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解剖報告再添「罪證」:不僅肺部,新冠病毒是如何「侵害」全身?
為了揭開新冠病毒的真面目,從2月中旬開始了對新冠肺炎逝者遺體的解剖工作。截至2月25日,全國已完成11例新冠肺炎逝者的遺體解剖。3月4日,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發布《新型冠狀病毒肺炎診療方案(試行第七版)》(下稱「《方案》」)根據目前有限的屍檢和穿刺組織病理觀察結果,總結了新冠病毒造成的病理變化。新冠病毒究竟如何攻擊全身?遺體解剖有什麼發現?《生命時報》邀請北京佑安醫院病理科主任、主任醫師呂福東對此進行解讀。
-
新冠肺炎患者遺體解剖有什麼意義?
很多人對病理解剖的意義不太了解,我們都知道CT下肺的樣子:磨玻璃影,但是磨玻璃影對應的損害是多種多樣的。有一句話叫做眼見為實,只有在顯微鏡下看過病變細胞,我們才能更深入了解病毒對肺的損害情況。
-
魯迅為何偏愛「解剖」的隱喻?
一方面,有關中國人身體的印象開始更為廣泛和深入地在西方建立。另一方面,伴隨著西方各類醫療知識一同進入中國的還有全新的對身體的「觀看」模式。其中尤為典型的是西方解剖學觀看病人身體的模式,這種觀看模式與傳統中醫迥異,韓瑞發現,西方解剖學強調一種對身體的透視,希望建立清晰而準確的身體圖景,而中醫更多則是用圖像來反映身體的「映射」,並不完全追求精確,更強調用圖像說明身體各部分功能運作的原理。
-
開啟傳染病屍體解剖實驗室新篇章——P2+屍體解剖實驗室落戶武漢
首都醫科大學宣武醫院病理科盧德宏教授認為運營成本投入大,平時利用率不高是屍體解剖室短缺的原因。而社會上醫患關係的日趨緊張、醫學人文教育普及的不到位都是屍體解剖數量減少、屍體解剖室逐漸廢用的原因所在。「平疫結合」可轉換的生物防護水平病理解剖室建設策略相比P3實驗室借疫情之勢「回歸」,普通解剖室想要回到主流視野,就不能僅僅靠一次呼籲。針對我國傳染病解剖室的現狀,2003年完成世界首例SARS患者屍體解剖的病理學專家、南方醫科大學病理學教授丁彥青呼籲全國需加快建設一批符合傳染病標準的屍體解剖室。
-
大疫當前,遺體解剖才能回答這些關鍵問題
病理診斷才是金標準九三學社中央副主席、中國工程院院士叢斌此前在接受科技日報記者採訪時就表示,目前我們對新冠病毒感染致病、致死的病理學機制並不十分明確,對病人體內的免疫性炎症、急性呼吸窘迫症候群(ARDS)、細胞缺氧或用氧障礙,系統性炎症反應症候群(SIRS)和多器官功能障礙綜合症(MODS)的臨床診斷還缺乏形態學依據——這些都需要通過解剖才能知曉。
-
臺灣專家:新冠肺炎逝者遺體解剖完成 意義重大
QUESTION 直新聞:全國第一例、第二例由遺體解剖獲得的新冠肺炎病理今日送檢。遺體解剖獲得的新冠肺炎病理送檢有怎樣的重要意義?對於未來新冠肺炎的治療和疫苗的研發有何幫助?ANSWER 臺北和平醫院急診室前主任 張裕泰:我們遺體的解剖在我們的醫學上來講是蠻重要的,因為我們只有解剖以後才能知道,到底在人體裡面發生了什麼事情,比如說肺炎的嚴重度到什麼樣一個程度,我們在遺體解剖裡面才能知道。
-
面對面:為什麼要對新冠肺炎逝者做遺體解剖?專家這樣說
《報告》結果提示:新冠肺炎主要引起深部氣道和肺泡損傷為特徵的炎性反應,肺部纖維化及實變沒有SARS導致的病變嚴重,而滲出性反應較SARS明顯,對於心肌及心外膜、腎臟、脾臟、消化道器官、腦部是否存在與病毒感染相關的損害表現有待進一步研究。遺體解剖的目的是什麼?
-
首例新冠肺炎解剖結果終於出爐!過程著實不易
2020 年 2 月 16 日,全國首批因新冠肺炎逝世患者的屍體檢驗工作在武漢完成,曾參與 SARS 病例解剖工作的法醫病理學專家劉良教授團隊與相關專家共同承擔了屍體解剖檢驗工作。此前,已有不少病理學家、法醫在積極呼籲進行新冠肺炎病例屍體檢驗,以期加深對此病的理解。
-
全國首例、二例新冠肺炎逝者遺體解剖完成,有何重大意義?
據悉,2月16日凌晨3點,在武漢金銀潭醫院完成了全國第首例新冠肺炎逝世患者遺體解剖工作,並成功拿到新冠肺炎病理。當日下午18點45分,全國第二例新冠肺炎逝世患者的遺體解剖工作也在金銀潭醫院順利完成,這兩具解剖病理目前已被送檢。
-
逝世患者和家屬同意捐出遺體令人尊敬,遺體解剖為何意義重大?
昨日(2月16日),全國第一例、第二例新冠肺炎逝世患者的遺體解剖工作在武漢金銀潭醫院相繼完成,目前兩具解剖病例已被送檢。相關報導介紹稱,解剖所獲的新冠肺炎病理,對於探索新冠肺炎患者臨床的病理改變,疾病機制等有重大幫助,能從根本上尋找新冠肺炎的致病性與致死性。
-
【開明e課堂】鄭厚峰:為什麼新冠病毒不會只感染中國人
就目前的證據來看,新冠病毒感染動物有零星的報導。感染動物是否和人的症狀一樣?是否再會感染人?這些問題也許都會在以後更多的科學研究中做出回答。現在科學家還未把注意力集中在動物身上。對付病毒,最好的方式,當然還是隔離感染源。剛才說到,生物學上的人種只有一個,就是智人,那麼我們平時說的歐洲人種,亞洲人種又是怎麼回事呢?
-
只有新冠肺炎逝者遺體解剖,才能回答關鍵問題
病理診斷才是金標準 九三學社中央副主席、中國工程院院士叢斌此前在接受科技日報記者採訪時就表示,目前我們對新冠病毒感染致病、致死的病理學機制並不十分明確,對病人體內的免疫性炎症、急性呼吸窘迫症候群(ARDS)、細胞缺氧或用氧障礙,系統性炎症反應症候群(SIRS)和多器官功能障礙綜合症
-
參與新冠肺炎遺體解剖的女法醫:相當於到輻射濃度最高的地方去
劉茜是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法醫病理學副教授,也是參與此次新冠肺炎死亡病例解剖的劉良團隊中的一員。從2月16日起到2月26日,針對新冠肺炎死亡病例的病理解剖總共完成了12例,其中,劉茜參與了團隊所負責的9例。 對於遺體解剖的風險性,劉良教授曾這樣描述:「(解剖環境)相當於到輻射濃度最高的地方去」。
-
寧光院士:基因組調查證明中國人和歐美人對新冠病毒敏感性無差異
今年2月,ChinaMAP針對新冠病毒受體ACE2相關變異在全球不同人群中的比較分析發表了文章,旨在回答「中國人和歐美地區人群對於新冠病毒的敏感性會不會差異」,最後分析的結果是沒有差異。這篇論文目前已被閱覽了大約30萬次。
-
「上解剖課的屍體是自己帶還是學校發?」
和其他專業的同學朋友聚會的時候,規定動作:必講一些解剖課的小故事,往往能夠收到不錯的效果,尤其是在吃肉的時候……還記得當年,有一次起得晚,買了兩個肉包子就往解剖室跑,到了門口沒吃完,只好塞包裡。直到解剖課上好,再拿出包子繼續啃。想想當年,看看現在,嗯,恩哥天生是個做醫生的料。
-
對新冠肺炎逝者進行遺體解剖有多重要?那些「大體老師」教給我們的事
就像2003年爆發的非典SARS,剛開始時認為衣原體是其病原體,直至第一軍醫大學病理學家丁彥青教授對SARS逝者遺體解剖後,才得到強有力的證據支持了廣東專家組提出的"非典病原體是病毒,不是衣原體"的論斷。
-
屍體解剖有何意義?鍾南山院士回應了...
他表示,磷酸氯喹與其他藥物對比,對治療發熱和病毒更快,而且副作用不大。2. 中藥可以放心用嗎?國家衛健委高級別專家組組長、中國工程院院士鍾南山:" 我很重視中藥在實驗室對新冠病毒的作用情況,一旦有證據,中藥可以放心用,特別是早中期。"
-
全世界首例新冠肺炎病理解剖結果
該團隊在1月27日對一例新冠肺炎死亡患者進行了病理解剖。這是全世界有文獻記錄的首例對新冠肺炎死亡患者的病理解剖。根據其報導的結果,其肺部表現為瀰漫性肺泡損傷和肺透明膜形成,符合ARDS表現。其肺部總體病理學表現與SARS和MERS相似。流式細胞術可發現淋巴細胞減少,但淋巴細胞同時也被過度激活。
-
新冠患者遺體解剖後,眼前一幕令人驚訝,科學家:必須儘快焚燒
歸根到底,人們對於新冠病毒的了解還是不夠全面,就在近日,印度為了對其進行更加深入的研究,就對新冠患者的遺體進行了解剖,呈現在科學家眼前的一幕令人驚訝。死去患者的肺部堅硬地像一個皮球一樣,並且在他的喉嚨和鼻子處取得的新冠病毒樣本顯示,病毒在他死後的18個小時依舊具有活性,這意味著新冠患者的屍體依舊具備傳染性,科學家們紛紛表示必須將新冠死亡患者儘快焚燒!
-
(收藏)豬的病理解剖 - 心臟和肺臟(大量圖文)
這些組織學特徵在病理解剖時表現為:–胸腔打開後肺泡組織不塌陷–整個肺組織呈白色或灰白色–一致性的堅實或橡皮樣質地–切面一致,並維持肺組織的結構特徵–肺不完全沉水肉芽增生性肺炎該肺炎的病因多種多樣,病理解剖特徵差別也很大,通常只能通過組織學檢查才能診斷,一般說來,顯微鏡下可發現結核桿菌、黴菌、肺寄生蟲或吸入的飼料等異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