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之行》
[英] E·M·福斯特
——————
書評部分
by @ HIsland
評分:8.5分 (滿分10分制)
福斯特的代表作《印度之行》,就像小說所反映的印度社會一樣,令人感覺混亂和神秘。剛剛開始的場景及對話描述卻已充滿了對他國文化的敵意。
小說由一連串偶遇、聚會展開敘事:清真寺的偶遇、俱樂部裡的搭橋聚會、菲爾丁的茶會,及至作為小說重心和高潮的馬拉巴山洞之行。
小說描寫的兩大群體——印度人和在英印人都試著刻意地去接觸對方、增進了解和友誼。
但除了偶遇之外,每一次聚會都是特意安排,參與的各方多非情願,而結果也總是失敗收場,這喻示著不同群體、不同宗教信仰的人與人之間聯結交往之難。
人與人之間的隔閡、誤解如此之深,相對於走馬觀花的旅行,這才是真正「最漫長的旅程」。
馬拉巴山洞之行及由此引起的訴訟是本書的高潮。集中展現了英印人的傲慢、無知、冷酷、虛偽(以朗尼為代表),和印度人民雖貧困落後卻渴望自由和友誼的強烈願望(以阿齊茲為代表)。
讓人印象深刻的是法庭審理那段,雖然是在將近100年前的印度,我們看到,司法的程序、權威已經得到了大家的認可和尊重。
庭審中有一個插曲,辯護律師提出反對包括一幹政府官員在內「這麼多歐洲的女士和先生都坐在審判臺上,他們會對我們的證人起著威脅的作用」,而同為英印人的法官同意了這個提議。一手操縱案件的控方陣營的最終失利,在此已得到喻示。
在這部描寫東西方文化衝突的小說中,作者以殖民文化為背景和基礎,深入研究了英國文化、穆斯林文化、印度教文化的衝突,並以文字的形式記錄了不同文化與民族間愛的渴望,以及實現這種愛的艱難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