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今天去看了《流浪地球》。
實話講,在我打定決心去買這張電影票的時候,我對這部電影是非常看好的。當時我看時光網的電影介紹,上面是這麼寫的:
看到了吧。「國產硬科幻」。
後來我看豆瓣,這個想法又堅定了很多。因為亮評告訴我這是中國「難得的」「拿得出手的」科幻電影。然後我一咬牙一跺腳,買了,去看。
但在今天晚上進電影院之前,朋友圈裡看過電影出來的反饋卻讓我原本膨脹到快要炸裂的期待先涼一半。因為他的反饋長這樣:
「太燃了」??????
於是我帶著一肚子期望和一肚子懷疑坐進了電影院,兩個小時以後我垂頭喪氣地出來了。
警告:以下內容可能引起諸位華夏戰狼不適,請自動遠離。
這是一條隨便畫的分割線
魯迅先生教育我們,就算要噴,也要噴得合理。所以我先不講電影怎麼樣,先來講講什麼是科幻。
說到科幻,我就想起我國古代經典小說《西遊......啊對不起走錯片場了,我其實想起的是科幻小說界的泰鬥級任務艾薩克·阿西莫夫。《銀河帝國三部曲》還有《基地》系列這樣規模宏大的系列長篇先不說了,我們來看看阿西莫夫的幾個小故事《神們自己(The Gods Themselves)》,《永恆的終結(The End of Eternity)》和《我,機器人(I, Robot)》。
這幾個故事都講了什麼呢?《神們自己》想像了存在於平行宇宙的一個外星文明的生存觀與道德觀,以及他們在與人類所處的宇宙進行物質交換的時候產生的文明間衝突;《永恆的終結》是在時空聯繫的基礎上,挑戰所謂「絕對安全」的以及實現這一絕對安全所需要的「規劃」這一價值觀;而《我,機器人》則是一個賽博朋克時代下人與機器人各方面的衝突。
簡單地講幾句之後,大家應該明白什麼是科幻了。你把「科幻」拆開成「科」和「幻」,它應該是兩者都沾邊的。也就是說,不論是科幻小說還是科幻電影,它們都是建立在一個可以被科學想像的科學世界之內,藉由這一殼子來討論一個大問題,比如道德構建,比如文明存續。
科幻的好作品有不少,阿西莫夫的作品穩定地處在比較高的位置,論電影的話,雷德利·斯科特老爺子執導的《異形》系列和《銀翼殺手》系列都非常值得一看。
有些人可能要問了,你怎麼講來講去都是些國外的東西,不過是一條慕洋犬罷了,國內的東西你都說不好。我還請抱著這個心態看我文章的諸位稍安勿躁,因為我這就要講劉慈欣了。
大劉在國內屬於第一流的科幻作家,但比起前輩大師們還差得很遠。《三體》系列是一部好作品,可如果你看到卷三,你著實會思考為什麼程心可以聖母到這般地步。
原因很簡單,大劉需要她的聖母屬性推著他的劇情前進。如果程心不是一個徹頭徹尾的聖母,那大劉想要的效果就達不到。
除了人物刻畫的問題以外,大劉對於細節的把控也沒有到一流的地步。拿阿西莫夫《神們自己》中的細節來做一個對比:在第二部分中,阿西莫夫想像了這個位於平行宇宙的外星文明中生存的物種的交媾方式,而這一想像細節到了具體的分工(一個Rational,Emotional,Parental的三角模式),甚至交媾過程中外星物種的思維活動。而大劉的小說則更注重大局的把控,在細節上,尤其是一些值得深挖的細節上,就弱了很多。
大劉的這些弱點,在他寫《三體》這樣的長篇系列的時候看上去還不算怎麼明顯,但當你去看《流浪地球》的原著的時候,短篇受限制的空間更放大了大劉的弱點。《流浪地球》原作的劇情推進之簡陋,人物刻畫之單薄,還請各位親自去看看小說,在此就不贅述了。可是即使這原著有那麼多的問題,細節也不到位,我依然認為這是一部可以啟發我思考的小說,因為其中依然涉及了不少大問題:比如逃逸時代的家庭倫理與道德建構(什麼東西叫做愛情?為了生存可以放棄什麼?),逃逸時代末期發生的一種宗教式的(宗教於之前失去影響力)叛亂(「地球派」與「流浪派」的存在觀衝突),等等等等。
在放低了兩層要求以後,這些東西我在電影裡依然一個都沒見著(手動微笑),我出電影院的時候表情大抵如下:
那麼穿山甲,哦不對,電影,究竟講了個什麼(鬼)故事呢?
注意:以下內容涉及劇透,不想看的可以略過。
劇情梗概:在xxxx年的一天,共產主義戰士冷鋒同志被送上空間站當「流浪地球」計劃的領航員。為了這件事,他拋棄了自己得了不治之症的妻子,讓自己的孩子和公公去到地下城生活。怎知這個「流浪地球」計劃失敗了,正巧自己叛逆期的兒子上到多災多難的地面觀(zuo)光(si),又正巧遭遇了危機,於是他的兒子和養女和正巧上路的戰狼救援中隊合作使地球脫離危機,結果還就差一點達成任務。最後,共產主義戰士冷鋒同志為了人類的希望,用自己在夏威夷技校學來的技術開著空間站自爆,成功拯救了地球。
嗯,這確實是一部合格的災難片,還有著最後四十分鐘感動人心的親情戲,我給四星......
對不起我知道錯了。
這也是一條隨便畫的分割線
綜合來看,這部電影的製作可以看得出是花了些功夫的,至少在特效上沒有做成豆腐渣工程,這一點值得表揚。各位演員的演技,不說讓人驚豔吧,至少也沒有掉線。但問題就在於,你在宣傳的時候,頂著這麼大一個「科幻」的名頭,一部電影看完,「科」我不敢斷言,「幻」是半點沒有。就算脫離了《流浪地球》這麼一個優秀的原著設定,這個災難故事照樣可以拍,「世界命運共同體」這樣的偉大構想也照樣可以搭。你改個名字叫《戰狼3:地求拯救計劃》或者叫什麼《大後天:宇宙重生》,一點也沒有違和感。你要問我我看完之後留下了什麼印象,我只能告訴你:
oh對不起我又走錯片場了,這裡原來不是肖申克監獄啊。
寫在最後:我之前看電影從未如此生氣過,今天這是頭一遭。我寫這篇文字的時候,突然想起之前在豆瓣上看梅爾·吉勃遜《血戰鋼鋸嶺》的影評,底下有人在撕逼,說中國連《拯救大兵瑞恩》級別的電影都沒有。
我現在想告訴他,我們也有的,叫《感恩大兵吳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