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子刊:科學家開發新催化劑可減少天然氣燃燒溫室氣體排放

2021-01-12 東方財富網

近日,《自然催化》(Nature Catalysis)發布了一項新研究。

該研究來自伊利諾伊大學芝加哥分校(UIC),研究人員在一種新型催化劑的開發上取得進展。該催化劑由10種不同元素組成,每種元素都具有降低甲烷和氧氣燃燒溫度的能力。

這種獨特的催化劑可以將甲烷的燃燒溫度降低大約一半——從1400開爾文以上降至600至700開爾文。

此前,該校的團隊曾製作了一種使用獨特的衝擊波技術製造的多元納米粒子催化劑,稱為高熵合金。

在此之前,還沒有用三種以上的元素製造納米粒子,因為一旦元素過多,每種元素的原子都有相互分離並變得無用的趨勢。

利用UIC獨特的實時高溫電子顯微鏡系統,團隊發現由10種金屬氧化物組成的高熵納米粒子在高達1073開爾文的溫度下高度穩定,單個元素均勻分布在每個納米粒子中,形成單一的固態穩定晶體結構。

研究人員總結稱,由10種元素組成的顆粒不僅在降低甲烷氣體的燃燒點方面最有效,而且在這些溫度下最穩定。

研究人員認為,這種催化劑可以用來減少家庭燃燒天然氣產生的有害溫室氣體的排放量,為渦輪機提供動力,甚至為使用壓縮天然氣的汽車提供動力。

(文章來源:前瞻網)

相關焦點

  • 全球溫室氣體中的甲烷排放達到歷史新高
    甲烷也可作為化工原料,應用於氫氣、一氧化碳及甲醛等的製造。 但是甲烷也是一種主要的溫室氣體,並且是造成全球氣候變暖的第二大溫室氣體。根據相關機構的研究,相比二氧化碳 ,甲烷 是一種更能夠有效吸收太陽熱力的溫室氣體。甲烷全球升溫潛能值是二氧化碳 的 28–36 倍,因此對氣候有更嚴重的影響。
  • 減少汙染和溫室氣體排放,數據科學家在行動
    更具體地說,他們將大數據和機器學習相結合,戰略性地將聚合物膜設計為氣體過濾器。人們常常利用塑料薄膜來分離簡單情況下的混合物,如二氧化碳和甲烷。科學家還建議製造能將二氧化碳與其他氣體分離的薄膜,這樣便於碳捕獲和天然氣淨化等任務。問題在於製作薄膜的備選材料有成千上萬種塑料。
  • 正確認識溫室氣體排放核算
    一方面它們使地球表面變得更暖,科學家研究表明:如果沒有溫室氣體的保護,地球上的年平均氣溫將降低至-23℃,而正是因為它們的存在,我們才能在年平均氣溫14℃的地球上生活;另一方面,導致了全球變暖和極端氣候事件頻繁發生為特徵的氣候變化。由於人類活動排放了大量的溫室氣體,破壞了自然活動釋放的溫室氣體在大氣中的平衡,且短時期內不能恢復。
  • 實驗性新型動物飼料可通過兩種方式減少溫室氣體排放
    據外媒報導,農業廢棄物的燃燒和反芻動物的打嗝是溫室氣體的兩個主要來源。然而,一種實驗性的新型動物飼料旨在減少燃燒和動物的打嗝。這種顆粒飼料是由西班牙瓦倫西亞理工大學的科學家開發的。這些代替了通常在這種飼料中使用的苜蓿-通常,秸稈和樹葉只會被燃燒。此外為了營養成分,還添加了其他成分。飼料不僅用於牛,還用於其他反芻動物,例如山羊、水牛以及駱駝科動物等,例如駱駝,美洲駝和羊駝。在野外試驗中,一些動物被餵食了這種飼料,據稱將其甲烷排放量減少了8%至22%。它們的奶產量不受影響。
  • 溫室氣體的排放源於奶牛的「屁」?科學家:的確如此
    甲烷氣體排放持續走高該研究小組稱,甲烷氣體在過去的100年裡要比二氧化碳更具有捕捉熱量的能力,其中人類的社會活動佔甲烷氣體排放量的一半以上。自2000年以來,溫室氣體的年排放量已經上升了9%,這個數字相當於在全球範圍內增加3.5億輛燃油汽車的影響。
  • 科學家研發新轉基因稻米品種 可減溫室氣體排放
    【環球網報導  記者 譚利婭】據臺灣「中央社」7月23日報導,科學家在7月22日表示,他們已研製出一種澱粉含量更高、栽種過程甲烷排放量更少的轉基因稻米品種。研究團隊稱,這種稻米不僅可以餵飽地球更多人,還可遏阻全球暖化。稻米是全球數十億人的主要澱粉來源,但種稻也會排放大量甲烷,造成氣候變遷。
  • 用簡單措施可減少溫室氣體排放
    科學家說,簡單的措施可以改進生產力,減少溫室氣體排放
  • 保護臭氧層同時減少溫室氣體排放
    12月25日,北京大學發布《中國汽車空調HFCs製冷劑減排綠皮書》,明確了我國汽車空調行業製冷劑的減排潛力和可供選擇的替代方案,為我國儘早開展HFCs控制提供了決策支持。  HFCs是目前唯一一類世界各國都設定了減排時間表的溫室氣體。
  • 新溫室氣體監測系統能區分大氣成分
    據物理學家組織網報導,美國科羅拉多大學博爾德分校的一個研究小組開發出一種監測大氣成分變化的新型系統,可分析和比較陰暗大氣中人類燃燒化石燃料所排放的溫室氣體和微量氣體,其很可能作為未來監控溫室氣體排放的有效措施。相關研究論文發表在近日美國地球物理聯合會出版的《地球物理研究雜誌》上。
  • 科學家稱農業源溫室氣體排放是「生存排放」
    據《中國農業工程學報》2008年10月報導,農業源溫室氣體排放佔我國溫室氣體排放總量的17%,但來自農業源的排放是農業生產的自然過程,農業源的溫室氣體排放屬於「生存排放」。研究表明,通過改善反芻動物營養、推廣稻田間歇灌溉、建設沼氣、推行緩釋肥、長效肥料可以減緩農業源溫室氣體排放,但急需進行技術和經濟性評估。
  • 科學家:溫室氣體的排放或主要來源於此
    甲烷氣體排放持續走高該研究小組稱,甲烷氣體在過去的100年裡要比二氧化碳更具有捕捉熱量的能力,其中人類的社會活動佔甲烷氣體排放量的一半以上。自2000年以來,溫室氣體的年排放量已經上升了9%,這個數字相當於在全球範圍內增加3.5億輛燃油汽車的影響。養牛業導致甲烷氣體排放增加研究表明養牛業是導致大氣之中甲烷氣體含量增加的主要原因。
  • 科學家預測:溫室氣體排放減少後 全球氣溫或會繼續上升
    科學家預測:溫室氣體排放減少後 全球氣溫或會繼續上升 2020-12-02 09:54:50 來源:科技日報 自然科研旗下《科學報告》日前發表了一項氣候科學報告,歐洲研究團隊建立了一個
  • 知新科普:溫室氣體之成因、來源及對環境的影響
    03 溫室氣體的來源一些溫室氣體,如甲烷,是通過農業生產,包括畜禽糞便產生的。其他的,如二氧化碳,主要是由呼吸等自然過程和煤、石油和天然氣等化石燃料的燃燒造成的。根據研究,二氧化碳釋放的第二個原因是森林砍伐。當樹木被砍伐用來生產商品或取暖時,它們會釋放出通常為光合作用而儲存的碳。
  • 地球臭氧層正逐漸恢復 溫室氣體排放減少
    地球臭氧層正逐漸恢復 溫室氣體排放減少 2014-09-12 10:08:28  由36個國家的近300位科學家對地球臭氧層進行了一項評估。根據評估結果完成的《2014年臭氧層消耗科學評估報告》,是四年來有關該主題的首份全面更新報告。  報告顯示,根據《關於消耗臭氧層物質的蒙特婁議定書》(簡稱《蒙特婁議定書》)採取的行動正在幫助臭氧層恢復到1980年的基準水平。議定書實施以來,破壞臭氧層的氟氯化碳等氣體在大氣中的豐度逐漸降低。
  • UIC開發「瑞士軍刀」催化劑 提升天然氣燃燒清潔度
    蓋世汽車訊 據外媒報導,伊利諾伊大學芝加哥分校(University of Illinois Chicago,簡稱UIC)的機械與工業工程系教授Rze Shahbazian-Yassar及其同事開發了一種領先的「瑞士軍刀」(Swiss Army knife)催化劑。
  • 新研究顯示:減少農業溫室氣體排放不需全民食素
    外媒稱,一項新研究顯示,除非我們改變種植、食用和扔掉食物的方式,否則世界可能無法將全球變暖保持在相對安全的最低水平,但這並不需要所有人都吃素食。據美聯社紐約11月5日報導,研究人員考察了食物系統的五種廣泛修複方法,並計算出它們能在多大程度上對抗全球變暖。
  • 新研究顯示:減少農業溫室氣體排放不需全民食素
    參考消息網11月6日報導 外媒稱,一項新研究顯示,除非我們改變種植、食用和扔掉食物的方式,否則世界可能無法將全球變暖保持在相對安全的最低水平,但這並不需要所有人都吃素食。研究發現,如果世界食物系統保持目前的發展軌跡,那麼未來80年將產生近1.4萬億噸溫室氣體。這些溫室氣體來自奶牛打嗝、肥料、土壤管理不善和食物浪費。即便全球停止燃燒化石燃料,食物系統的這種排放量也很可能使地球變暖的幅度超過2015年巴黎氣候協定設定的目標。化石燃料產生的碳汙染是食物系統的兩倍。
  • 減少溫室氣體排放也能賺錢(圖)
    溫室氣體排放權交易,也稱「碳交易」。由於發達國家減排二氧化碳成本很高,《京都議定書》建立了清潔發展機制(CDM),發達國家或者企業幫助發展中國家每分解一噸標準二氧化碳的溫室氣體,就可以獲得一噸標準二氧化碳溫室氣體的排放權。
  • 嚴控溫室氣體和大氣汙染物排放
    比如一氧化碳具有毒性,是空氣汙染物,燃燒可生成二氧化碳,濃度單位一般為毫克/立方米;二氧化碳無毒,是正常空氣的成分之一,佔大氣總體積的0.031%,對維持生態圈「碳—氧平衡」極為重要,雖不屬空氣汙染物,但卻是主要的溫室氣體,濃度單位一般為ppm(百萬分之一)。
  • PNNL/INL團隊開發生物運輸燃料 並評估其成本和溫室氣體排放
    (圖源:greencarcongress)蓋世汽車訊據外媒報導,太平洋西北國家實驗室(PNNL)和愛達荷州國家實驗室(Idaho National Laboratory)的研究人員,通過對11種生物原料進行快速熱解,然後加氫脫氧進行熱解油升級,生產烴液體運輸燃料,並評估生產過程中的工藝經濟性和溫室氣體排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