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大體老師:人體結構課上用的屍體,原來是這麼來的

2020-12-04 告訴你每天新鮮事

有沒有朋友想過,我們生物書上清晰的人體結構圖是怎麼來的?這是個理所當然的問題,當然是解剖呀。那有沒有朋友想過,那被解剖的人體又是從哪裡來的呢?這個問題放在現在並不難回答,難的是思想上去接受它。

進入20世紀後,中國醫生開始推因廣西醫流入,而帶來的人體解剖學,向人們介紹解剖學的作用,政府官方也推出了相關草案和規則,允許正規醫療機構或研究所,對親屬同意的屍體進行解剖,儘管如此,對有著「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思想的中國人來說,捐贈故者遺體,進行醫療研究這種事,依舊是讓人難以接受的事情。在這種情況下,自願在死後捐贈遺體的人,少之又少。也因此,在1933年以前,多數用以醫學研究的屍體,都來源於監獄或醫院,病死後沒有人認領的屍體。

現代中國,醫學進步非常大,西醫成了主流,生物學也變成了教育中的一環,越來越多的人對生物學有或多或少的了解。近年來,器官捐贈、遺體捐贈的觀點也得到了比較好的推廣,人們逐漸開始接受遺體捐贈——這是為醫療進步做出貢獻,也是為了更多的疾病能被治癒。但即使有了這樣思想上的轉變,遺體捐贈的數量依舊有限,醫學院,人體解剖課的教學資源仍然比較缺乏。醫學院的學子們為了表示對遺體捐贈者的尊重,將他們稱之為「大體老師」,並且在學習人體解剖課之前,教學老師都會先將遺體捐贈的知識告訴同學們,讓學生們明白遺體捐贈者的偉大。

目前,我國用於研究或教學的屍體來源,一般有兩種,一,無法確認身份的屍體。這些屍體,多為離家多年,與親戚甚少聯繫,甚至完全沒有聯繫,且沒有什麼朋友的流浪者。他們死去被發現之後,經公安機關確定,無法得知他們的個人信息,且聯繫不上他們親朋好友,就會被送往醫療機構進行解剖。

第二種,則是自願捐贈遺體的人。這也是醫學院獲得遺體最主要的途徑,首先捐贈者在生前要先寫好捐贈遺囑,並籤署一份協議,選擇好死後遺體的用途,比如是用於研究解剖,還是用於製作標本,最後,還需要獲得捐贈者家屬的同意。做好這一系列準備之後,會有專門的人員,在捐贈者去世8小時之內,將遺體急速冷凍到零下30°C,待有需要之時,再將屍體復溫到4°C。

我國遺體捐贈條件基本只有兩條,年滿18周歲,以及徵得直系親屬同意,確定委託執行人。部分地方的接收機構,接收捐贈者的遺體後,會有一個簡單的遺體告別儀式,並頒發《榮譽證書》,有些家屬還能獲得撫恤金。

據統計,截至2016年底,我國遺體和器官捐獻志願登記人數已經接近17萬人,全國累計實現逝世後器官捐獻9996例,捐獻大器官27613個。但即使這樣,捐贈的器官,依舊不夠我國等待器官移植的人使用,供需比僅有1比30。2015年4月,有1704名網友參加了,關於遺體捐贈的問卷調查,有超過二分之一的網友表示,自己考慮過捐獻遺體,並準備自願捐贈,家人也比較支持,而另外接近二分之一的網友,則表示沒有考慮過,或是考慮過,但不準備捐獻,而被問及原因,多數網友表示,是因為國內捐獻體制不規範,擔心遺體器官被不法分子販賣,同時也擔心被解剖後的遺體得不到善待,被隨意丟棄。

相關焦點

  • 致敬每一位為醫學事業獻身的「大體老師」!
    現場大體老師的最主要來源是遺體捐贈,之前也會有無人認領的屍體用於醫學教學。能夠在生前籤署一份遺體捐贈書,有時有一種說不出來的感覺,更多的還是對生命的敬重。在課程開始前,醫學生都會有這樣的儀式,默哀、鞠躬、獻花,授課老師也會講述遺體捐獻方面的知識,重點是讓每一個人尊重遺體捐獻者,愛惜大體老師。
  • 走進人體解剖課:專業的態度是對大體老師最好的感恩
    講臺上整齊地放著兩摞彩色解剖工具盒。儘管所有的窗戶都開著通風,福馬林的氣味還是若隱若現。在醫學中,肉眼可以看到的整體器官叫作大體形態結構,顯微鏡下才能看到的叫作顯微形態結構。所以遺體又被稱為「大體標本」。出於對捐獻者的尊重,醫學生往往稱之為「大體老師」。人體解剖學是南大醫學院學生的必修課。
  • 40位大體老師一半是成人 他們的「休息室」就在屍體庫
    在廈門醫學院,每名大一醫學生都會上一門課———《人體解剖學》,為他們授課的是兩位老師———實驗教學老師和大體老師。  大體老師,也就是遺體捐贈者,又被醫學生尊稱為「無語良師」。大體老師們雖不說話,卻用自己的軀體為一屆又一屆的醫學生傳授豐富的人體基本知識,在另一個世界推動著人類醫學的進步。
  • 「上解剖課的屍體是自己帶還是學校發?」
    醫學生也有脆弱的,上了解剖課,好長時間不吃肉的大把人在。還有個別吐了……6-7人合作一具屍體不管什麼年代,解剖課用的屍體都是很緊張的,中國人傳統的觀念不會那麼輕易被改變,即使到了現在,願意死後捐獻屍體給醫學研究的,還是極少。
  • 解剖課上學生向遺體捐獻者鞠躬 尊稱"大體老師"
    先學會尊重「大體老師」   「相當於說聲『老師好』。和走上講臺的老師不同,『大體老師』沒動作不說話,但他們卻用高尚的行動,支持著醫學事業發展。」班長鬱婷燕說,「和『遺體』這種冷冰冰的詞相比,學生們更願意使用臺灣慈濟大學的提法,稱他們為『大體老師』。局部解剖學的第一課,老師就帶著我們全班向『大體老師』默哀。」
  • 你不了解的"大體老師"
    北青報:「無語體師」和「大體老師」的稱呼有何不同?   鄭超:各個高校對於捐獻的遺體都有各自的稱呼,「無語體師」和「大體老師」都是相同的概念。在我們上第一節解剖實踐課前,老師強調上課紀律,用到了「大體老師」這個稱呼,此前也有聽過,這是對遺體捐獻者的尊稱,所以我們也都這樣沿用。
  • 耶魯醫學生陷「屍體猥褻門」,你在解剖課上這樣做過嗎?
    負責保管年鑑的John Hay Whitney醫學歷史圖書館館長Melissa Grafe表示,醫學院並非每年都會出版年鑑,但藏品中的確包括20世紀末到21世紀初的年鑑,其中許多都有一個固定部分,就是醫學生第一年在解剖學實驗室中的照片。
  • 大體老師,醫學院的無言良師
    經過上學期系統解剖課的理論學習後,他們走入了地下一層的解剖實驗室,開始面對大體老師——那些為了科學研究與醫學教學捐獻了自己遺體的無言良師。  正是有了這些良師的奉獻,才使得醫學生們對於人體構造,解剖操作上有了最為豐富的知識攝入。為了表示對於這些特殊老師的尊重,每位學生在第一次操作前都會進行簡潔而肅穆的默哀儀式。
  • 探訪醫學院屍體解剖課:屍體前師生默哀三分鐘
    第1頁:女學生笑稱解剖課不可怕第2頁:屍體解剖完之後如何處理   解剖屍體前師生默哀3分鐘  □ 晨報探訪南醫大解剖實驗樓,與學生共上解剖實驗課  □ 南京遺體捐贈者近5000人,醫學事業發展仍急缺遺體
  • 人體塑化標本 | 「活著」的屍體?
    三位醫學編輯不用說了,都曾在醫學院手拿柳葉刀劃開大體老師的皮膚。學考古的編輯曾經在現場聞過剛開棺的骸骨散發出的濃烈氣味。還有四位編輯最近去到大連生命奧秘博物館接觸了人體塑化標本。人體塑化標本,是屍體經過一系列特殊技術處理而形成的標本。外形栩栩如生,內部結構保存良好。但凡涉及到對人體的利用,倫理爭議在所難免。
  • 解剖學開課儀式,湘雅醫學院師生緬懷「大體老師」
    湘雅醫學院師生及湖南師範大學、湖南中醫藥大學、湘南學院代表身著白大衣,手持白菊,感恩和致敬默默無聞的大體老師。 「沒有解剖學就沒有現代醫學」,與其他課程不同,解剖學知識需要在大體老師的身上實操來獲取。大體老師是解剖學課堂上另一位老師,是醫學生們對捨身奉獻於醫學研究的人的尊稱。他們不用言語,不落文字,一心祈願,育化良醫。
  • 網紅冒充醫學生拍攝「大體老師」引眾怒
    還表示自己並沒有拍攝「大體老師」和實驗動物,視頻中都是一些教學模具或者空白,只是都加上了很厚的馬賽克,被大眾誤解了。還在微博上發布了自己的道歉聲明。不過網友對此並不買帳,畢竟他對「大體老師」毫無敬意的行為,已經觸碰到了醫學倫理和學科尊嚴的底線。
  • 徐州舉辦遺體器官捐獻者緬懷紀念活動 徐醫百名學子致敬「大體老師」
    徐州醫科大學的學生志願者們深情朗誦讚歌並進行醫學生誓言宣誓,向捐獻者致敬,為生命禮讚!  2018年,在市財政、衛生、民政等相關部門的鼎力支持下,在社會各界的大力關心下,坐落於茅村第二公墓院內的徐州市遺體器官捐獻者紀念園建成,這裡既是遺體器官捐獻者共同的「家」,也是全市精神文明建設和醫學類學生職業道德教育陣地。截至2019年2月,該市報名登記遺體捐獻累計730人,成功捐獻130例。
  • 網紅冒充醫學生拍攝「大體老師」,為何引發眾怒?
    還表示自己並沒有拍攝「大體老師」和實驗動物,視頻中都是一些教學模具或者空白,只是都加上了很厚的馬賽克,被大眾誤解了。 還在微博上發布了自己的道歉聲明。 這位網紅拍攝視頻的時候,怕是沒有想過會有這麼嚴重的後果。正如他並不清楚「大體老師」對醫學生和醫學界的意義。 尊敬「大體老師」,是醫學生的第一堂課 「大體老師」是醫學界對遺體捐贈者的尊稱,是醫學生的第一個手術"患者"。
  • 吳思,無私的大體老師
    一顆種子落入她的心中誰也沒想到,吳思的遺願是,以成為一名大體老師的方式,永遠留在她摯愛的母校。她的親人和朋友們,等到的不是傳統的葬禮,而是一場大體老師緬懷儀式。吳思與大體老師的第一次淵源,是在大二時開設的「人體解剖學」課堂上。
  • 你不了解的「大體老師」:低齡遺體捐獻樣本不足1%
    作為首都醫科大學臨床專業的一名2012屆畢業生,鄭超回憶起大學時代的「大體老師」,仍記得第一堂課的緊張,以及對「大體老師」的無限敬意。­  北青報:「無語體師」和「大體老師」的稱呼有何不同?­  鄭超:各個高校對於捐獻的遺體都有各自的稱呼,「無語體師」和「大體老師」都是相同的概念。
  • 解剖學第一課,湘雅醫學院百名師生緬懷「大體老師」
    三湘都市報9月29日訊(記者 李琪 通訊員 盧向陽 潘愛華 實習生 龍飛鵬)來自中南大學湘雅醫學院師生及湖南師範大學、湖南中醫藥大學、湘南學院的一百多名學生,身著白大衣,手持白菊,感恩和致敬默默無聞的大體老師......今天上午,「大愛無疆,醫路有你,感恩體師」局部解剖學開課儀式暨世界解剖日主題活動
  • 醫學生的第一堂解剖課:向「無言老師」鞠躬後想哭
    醫學院學生上解剖課,就是這樣的狀態。9月19日,山東青島一所大學臨床醫學專業大三的同學們,上了他們入學以來的第一堂局部解剖課,這也是他們第一次見到完整的「大體老師」(遺體)。與其他課程不一樣,上課前,同學們會向遺體默哀1分鐘,然後集體鞠躬。有同學告訴作者:「遺體也是老師,我們對遺體心存敬畏。」
  • 網紅盜拍大體老師,錯在哪裡?
    近日,一個網紅冒充醫學生進入醫學院,拍攝有關大體老師的照片,而引起了網友的憤怒。他觸及了很多社會底線。如果說出入機理實驗室看兔子、老鼠、牛蛙等實驗動物的操作並拍攝上傳是譁眾取寵,那潛入解剖樓偷拍大體老師就是違反公俗良序,侵犯了大體老師的人格,破壞教學秩序。那麼,大體老師是誰呢?
  • 畢業生向解剖大體老師鞠躬告別
    6月10日,在該校解剖樓,一群畢業生隔著大門向裡面的「大體老師」(醫學界對遺體捐贈者的尊稱)鞠躬告別。當晚,畢業生輔導員蔡曉穎老師在朋友圈裡發了這麼一段文字:「凌晨,畢業生離校的不舍情緒一直延續著,輾轉難眠中我看到了學生發了一張在解剖教研室外鞠躬的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