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雙版納是地球北回歸線上唯一的一塊綠洲,是中國西南的一塊綠寶石,以自然風光神奇秀美著稱於世。西雙版納是植物王國,是世界茶樹原生地帶,這裡生產著1700多年的野生大茶樹。還有6千多畝野生茶樹群落。西雙版納是雲南最早人工種茶的地方,目前還保存有5萬多畝清代以來的人工栽培型古茶園。
西雙版納與茶有解不開的緣,如果說野生大茶樹是造物主給這片土地的恩賜,那麼那5萬多畝人工栽培的古茶園便是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各個民族千百年來和睦共處共同發展的歷史記錄。種茶是中華民族原創的產業,西雙版納的少數民族唐代以前已開始人工種茶,茶伴隨著西雙版納的各個民族從遊獵文明進入農耕文明再進入現代文明,茶是各個民族之間千百年來交流融合共生共榮的物質鏈條與文化組帶。西雙版納是華夏一隅,西雙版納的茶在唐代已送往長江、黃河上遊的西番。
西雙版納茶的民族主要有布朗族,哈尼族、拉枯族、基諾族、彝族。這些種茶的民族沒有文字,他們在西雙版納種了三十代、四十代、五十代的茶,到1910年已種下了10萬畝,建成了14個大茶山、卻沒有記下他們種茶的經歷和茶葉的產量情況。西雙版納元代起稱車裡,明朝初年設車裡宣慰司,這塊土地遠離內地、高山阻擋、江河隔斷,明代以前漢人還未至,直到明萬曆年(1620年)一位叫謝肇口的漢人來雲南做官寫了一本書《鎮略》,書中寫到了流南的茶,「上庶所用皆普茶也,蒸而成團」。
今天中外學者都認為這是關於普洱茶的最早的記載,1620年萬曆末年普洱正式屬車裡宣慰司管轄,普洱屬於十二版納中的勤拉版納,謝肇潮說全中國的官員百姓上庶都在用普茶,說明普洱茶也是全國主流名茶,那就不是百擔千擔的量,而應該是幾萬擔,幾萬擔的茶一個版納是產不出來的,我們可以肯定地說,1620年時期的普洱茶90%來自今西雙版納境內的14個大茶山,所以西雙版納是普洱茶的故鄉和主產區西雙版納種茶的少數民族,他們知道生存需要茶,一代接一代的種下去,將寨子周圍的山種滿。
布朗人的茶歌喝到「有了茶就有了生存的拐杖」,哈尼人說,有了茶園就不用再搬家,家裡人會越來越多,寨子也會越來越大。有了茶就能換到羊毛氈子,攸樂人、本人則說,有了茶就能換回鐵鍋和鹽巴。這些種茶的民族在西雙版納的大山上種了幾百年,上千年的茶,各個民族同住一山,寨子相接,歡煙相望,千百年來他們從未發生過爭鬥、攻擊,他們互相尊重,互相幫助,守住自己的傳統文化,也尊重他人的傳統文化。雖然村寨相望,朝夕相見,各個民族依然講著自己的語言、穿著本民族的服飾、住著本民族的房屋、敬著本民族的神靈。
守住自己、尊重他人、和睦相處,在與人為善、共生共存,共擔責任、共同發展的理念下營造出幾百年的安寧和諧,做出了一個大產業,種出了14個大苯山,為普洱茶的誕生和輝煌創造了實現的條件。今天當我們走進西雙版納看見一片片的古茶園,我們不能不為這些種茶的民族而感動而禮讚。普洱茶的醇香和厚重裡蘊含了這些種茶民族高尚的情操和純美的情感。西雙版納的古茶山、古茶園是各個種茶民族為我們留下的物質遺產和文化遺產,去西雙版納體驗民族文化,探尋普洱茶的歷史一定要去看看古茶山。
西雙版納州境內,一共有十四座古茶山。瀾滄江以東有:牧樂、倚邦、易武、革登、莽枝、蠻磚六大古茶山。瀾滄江以西有:南糯山、帕沙、賀開、布朗山、巴達、命宋(大)、曼糯、動宋原在、原性、原本之美。普洱茶藝術創作的美學原則「四原論」的基礎,就發朝於雲南茶山的這種原在之美,並且順其原性,發揮創造罷了。雲南茶山原在之美,讓人說不盡,道不完,姑且就以這麼個小故事作結吧。數年前,一位朋友隨筆者到賀開古茶山,突然面對著那一片蒼茫的古茶樹,一下子怔住了,呆立半晌,眼淚從她臉上緩緩流下。她喃喃地說:「沒想到這世界上真有這麼多古茶樹!」這麼些年來,她在北方的一座城市賣普洱茶,從沒到過雲南茶山,還以為所謂的古茶山古茶樹,不過是這個時代大家早已習以為常的一種宣傳營銷伎倆。一到雲南,才知道古茶樹,古茶山竟然是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