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解剖課的屍體是自己帶還是學校發?」

2021-01-10 澎湃新聞

原創 鄒世恩 恩哥聊健康

還記得這句話嗎?

很可愛的新生,問到屍體是自己帶還是學校發的時候,她沒有一點點的緊張,有兩個可能:1、她手頭上有貨兒,不怕學校不發;2、大條,性格實在是大條。

恩哥估計,手頭上有貨兒的可能性極小,不然早進去了。所以,實在是位性格大條的新生。嗯,學醫是對了,這樣子在面對真正的屍體時,才能鎮定自若。

解剖課,職業認同感的開始

解剖學是現代醫學的基礎課程。剛開始醫學理論課學習的時候,對於自己是醫學生的概念還不是很強烈,直到上了解剖課。

從看書背骨頭肌肉的名稱開始,到真正上手摸骨頭,最後拿手手術刀,在瀰漫著福馬林味道的狹小解剖室裡真刀真槍的解剖屍體,我終於從心底認同了自己的醫學生的身份。

和其他專業的同學朋友聚會的時候,規定動作:必講一些解剖課的小故事,往往能夠收到不錯的效果,尤其是在吃肉的時候……

還記得當年,有一次起得晚,買了兩個肉包子就往解剖室跑,到了門口沒吃完,只好塞包裡。直到解剖課上好,再拿出包子繼續啃。想想當年,看看現在,嗯,恩哥天生是個做醫生的料。

醫學生也有脆弱的,上了解剖課,好長時間不吃肉的大把人在。還有個別吐了……

6-7人合作一具屍體

不管什麼年代,解剖課用的屍體都是很緊張的,中國人傳統的觀念不會那麼輕易被改變,即使到了現在,願意死後捐獻屍體給醫學研究的,還是極少。

當年,我們大概6-7人合作解剖一具屍體,還記得我們那組分配到的是一具老年女性屍體,可能時間有點長,被福馬林泡得有點乾癟,皮膚深褐色。

上課前,老師帶領著我們向給屍體鞠躬默哀,感謝其為醫學做貢獻。儀式雖短,卻讓我們領會到了感恩之心。

有些醫學院還尊這些屍體為「大體老師」。

老師告訴我們這些屍體的來源,不少是意外死亡沒有家屬認領,才會拿到醫學院的。還有一些是解放前留下來的,據說當年中山醫學院病理解剖系的老主任梁伯強,收集這些屍體的時候,還遇上地痞化身家屬來訛詐。

學生多,屍體少,只好幾人合作。大家輪流分工,先從頭顱四肢開始,最後是胸腹腔內臟,每次都有一個主刀,一兩位助手,剩下的觀摩。一具屍體,要分好幾課才能解剖好,還要縫皮復原,最後送去火化。

不僅是解剖屍體

很多業外人士對解剖課的理解就是解剖屍體,實際上,這只是解剖課的一部分而已。剛開始的時候,要面對枯燥的課本知識,背一背人體的骨頭肌肉,記一記動脈靜脈,還有紛繁複雜的神經系統,不僅要背名字,還要說得出功能。

先是大教室上大課,然後會有標本陳列室的觀摩實習,摸著骨頭,再記憶一下,還得說出某個骨頭上面的小突起名字和功能……

最後才是屍體的解剖實習課程。

福馬林,是另一個記憶

除了解剖屍體之外,這些解剖實習課留給我最大的記憶就是福馬林的味道,第一節課,沒經驗,被燻得流了好久的眼淚。

福馬林也就是甲醛,浸泡屍體或者標本,可以固定組織蛋白,不腐敗,醫學上應用十分廣泛。關鍵是有很強的刺激性,刺激鼻腔、刺激眼睛、刺激你的胃……

後來慢慢適應了,也不流淚了,到了瀰漫福馬林味道的解剖室,反而有種說不出的親切,或許,這種親切感就是福馬林帶來的。

中西方對待解剖的不同

解剖學是現代醫學的基礎,但是在現代醫學傳到中國之前,中國幾乎沒有什麼解剖學。最多就是對人體表面器官的認知,因為不用真正去解剖就能看得見;另外骨傷科還算有些解剖學知識。

再往前,恩哥覺得華佗可能懂得解剖學。不然他也不會對著曹操,說出「要解決頭疾,需打開頭顱」的話來。沒有三兩三,哪敢上梁山,敢做開顱手術,至少對頭顱的解剖要有一定的認識。可能這位古代名醫偷偷解剖過不少屍體,他的《青囊經》裡或許有描述,可惜沒有傳下來。

而西方醫學對解剖學是非常推崇,歷史上出過許多醫學大家,同時都是解剖學的泰鬥,古希臘的亞里斯多德、古羅馬的蓋倫,他們還不敢明目張胆解剖人體,很多時候是用動物來代替,雖然有差別,但是開啟了探索人體的大門。

文藝復興時期,解剖的大家輩出,維薩裡《人體的構造》(「盜墓筆記」,成就一代醫學宗師)、達文西的解剖圖譜等等,不僅是醫學,同樣也是傑出的藝術作品。這些解剖學大師,在不斷打破舊的觀念的過程中,越來越揭示出人體的真實奧秘,對於現代醫學的進步,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不一樣的文化思維,造就了中西方醫學的差異。不管如何,只有揭示了真實,才是真正的科學。

醫生最初的醫生情節,或許就是起源於解剖課,開始於那一具乾癟的大體老師……

向他們致敬!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耶魯醫學生陷「屍體猥褻門」,你在解剖課上這樣做過嗎?
    負責保管年鑑的John Hay Whitney醫學歷史圖書館館長Melissa Grafe表示,醫學院並非每年都會出版年鑑,但藏品中的確包括20世紀末到21世紀初的年鑑,其中許多都有一個固定部分,就是醫學生第一年在解剖學實驗室中的照片。
  • 探訪醫學院屍體解剖課:屍體前師生默哀三分鐘
    第1頁:女學生笑稱解剖課不可怕第2頁:屍體解剖完之後如何處理   解剖屍體前師生默哀3分鐘  □ 晨報探訪南醫大解剖實驗樓,與學生共上解剖實驗課  □ 南京遺體捐贈者近5000人,醫學事業發展仍急缺遺體
  • 鬼故事:午夜圍觀師兄解剖屍體,發現被解剖竟是自己!
        想到自己缺席了整個學期的實驗課,著實是對不起黨和國家,所以我決定理論聯繫實際——去解剖樓把缺掉的知識補上來——畢竟也是交了學費的嘛。    作為一個醫科學生,要進解剖樓是一件很簡單的事情;但作為一個沒有老師批准而且是面臨考試惡補的醫科學生,要進解剖樓就是一件不簡單的事情了。
  • 醫學院上解剖課用的屍體是什麼地方來的?說出來你都不相信
    可是在上這門課的時候,學生都會好奇老師所拿的這個物件是真屍體的還是模型?如果是真的屍體,那這些屍體都是從何來?渠道1:無人認領的屍體無人認領的屍體,多為流浪者或者醫院裡一直無人認領的屍體,如果學校想領會屍體利用授課,可以向公安相關部門提供申請,申請同意後學校即可將屍體領會學校進行處理。
  • 大學解剖課的屍體從何而來?使用完畢後,又會如何處理?
    大學解剖課的屍體從何而來?使用完畢後,又會如何處理?絕大部分的大學知識,都是枯燥無聊的,所幸在於一點,很多專業對技能的掌握程度,都沒有嚴格的要求,大學生能按照自己的需要,去往不同的方向發展,但這僅限於大多數專業,還有一些專業,本身的專業性特別強,比如說法律、醫學,都是需要你付出很多的時間,才能夠融會貫通的。而相信大家,應該都知道,醫生做手術的時候,都是需要動刀子的,因此學醫的人,如果選擇的是這一方向,就會上解剖課。
  • 解剖課體驗:嘔吐大哭做噩夢
    在長春,也有這樣一群年輕、陽光的醫學院女生們,這群「90後」女生們,闖過恐懼、嘔吐、做噩夢的人生第一關,在解剖課上尊重每一具冰冷的屍體,她們說:「拿起手術刀,因為我們熱愛生命。」記者體驗 解剖屍體 她們早已司空見慣在長春中醫藥大學仲景樓,來自研究生學院2014級專業學位三班的學生們開始了本周的第二次解剖課。
  • 揭秘高校另類專業課:邊看書邊練解剖屍體(圖)
    今天,我們一起來聽聽他們專業學習上,那些我們不知道的事……  被福馬林燻得眼淚直流、喉嚨發癢  學校:浙江大學 專業:臨床醫學  解剖課的地點,是在陰森、封閉的地下室進行嗎?至少,浙大醫學院不是。一樓,開窗通風的一大間實驗室裡,用多扇玻璃移門隔成解剖間和課堂。
  • 醫學生們以後上解剖課,竟然要使用這樣的屍體...
    對於醫學研究而言,會需要很多的人類的遺體、或是動物屍體等才能做足手術的練習。當遺體不足的時候,也會造成醫療研究以及練習上的困難。不過「Syndaver」這個近乎人體、擁有完整器官還有肌腱的解剖教具要來解決這個問題了!(同時也會帶給你很多晚上的夢魘。)
  • 醫學院生猛女大學生:解剖屍體 與骷髏合影(圖)
    張蕾這個學期的最後一節解剖課  今年大二的張蕾是天津醫科大學七年制醫學影像的學生,她這個學期最後一節解剖課是解剖盆腔。像往常一樣,進解剖室之前,她戴上醫用手套,穿好白大褂,但是沒有戴口罩,她是全班唯一不戴口罩的人,別的同學都受不了福馬林刺鼻的味道。開始她戴了一兩次,覺得憋得慌,後來隨著進解剖室次數的增多,她逐漸適應了福馬林的味道。
  • 醫學院解剖的屍體,都是從哪兒來的?看完又漲知識了!
    醫學院解剖的屍體,都是從哪兒來的?看完又漲知識了!醫生作為救死扶傷的人,一直讓我們對於他們總是有一顆敬畏之心。相信大家在上網的時候,也經常可以看到一些大學裡學醫的學生,在上實驗課的時候解剖小白鼠的畫面。醫學作為一科非常神奇的學科,一直都有著一種奇怪的力量。
  • 醫學院上解剖課時,「屍體」是從哪裡來的?說出來你或許不相信
    就比如解剖。這個解剖可不是說的小兔子小老鼠的解剖,而是人體解剖。到這裡有些人不禁要問了,醫學院每年「解剖」的屍體,都是從哪來的?1——死刑犯的屍體這是很久之前的一種獲取屍體標本的方法了,有一些罪犯因為做出傷天害理的事情,被執法部門執行了死刑之後,家屬也是不想再認領這些看似親人的壞人,以致於在死了之後就會被拉到學校解剖室!當然了,現在這種獲取屍體的方法幾乎不再使用。
  • 解剖上百屍體 上海一線女法醫屍檢從不帶口罩
    原標題:曾從「猝死」中找出他殺證據,這名16年解剖上百屍體的上海一線女法醫屍檢從不帶口罩  通過屍體解剖揭秘非正常死亡事件背後的真相在李璐再三追問下,李易把目光轉向沙發,終於坦白:「我是打了她,但我沒想打死她……」    根據公安機關後續調查,李易因懷疑妻子陳某出軌,從事發當天上午開始在臥室對陳某實施家暴。期間,李易用擀麵杖等工具擊打陳某珊肩背部等身體多處。屍檢結果顯示,陳某系生前遭受鈍器擊打導致休克而死亡。    「雖然案子破了值得高興,但這樣的悲劇還是讓我心裡有點堵,又是一條人命啊。」
  • 致敬大體老師:人體結構課上用的屍體,原來是這麼來的
    有沒有朋友想過,我們生物書上清晰的人體結構圖是怎麼來的?這是個理所當然的問題,當然是解剖呀。那有沒有朋友想過,那被解剖的人體又是從哪裡來的呢?這個問題放在現在並不難回答,難的是思想上去接受它。進入20世紀後,中國醫生開始推因廣西醫流入,而帶來的人體解剖學,向人們介紹解剖學的作用,政府官方也推出了相關草案和規則,允許正規醫療機構或研究所,對親屬同意的屍體進行解剖,儘管如此,對有著「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思想的中國人來說,捐贈故者遺體,進行醫療研究這種事,依舊是讓人難以接受的事情。在這種情況下,自願在死後捐贈遺體的人,少之又少。
  • 開啟傳染病屍體解剖實驗室新篇章——P2+屍體解剖實驗室落戶武漢
    符合相關要求的生物防護水平的屍體解剖室為何一室難求?首都醫科大學宣武醫院病理科盧德宏教授認為運營成本投入大,平時利用率不高是屍體解剖室短缺的原因。而社會上醫患關係的日趨緊張、醫學人文教育普及的不到位都是屍體解剖數量減少、屍體解剖室逐漸廢用的原因所在。
  • 醫學生上解剖課時用到的「屍體」,是哪裡來的?說出來你可能不信
    大家都知道,醫學生都要上解剖課,這堂課比較側重實踐。不知道大家是否好奇,上解剖課時用到的「屍體」,是哪裡來的?說出來你可能不信。    首先一個來源就是遺體捐贈,這也是目前大部分醫學院獲得屍體的主要來源。在經過死者家屬的同意後和籤字後,遺體就會被用於解剖或者是製作標本。醫院首先會對屍體進行防腐處理,然後送到醫學院,或者進行器官切片。
  • 解剖課上學生向遺體捐獻者鞠躬 尊稱"大體老師"
    局部解剖學的第一課,老師就帶著我們全班向『大體老師』默哀。」鬱婷燕說,但從那之後的每次課,這8位同學一直堅持著這簡潔的小儀式。「沒有人要求我們,一切都是自然而然的。」   給鬱婷燕上解剖課的張露青老師始終記得這樣一位老奶奶。「她拎著大包小包,衣衫破舊。從外地來南京,找到南醫大志友辦公室。」
  • 美國解剖外星人屍體有何秘密?前工作人員透露真相!
    還是它?)帶到了這個基地。幾年前,一盤錄象帶留落到民間,上面記錄有美軍對那個外星人進行盤問的鏡頭。影片沒有聲音,據稱這種盤問是通過通靈傳心術實現的。外星人在接受盤問後就死了,美國人隨後對其屍體進行了解剖。就在去年,英國的電視臺播放了對這個外星人進行屍體解剖的錄象帶,據發行商介紹,這是兩年前由「51號基地」裡秘密帶出來的。
  • 醫學生的第一堂解剖課:向「無言老師」鞠躬後想哭
    醫學院學生上解剖課,就是這樣的狀態。9月19日,山東青島一所大學臨床醫學專業大三的同學們,上了他們入學以來的第一堂局部解剖課,這也是他們第一次見到完整的「大體老師」(遺體)。與其他課程不一樣,上課前,同學們會向遺體默哀1分鐘,然後集體鞠躬。有同學告訴作者:「遺體也是老師,我們對遺體心存敬畏。」
  • 盤點高校趣味課堂:解剖鱷魚爬樹捉蟲坐熱氣球(圖)
    是正襟危坐的老教授侃侃而談上下五千年,還是戴金絲邊眼鏡的年輕學者講解顯微鏡下的奇妙世界,抑或只是黑板上那些枯燥冗長的電腦程式代碼?路漫漫兮其修遠,象牙塔中正醞釀的,是幾乎囊括了人類智慧的最多成果。它的課堂在教室裡又不囿於教室,五光十色,活色生香。  最犀利 當堂解剖鱷魚  「看,鱷魚!」
  • 走進人體解剖課:專業的態度是對大體老師最好的感恩
    大三學生的課表裡有一門「人體解剖學」課。這意味著這天下午,他們要面對大體老師。1隻有好奇,沒有害怕人體標本陳列室與解剖教學實驗室門口的鮮花恰逢清明,醫學院一樓人體標本陳列室的門上夾著一束鮮花。講臺上整齊地放著兩摞彩色解剖工具盒。儘管所有的窗戶都開著通風,福馬林的氣味還是若隱若現。在醫學中,肉眼可以看到的整體器官叫作大體形態結構,顯微鏡下才能看到的叫作顯微形態結構。所以遺體又被稱為「大體標本」。出於對捐獻者的尊重,醫學生往往稱之為「大體老師」。人體解剖學是南大醫學院學生的必修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