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詩詞,我們可以將其分為新詩和古體詩,今天我們就一邊講故事,一邊帶大家了解一下古體詩中的一類――打油詩
何為打油詩?
打油詩是俚俗詩體,要求要押韻。最早發明打油詩的是一位姓張、名叫打油的一位人。
因為憑藉著自己的打油詩代表作《詠雪》一炮而紅,全詩短短20個字的寫雪詩,卻沒有一個雪字,卻能讓人讀後明白是在寫雪。
也正是因為語言頗具特色,讀起來朗朗上口,深受群眾喜愛。打油詩也逐漸興起,內容也逐漸廣泛,直至現在也有許多朋友在寫打油詩。
為什麼打油詩受歡迎?
上面一段說到張打油憑藉著自己代表作一炮走紅,此後,打油詩逐漸受到人們的喜愛,比如在大宋文化圈代表名人蘇軾、王安石等人都在寫打油詩。
那麼,為什麼打油詩這麼受人喜愛?原因可以分為2點。
第一,打油詩相比較傳統的古典詩詞來說,更具有「接地氣」的感覺。因此,深受大眾喜愛。
第二,打油詩也要求要押韻,所以讀起來會朗朗上口。由於打油詩不僅讀起來朗朗上口,而且意思淺顯,便於理解。所以這就具備了雅俗共賞的特點,因此受眾範圍會廣泛。
打油詩中的趣事
打油詩可以分為這三大類,分別是搞笑、哲理、諷刺。接下來依次說一說。
關於搞笑的打油詩,以明朝的大才子解縉的故事為例來說一說。
小青年解縉在考試中奪得了第一,並且在當天還下起了濛濛細雨。俗話說得好「久旱逢甘露,他鄉遇故知,洞房花燭夜,金榜題名時。」
這些乃是人生喜事,就在同一天,人生四大喜事就被解縉佔據一半,這樣的快樂是無法言語的。解縉自己更是開心不已,上竄下跳跟個竄天猴一樣,天溼地滑解縉不小心吃了個狗啃泥。
正好這一幕被村裡的人看見,村裡的人也忍不住笑他。於是,小青年解縉又羞又惱,隨口說出《春雨詩》:
春雨貴如油,下得滿街流。
跌倒解學士,笑煞一群牛。
不得不說,解學士是有兩把刷子的。
關於哲理的打油詩,接下來給各位分享一下:
翻開史書認真讀,方知人生沒坦途。
自古英雄多磨難,從來豪傑被孤獨。
短短四句打油詩,卻是人生境界的高度概括。
人生境界之一勇敢面對困難,正如《生於憂患,死於安樂》中所云「故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簡而言之,就是教育孩子們要先苦後甜,勇於面對磨難。
人生境界之二享受孤獨,學會獨處是一種境界。在古代能夠耐住寂寞,去林間修行的都是世外高人,在信息技術高度發展的現代化社會裡,能夠不隨波逐流,享受獨處,享受慢生活,也是一種境界。
關於諷刺類的打油詩,今天主要說一說。
相傳,古代有兩位秀才去朋友家聚會,兩人等了半天,肚子早已飢腸轆轆,卻未等到主人的招待。
很久過後,主人才端上一盤細薄的肉片,兩位秀才都認為朋友不仗義,二人藉機在飯局上一人寫下一首打油詩,藉機諷刺主人的招待。接下來,欣賞一下吧!
首先,這是一首打油詩,短短的四句,但是充滿了畫面感與趣味感。第一句是在描寫肉片的形狀以及厚度。
第二句用欲抑先揚的手法,誇讚廚娘的手法好竟能切出如此薄的肉片,後面兩句將諷刺高度瞬間拔高,說自己不敢把窗戶打開,害怕風進來把肉給吹到了湖裡去,總結來說,一個字――絕!
接著,來欣賞一下第二首打油詩,短短幾十個字,前四句在寫切肉的過程以及把肉的重量,形象的說成與白紙一樣,給讀者提供了畫面感。
最後四句是將諷刺貫徹到底,說到一陣風飄過來,把肉吹到了天邊。自己便去追吹飛的肉,結果一眨眼的時間就飛到了十二峰。
主人聽到了兩位秀才的打油詩,深表慚愧,馬上就為朋友加菜。
諷刺類打油詩旨在通過搞笑幽默風趣的話語,揭露諷刺事情,我們通過觀看主人招待朋友的故事,透過現象看本質,就是在講的如何看待運用金錢?通過觀看故事以及打油詩也讓我們深刻認識到錢離開人,就是廢紙一張。正如古人所云「君子愛財,取之有道。對此,你有何看法?歡迎評論!
本文原創,圖片來源於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