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雷克公式是上世紀六十年代,美國天文學家法蘭克·德雷克提出的一個估算銀河系內外星文明數量的公式,該公式非常直觀且合理,被天文學家廣泛引用。根據德雷克公式,要計算銀河系內的外星文明數量,公式中的七個參數需要單獨給出,但這並非易事。
克卜勒太空望遠鏡於2009年升空,該望遠鏡的主要任務就是探索地外行星,NSAS的研究人員總結了2009年以來的觀測數據,較為精確地估算了銀河系中恆星和行星的分布情況,研究發現包括這三點:
(1)銀河系中包含41億顆類似太陽的恆星。
(2)這41億顆恆星中有一半的恆星擁有宜居行星。
(3)銀河系中的宜居行星至少有20億顆,預計可能有多達36億顆。
銀河系中的恆星數量大約為2000億顆,但這其中有紅巨星、紅超巨星、褐矮星、黃矮星等等,質量太大的恆星壽命只有幾百萬至幾千萬年,沒有給生命足夠的演化時間,所以這類恆星周圍演化出科學文明的可能性極低,只有與我們太陽差不多的恆星周圍,才有足夠的時間和環境演化出智慧生命。
於是類似太陽這樣的恆星,周圍存在宜居行星的數量就成了關鍵,在之前的一項研究中,天文學家發現銀河系中的恆星幾乎都有行星,這次的研究則更進一步。
結構和地球類似的固體行星稱之為類地行星,然而並不是所有的類地行星都能成為宜居行星,類地行星必須處於母恆星的宜居範圍內才能稱作宜居行星,不同恆星由於熱輻射的不同,宜居範圍也有區別,比如我們太陽系的宜居範圍就從金星軌道外到火星軌道外,距離太陽0.7~1.5個天文單位,包含了地球和火星兩顆行星。
根據此項研究,德雷克公式前面三項參數的乘積為:
Ng*Fp*Ne≈36億
該數據大於幾十年前的估計值,公式的後面四項涉及生命起源問題,生命起源對於人類來說還是一個謎團,目前還無法給出準確的預計。
不過銀河系中宜居行星數量高達36億,這已經是一個非常驚人的數據,克卜勒太空望遠鏡的這項發現,將大大增強人們尋找地外文明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