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16 10:37:08 來源:人民網重慶頻道
周召蘭向記者介紹仁壽村的致富經。姚於攝
同樂鄉位於重慶市涪陵西南邊緣,距城區56公裡。這裡山清水秀,養殖業與種植業發達,尤其是仁壽村的特產胭脂蘿蔔,甚至遠銷海外,而周邊涪陵、武隆、南川、忠縣等地市面上的鵪鶉蛋,也多出產於此的齊豐村。
不過,更早以前,這裡卻是遠近聞名的貧困鄉,是什麼讓這裡的村民走上致富之路的呢?村民們的大拇指都對準了兩位領路人:周召蘭與盛成波。
周召蘭:把胭脂蘿蔔賣到海外
「你要學學信林家的媳婦喲。」每當仁壽村有新娘子過門時,村裡的老輩子總會這麼說。信林家的媳婦就是同樂鄉仁壽村黨支部書記周召蘭,而正是在她的帶領下,仁壽村從貧困村變成了富裕村。
「現在的仁壽村只要誰家有什麼急事、難事,一招呼,就來一群幫忙的,就像是個大家庭一樣!」同樂鄉宣傳委員蔣傑深有感觸地說。
仁壽村被稱為「一村踏三縣,三山夾兩溝」,地處偏僻,道路不通,村民缺少致富門路。2010年,周召蘭當選村委會主任,隨後成為村黨支部書記,從那時候起,她便開始琢磨怎樣帶領大家脫貧致富。
交通閉塞是貧窮的首因,周召蘭決定硬化村道路,同時修建到各戶的便道。由於國家補助資金有限,需要村民集資,但有的村民對集資修路不理解。為此,周召蘭帶領村社幹部,逐戶做工作聽意見。「走爛了兩雙膠鞋。」周召蘭說,「好在鄉親對我們很信任理解。」2015年,村裡集資修路的工程順利完成。
仁壽村缺水,人畜飲用、農業澆灌都很困難。為解決這個問題,周召蘭藉助整村脫貧項目資金,並整合其他項目資金,在2014年,終於讓村民喝上了自來水。
仁壽村過去以種糧食為主,由於海拔原因,連涪陵的特產榨菜都不適合種植。如何讓村民增收致富?周召蘭一次偶然機會得知,種植胭脂蘿蔔有很好的經濟價值,這種蘿蔔對環境要求非常高,而仁壽村的海拔正好適合它的成長。
「有風險我先上。」周召蘭自己先試種了幾畝,結果效果非常不錯,於是她把經驗傳授給鄉親,同時還聯繫上涪陵區丹青生物公司,採取訂單收購的模式。2014年,仁壽村全村推廣種植胭脂蘿蔔,當年就種植了1500多畝。蘿蔔上市後,非常受歡迎,一路賣到脫銷,甚至遠銷海外。僅憑這個項目,全村人均增收500元。仁壽村當年實現了整體脫貧。
如今,仁壽村的胭脂蘿蔔已經拓展到3000畝,還準備辦蘿蔔深加工企業,以及舉辦胭脂蘿蔔賞花節。但這個成績沒能使周召蘭停下腳步,面對全村勞動力日益匱乏,大片田土荒蕪的現實,周召蘭的心裡又在盤算著:如何在勞動力缺乏的情況下發揮土地更大效益?通過多方了解、實地考察,她決定發展種植油茶。
「跟著周書記幹,沒得錯!」油茶種植迅速鋪開,目前,全村已種植油茶1500畝,全村90%的農戶都參與到了這一項目中。預計油茶豐產時,能帶來畝產3000 元的淨收益,讓撂荒地一變成為「聚寶地」。
盛成波在養殖場收撿鵪鶉蛋。姚於 攝
盛成波:養鵪鶉年入數百萬
同樂鄉的另一位領路人就是盛成波,他17歲便遠赴溫州打工,開過計程車、賣過啤酒、進過鞋廠當技術工人,在看到家鄉依然落後,自己家庭依然貧困時,他毅然放棄發展機會和萬元月薪的工作,選擇回鄉創業。他暗暗下定決心,要闖出一條致富路,幫助家鄉擺脫貧困。
創業初期,盛成波考察過養豬、養雞等多個項目,最終在朋友的介紹下,他發現鵪鶉養殖技術簡單且容易掌握,一隻鵪鶉從雛苗到生蛋投產只需45至50天左右,投資較少,回收成本和見效快。同時經過市場調研發現,當時在涪陵及周邊區縣鵪鶉養殖業真空,很有市場潛力。
選準了路子,盛成波便投入了打工的全部積蓄,開始創業之路。由於本地以前沒人養過鵪鶉,很多村民不相信盛成波這個沒有養殖經驗的「門外漢」能夠成功,說風涼話的、等著他失敗看笑話的大有人在。
2010年,他只身前往山東購買了養殖設備和5000隻鵪鶉雛苗,每天起早貪黑,以圈舍為家,一邊養,一邊潛心鑽研養殖技術。天道酬勤,雖然這一年曆經了鵪鶉中暑、量不佳等幾次風波,但除去成本和開支,一年也賺了3萬多元,
這更加堅定了他創業的信心和決心。到2013年,在當地政府的扶持下,他成功申辦了微型企業,事業快速步入發展黃金期,鄰近區縣的收購商都與他交了朋友,收購他的鵪鶉蛋。
2月14日,記者在盛成波的養殖場看到,存欄鵪鶉已有15萬隻,日產蛋3000斤,而他已還成為涪陵、武隆、豐都、南川、忠縣五個區縣鵪鶉蛋銷售的總代理,年營業收入達到2000萬元以上,純收入達300萬元。
看到他養殖鵪鶉賺了錢,周邊的群眾也開始養起了鵪鶉。富起來的盛成波沒有「吃獨食」,他零利潤為養殖戶供應雛苗,手把手傳授養殖技術,定價收購鵪鶉蛋。目前,他已培育鵪鶉養殖規模10000隻以上的大戶14戶,這些養殖戶的年利潤均超過4萬元,鵪鶉養殖已成為當地農戶致富奔小康的支柱產業。
【免責聲明】上遊新聞客戶端未標有「來源:上遊新聞-重慶晨報」或「上遊新聞LOGO、水印的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等稿件均為轉載稿。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與上遊新聞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