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構生物學解鎖新冠肺炎病毒

2021-01-21 騰訊網

019新型冠狀病毒疫情大流行,目前全球確診個案已破160萬例、逾9萬人不治。

科學家積極研發疫苗和解藥,對新型冠狀病毒(SARS-CoV-2)進行研究,

首重了解病毒分子間的確切的形狀和結構,才有機會研發出解藥和疫苗。

先前的抗流感藥物,例如:特敏福(Tamiflu)和瑞樂沙(Relenza),都是透過解構病毒的方法,才研發成功。

因此,科學界對於研發新型冠狀病毒解藥和疫苗,也抱極度樂觀的態度。

據上報今天報導說,結構生物學扮先鋒,解鎖新冠肺炎病毒。

消息說,目前科學家已透過結構生物學,了解新冠病毒的棘突蛋白的外觀,是藥物疫苗研發一大突破。

該報導說,有人聲稱,抗瘧疾和自體免疫疾病的用藥奎寧(chloroquine),可用於治療新冠肺炎。

但實際上,並沒有任何處方箋對新冠肺炎有實質性的治療效果。

為了抗病毒藥物的研發,製藥公司針對感染新冠病毒後痊癒之病例,尋找人體產出的抗體。

此外,也積極發展適用於健康人體的病毒疫苗,透過使用遺傳物質或合成病毒蛋白,希望能啟動人體本身的免疫系統,可以自行對抗病毒。

其中一些實驗性藥物和疫苗,已經進入人體實驗的階段。

一段時間後,我們可以知道這些藥物是否有效。

但可以肯定的是,目前仍需要投注大量的資金和時間,直到新冠病毒藥物和疫苗研發成功。

就結構生物學提供新冠病毒研究方法,該報導稱,結構生物學能讓我們看見奈米尺寸的分子,例如DNA,RNA和蛋白質。

目前科學家使用X射線晶體學,和低溫電子顯微術等結構生物學方法,來檢視病毒的分子結構組成。

日前,結構生物學家已經研究出新型冠狀病毒的蛋白組成,而病毒自身的棘突蛋白(spike protein)

(幫助病毒進入宿主的蛋白),和能夠使病毒複製的酶(enzyme)成為了目前製藥公司研究的重點。

透過結構生物學數據,科學家能尋找病毒蛋白內的特殊特徵,此特徵通常為可以容納小的化學分子的空間。

一旦鑑定此特徵後,即可致力於研究該分子,改善其適應性,並使其作為藥物發揮治療作用。

最後,希望化學分子可能足夠緊密地貼合在一起,以阻止病毒蛋白發揮作用,就像將扳手扔入一組齒輪中一樣。

據該報導指,這種研發新藥和標靶藥物的方法稱為「基於結構的藥物設計」(structure-based drug design),

因過去已成功透過此方法,研發出抗流感藥物特敏福和瑞樂沙,因此可以知道此方法省時、高效且精確。

對於疫苗設計和治療方法的開發,了解新冠病毒的棘突蛋白的外觀是一個重大突破。

他們目前也計劃使用這個蛋白質,來監測痊癒病例產生的抗體。

現代的科技、儀器和數據搜集,已經讓結構生物學的數據提供管道更多元快速,相較於5年前的技術,根本無法做到現在的程度。

目前收集到的結構數據存放在蛋白質資料庫(PDB)和電子顯微鏡資料庫(EMDB),

兩個數據資料庫都在網絡上並開放全球免費使用,希望全球的科學家能夠合作,

解答有關新冠病毒的問題,並找到藥物設計的最佳方法。

上報報導稱,無論是開發新藥還是疫苗,結構生物學都是了解從病毒到人類的分子機制的第一線。

相關焦點

  • 烈性病毒中的新冠肺炎病毒:
      烈性病毒中的新冠肺炎病毒:烈性傳染病:天花,流感,肺結核,痢疾,鼠疫,麻疹,霍亂等等傳染病      其他的烈性傳染病:鉤端螺旋體病、萊姆病等病毒:[1]病毒是一種具有細胞感染性的亞顯微粒子,個體微小,結構簡單,只含一種核酸(DNA或RNA),必須在活細胞內寄生並以複製方式增殖。病毒可以感染所有的具有細胞結構的生命體。
  • 新冠病毒又被「扒掉一層皮」!浙江省結構生物學研究重點實驗室成功...
    近日,以西湖大學為依託單位的浙江省結構生物學研究重點實驗室利用冷凍電鏡技術成功解析此次新冠病毒的受體——ACE2的全長結構。這是世界上首次解析出ACE2的全長結構。相關研究內容於北京時間2月19日凌晨3點左右在預印版平臺bioRxiv上線。
  • 天體生物學家:新冠肺炎病毒來自去年的一顆流星
    據英國《每日郵報》3月12日報導,英國知名的天體生物學家錢德拉·威克拉馬辛哈,日前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說,他認為當下正在全球大流行的新冠肺炎病毒,並不是來自地球上的蝙蝠之類的動物,而是來自太空中的流星。威克拉馬辛哈是英國白金漢天體生物學中心的博士,他說,是去年10月墜落在中國的一顆流星將新冠肺炎病毒顆粒帶到了地球,之後借著盛行風在地球的北緯40–60° 的區域傳播,這也就是為什麼這一緯度區域裡的國家和地區新冠肺炎病毒疫情最為嚴重。
  • 新冠病毒首個蛋白結構成功解析
    McLellan研究團隊在生物學預印本BioRxiv上發表文章Cryo-EM Structure of the 2019-nCoV Spike in the Prefusion Conformation,通過冷凍電鏡技術解析了新冠病毒侵染機體的關鍵組分——S蛋白的近原子解析度結構,
  • 我國科學家揭示新冠病毒遺傳物質複製「機器」核心「引擎」結構特徵
    摘要:為開發針對新冠肺炎的藥物奠定了重要基礎解放日報上觀新聞記者從上海科技大學獲悉,上海科技大學-清華大學抗新冠病毒聯合攻關團隊率先在國際上成功解析新型冠狀病毒「RdRp-nsp7-nsp8複合物」近原子解析度的三維空間結構,揭示了該病毒遺傳物質轉錄複製機器核心「引擎」的結構特徵,為開發針對新冠肺炎的藥物奠定了重要基礎
  • 科學網—新冠病毒「複製機器」核心部件的三維結構現身
    魡解析度電子顯微結構   本報訊(記者黃辛)近日,「上海科技大學—清華大學抗新冠病毒聯合攻關團隊」率先在國際上成功解析新冠病毒「RdRp(RNA依賴的RNA聚合酶)-nsp7-nsp8複合物」近原子解析度的三維空間結構,揭示了該病毒遺傳物質轉錄複製機器核心「引擎」的結構特徵,為開發新冠肺炎藥物奠定了基礎。
  • ...團隊解析新冠病毒受體結合區RBD與受體蛋白ACE2複合物的晶體結構
    這些研究經驗和積累,為他們針對新冠病毒快速開展研究,並取得重要突破提供了堅實有力的支持。 清華大學醫學院張林琦教授 ●● 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王新泉和張林琦課題組隨即瞄準新冠病毒上RBD如何特異性結合ACE2這一關鍵科學問題,利用昆蟲細胞體系表達和純化了新冠病毒 RBD和人ACE2胞外結構域,成功生長出新冠病毒 RBD-ACE2複合物的晶體(晶體生長條件:100 mM MES, pH 6.5, 10% PEG5000mme, 12% 1-propanol),利用上海光源BL17U線站收集了解析度為2.45埃的衍射數據,並成功解析其三維空間結構
  • 美國生物學期刊:羊駝血或是治療新冠肺炎的關鍵
    中國經濟周刊-經濟網訊 當地時間5月6日,世衛組織發布最新一期新冠肺炎每日疫情報告。截至歐洲中部夏令時間5月6日10時(北京時間5月6日16時),全球新冠肺炎新增71463例,死亡新增4102例。5月5日,美國著名生物學期刊《細胞》公布新冠病毒「抗體療法」的最新研究進展:一隻名叫溫特(Winter)的羊駝血液中產生了一種特殊的抗體,或成為對抗新冠病毒的關鍵。溫特是一隻4歲的可可色美洲羊駝,與其他130隻羊駝一起生活在比利時的一個研究農場。在新冠病毒抗體實驗中,她產生了一種特殊的抗體。
  • 新冠研究中國登上Science封面首次揭示新冠病毒人體蛋白受體結構
    【新智元導讀】日前,西湖大學周強實驗室的一項關於新冠病毒的研究登上了最新一期Science封面,該研究利用冷凍電鏡技術成功解析了此次新冠病毒的受體——ACE2的全長結構,屬全球首次。該成果最終將對研發精準的新冠肺炎診斷、治療手段起到關鍵作用。「新智元急聘主筆、高級主任編輯,添加HR微信(Dr-wly)或掃描文末二維碼了解詳情。」
  • 新冠病毒蛋白結構模型資源庫面世
    一個國際團隊創建了一個新冠病毒蛋白質結構模型資源庫,可作為有力的分析工具,幫助科學家更好地理解新冠病毒  圖片來源:物理學家組織網  科技日報北京6月4日電(記者劉霞)據物理學家組織網近日報導,一個國際結構生物學家團隊對新冠病毒所包含蛋白質結構進行研究,並在此基礎上創建了一個名為「Web」的資源庫。該資源庫還包括對現有新冠病毒蛋白結構模型的評估等資源,可以幫助科學家更好地了解新冠病毒,促進新冠肺炎藥物和疫苗的研發工作。
  • 新冠肺炎病毒竟是天外來客?
    文中假設帶有病毒的隕石碎片和顆粒在大約一個月至六周後抵達武漢。2019年11月底至2019年12月初,武漢地區出現了第一例由COVID-19引起的肺炎病例。天體生物學家格雷厄姆•劉說:「如果發現一種病毒能夠在經過如此漫長的太空旅程時,經受住它所受到的輻射,並且在它著陸後仍然能夠感染人類,那將是史無前例的。然而如果這是真的,這將是一個令人難以置信的、開創性的發現,威克拉瑪辛哈沒有證據來支持他的說法。」其實,這並不是文章作者錢德拉•威克拉瑪辛哈(Chandra Wickramasinghe)首次提出病毒來源於宇宙。
  • 專家:新冠肺炎抗體複雜 並非產生抗體就能控制病毒
    (原標題:科普|新冠肺炎抗體很複雜,並非機體產生抗體就能控制住病毒)
  • 病毒的複製傳播與繁衍是怎麼回事?由新冠肺炎談病毒
    就拿當下我們正在抗擊的新冠肺炎來說吧。 「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是一種急性感染性肺炎,其病原體是一種先前未在人類中發現的新型冠狀病毒。冠狀病毒屬於單股正鏈RNA病毒,既往已知感染人的冠狀病毒有6種,此次從武漢市不明原因肺炎患者下呼吸道分離出的冠狀病毒為一種屬於β屬的新型冠狀病毒,屬於第7種。目前研究顯示與蝙蝠SARS樣冠狀病毒同源性達85%以上。」
  • 朱嘉明:新冠肺炎疫情如何改變社會成本觀念和結構
    新冠肺炎疫情不僅帶來了對人類健康與生命的傷害,而且打破世界經濟和國際關係體系的平衡,從而改變人們工作、就業、生活,甚至思想模式。本文所探討的是新冠肺炎疫情如何改變社會成本觀念和結構,進而提出具有長程意義的若干思考。
  • 新冠病毒重要藥物靶點-RNA聚合酶精細結構獲解析—新聞—科學網
    近日,「上海科技大學—清華大學抗新冠病毒聯合攻關團隊」率先在國際上成功解析新型冠狀病毒「RdRp(RNA依賴的RNA聚合酶)-nsp7-nsp8複合物」近原子解析度的三維空間結構,揭示了該病毒遺傳物質轉錄複製機器核心「引擎」的結構特徵,為開發針對新冠肺炎的藥物奠定了重要基礎。
  • 新冠病毒原子圖是什麼情況 新冠病毒原子圖長得什麼樣
    美國奧斯汀得州大學和美國國家衛生院的研究人員19日在《科學》期刊發表重磅報告,首次公開新冠肺炎病毒表面棘蛋白的高清3D原子圖。  日前,美國德克薩斯大學奧斯汀分校(University of Texas at Austin)和國立衛生研究院(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NIH)的研究人員在開發新冠病毒(COVID-19,WHO)疫苗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他們繪製出了該病毒附著並感染人類細胞部分的首個三維立體原子結構示意圖。
  • 新冠肺炎,是地球在發燒,人類才是病毒
    伴隨著世界經濟的全球化,新冠肺炎也成了全球化的伴生品。新冠肺炎的病症之一就是發燒,而且還具有傳染性很強、很快的特點!不論是中醫,還是西醫,大家都知道人體的發燒是人類抵禦、抵抗病毒侵襲的一種外在表現,也就是人體通過啟動免疫系統驅逐或者殺死病毒,附帶著能量過度消耗。其實,發燒既是人體免疫系統工作的能量結果,它也是通過改變環境溫度讓病毒難以生存的治病手段!
  • 新冠病毒長這樣!我國科研人員揭示新冠病毒全病毒精細結構
    近日,浙大一院傳染病診治國家重點實驗室李蘭娟院士課題組與清華大學生命學院李賽研究員課題組合作,揭示了全球首個解析真實新型冠狀病毒的全病毒三維精細結構,這對深入了解新冠病毒的生物特性、疫苗設計、抗病毒藥物研發等具有重要意義。
  • 流浪狗是新冠肺炎罪魁禍首?專家推測:狗吃蝙蝠後將病毒傳染給人
    據《每日星報》4月15日報導,根據加拿大的一項新研究表明,流浪狗可能是新冠肺炎的罪魁禍首。 自新冠肺炎疫情爆發以來,專家們一直在努力尋找將這種致命病毒傳染給人類的「中間動物」。
  • 結構生物學的下一個突破
    斷層成像:與其他結構生物學手段互補隨著直接探測電子相機(DDD camera)的出現和新算法的開發,冷凍電鏡在2013年迎來一場解析度革命(resolution revolusion),並逐漸成為結構生物學的主要研究方法。七年過去了,冷凍電鏡單顆粒技術解析的高解析度蛋白質結構如雨後春筍般顯現,極大地豐富了人們對蛋白質微觀結構與功能的認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