三種單體(對香豆醇、松柏醇和芥子醇)通過漆酶(laccase)和過氧化還物酶(peroxidase)兩套系統催化聚合而形成的包含hydroxyphenyl- (H), guaiacyl- (G) 和 syringyl- (S) 單元的複雜化合物。


2012年,美國Richard Dixon院士團隊首次在一些植物的種皮中發現一種僅由咖啡醇(caffeyl alcohol)通過單一的連接方式而形成的新型木質素(命名為C-lignin)。這類木質素分子的單一結構單元和線性結構使之成為合成碳纖維和製作高值化學品的一種非常理想的生物原料。儘管C-lignin單體(咖啡醇)的生物合成路徑已經有所報導,然而其單體在植物體內如何聚合形成C-lignin的分子機制尚不清楚。


近日,該團隊在The Plant Cell 雜誌在線發表了一篇題為 Substrate-Specificity of LACCASE 8 Facilitates Polymerization of Caffeyl Alcohol for C-Lignin Biosynthesis in the Seed Coat of Cleome hassleriana的研究論文,闡明了具有底物專一性的漆酶LACCASE8參與植物新型木質素C-lignin聚合形成的分子機制。



為了搞清楚植物中是否存在催化咖啡醇聚合形成C-lignin的相關酶,研究者對一種名為醉蝶花Cleome hassleriana的觀賞植物開展了相關的工作。醉蝶花在開花約12天後,種皮中G-lignin的合成停止,進而啟動C-lignin的生成,這種獨特的木質素積累模式使其成為研究C-lignin聚合機制的良好實驗材料。該團隊鑑定了一個在醉蝶花種皮中特異性表達的漆酶基因(命名為ChLAC8。在種子成熟過程中,ChLAC8在種皮中的轉錄表達譜與C-lignin積累模式十分相似。體外酶活分析表明,ChLAC8重組蛋白能夠特異性的利用咖啡醇(而非松柏醇)作為底物生成相應的二聚體或三聚體。進一步通過RNAi幹擾技術抑制醉蝶花中ChLAC8的表達發現,在轉基因植株後代種皮中C-lignin含量顯著降低,而G-lignin無明顯變化。此外,利用C13同位素標記的咖啡醇對擬南芥comt 突變體進行飼喂,該實驗材料中沒有發現C13標記 C-lignin的生成,而在表達ChLAC8comt突變體材料中檢測到C13標記 C-lignin。


以上這些研究結果表明,當外源提供咖啡醇時,ChLAC8能夠促進植物體內C-lignin的聚合併決定植物細胞壁中的木質素組分含量。因此,該研究為將來通過基因工程手段在其他能源作物中大規模的合成C-lignin奠定了基礎。



中國農科院油料作物研究所的王欣副研究員和美國北德克薩斯大學卓春柳博士後為論文的共同第一作者,Richard Dixon院士為通訊作者。北德克薩斯大學的陳方教授,王小強教授,肖習蓉研究員和Maite Docampo-Palacios博士後也參與該研究的部分工作。


論文連結:

https://doi.org/10.1105/tpc.20.00598

相關焦點

  • 漆酶
    漆酶最早是由日本學者Yoshi在紫膠漆樹漆液中發現的。19世紀末,G.Betranel第一次將其以生漆固化的活性物質分離出來,並命名為漆酶。自然界中的漆酶來源主要有植物漆酶、動物漆酶、微生物漆酶。微生物漆酶又分為細菌漆酶和真菌漆酶,細菌分泌漆酶主要從在於細胞內,而真菌產生的漆酶主要分布在細胞外,是目前研究較多的種類。
  • 青島能源所利用協同調控機制對木質素成分實現分子設計
    青島能源所利用協同調控機制對木質素成分實現分子設計 2018-11-02 青島生物能源與過程研究所 【字體:大 中 小】
  • Nature Plants | 中國科學院成都生物所王剛剛課題組解析第一個植物漆酶的晶體結構
    該研究解析了第一個植物漆酶的晶體結構。 漆酶於1883年最早發現於日本漆樹中, 隨後發現在真菌、細菌和昆蟲中也存在漆酶。雖然植物漆酶在木質纖維素合成以及抵抗生物和非生物脅迫等生理過程中發揮重要作用,但植物漆酶的結構和作用機理一直未知。
  • 研究人員利用協同調控機制對木質素成分實現分子設計
    中國木質素是一種由苯丙烷類結構單元聚合而成的大分子化合物,在高等植物的細胞壁中廣泛存在,是自然界中儲量僅次於纖維素的第二豐富的有機物。木質素的成分主要分為H、G和S三種類型,其含量和比例在不同植物(木本植物>草本植物)以及同一植物的不同組織器官(莖稈>葉片)中各不相同。在植物次生細胞壁中木質素通過形成三維立體網狀結構,保護纖維素和半纖維素不被外界微生物輕易降解,同時賦予細胞壁足夠的強度和韌性。在農作物的品種選育中,常將木質素作為細胞壁品質和抵抗逆境(尤其是抗倒伏)的一個重要參考指標。
  • 科學家找到去除植物木質素新方法
  • FASEB J | 我校曾凡力課題組解析Npa3組裝RNA聚合酶II的分子機制
    這項工作得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No. 32070574)和河北省優秀青年科學基金(C2020204109)的資助,是曾凡力課題組繼2018年解析RNA聚合酶II首步組裝機制以來又一深入的原創性成果。RNA聚合酶II在真核生物中主要負責合成mRNA及大多數snRNA和microRNA前體。
  • 木質素合成調控機制方面取得新進展
    ,在植物的生長發育、水分運輸、機械支撐和抵抗逆境脅迫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生理功能。中國科學院青島生物能源與過程研究所研究員付春祥帶領的能源作物分子育種研究組長期致力於培育高細胞壁品質玉米和能源草的研發。通過特色資源篩選、突變體鑑定和木質素基因工程調控等工作,獲得了多個細胞壁降解效率高且具有潛在商業化利用價值的植物資源。其中,玉米棕色葉脈突變體(bm1-6)是一類著名的木質素積累改變的種質資源,從發現至今已有90多年的歷史。
  • 綜述:木質素生物合成的調控
    木質素是植物體內一種重要的次生代謝物質,在植物組織中可以增強植物細胞壁的機械強度,從而使其具有高度剛性。除此之外,在植物體內水分運輸等方面也發揮著積極作用。目前認為,木質素時空合成由NAC-MYB基因調控網絡進行調控。
  • 分子植物卓越中心等揭示細菌Class III轉錄激活機制
    9月28日,中國科學院分子植物科學卓越創新中心合成生物學重點實驗室研究員張餘課題組在Nature Chemical Biology上,在線發表題為CueR activates transcription through a DNA distortion mechanism的研究論文,主要研究細菌
  • 分子植物卓越中心等揭示細菌Class III轉錄激活機制
    9月28日,中國科學院分子植物科學卓越創新中心合成生物學重點實驗室研究員張餘課題組在Nature Chemical Biology上,在線發表題為CueR activates transcription through a DNA distortion mechanism的研究論文,主要研究細菌Class III轉錄因子CueR轉錄激活的分子機制。
  • 分子植物卓越中心捕獲細菌RNA聚合酶轉錄起始後期動態過程
    3月3日,國際學術期刊《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NAS)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院分子植物科學卓越創新中心合成生物學重點實驗室張餘研究組與美國Rutgers University的Richard Ebright研究組合作完成的題為RNA extension drives a stepwise displacement of an initiation-factor
  • 科學家解析新冠病毒RNA聚合酶三維精細結構—新聞—科學網
    目前二者已經雙雙進入抗擊新型冠狀病毒的臨床試驗。針對新型冠狀病毒的藥物靶點特別是RNA聚合酶的研究,對此類靶向藥物的研發和藥效機制的驗證至關重要,迫在眉睫。 首次精細描繪轉錄複製機器內部構造 研究解析的複合物結構顯示,新型冠狀病毒的RNA聚合酶具有其他病毒RNA聚合酶的保守特徵,並含有套式病毒(Nidovirus)的NiRAN(Nidovirus RdRp-associated nucleotidyltransferase)特徵結構域;同時病毒RNA聚合酶與病毒的非結構蛋白nsp7和nsp8
  • 想讓植物「乖乖聽話」?你得問問木質素
    這句看似聳人聽聞的話,科學家們在近日召開的林木分子生物學與生物技術國際研討會上,對科技日報記者講解了其中的科學道理。&nbsp&nbsp&nbsp&nbsp多國與會專家學者齊聚黑龍江哈爾濱,圍繞林木分子以及生物技術課題展開交流和討論,其中關於木材材性改良的研究也就是林木分子調控技術最受關注。
  • 白腐真菌降解木質素的特性 白腐菌製漿造紙行業未來之星
    白腐真菌降解木質素的特性 白腐真菌是生物界中一類奇特的絲狀真菌,它們對各種異生物質具有獨特降解能力和降解機制[4]。白腐真菌對木質纖維素的降解很大程度上可以認為是一個複雜的酶學過程,需要多種酶的協同作用來完成。
  • 上海交大團隊首次發現古菌參與海洋沉積物中木質素的代謝
    該研究發現了一種新的木質素降解菌—— 「深古菌」門的類群Bathy-8,它是海洋沉積物中的重要古菌,在海洋碳循環過程中發揮重要作用。王風平教授為通訊作者,上海交通大學博士餘甜甜和德國不萊梅大學博士吳偉超為文章的共同第一作者。木質素是一類複雜的交聯酚類聚合物,自然界中豐度僅次於纖維素,為位居第二的有機物。
  • 美國華裔科學家與研究團隊發表分解木質素創新法
    蔡苗子表示,這是利用超級計算器模擬生物質燃料轉換過程,突破其它傳統的化學方法,有效改變木質素和纖維素之間相互關係,驅動負責分解生物質的多種關鍵機制。這種模擬方法允許在較低溫度下,轉化植物物質,超越了水解的局限。&nbsp&nbsp&nbsp&nbsp蔡苗子說,長期以來科學家一直致力減少化石燃料,並努力將植被木材,採用科學方法製成木質纖維生物質。
  • 中國漆酶的開拓者、全球漆酶的領跑者——梁山正大菱花
    漆酶參與木漿和草漿的漂白都有報導。試驗證明,漆酶和合適的介體協同作用,對低值的木漿有高選擇性,去除木素效率達到45%。 3、食品工業中的應用漆酶在食品方面的應用越來越廣泛。漆酶是飲料加工中常見的酶之一,主要用於飲料的澄清與色澤控制。另外食藥用菌制種過程中加人漆酶製劑能加速木質素的分解,為菌絲提供更豐富的養料。
  • 細菌ClassIII轉錄因子CueR轉錄激活的分子機制被揭示
    Nature Chem Biol | 張餘研究組揭示細菌ClassIII轉錄因子CueR轉錄激活的分子機制以下文章來源於中科院分子植物卓越中心 ,作者CEMPS2020年9月28日,Nature Chemical Biology 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院分子植物科學卓越創新中心合成生物學重點實驗室張餘研究組題為
  • 木質素或成為廉價碳纖維主要材料
    該項新技術將植物分離成為纖維素、新型半纖維素、新型高純度木質素三種成份,其分離步驟先將植物分為綜纖素和木質素,綜纖素即紙漿,根據需要再將綜纖素通過物理法可分為纖維素和半纖維素。採用此技術提純的次三種成分具有如下特徵:纖維素特徵是微細纖維或長纖維狀態,不同的植物及殘餘木素顯現淺或白色,由於木質素基本脫除屬於高質量的纖維素漿,純度>90%,白度60%~85%ISO,與高級化學漿質量相當,遠優於其他的半化學漿和機械漿;新型半纖維素特徵是末狀固體,淺或白色,成份主要是多縮戊糖,含量>50%,屬於新型植物產品,具有廣泛用途,目前尚無工業化分離生產植物半纖維素的工藝技術和應用廠家
  • 瑞典成功研發一種新型木質素燃料電池
    近日,瑞典林雪平大學研究人員利用樹木中木質素作為原料,成功研發一種新型燃料電池。與以甲醇、乙醇等小分子為燃料的電池不同,此過程不產生二氧化碳,不僅原料綠色環保,而且產物實現了碳的零排放。木質素(lignin)為植物和藻類重要結構材料,在樹皮或是木材中由為常見,為造紙廠副產物之一,而瑞典林雪坪大學(LiU) 有機電子研究室以此材料開發燃料電池,打造低價環保綠色燃料技術。當今燃料電池大多以補充氫氣為主,但地球上 96% 氫都是來自於化石燃料,在生產過程中並沒有達到 100% 無碳能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