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沒有朋友想過,我們生物書上清晰的人體結構圖是怎麼來的?這是個理所當然的問題,當然是解剖呀。那有沒有朋友想過,那被解剖的人體又是從哪裡來的呢?這個問題放在現在並不難回答,難的是思想上去接受它。
進入20世紀後,中國醫生開始推因廣西醫流入,而帶來的人體解剖學,向人們介紹解剖學的作用,政府官方也推出了相關草案和規則,允許正規醫療機構或研究所,對親屬同意的屍體進行解剖,儘管如此,對有著「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思想的中國人來說,捐贈故者遺體,進行醫療研究這種事,依舊是讓人難以接受的事情。在這種情況下,自願在死後捐贈遺體的人,少之又少。也因此,在1933年以前,多數用以醫學研究的屍體,都來源於監獄或醫院,病死後沒有人認領的屍體。
現代中國,醫學進步非常大,西醫成了主流,生物學也變成了教育中的一環,越來越多的人對生物學有或多或少的了解。近年來,器官捐贈、遺體捐贈的觀點也得到了比較好的推廣,人們逐漸開始接受遺體捐贈——這是為醫療進步做出貢獻,也是為了更多的疾病能被治癒。但即使有了這樣思想上的轉變,遺體捐贈的數量依舊有限,醫學院,人體解剖課的教學資源仍然比較缺乏。醫學院的學子們為了表示對遺體捐贈者的尊重,將他們稱之為「大體老師」,並且在學習人體解剖課之前,教學老師都會先將遺體捐贈的知識告訴同學們,讓學生們明白遺體捐贈者的偉大。
目前,我國用於研究或教學的屍體來源,一般有兩種,一,無法確認身份的屍體。這些屍體,多為離家多年,與親戚甚少聯繫,甚至完全沒有聯繫,且沒有什麼朋友的流浪者。他們死去被發現之後,經公安機關確定,無法得知他們的個人信息,且聯繫不上他們親朋好友,就會被送往醫療機構進行解剖。
第二種,則是自願捐贈遺體的人。這也是醫學院獲得遺體最主要的途徑,首先捐贈者在生前要先寫好捐贈遺囑,並籤署一份協議,選擇好死後遺體的用途,比如是用於研究解剖,還是用於製作標本,最後,還需要獲得捐贈者家屬的同意。做好這一系列準備之後,會有專門的人員,在捐贈者去世8小時之內,將遺體急速冷凍到零下30°C,待有需要之時,再將屍體復溫到4°C。
我國遺體捐贈條件基本只有兩條,年滿18周歲,以及徵得直系親屬同意,確定委託執行人。部分地方的接收機構,接收捐贈者的遺體後,會有一個簡單的遺體告別儀式,並頒發《榮譽證書》,有些家屬還能獲得撫恤金。
據統計,截至2016年底,我國遺體和器官捐獻志願登記人數已經接近17萬人,全國累計實現逝世後器官捐獻9996例,捐獻大器官27613個。但即使這樣,捐贈的器官,依舊不夠我國等待器官移植的人使用,供需比僅有1比30。2015年4月,有1704名網友參加了,關於遺體捐贈的問卷調查,有超過二分之一的網友表示,自己考慮過捐獻遺體,並準備自願捐贈,家人也比較支持,而另外接近二分之一的網友,則表示沒有考慮過,或是考慮過,但不準備捐獻,而被問及原因,多數網友表示,是因為國內捐獻體制不規範,擔心遺體器官被不法分子販賣,同時也擔心被解剖後的遺體得不到善待,被隨意丟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