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無形戰場礪精兵--某基地電子對抗訓練大隊提升部隊信息作戰能力記事
新華社鄭州8月25日電 題:無形戰場礪精兵——某基地電子對抗訓練大隊提升部隊信息作戰能力記事 李國利、楊欣、張鑫磊 盛夏時節,黃河灘涂數千平方公裡的古戰場上,一場信息化條件下的實兵對抗演練悄然展開—— 沒有槍炮隆隆、硝煙瀰漫,沒有戰車馳騁、將士衝鋒,只有成千上萬束不同方位、不同頻率的電磁波,在看不見的無形空間進行著勝負決戰
-
美國院士合成生物學實驗室落戶深圳先進院
Keasling)領銜的傑·基斯林實驗室在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成立。該實驗室的成立,將促進中藥資源的合成生物學創新開發與商業化。 美國院士領銜 創新利用傳統中藥有效成分 樊建平在致辭中表示,基斯林院士對於青蒿素的研發,變革了中藥提取青蒿素的傳統手段,是全球合成生物學產業化的最重要案例。
-
浙江省結構生物學研究重點實驗室成功...
近日,以西湖大學為依託單位的浙江省結構生物學研究重點實驗室利用冷凍電鏡技術成功解析此次新冠病毒的受體——ACE2的全長結構。這是世界上首次解析出ACE2的全長結構。相關研究內容於北京時間2月19日凌晨3點左右在預印版平臺bioRxiv上線。
-
《自然·結構與分子生物學》發表蘇曉東實驗室最新研究成果
2012年6月25日,《自然·結構與分子生物學》(Nature Structural and Molecular Biology, NSMB) 在線發表了我校生命科學學院蛋白質與植物基因研究國家重點實驗室及生物動態成像中心(BIOPIC)蘇曉東教授研究組的論文「The structural basis for the sensing
-
中國極地研究中心高層次科學研究管理保障隊伍
中國網3月12日訊 中國極地研究中心是我國極地科學的研究中心,「國家海洋局極地科學重點實驗室」的依託單位,主要開展極地雪冰-海洋與全球變化、極區電離層-磁層耦合與空間天氣、極地生態環境及其生命過程以及極地科學基礎平臺技術等領域的研究;建有極地雪冰與全球變化實驗室、電離層物理實驗室、極光和磁層物理實驗室、極地生物分析實驗室、微生物與分子生物學分析實驗室
-
科學網—家蠶基因組生物學實驗室:家蠶研究 化繭成蝶
■本報記者 張雙虎 不久前,全國蠶桑界唯一國家重點實驗室——家蠶基因組生物學實驗室在西南大學蠶學館掛牌。該實驗室面向國家生物學與產業需求,主攻家蠶基因組和功能基因組學、蠶桑資源與實驗生物系統等研究,鞏固提升我國蠶業研究與學科發展的領先優勢,引領家蠶模式生物化和蠶桑產業改造升級。 「實驗室的目標是以基因研究和應用為主線,全面推進家蠶作為產絲昆蟲(傳統蠶絲產業升級改造),模式昆蟲(鱗翅目害蟲模式)和昆蟲生物反應器(以絲腺和脂肪體合成高附加值蛋白或者工程材料)相關的研究。」
-
化學交聯質譜讓結構生物學研究如虎添翼
近幾年來,董夢秋實驗室在中國做出了多項先驅性工作,主要集中在化學交聯質譜領域。在用單顆粒冷凍電鏡技術研究結構生物學屢創佳績的當下,很多研究者都把樣品一分為二,一份做冷凍電鏡,一份做交聯質譜。那麼交聯質譜如何讓結構生物學研究如虎添翼?
-
分子生物學國家重點實驗室2014年度學術年會召開
劉小龍在致辭中指出,分子生物學國家重點實驗室是生命科學領域第一個國家重點實驗室,有著悠久的歷史和優秀的傳承,近年來圍繞分子生物學領域的若干重大科學問題做出了系統性、創新性、突破性的工作,無論是科學研究還是體制機制建設都做出了表率,為研究所的發展做出了貢獻。
-
北京大學分子醫學研究所陳雷實驗室招聘博士後,結構生物學方向
▎學術經緯/報導 研究專業/方向(Department/Area) 北京大學分子醫學研究所陳雷實驗室主要以結構生物學手段為主,生物化學、電生理等方法為輔,
-
清華大學結構生物學高精尖中心取得近60項原創成果
清華大學結構生物學高精尖中心供圖基礎研究是疫苗研發的重要支撐。依據對新冠病毒的深入研究,清華大學結構生物學高精尖中心(以下簡稱「高精尖中心」)王新泉團隊與張林琦團隊著手研發的疫苗,被國內外同行寄予厚望,相關工作正順利推進。成立5年來,高精尖中心科技創新突飛猛進。
-
季華實驗室一期建設步入正軌,線上招聘組建人才隊伍
走進位於南海三山新城文翰湖旁的季華實驗室建設工地,只見現場一片熱火朝天,一期建設項目7棟主體建築封頂,鋼結構完成60%,外立面幕牆完成55%,正進入室內機電安裝階段。季華實驗室相關負責人介紹,實驗室自2月10日復工以來,同步推進園區建設、隊伍建設、科研工作,力爭減少疫情影響,全力爭取完成今年各項工作目標任務。
-
食品中的化合物可以阻斷關鍵的sars-cov-2酶的功能
根據北卡羅萊納(NC)州立大學植物生物學家的一項新研究,綠茶、麝香葡萄和黑巧克力等食品或飲料中的化合物可以結合併阻斷SARS-CoV-2病毒中一種特定酶或蛋白酶的功能。NC 州立大學植物和微生物生物學教授、這項研究的相應作者說,蛋白酶對細胞和病毒的活力非常重要。
-
施蘊渝:耕耘於結構生物學的女科學家
剛開始,我沒覺得自己特別喜歡這個專業,但後來等我真正開始做相關的研究工作之後,我才發現,這個專業其實挺好的。」大學時代的施蘊渝她說:「因為生物物理系的學生,都有很好的物理學基礎,而現代生物學已不再是簡單、傳統的生物學了,我後來研究的結構生物學,通過核磁共振來研究生物大分子的結構與功能,都需要物理學的基礎。」
-
膜生物學國家重點實驗室首次揭示完整藻膽體的三維結構
光合作用是地球上的生物賴以生存的基礎。為了獲取更多的光能,生物體發展出了多種捕光蛋白系統。這個巨大的超分子複合體的組裝機制和光能在其中的傳遞機制一直是光合作用研究領域的前沿熱點問題。 膜生物學國家重點實驗室隋森芳教授研究組長期致力於利用冷凍電鏡技術研究與生物膜相關的重要蛋白質複合物的結構與功能,曾發現了藍藻髮菜和藍藻魚腥藻的完整藻膽體的電鏡結構。
-
結構生物學領域最新研究進展
2019年10月28日 訊 /生物谷BIOON/ --本期為大家帶來的是結構生物學領域的最新研究進展盤點,希望讀者朋友們能夠喜歡。 近日,和西班牙癌症研究中心CNIO的科學家現在已經成功地解析了這些納米機器的分子結構。相關結果發表在最近的《Nature》雜誌上。文章作者是來自分子感染生物學研究所的Sebastian Geibel博士。 在過去五年中, Geibel博士的團隊一直致力於製備可用於冷凍電子顯微鏡觀測的蛋白樣品。
-
結構生物學解鎖新冠肺炎病毒
據上報今天報導說,結構生物學扮先鋒,解鎖新冠肺炎病毒。 消息說,目前科學家已透過結構生物學,了解新冠病毒的棘突蛋白的外觀,是藥物疫苗研發一大突破。
-
裴元吉研究員捐贈支持國家同步輻射實驗室加速器人才隊伍建設
2018年我校建校60周年之際,我校59級校友、國家同步輻射實驗室老一輩科學家裴元吉研究員向我校捐贈資金,指定用於支持國家同步輻射實驗室加速器技術人才隊伍發展。為了充分尊重捐贈人意願,最大發揮捐贈效益,國家同步輻射實驗室與裴元吉反覆協商醞釀,最終決定利用捐贈資金設立「青年加速器技術研究獎」,用以表彰鼓勵實驗室在加速器工程技術中做出突出貢獻的年輕科學技術人員和團隊。近日,裴元吉與國家同步輻射實驗室籤署了捐款備忘錄。國家同步輻射實驗室主任陸亞林教授、校友總會副秘書長、辦公室主任朱洪超等參加了籤署儀式。
-
全球合成生物學社群對抗擊COVID-19的響應與支持
面對全球疫情形勢,許多跨生物技術和合成生物學組織正在努力開發新的COVD-19診斷、疫苗和療法。GinkgoBioworks搜集匯總了全球合成生物學社群針對COVID-19的項目集合,並且仍在不斷更新增加中。人類作為命運共同體,正在調用全球科研力量和最新科技手段共克時艱。金斯瑞作為合成生物學社群的重要成員,一直在為全球抗疫研究貢獻力量。
-
最新Nature論文揭示SARS-CoV-2病毒-人類蛋白相互作用圖譜,並鑑定...
2020年5月3日訊/生物谷BIOON/---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一個由大約100名科學家組成的研究團隊首次合作,在受感染的人細胞中克隆並表達了29種SARS-CoV-2蛋白中的26種,隨後他們鑑定出與每種病毒相互作用的數百種人類蛋白。這些病毒-宿主蛋白相互作用對於2019年冠狀病毒病(COVID-19)在人體中的產生至關重要。
-
傳奇寫在大地上:走進中科院動物生態與保護生物學重點實驗室轉載
壽振黃、夏武平、朱靖……在這個實驗室的名單上,湧現過許多熠熠生輝的名字;開闢中國獸類學、動物生態學和保護生物學等研究領域,開展大熊貓、朱䴉、金絲猴、普氏原羚等瀕危物種的研究和保護……在這個實驗室的歷史中,也書寫過許多輝煌傳奇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