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1年,美國天文學家法蘭克德雷克為了推測可能與我們接觸的銀河系內外星球高智慧文明的數量,提出了下面的方程。N表示銀河系中地球以外的文明(可進行通信)數量。
N=A×B×C×D×E×F×G
A:銀河系內每年誕生的恆星數量
B:該恆星擁有行星的概率
C:其中具備生命誕生條件的行星的數量
D:生命誕生的概率
E:該生命進化成有智慧的生命體的概率
F:擁有與其他星球進行通信的技術的概率
G:該技術文明能夠存在的時間
N是A到G的乘積,所以是7次式。
也就是說,德雷克認為,地球以外的文明是由7個獨立的因子決定的。
順便說一句,1961年德雷克得出的數值如下:
A=10[個/年](每年平均誕生10個恆星)
B=0.5(恆星中有一半有行星)
C=2(擁有行星的恆星,有2個可能誕生生命的行星)
D=1(在可能誕生生命的行星中,誕生生命的概率為100%)
E=0.01(誕生了生命的行星中,1%孕育了知識文明)
F=0.01(有知識文明的行星中,1%能夠通信)
G=10000[年](能夠通信的文明能維持1萬年)
將以上數值代入公式(如下)。
N=10×0.5×2×1×0.01×0.01×10000=10
銀河系有10個能夠通信的文明。從中不難看出,生物能夠進化成智慧生物並創造文明的概率(E和F)及其延續時間(G)是非常少的。
假設你面前有一隻螞蟻和一隻蝗蟲,就在一瞬間,蝗蟲突然跳到螞蟻的背後。這時,螞蟻肯定會驚呼:「哇!蝗蟲瞬間移動了!」因為螞蟻(也許)無法理解三維的世界。
增加一個維度,我們的世界會延伸出超乎想像的廣度。
換言之,增加「次」也就意味著世界會變得更複雜。所以,在解答高次的問題時,我們要降低次方和次數,將問題放到更單純的世界中解決。
本文由初中化學大師原創,歡迎關注,一起漲知識!
允許非盈利性引用,並請註明出處:「轉載自初中化學大師」字樣,以尊重作者的勞動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