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院上解剖課用的屍體是什麼地方來的?說出來你都不相信

2021-01-10 北城物語

報名學醫學的學生必須經歷一門學科,這個學科就是解剖學,解剖學是醫學專業學生的必修專業。

這門學科主要的目的就是讓學生更加清楚的知道人體的構造,以便學生未來行醫救治。

可是在上這門課的時候,學生都會好奇老師所拿的這個物件是真屍體的還是模型?如果是真的屍體,那這些屍體都是從何來?

渠道1:無人認領的屍體

無人認領的屍體,多為流浪者或者醫院裡一直無人認領的屍體,如果學校想領會屍體利用授課,可以向公安相關部門提供申請,申請同意後學校即可將屍體領會學校進行處理。

渠道2:遺體捐贈

遺體捐贈,主要是屍體的本人和家屬在死亡前籤署的協議書,這份協議書上捐贈者可以選擇用途,而用途就是解剖、作為標本或者教學。一旦捐贈者過世,醫院有權將屍體進行防腐處理,送往與該院合作的醫學院供學生上課使用。

渠道3:個人捐贈

個人捐贈,主要是說一些相對來說比較貧窮的人,他們在吃的方面都難以保證,更何況來給屍體買口棺材了。就算他們在醫院治療後離世了,家屬可以選擇捐贈給醫院,獲取相應的錢財,來讓他們填飽肚子。捐贈的屍體,醫院將屍體做防腐處理,送給與該院合作的醫學院供學生上課使用。

無論學校是怎樣去獲取了屍體,但是這些屍體滿足不了學生上課時的現場解剖,最多也就是十幾個人或者幾十個人對著一具屍體共同學習罷了,要是說上手操作那也是寥寥無幾!對於一些更為貧窮的醫學院,他們沒有屍體只能拿一些模型或者其他供學生學習。

我是北城物語:生活百科聚集地,你的幸福烏託邦!

相關焦點

  • 醫學院上解剖課時,「屍體」是從哪裡來的?說出來你或許不相信
    說起醫學,很多人都是抱著敬仰的態度的,因為在這一行想要做出點成績來,是要付出比常人多很多的精力,有時候甚至連膽識也是一條不低的門檻!為什麼這麼說呢?就比如解剖。這個解剖可不是說的小兔子小老鼠的解剖,而是人體解剖。到這裡有些人不禁要問了,醫學院每年「解剖」的屍體,都是從哪來的?
  • 醫學院解剖的屍體,都是從哪兒來的?看完又漲知識了!
    醫學院解剖的屍體,都是從哪兒來的?看完又漲知識了!醫生作為救死扶傷的人,一直讓我們對於他們總是有一顆敬畏之心。相信大家在上網的時候,也經常可以看到一些大學裡學醫的學生,在上實驗課的時候解剖小白鼠的畫面。醫學作為一科非常神奇的學科,一直都有著一種奇怪的力量。
  • 探訪醫學院屍體解剖課:屍體前師生默哀三分鐘
    第1頁:女學生笑稱解剖課不可怕第2頁:屍體解剖完之後如何處理   解剖屍體前師生默哀3分鐘  □ 晨報探訪南醫大解剖實驗樓,與學生共上解剖實驗課  □ 南京遺體捐贈者近5000人,醫學事業發展仍急缺遺體
  • 醫學生上解剖課時用到的「屍體」,是哪裡來的?說出來你可能不信
    導語:  醫生這個職業,不管是在哪一個世紀,都是格外受人尊重的,社會地位都是非常高的,很多人對於學醫也是滿懷著憧憬和尊敬。大家都知道,醫學生都要上解剖課,這堂課比較側重實踐。不知道大家是否好奇,上解剖課時用到的「屍體」,是哪裡來的?說出來你可能不信。
  • 醫學院生猛女大學生:解剖屍體 與骷髏合影(圖)
    ,你一定不敢相信,可事實確實如此,所以有人將「生猛」、「強悍」等字眼毫不吝嗇地贈與了她們。  解剖課結束後,同學們要打掃衛生,每個小組輪著來,先用塑料布將屍體蓋起來,然後收拾好解剖器具,用水衝地、衝洗手池(在解剖的過程中,會有脂肪掉在地上)。  如果不是最後一節課,也許同學們晚上還會來解剖室,每個小組的進度不一樣,白天沒有完成的課程比如沒有找到的血管神經等,晚上加班加點也要找出來,幾個女生在安靜的解剖樓裡一做就是幾個小時。
  • 「上解剖課的屍體是自己帶還是學校發?」
    醫學生也有脆弱的,上了解剖課,好長時間不吃肉的大把人在。還有個別吐了……6-7人合作一具屍體不管什麼年代,解剖課用的屍體都是很緊張的,中國人傳統的觀念不會那麼輕易被改變,即使到了現在,願意死後捐獻屍體給醫學研究的,還是極少。
  • 耶魯醫學生陷「屍體猥褻門」,你在解剖課上這樣做過嗎?
    耶魯醫學生陷「屍體猥褻門」,你在解剖課上這樣做過嗎? 近日,耶魯大學醫學院舊年鑑中的大量照片,被眼尖的網友曝光並激烈抨擊。
  • 解剖課體驗:嘔吐大哭做噩夢
    在長春,也有這樣一群年輕、陽光的醫學院女生們,這群「90後」女生們,闖過恐懼、嘔吐、做噩夢的人生第一關,在解剖課上尊重每一具冰冷的屍體,她們說:「拿起手術刀,因為我們熱愛生命。」記者體驗 解剖屍體 她們早已司空見慣在長春中醫藥大學仲景樓,來自研究生學院2014級專業學位三班的學生們開始了本周的第二次解剖課。
  • 致敬大體老師:人體結構課上用的屍體,原來是這麼來的
    有沒有朋友想過,我們生物書上清晰的人體結構圖是怎麼來的?這是個理所當然的問題,當然是解剖呀。那有沒有朋友想過,那被解剖的人體又是從哪裡來的呢?這個問題放在現在並不難回答,難的是思想上去接受它。進入20世紀後,中國醫生開始推因廣西醫流入,而帶來的人體解剖學,向人們介紹解剖學的作用,政府官方也推出了相關草案和規則,允許正規醫療機構或研究所,對親屬同意的屍體進行解剖,儘管如此,對有著「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思想的中國人來說,捐贈故者遺體,進行醫療研究這種事,依舊是讓人難以接受的事情。在這種情況下,自願在死後捐贈遺體的人,少之又少。
  • 醫學院學生解剖課前為遺體默哀 曾有人難忍退學
    解剖前先上理論課,為解剖做好準備10月18日下午,記者聯繫了青島大學醫學院夏玉軍院長,當他得知記者想要親自感受人體解剖課時,顯得有些驚訝,遲疑了片刻後,他問道:「你以前見過這樣的場面嗎?」記者回答說:「沒有。」「那你可得做好心理準備,沒有學過醫的人第一次看解剖課可能有點受不了。」
  • 大學解剖課的屍體從何而來?使用完畢後,又會如何處理?
    大學解剖課的屍體從何而來?使用完畢後,又會如何處理?絕大部分的大學知識,都是枯燥無聊的,所幸在於一點,很多專業對技能的掌握程度,都沒有嚴格的要求,大學生能按照自己的需要,去往不同的方向發展,但這僅限於大多數專業,還有一些專業,本身的專業性特別強,比如說法律、醫學,都是需要你付出很多的時間,才能夠融會貫通的。而相信大家,應該都知道,醫生做手術的時候,都是需要動刀子的,因此學醫的人,如果選擇的是這一方向,就會上解剖課。
  • 揭秘高校另類專業課:邊看書邊練解剖屍體(圖)
    機械實驗很枯燥,有的同學用「鐘擺」來形容課程的刻板單一,或許真的是很過分。真正對機械有興趣的同學,可是有空就鑽進實驗室擺弄,就算不會出現廢寢忘食的狀態,那也可謂是一抬頭看表已是凌晨了。  什麼樣的專業課有趣呢?那當然是平時生活中,很少或根本接觸不到的課啦。比如說,醫學院的屍體解剖。屍體,不要說接觸了,就算是親眼所見,也不是人人都能經歷的。
  • 醫學生們以後上解剖課,竟然要使用這樣的屍體...
    對於醫學研究而言,會需要很多的人類的遺體、或是動物屍體等才能做足手術的練習。當遺體不足的時候,也會造成醫療研究以及練習上的困難。不過「Syndaver」這個近乎人體、擁有完整器官還有肌腱的解剖教具要來解決這個問題了!(同時也會帶給你很多晚上的夢魘。)
  • 鬼故事:午夜圍觀師兄解剖屍體,發現被解剖竟是自己!
    每天跑自習室太多熟人見到了也不行,比如說你想好好背些知識點,你就得大聲讀出來啊;再比如你想好好地看看些知識點,如果你是在圖書館或者自習室,你的視線,哦不,我的視線就絕對會被隔壁的異性物體牽引過去。    綜上所述,想要複習好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
  • 開啟傳染病屍體解剖實驗室新篇章——P2+屍體解剖實驗室落戶武漢
    符合相關要求的生物防護水平的屍體解剖室為何一室難求?首都醫科大學宣武醫院病理科盧德宏教授認為運營成本投入大,平時利用率不高是屍體解剖室短缺的原因。而社會上醫患關係的日趨緊張、醫學人文教育普及的不到位都是屍體解剖數量減少、屍體解剖室逐漸廢用的原因所在。
  • 走進人體解剖課:專業的態度是對大體老師最好的感恩
    醫學院16級學生張心愉說,老師在第一節解剖課時,會對學生進行感恩教育,同時也告訴學生不必探聽大體老師的生前經歷。他們所要做的,就是足夠的尊敬和嚴肅,不以獵奇的心理看待。同時盡己所能,以專業的態度進行解剖,不辜負大體老師的奉獻。
  • 醫學生的第一堂解剖課:向「無言老師」鞠躬後想哭
    一邊上課一邊流淚是一種什麼感覺?醫學院學生上解剖課,就是這樣的狀態。9月19日,山東青島一所大學臨床醫學專業大三的同學們,上了他們入學以來的第一堂局部解剖課,這也是他們第一次見到完整的「大體老師」(遺體)。與其他課程不一樣,上課前,同學們會向遺體默哀1分鐘,然後集體鞠躬。
  • 醫學院做實驗的屍體是哪來的?做完實驗的屍體又是怎麼處理掉的?
    現在這種情況不是不允許,而是必須要經過家屬的同意,如果家屬不同意將死刑犯的遺體捐給醫學院,那麼這種情況就是不被允許的,隨著思想逐漸開放,即便部分家中出現的死刑犯,他們絕大多數也會將死刑犯的遺體帶回老家安葬。
  • 秘聞:世界最精美人體解剖圖集 來自納粹博士和大屠殺屍體
    更詭異的是擁有這套圖集的人或機構一般不會把它擺在顯眼的地方,而是藏在隱秘的地方,似乎並不以擁有這套頂級人體解剖圖集為傲。這就是奧地利解剖學家愛德華·彭科夫(Eduard Pernkopf)主持繪製、出版的人體解剖學圖集(Pernkopf Topographic Anatomy of Man),簡稱彭科夫圖集。
  • 揭露宇宙丨埃默裡·史密斯解剖外星屍體的工作 89
    埃默裡·史密斯:我的保密協議期已經過了,但我還是 - 我不會談及一些我覺得不舒服的內容,如果我相信這可能會讓你或我受到傷害。但我現在所說的,我相信是可以說出來的。我沒有受到任何威脅。唯一一次我受到威脅的,是我非法地從西班牙的巴塞隆納帶回DNA樣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