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源:greencarcongress)
蓋世汽車訊據外媒報導,太平洋西北國家實驗室(PNNL)和愛達荷州國家實驗室(Idaho National Laboratory)的研究人員,通過對11種生物原料進行快速熱解,然後加氫脫氧進行熱解油升級,生產烴液體運輸燃料,並評估生產過程中的工藝經濟性和溫室氣體排放。
研究小組使用6種純材料,包括松樹、鵝掌楸、雜交楊樹、柳枝稷、玉米秸稈、定向刨花板。另外還有5種混合材料,在混合材料中,各種原料以不同比例組合,包括松樹、鵝掌楸、雜交楊樹、柳枝稷、定向刨花板。分析結果以「場到輪」(field to wheel)數據為依據,包括生產和使用生物燃料所有階段的數據。
研究人員發現,在最低燃油售價(MFSP)成本中,11種原料資本相關的成本佔比最大,約為MFSP的30%-40%,包括資本折舊、所得稅和投資回報。另外,原料成本約佔30%,加氫處理催化劑成本佔13%-18%,人工成本為12%-15%。
最終燃料成品率是影響工藝過程經濟性的重要參數之一。研究人員發現,松樹原料的產量最高,柳枝稷產量最低。混合原料的成本低於純原料,比如木本植物與草本植物混合物,因為對原料的選擇更加多樣化,風險更低,運輸成本更低。比起純原料,使用混合物原料的燃油成品率比較合理,可以進一步改善工藝經濟性。然而,提高經濟效率並不意味著能夠減少溫室氣體。
從原料生產到車輛運行過程中,以下因素對溫室氣體排放影響最大:1.在快速熱解和熱解油升級過程中,用於制氫和電力應用的天然氣;2.原料收穫、運輸和預處理過程中消耗的能源;3.種植生物質材料使用的氮肥。
來源: 蓋世汽車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