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名學醫學的學生必須經歷一門學科,這個學科就是解剖學,解剖學是醫學專業學生的必修專業。
這門學科主要的目的就是讓學生更加清楚的知道人體的構造,以便學生未來行醫救治。
可是在上這門課的時候,學生都會好奇老師所拿的這個物件是真屍體的還是模型?如果是真的屍體,那這些屍體都是從何來?
渠道1:無人認領的屍體
無人認領的屍體,多為流浪者或者醫院裡一直無人認領的屍體,如果學校想領會屍體利用授課,可以向公安相關部門提供申請,申請同意後學校即可將屍體領會學校進行處理。
渠道2:遺體捐贈
遺體捐贈,主要是屍體的本人和家屬在死亡前籤署的協議書,這份協議書上捐贈者可以選擇用途,而用途就是解剖、作為標本或者教學。一旦捐贈者過世,醫院有權將屍體進行防腐處理,送往與該院合作的醫學院供學生上課使用。
渠道3:個人捐贈
個人捐贈,主要是說一些相對來說比較貧窮的人,他們在吃的方面都難以保證,更何況來給屍體買口棺材了。就算他們在醫院治療後離世了,家屬可以選擇捐贈給醫院,獲取相應的錢財,來讓他們填飽肚子。捐贈的屍體,醫院將屍體做防腐處理,送給與該院合作的醫學院供學生上課使用。
無論學校是怎樣去獲取了屍體,但是這些屍體滿足不了學生上課時的現場解剖,最多也就是十幾個人或者幾十個人對著一具屍體共同學習罷了,要是說上手操作那也是寥寥無幾!對於一些更為貧窮的醫學院,他們沒有屍體只能拿一些模型或者其他供學生學習。
我是北城物語:生活百科聚集地,你的幸福烏託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