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NNL/INL團隊開發生物運輸燃料 並評估其成本和溫室氣體排放

2020-12-05 同花順財經

(圖源:greencarcongress)

蓋世汽車訊據外媒報導,太平洋西北國家實驗室(PNNL)和愛達荷州國家實驗室(Idaho National Laboratory)的研究人員,通過對11種生物原料進行快速熱解,然後加氫脫氧進行熱解油升級,生產烴液體運輸燃料,並評估生產過程中的工藝經濟性和溫室氣體排放。

研究小組使用6種純材料,包括松樹、鵝掌楸、雜交楊樹、柳枝稷、玉米秸稈、定向刨花板。另外還有5種混合材料,在混合材料中,各種原料以不同比例組合,包括松樹、鵝掌楸、雜交楊樹、柳枝稷、定向刨花板。分析結果以「場到輪」(field to wheel)數據為依據,包括生產和使用生物燃料所有階段的數據。

研究人員發現,在最低燃油售價(MFSP)成本中,11種原料資本相關的成本佔比最大,約為MFSP的30%-40%,包括資本折舊、所得稅和投資回報。另外,原料成本約佔30%,加氫處理催化劑成本佔13%-18%,人工成本為12%-15%。

最終燃料成品率是影響工藝過程經濟性的重要參數之一。研究人員發現,松樹原料的產量最高,柳枝稷產量最低。混合原料的成本低於純原料,比如木本植物與草本植物混合物,因為對原料的選擇更加多樣化,風險更低,運輸成本更低。比起純原料,使用混合物原料的燃油成品率比較合理,可以進一步改善工藝經濟性。然而,提高經濟效率並不意味著能夠減少溫室氣體。

從原料生產到車輛運行過程中,以下因素對溫室氣體排放影響最大:1.在快速熱解和熱解油升級過程中,用於制氫和電力應用的天然氣;2.原料收穫、運輸和預處理過程中消耗的能源;3.種植生物質材料使用的氮肥。

來源: 蓋世汽車網

相關焦點

  • 糧食系統溫室氣體排放、生物能源、食譜結構改變
    《氣候變化與土地》特別報告力圖將氣候變化的物理基礎、影響和應對作為一個有機整體,通過評估氣候變化與陸面過程和土地利用之間的相關作用,為協同應對氣候變化和開展可持續土地管理提供科學依據。但在報告審議過程中,各國政府代表對糧食系統的溫室氣體排放、生物能源、食譜結構改變等相關評估結論產生了較大爭議,是整個報告評審進程中耗時較長的熱點問題。
  • 日本、韓國反對歐盟將航運溫室氣體排放納入其排放交易體系(ETS
    日本和韓國反對歐盟將航運溫室氣體排放納入其ETS中 信德海事網 馬琳 日本和韓國反對歐盟將航運的溫室氣體排放納入其排放交易體系(ETS)。
  • 保護臭氧層同時減少溫室氣體排放
    北京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研究團隊在承擔系列研究的基礎上,結合本領域的最新進展,編制了《汽車空調HFCs製冷劑減排綠皮書》(以下簡稱「綠皮書」)。《綠皮書》主編胡建信說,在《基加利修正案》的要求下,80%以上HFCs的應用將被逐步替代,而汽車空調採用的HFC-134a,其全球變暖潛能值(GWP)高達1430(CO2的GWP為1),將是最早被替代的此類溫室氣體之一。
  • 減緩農業源溫室氣體排放亟須評估
    本報訊 「農業源溫室氣體排放佔我國溫室氣體排放總量的17%,但來自農業源的排放是農業生產的自然過程,農業源的溫室氣體排放屬於『生存排放』。
  • ...天水市人民政府關於印發天水市十三五控制溫室氣體排放工作實施...
    為加快推進綠色低碳發展,貫徹落實《「十三五」控制溫室氣體排放工作方案》(國發〔2016〕61號)、《甘肅省人民政府關於印發甘肅省「十三五」控制溫室氣體排放工作方案的通知》(甘政發〔2017〕15號),確保完成「十三五」天水市低碳發展目標任務,有效控制區域溫室氣體排放,根據《天水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和相關專項規劃及我市實際,制訂天水市「十三五」控制溫室氣體排放工作實施方案
  • 生物燃料乙醇在碳減排中的作用不容忽視
    其實,自上世紀以來,人類就開始不斷追求平衡環境保護和經濟發展,並試圖尋找可持續發展之路。在眾多環境保護議題中,減少二氧化碳排放一直是世界各國的主要目標之一。比如,《巴黎協定》就將減少溫室氣體排放,控制全球變暖及氣候變化作為其主要任務之一。在此背景下,乙醇汽油作為一種清潔燃料已成為可再生能源的發展重點之一。
  • 《組織的溫室氣體排放量化和報告指南》的政策解讀
    SZDB/Z 69-2012《組織的溫室氣體排放量化和報告規範及指南》(以下簡稱「原指南」),規定了組織溫室氣體量化和報告的原則和要求,自2012年發布以來,有效指導了管控單位和核查機構碳排放量化及報告工作,為深圳市碳排放權交易及溫室氣體減排行動提供堅實的技術支持。
  • 嚴控溫室氣體和大氣汙染物排放
    因此,「打通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並不是純物理意義上多一個碳和少一個碳的問題,而是意指將控制空氣汙染物與溫室氣體排放協同起來,甚至將生態環境保護與應對氣候變化協同起來,實現協同增效、良性互動。2怎麼打通?理解協同控制的「同」與「異」準確理解「同根同源」的程度。化石燃料燃燒是導致空氣汙染的重要原因,也是溫室氣體的主要人為來源。
  • 全球溫室氣體中的甲烷排放達到歷史新高
    過去十年由於人類對能源和肉食的需求不斷提高,導致溫室氣體甲烷 (methane, CH4) 排放量增加了 9% 。溫室氣體中吸收熱能高的甲烷主要來自石油和農業畜牧業生產,對全球氣溫升高影響嚴重,在全球甲烷排放普遍升高的背景下只有歐洲排放量下降。
  • 國務院關於印發「十三五」控制溫室氣體排放工作方案的通知
    鼓勵使用節能、清潔能源和新能源運輸工具,完善配套基礎設施建設,到2020年,純電動汽車和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生產能力達到200萬輛、累計產銷量超過500萬輛。嚴格實施乘用車燃料消耗量限值標準,提高重型商用車燃料消耗量限值標準,研究新車碳排放標準。深入實施低碳交通示範工程。(三)加強廢棄物資源化利用和低碳化處置。
  • 溫室氣體排放過量 海水酸化威脅生物
    人類活動引起的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排放過量導致海水酸化程度加深,進而對海洋生物構成威脅。  海洋研究人員22日公布調查報告,認定酸性海水正從深海水域向淺海大陸架水域進軍,侵蝕海岸地區。  海水酸化  海洋向來是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的貯存器。
  • 減少排放:推進混合燃料和發動機以匹配它們
    Argonne國家實驗室(ANL)領導的一項研究表明,創造先進的燃料混合燃料和與之相匹配的發動機有助於在未來30年裡減少排放和水的使用。,包括增加生物燃料和使用這些混合燃料的發動機的比例。這篇論文的作者認為,這樣做可以使發動機的效率比使用傳統燃料的發動機提高10%。ANL化學工程師和第一作者Jennifer Dunn說:「生物質具有生產可促進燃料經濟的混合燃料的潛力,這是非常令人興奮的。」「這可以通過兩種途徑減少化石燃料的溫室氣體排放:整體上減少燃料消耗,以及增加比傳統汽油碳足跡更低的燃料份額,因為它是由可再生生物質製成的。」
  • 交通業是全球溫室氣體第二大排放源
    交通業是全球溫室氣體的第二大排放源。以歐盟為例,2010年歐盟27國排放了47.21億噸溫室氣體,其中交通部門貢獻了9.31億噸,比重為19.72%,僅次於能源部門。因此,世界各國都非常重視推進交通運輸的低碳化。  歸納起來,世界各國發展城市低碳交通的基本策略包括避免(Avoid)、轉移(Shift)以及改善(Improve)3種。
  • 控制溫室氣體排放真的可望而不可及?
    中國政府制定了雄心勃勃的目標,控制二氧化碳和其他溫室氣體的排放,並承諾在2020年之前,將可再生能源提高到能源消耗量的15%左右。它還確定了到2010年單位GDP能耗降低20%的目標。但事實上,中國仍將嚴重依賴煤和其他礦物燃料,為迅猛增長的經濟提供能源。煤仍佔中國主要能源消耗的70%左右。目前在全國,一周就建成超過一家燒煤的電站。
  • 降低溫室氣體排放 否則恐將引發生態和社會災難
    中國園林網11月3日消息:據法國國際廣播電臺報導,聯合國氣候變遷問題專家組11月2日在丹麥首都哥本哈根推出對全球氣候狀況的最新評估報告,報告以超乎尋常的強烈用詞警告,人類面對地球生態環境快速惡化的風險,各國政府必須儘快行動,降低溫室氣體排放,實現在2100年前將溫室氣體排放量減至零,否則恐將引發生態和社會災難
  • 正確認識溫室氣體排放核算
    一方面它們使地球表面變得更暖,科學家研究表明:如果沒有溫室氣體的保護,地球上的年平均氣溫將降低至-23℃,而正是因為它們的存在,我們才能在年平均氣溫14℃的地球上生活;另一方面,導致了全球變暖和極端氣候事件頻繁發生為特徵的氣候變化。由於人類活動排放了大量的溫室氣體,破壞了自然活動釋放的溫室氣體在大氣中的平衡,且短時期內不能恢復。
  • ...Conservation and Recycling: 作物與化肥組合對溫室氣體排放的...
    【歡迎您關注--農業環境科學】安徽理工大學地球與環境學院武慧君教授團隊使用一個基於部分生命周期的溫室氣體足跡方法,評估了我國1998—2016年間七種化肥、九種作物溫室氣體排放總量、單位面積排放量和單位產量排放量。相關成果發表於Resources, Conservation and Recycling(IF=8.086)。
  • 歐盟擬實現溫室氣體零排放 氫燃料成為航空業關注焦點
    實現溫室氣體零排放,意味著所有燃料都必須是水力、風力、太陽能、核能或其他形式的綠色新能源。筆者居住的奧地利有望在2040年全盤實現水力、風力和太陽能發電,但是否所有成員國都能如願以償,要打個問號,尤其是東歐一些國家,阻力較大。
  • 聯合國環境署:溫室氣體排放缺口比想像的更大
    新版報告中強調的初步經濟評估估計,如果所需的排放量被延遲幾十年後實現,「不作為」會導致2020年後所需成本很大可能至少上升10%至15%。  該報告預計如果在建築、發電和交通等行業能實現大幅減排(約170億噸二氧化碳當量),則能夠在2020年前超額彌合差距。
  • 研究表明肥胖與溫室氣體排放量增加有關
    根據肥胖學會旗艦期刊《肥胖》上的一項新研究,地球上人口平均體型增大及全球人口增加可能對減少人排放的二氧化碳造成挑戰。  地球上所有的氧依賴性生物都會因為維持生命必需的新陳代謝過程而產生二氧化碳。任何物種產生的全部二氧化碳都與平均代謝率、平均體型和物種個體全部數量相關。  肥胖人群比起正常體重人群產生更多二氧化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