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魯醫學生陷「屍體猥褻門」,你在解剖課上這樣做過嗎?
2019-03-05 來源:醫脈通
近日,耶魯大學醫學院舊年鑑中的大量照片,被眼尖的網友曝光並激烈抨擊。照片上,身著白大褂的醫學生們圍著解剖課上的屍體,露出燦爛笑容合影留念,有的照片,還配有不堪入目的文字。
年鑑中的一張照片 | John Hay Whitney Medical Library
事件始末:一年級解剖課照片是年鑑「保留節目」
這些讓耶魯大學醫學院捲入「屍體猥褻門」的照片,部分拍攝於二十多年前,部分拍攝於2011年。
負責保管年鑑的John Hay Whitney醫學歷史圖書館館長Melissa Grafe表示,醫學院並非每年都會出版年鑑,但藏品中的確包括20世紀末到21世紀初的年鑑,其中許多都有一個固定部分,就是醫學生第一年在解剖學實驗室中的照片。
此次被曝光、批評的照片中,除了開頭一張六名醫學生圍繞著屍體笑容燦爛,還有一張是一名女學生手持解剖課上的屍體前臂與手部,配文為「A hand job」,而hand job在英語中有性意味十分不雅。
國內:屍體淪為醫學生拍照道具,倫理教育缺位
無獨有偶,國內醫學院校的解剖實驗課上,也不乏將屍體當做「拍照道具」的醫學生。有的博客上,醫學生甚至會貼出課堂上的照片,毫無為屍體打碼、保護隱私權的意識。
不少照片上,醫學生神情放鬆、行為輕浮,缺乏對屍體應有的尊重。
在解剖課上「比V」
手持屍體手臂打鬧、嬉笑
將屍體頭部當做「合照道具」
面帶笑容與屍體同框
是的,他們還只是18、19歲剛上大學的「孩子」,可能就是面對新鮮事物的一時心血來潮。但哪怕換位思考一下,這些解剖課上的屍體,如果是他們的家人、朋友捐出的遺體,他們還會不會笑得出來?假如遺體捐贈者的親友看到,死去的父母、好友的一片丹心被如此玩弄,又會作何感想?
醫學生的未來是醫生,我們難保不會做出推測:今天,如何對待屍體,明天,就會如何對待病人。這是很恐怖也很真實的現狀。
耶魯醫學院校教師:違反職業道德觀
1978年至今一直擔任耶魯大學解剖學教授的Bill Stewart針對事件回應稱,如果他知道這一情況,絕不會允許學生拍攝這些照片。耶魯醫學院另一名解剖學教授Lawrence Rizzolo也表示,他「強烈反對」這些學生的照片和文字,「他們違反了我們希望向醫學生灌輸的職業道德觀。」
耶魯醫學院院長Robert Alpern在致媒體的電子郵件中表示,「每一名進入實驗室的醫學生,都應對這些為科學事業捐軀的人們,表示尊重,這是倫理道德的底線。」
其他學校的解剖學教授也紛紛站出來表態,雖然幽默感有助於緩解醫學生在人體解剖課上的緊張不適,但像照片中的這樣做,則對屍體缺乏應有的尊重。
杜克大學人類進化學、解剖學教授Daniel Schmitt表示,儘管幾名學生面帶笑容可能是無心之過,但配文「hand job」的學生「完全不可姑息,非常幼稚、粗魯。」
補救:禁止在解剖實驗室內攝影
約五年前開始,耶魯大學醫學院解剖實驗室內嚴禁攝影,如今,耶魯醫學院學生均需籤署一份行為規範文件,文件指出「未經解剖課主管許可,籤名者不得在實驗室內拍攝任何照片或視頻。」違反規定可能導致無法再進入實驗室。
我國:解剖課屍源稀缺,每一具都值得尊重
在醫學院,《人體解剖學》是一門基礎必修課,解剖課上的人體標本一般被尊稱為「大體老師」、「無語良師」,在首堂解剖課學生需身穿白大褂集體向遺體默哀3分鐘,並承諾對每一個器官都會認真學習利用。
某醫學院的解剖課前默哀 | 網絡圖
醫學院中的人體解剖被視為莊重、肅穆的實驗課程,學生們必須對屍體充分尊重,部分高校還規定,禁止學生在解剖實驗室拍照、嬉戲或打鬧。
記得在我上醫學院時,每個大體老師的腳部都掛著一個泛黃的小標籤,寫著年齡、性別、死因等信息。大體老師的一個很重要的來源就是公眾捐獻,公眾捐獻的遺體對於臨床醫學的教學及科研,非常重要。但我國目前這方面缺口很大。
我就讀的北京大學醫學院在國內已算第一梯隊的醫學院,但解剖課上也是12人一組使用一具屍體(十多年前)。我國各大醫學院校的屍源緊缺,已成為醫學教育的潛在危機。
一個國家的屍解率能夠客觀反映其醫療水平。在發達國家,醫學解剖科研教學用的所有屍體,均來源於遺體捐獻,平均一兩個學生可解剖一具屍體,而在中國,六七人至少十幾名醫學生,才能共用一具屍體,屍解率低於世界平均水平。
只希望,醫學生能善待這每一位來之不易的「大體老師」,他們勇敢地捨棄了身體,是想多培養出一個醫生,而不是一個靠屍體合照獲得點讚的網紅。
參考資料:
MARISA PERYER, Cadaver photos, lewd captions found in YSM yearbooks, FEB 13, 2019, Yale News.
(本網站所有內容,凡註明來源為「醫脈通」,版權均歸醫脈通所有,未經授權,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不得轉載,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授權轉載時須註明「來源:醫脈通」。本網註明來源為其他媒體的內容為轉載,轉載僅作觀點分享,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權,請及時聯繫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