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驗室即戰場!廈大「國家隊」全力攻關與病毒賽跑!

2021-01-11 廈門大學

打贏疫情防控人民戰爭、總體戰、阻擊戰還需要付出艱苦努力。越是面對這種情況,越要堅持向科學要答案、要方法。

——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3月2日在北京考察新冠肺炎防控科研攻關工作

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發生以來

每一個數字的更變

無不牽動著每一個國人的心弦

大疫當前,心懷家國

廈門大學國家傳染病診斷試劑與疫苗工程技術研究中心(NIDVD)

的科研工作者們,紛紛「逆行」

捨棄難得的春節假期

第一時間奔赴科研一線

24小時一刻不停地與疫情搶時間

盡全力研製診斷試劑與疫苗

為抗擊疫情貢獻自己的力量

肩負起『國家隊』實驗室應有的責任與擔當

最早返校的「逆行者」

今年讀博二的洪俊平,是年後最早返回實驗室的學生之一。一心想著「再不回來,之後更難回來」的他,大年初三就早早開始了實驗室工作。

也許是受洪俊平的影響,第二天,他的師妹吳倩也緊跟著他的腳步回來了。對於師兄提前返校的行為,吳倩並不覺得意外:「師兄一直是個很勤奮的人。以前的每個周日,只要沒有別的事,他都會來實驗室做實驗。這種狀態已經持續了2年。」

在吳倩眼中,這段時間的他們「把一天當作48小時,但還不夠用」。從早上8點開始,一直做到夜裡12點,常常錯過飯點而託朋友幫忙去食堂打包;加班加點,將平時需要2周才能完成的抗體篩選壓縮到6天,熟悉了整個流程,發現了可能存在的問題,為後續實驗的開展掃清了障礙;除了做實驗,還要及時整理實驗數據,每日向組長反饋進度,「如果匯報時沒有結果,會覺得很愧疚」……

談到為什麼要這麼「拼」時,洪俊平說道:「老師說『國家』二字總在他的腦海裡縈繞,身為國家隊,更要在緊要關頭為國家、為人民奉獻自己的力量。老師是我們學習的榜樣,我很敬佩他的這種家國情懷。現在是國家最需要我們的時候,這時候不衝上去,什麼時候衝上去呢?」

廈門大學

最近這段時間做實驗,和以前有什麼不同?最大的感受是什麼?

吳倩

腿超級酸。都是樓上樓下來回做實驗,每天都走了一萬多步,有一天走了2萬步。主要是身體比較累,心理上不會,都已經習慣了。

洪俊平

困。感覺睡不夠。

廈門大學

如果當時沒回來,現在也不會這麼累,會後悔提前回來嗎?

吳倩、洪俊平

後悔倒不會後悔。只會怕太晚回,可能就回不來了。

「有比和家人團聚更重要的事」

自從1月28日回到實驗室,今年博三的巫洋濤就一直在從事新型冠狀病毒的抗原表達製備及中和抗體篩選方面的工作。

浩大的工程量絕非一己之力能夠完成。「羅老師組、鄭老師組、陳老師組的同學們,以及我們組的施洋等人也都參與其中,不僅僅是我一個人做。」儘管人手看似眾多,巫洋濤依然忙得不可開交,他補充道,「最近一個星期,幾乎沒有在2點之前回過宿舍。」

與所有「逆行者」一樣,巫洋濤一天也沒有休息過。馬不停蹄的生活替代了與家人團聚的時光,但他依然覺得成全「大我」的工作更有意義。「如果沒有重要的意義在支撐著大家,這一個月是做不下去的。我們的目標是儘快做出一個有用的東西,能夠讓疫情早日緩解,這也是我們的一個動力。」

「脫下防護服的時候體力已經透支了」

同樣是第一時間返校的博二學生劉偉,這一個月來成了個「大忙人」:評價試劑,整理數據,撰寫文章,高強度、快節奏常常讓他的作息調整成了「美國時間」。

要說起最忙最累的時候,還得數評價試劑的那幾天:「那三天,每晚都通宵,早上回去稍微休息下,還要整理實驗數據,然後根據數據再調整試劑。三天一共只睡了五六個小時。」

加劇疲憊的是,實驗安全對人員防護的要求——防護服、護目鏡、面罩與N95口罩,常常悶得劉偉「呼吸困難,有缺氧的感覺,非常難受」。

特殊的合影:葛老師、劉偉、何斌與兩位萬泰員工

特殊時期,防護物資緊張,一旦穿上防護服,就不能吃飯、喝水、上廁所,直到做完實驗才能脫下。最長一次,他們穿著防護服工作了12個小時,「傍晚進實驗室做實驗,早上才出來,除了身上溼了,鞋套上也掛滿了腳上蒸氣冷凝的水珠,感覺整個體力都透支了。」

忙碌與疲憊成了那段時間的家常便飯,「十天裡有八九天都在通宵。」但看到實驗室裡所有人都在為抗擊疫情拼命時,劉偉又將疲憊拋諸腦後,腦中只有一個聲音——「趕緊把這個試劑評價一下,不能讓大家的辛苦白費。」

「互幫互助的實驗室氛圍特別好」

談到團隊協作,除了巫洋濤,負責質粒構建的博一學生馬建,同樣有很深的體會。

「有時候要提一百多管質粒,人手不夠,大家都會來幫忙。哪怕對方不是我們這個方向的,只要有時間,就會來幫忙。」對於這種「我為人人,人人為我」的實驗室傳統,馬建十分稱讚,同時也習以為常,他補充道,「別人需要幫助的時候,你會去幫別人;等到你有事情需要幫助,別人就會幫你。」

儘管這一個月來沒有假期,馬建並不覺得特別地累。可能是因為以前周日就經常做實驗的他,已經習慣了這種工作強度;也可能是因為在他眼中,老師們更為辛苦——「老師們會比較辛苦一點。晚上,我們走得早的時候,他們都在;我們走得晚的時候,他們還在。他們一天睡的時間都比較少。」

一人撐起了整個實驗室的測序工作

說起技術員張榮為,恐怕沒有一個人不認識。

平日裡,不善言辭的他總是一個人在206、207房間裡默默工作,給人留下冷靜沉著、不苟言笑的印象。

而自從正月初五回來,他與很多人的交集陡然增多了起來。

「以前一天大概要處理200個樣品,現在一天就有300個左右。剛開始時待測樣品都是袁老師組的,老師每天都會跑來問一句『結果出來了嗎』。大家都在等趕進度、催結果,測序結果沒出來之前,後續實驗也無法開展。特殊時期,壓力確實比以前大一些。」

因為疫情,廈門附近的測序公司無法返工,原本可以送外測的工作也只能在實驗室裡自己完成。因為擔心將測序工作輕易交給新人會影響結果的穩定性,張榮為選擇一個人扛下所有的測序工作。為了儘快出結果,他也只能壓縮自己的休息時間,一天當作兩天用。

晚上12點後,當很多人已進入夢鄉時,最後一批待測樣品也送到了張榮為的手裡。凌晨5點,他將昨晚2點時做的樣品純化上,到7點再躺下睡會,10點再次起來,繼續開始一整天忙碌的工作:做樣、純化、測濃度、稀釋、鑑定、PCR……

同樣超負荷工作的還有儀器,接受採訪時,一臺測序儀剛結束四五天的連續工作,準備關機。「以前有閒暇時間時,會刷刷手機。現在如果有時間,只想去睡一會。」張榮為說道。

每日工時20小時以上的「工作狂」

左起:楊晗、洪聰明

與張榮為同樣與時間賽跑的還有技術員洪聰明。

22日放假,27日返校,今年的春節假期對洪聰明來說只有5天。但他沒有絲毫抱怨,心裡只有一個念頭——疫情嚴峻,作為一名科研人員更應該為此做些貢獻。

從2月1日到7日,他一直專攻抗體診斷試劑的調試。作為積累了9年經驗的「老手」,他更懂得應該從何入手提高效率,由於時間緊迫,他也責無旁貸地成為了診斷試劑調試的操手。

一個人,一星期,要調試三個抗體檢測試劑。為了完成這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務,洪聰明「咬了咬牙」——「有時候,實驗反應時間有十幾分鐘,就定個鬧鐘眯個十幾分鐘,鬧鐘響了再接著做下一步實驗。又有十幾分鐘,就再定個鬧鐘,再眯十幾分鐘……」睡覺的地點,不再是家中溫暖的床,而是實驗室裡逼仄的沙發。

心疼一天只吃一頓飯的洪聰明,他的妻子特意為他煲了湯。而這「愛心湯」的結局往往只有兩種:要麼變涼時才被享用;要麼因為太忙,根本沒時間打開餐盒的蓋子,最後也只好倒掉,重新再做一份。對此,他的妻子既無奈又理解,她說道:「心疼肯定是會有的,但是,在這個非常時期,能貢獻自己一份力量也是應該的。我能做的,就是支持他,在生活上,用自己的方式去照顧他。」

「國有難,召必回,戰必勝」是洪聰明矢志不渝的信念。「以前做實驗是為了科研的樂趣,現在做實驗是因為使命。面對疫情,作為一個中國人,該出一份力時要出一份力,更何況我們是科研人員,更有義務和責任做好我們該做的事。雖然累,但我覺得一切付出都是值得的。」

每一個恪盡職守的「螺絲釘」

原核表達小團隊:劉麗琴、李雨倩、周立志、洪聰明、周國梁、潘海峰、萬泰-柯起沈,還有未出鏡的楊晗、劉偉

技術員-周國梁

工作內容:原核表達

「有一天我們幹到五點多,當時實在太冷了,又餓,又害怕病倒,怎麼辦呢?當時就喝熱水,在235房間裡多轉了幾圈,人就暖和了點。後來實在熬不住了,就跑到老姚那睡了一會兒。」

「在最緊張的那幾天,我們都是兩班倒輪著來,每個人同時做好幾件事,不耽誤任何一點時間。」

「我相信每個回來的人都會有使命感。」

博三-周立志

工作內容:原核表達與生信方面的工作

「剛開始時接連2天,實驗沒有成功,我也很困惑。後來我們就回頭捋清楚,實驗方案是否正確,操作是否不當。最終問題也都一一解決了。現在積累了經驗,就不會出現這種問題,實驗速度也更快了。」

「其實我一直覺得沒必要採訪我。來了一個新課題,時間緊迫時需要通宵,都是很正常的。我們實驗室一直都是這樣的傳統,老師對你的要求、你對自己的要求可能都比較高,所以說這是一種常態,我也不是一個典型,都只是本職工作,已經習慣了。」

研二-薛文輝

搭檔:李婷婷、張玉雲

工作內容:分子克隆與表達純化

「以前時間不是這麼緊的話,一個克隆可能做上兩三天。現在做的話,就要一天一直做,不休息。一天可能就要做到挑菌。在等待長菌、搖菌的時間裡,我們會穿插做其他克隆,所以基本上是滿負荷工作。」

「建議採訪張榮為師兄,他基本每天通宵加班。」

博後-侯汪衡

搭檔:馬建、賈天嶸

工作內容:抗原表達和假病毒所需質粒的構建

「是我自己想回來的。放假前原本打算初六或者初八回來,後來看到疫情這麼嚴峻,想到實驗室肯定需要人手,就把機票提前到初四了。」

「有時候半夜2點多,我把測序結果發給袁老師,他就跑回實驗室,分析一下序列,告訴我們哪些是正確的。老師們都很晚下班,我們看到他們都這麼拼命,我們也很受鼓舞,只想著趕緊做出結果來。」

「你應該採訪袁老師和阿雅(張雅麗),他們真的很辛苦。」

博一-鍾澤澄

搭檔:王進

工作內容:核酸檢測

「沒有固定的下班時間,有任務的話就必須要完成。有時候著急要結果,會幹到凌晨四五點。」

「看到大家都在一起努力,沒有感覺特別累,並不是只有自己一個人在拼。」

研二-施洋

搭檔:王玥、湯家寶

工作內容:駱駝單域抗體天然庫篩選

「從開始到現在應該做了上千個克隆了吧。因為有的克隆不是單克隆,就得重新轉化、重新挑。原來只要做一個克隆,最後就得做五六個,甚至更多。」

「要出結果的時候,特別緊張,生怕出現差錯。當結果理想的時候,開心是肯定有的,但沒有因此鬆懈,還要繼續往下做。」

還有很多彌足珍貴的瞬間

隔三岔五的「口罩會議」,不斷推動著工作順利前進,只為了讓成果更早一天到來

時間緊迫,老師們迫不及待地觀察實驗結果

從三更燈火,到五更雞,24小時的每一刻都有忙碌的身影

朋友圈成了「抗疫日記」,記錄每個高光瞬間與頭禿時刻

哪怕不在實驗室,每個人都用自己的方式與這場疫情發生連結。回不了學校,黃洋就在家用電腦進行模擬預測計算,配合實驗室的工作;畢兆峰在《環球》雜誌發出 「廈大聲音」,以專業知識回應「人類如何確保跑贏傳染病」的民眾思考;王玉靜則以真摯細膩的筆觸,刻錄下普通人所感受到的時代脈搏。

還有還有,很多很多……

篇幅有限,恕不能將所有辛勤工作的科研工作者們一一記錄下來。採訪的過程也十分有趣,受訪者常常表示「受之有愧」,拒絕受訪或是推薦他人受訪。

「上下同欲,風雨同舟。」每個人都視自己為向前奔馳的火車頭的一個小齒輪,用做好本職工作的方式默默踐行著實驗室的創新進取之精神。

時間流轉,疫情終將結束。到那時,再也不用終日焦頭爛額地趕進度、熬通宵了。

而之所以記錄下這難得的歷史時刻,或許也是為了今後回顧此刻時,能再次銘記:哪有什麼歲月靜好,只不過有人在負重前行。

願所有的負重,都有迴響。

相關焦點

  • 與病毒「親密接觸」,實驗室勇士們3天通宵達旦忙「偵察」,與時間賽跑
    河北新聞網訊(張欣媛、包涵)1月6日,作為本輪本土疫情爆發的「中心」,擁有1100萬常住人口的石家莊,一夜之間按下了「暫停鍵」,啟動全員核酸檢測,全力防控疫情。在疫情防控的戰場上,有一個地方雖不在治療一線,卻離危險很近,時時刻刻與病毒面對面「近身肉搏」,卻鮮為人知,它就是「新冠病毒核酸檢測實驗室」。核酸檢測快速反應,吹響戰鬥「集結號」核酸檢測結果是確診新冠肺炎的「黃金標準」之一。疫情突如其來,石家莊市婦產醫院產前診斷實驗室火速集結,全院到位,全副武裝投入「戰場」。
  • 武漢病毒研究所:全身心做好科技攻關和疫情防控各項工作
    武漢病毒研究所:全身心做好科技攻關和疫情防控各項工作 武漢病毒研究所官網 2020-02-19 18:35:57
  • 「我們要做的就是與病毒賽跑!」——探訪邢臺核酸檢測實驗室
    「我們要做的就是與病毒賽跑!」——河北日報記者零距離探訪邢臺核酸檢測實驗室1月7日,河北省邢臺市全員核酸檢測奮力衝刺,部分小區已採集完畢。這樣的高效率自然離不開市民積極配合,亦離不開背後專業檢測人員不分晝夜的辛苦付出。「我們現在要做的,就是衝鋒在前,與病毒賽跑!」
  • ...是與病毒賽跑!」——河北日報記者零距離探訪邢臺核酸檢測實驗室
    「我們現在要做的,就是衝鋒在前,與病毒賽跑!」河北三力健康醫學檢驗實驗室主任關葉紅,連日來一直和同事置於病毒暴露危險的最前沿,「4人一組,三班倒,晝夜不停。」截至目前,已完成十幾萬人份的採集與檢測。實驗室闢出了專門通道以便收集從一線採回的標本。每送來一批,均需進行信息核對。「現在是十人一組混檢,提升效率的同時並不影響準確率。」護士長劉迪說,很多標本都是夜間送來,同事們加班加點,精心核對。確認無誤後,由轉運箱將標本送到PCR實驗室。PCR實驗室主要分3個工作區:試劑準備區,標本製備區,基因擴增區。
  • 向病毒發出挑戰,向科學探尋答案——中國生物新冠滅活疫苗研發團隊攻關紀實
    作為生物製品行業的科研工作者,他們責無旁貸、義無反顧;作為全球疫苗多條研發線中的一支中國「國家隊」,他們以身作則、以上率下;作為這支科研團隊中的每一員,他們凝心聚力、全力出擊!1、 暗夜2019年12月底,湖北省武漢市疾控中心監測發現不明原因肺炎病例。
  • 結構生物學實驗室——對抗SARS戰場上的一支研究隊伍
    無標題文檔 結構生物學實驗室——對抗SARS戰場上的一支研究隊伍   在舉國上下抗擊「非典」的鬥爭中,清華大學結構生物學實驗室的全體成員,在饒子和教授的領導下Bartlam副教授、金英花博士和韓雪清博士以及徐彥輝博士生等為研究主幹組成了一支富有戰鬥力的「SARS研究小組」,他們夜以續日、不知疲倦地在實驗室工作,表現出科研工作者的責任感和永往直前的敬業精神。這個研究組全體成員,在「五一」期間也沒有休息,一直戰鬥在SARS研究的第一線。這些行動也促動了其他研究人員和學生主動請戰,先後又有20多名學生參加了這個研究隊伍,使抗SARS研究在本研究室全面展開。
  • 科研和疫情賽跑 這些醫藥產品來自南京江北新區
    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防控形勢依然嚴峻,抗擊疫情的相關醫療產品和器械的研發也在跟時間賽跑。生命健康產業作為南京江北新區的支柱產業,目前有17家企業正將掌握生命科學前沿技術優勢轉化成抗擊疫情的創新產品,為檢測、預防、醫治「新冠肺炎」貢獻科技力量。
  • 90歲廈大「最強大腦」:39年前就會玩電腦
    (本報記者林銘鴻攝)  廈門網訊 (廈門日報文/本報記者佘崢 通訊員歐陽桂蓮)廈門大學昨天為中科院院士、廈大化學化工學院田昭武教授舉行從教70周年活動,也祝賀他90歲生日快樂,6月28日,是田昭武90歲生日。在廈大科藝中心舉行的這一活動,以科學論壇為主,同時也是廈大電化學創辦六十周年的慶典。  田昭武從事電化學研究,被認為是中國電化學的奠基人之一。
  • 希望組生物科技全力攻關-實時監控病毒演化與變異即將成為現實
    武漢希望組醫學檢驗實驗室新型冠狀病毒(2019-nCoV)核酸全長檢測試劑盒研製成功這意味著:實時監控病毒演化與變異即將成為現實!這個春節,舉國上下都在積極應對疫情。截至2020年2月1日24時,全國已確診病例14380例,疑似病例19544例。(數據來源:人民日報)。
  • 高擎利劍驅疫魔——科研攻關助力湖北戰「疫」記
    (小標題)科研攻關:向科學要答案、要方法戰「疫」是一場人類與病毒的較量,也是一場科研與時間的賽跑。某種程度上,相關科研攻關的進展,直接決定著我們與勝利的距離。病毒侵襲人體的要害在哪?對不同器官最終造成怎樣的傷害?這些問題如果不通過遺體解剖搞清楚,就難以得知病情的真相,治療也難以有的放矢。
  • 與病毒賽跑!饒子和團隊破解新型冠狀病毒關鍵水解酶晶體結構
    一端是全國醫務工作者眾志成城奮戰在診療一線,另一端,國內外頂尖科學家們也開闢出與病毒賽跑的「第二戰場」,核心指向尋找到抗擊新型冠狀病毒(2019-nCoV)肺炎的有效藥物。就在今天(1月26日),上海科技大學饒子和/楊海濤課題組測定的2019-nCoV冠狀病毒3CL水解酶(Mpro)的高分率晶體結構正式對外發布,3CL水解酶是抗冠狀病毒最關鍵的蛋白之一。
  • ...恩施州疾控中心公共衛生檢驗檢測所微生物檢測實驗室:與「狼...
    巾幗戰「疫」光榮榜|恩施州疾控中心公共衛生檢驗檢測所微生物檢測實驗室:與「狼」共舞 和病毒賽跑 2020-06-12 02:2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帶領「國家隊」緊急攻關非一次性防護服 「超女」朱美芳獲評上海市...
    在昨天下午的表彰大會上,作為東華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院長、纖維材料改性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朱美芳院士獲評2020年上海市先進工作者。防護服變有限次使用,部分指標超過杜邦防護服只能一次性使用?不!「要做就做國內沒有的。」東華大學材料學院「老畢業生」、科企老總羅章生,與朱美芳的纖維材料改性國家重點實驗室團隊一拍即合。
  • 長春市汽開區:與時間賽跑 全力建設國際汽車城
    今年以來,作為長春國際汽車城建設的主力軍,汽開區以「等不起、慢不得、坐不住」的姿態,與時間賽跑,全力推進重大項目建設。長春廣播電視臺原創
  • 這次疫情,武漢P4實驗室做了什麼
    果然,武漢病毒所於1月29日,在自己的官方網站發布了一篇《武漢病毒所全力開展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科研攻關》的綜合新聞,其中介紹了自「武漢疫情」發生後,他們所做的如下幾方面工作:1、2019年12月30日,在疫情爆發初期,武漢病毒所積極響應武漢市政府、湖北省衛健委和武漢市衛健委的防控聯動機制
  • 科技部要求加強對實驗室病毒的管理
    中新經緯客戶端2月15日電 科技部社會發展科技司司長吳遠彬15日下午在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發布會上介紹,科技部出臺《關於加強新冠病毒高等級病毒微生物實驗室生物安全管理的指導意見》,要求實驗室發揮平臺作用,服務科技攻關需求,各主管部門要加強對實驗室,特別是對病毒的管理,確保生物安全。
  • 解剖病毒的中國人
    中國科學家:新冠病毒已演化出L和S兩個亞型,傳染力和侵略性有較大差異。S型為相對更古老的版本,約佔30%,而L亞型更普遍,佔比70%,更具侵略性,傳染力更強。人為幹預可能對L亞型施加了更大的選擇性壓力,如果沒有這些幹預,L亞型可能更具侵略性和擴散更快速。
  • 張江實驗室將繼續全力參與張江國家科學中心建設
    上證報訊(記者 宋薇萍)張江實驗室管理委員會2月14日召開第二次會議,總結過去一年工作,謀劃部署今年工作。中國科學院院長、黨組書記、張江實驗室管委會主任白春禮,上海市委副書記、市長、張江實驗室管委會主任應勇出席並講話。白春禮指出,過去一年,張江實驗室的集中度和顯示度不斷提升,體現了「上海速度」,進展令人振奮。
  • 廈大教授孫世剛當選院士 另有兩名廈大校友榜上有名
    (根據公開資料整理、未經廈大官方核實)  昨日,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分別發布2015年院士增選結果,廈大化學化工學院教授孫世剛當選中科院院士  廈大12院士9人在化院  這12名院士,9人在化學學科,2人在生命科學學科,1名在海洋學學科。  廈大化學化工學院是在化學系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化學系成立於1922年,是廈大最早成立的系所之一,第一任系主任為留美博士劉樹杞教授。
  • 瑞士科學家攻克病毒的賽跑
    於是,科學家想到使用液態乙烷作為冷凍介質,將樣品快速帶入-160°C的溫度,從而把樣本冷凍成無定形-即非結晶-狀態的冰,以便觀察。伯爾尼的數字克隆病毒研究的另一巨大進步是直接由瑞士本土研究所取得的:伯爾尼大學病毒與免疫研究所的一支團隊成功實現了對新冠病毒的數字克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