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來沒有這麼多美國醫院停業,並在這麼短的時間內宣布破產。截至去年,美國有283家醫院面臨倒閉風險,而自2010年以來,有57家已經關閉。沒有一個州是豁免的。最近,德克薩斯州、密西西比州、喬治亞、俄克拉何馬州、紐約,以及賓夕法尼亞州均出現了破產和倒閉」。其中著名的一個就是曼哈頓下城區有150年歷史的聖雲仙醫院(St.Vincet’s)倒閉了。
實際上在2014年時,就有66%的醫院虧損,而沒有推進醫療補助的州醫院會受到更大的財政壓力。「現在,全美境內,城市內、周邊地區的小型、中型以及大型醫院都在關閉,」Hieb(一位整形外科醫生、美國外科醫師協會前任主席)寫到。而美國有媒體預言,至2020年全美將有三分之一的醫院破產!
為什麼這麼多美國醫院甚至是大醫院相繼破產?
Dr.2查閱了大量資料,也實際詢問了美國行醫的業內人士和老百姓,政治經濟因素很多,不過我從產業界本身角度歸納起來,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1.醫療費用和人力成本高企:即使歐巴馬醫改想要加強覆蓋,但其實最富裕的國家也沒有能力完全負擔,因此就用醫保和商業保險強行控費。美國的急診和住院治療實行先治療後收費的模式,一段時間後會由政府保險或者商業保險進行報銷,但是中間的差額是巨大的,因此就會產生拖欠和拒付的情況,就只能由醫院自己墊付,長此以往,醫院不堪重負。如果只是保險拒付,在沒有其他醫療服務能力供給的情況下,受制於民意和政府穩定等原因,多數會互相妥協,維持現狀!但是往下看!
2.移動醫療等新型醫療模式的出現:由於醫院的人力成本很高,場地和設備購置維護很貴,又害怕醫療訴訟,因此必然會主觀客觀地誘導過度醫療,這一點跟國內很多大醫院是一樣的,以過度醫療為核心,行商業之實。即使是一個小毛病,在醫院裡一頓檢查和會診,花個2千美金是平常事,一住院的話,沒花上數萬美金幾乎都出不了門。但是從去年開始,非常多的美國保險公司大量為移動醫療,遠程醫療和上門診療提供支付,還有很多網際網路創新保險公司如Oscar的推動,導致該業務蓬勃發展,均次診療費用只要100-200美金,只有正常去醫院二十分之一!不必危言聳聽,絕大部分的疾病都是普通病,這部分疾病大概佔整個人群病種的70%~80%,由於移動醫療和遠程醫療會診的發展,包括一分鐘診所等多種醫療服務能力覆蓋全美,而美國本來就是醫藥分開,患者可以憑處方郵購藥物網售處方藥的,低成本與高效率結合保險轉移支付的驅動,將相當一部分患者從線下轉移到了線上,即使大醫院的患者流量也開始減少,但是成本卻還在不斷提高,因此最終入不敷出導致破產。
這裡國內很多專家會說,腫瘤和大病患者總不能靠網絡問診和上門吧,誠然如此,但是總患者流量不斷分流,而且住院治療後的長期複診配藥等完全可以用網際網路與上門拜訪解決一部分,哪怕只有20~30%就已經大的不得了,事實是去年美國最著名的腫瘤醫院安德森也開始規模裁員和縮減運營成本以渡過虧損難關,當然他找了一個替罪羊,是由於新型電子病歷系統的升級導致上述情況發生。
產業界其實眾說紛紜,不過去參加過美國JP摩根健康大會的應該聽過Americanwell和Teladoc(美國最著名的移動醫療公司,已率先上市)的報告,其2016年的收入是前九年的總和,而估計今年仍然會上升50%甚至更高!
為什麼投資重資產醫院的風投非常容易死亡?
目前我國的醫療界風投出現了另外一種趨勢,原來是投網際網路醫療很狂熱,受傷之後現在走向另外一個極端,全部開始投資、收購重資產醫院,門診部和連鎖醫療機構。這裡雖不乏黃金,可我認為這些投資重資產醫院的非產業資本大部分是要死掉的。為什麼這麼說呢?
網際網路項目與重資產醫院不一樣,網際網路項目可以靈活轉型,產品也能快速迭代修改,成本和業務也相對可以控制,但是:
1.醫院只有一條路可以做,無法轉型。
2.醫院是一個長周期項目,通常的回報周期是6~10年,投入高回報時間長。
3.醫院通常很難上市,只能依靠每年的分紅(還得N年之後),而且即使有分紅也無法獲得高利潤。
4.醫院還可以跟地方政府拿一些政策,免費土地等,但是更為市場化的診所就只能硬碰硬地租房子,挖人,砸廣告拉患者流量了。這兩年房價繼續暴漲,房租和人工也是一樣,原來算好的回報率,瞬間化為烏有!
5.產業資本特別是房地產企業的情況跟風投大不相同,首先他們資金成本低周期長,第二有土地和基建成本優勢,第三,他們可以長期持有後,不斷加大固定資產投入來遞延所得稅,完全可以承擔長期虧損,綜合成本要比風投低得多!
VC的風險不僅於此,當投資新建了醫院或門診部後,期間沒法轉型,也沒法上市,只能堅持將醫療服務做下去,少數可以被併購。但就在這過程中,如果國內的移動醫療,網售處方藥或變現網售出臺,結合醫保支付或者商保支付,他們就能夠滿足一部分醫療需求,那麼相當一部分患者流量就會開始向線上轉移,實體醫院的流量就會下降,可怕的「戴維斯雙殺」就會來臨。美國的今天很可能只是比我們提前了一兩年而已!
因為就在此時醫生自由執業以及移動醫療遠程醫療也正在快速發展,以後他們將變成一個個非常可怕的淘寶店,會逐漸將街邊的一些中小店鋪(單個醫院、門診部)幹得生不如死,即使是大賣場(大型三甲醫院)也會受到波及。事實上在貴州和四川,已經開始試點醫保支付了,很多省市也在醞釀,特別是醫保已經穿底的地方,我認為趨勢已經形成。
移動醫療的大機會來了
目前我們國家實行基礎醫療「價格雙軌制」,其中基礎醫療的價格國家是有管制的,只有五個行業是比較社會化的,其中包括美容,牙科,眼科,不孕不育和中醫是充分競爭的,所以相對容易跑出大體量企業。除此之外的醫療行業,國家是壟斷的,基礎醫療的價格很低,普通門診只需要幾元到十幾元,因此移動醫療的商業模式很難構建,患者花幾十甚至幾百元去線上醫療的意願不高。
但是從今年的2月1日開始,國內一些城市例如北京上海的基礎醫療價格上漲,普通門診從14元漲到30元,專家門診從20元到50元,平均提價100%~200%。當基礎醫療價格提升後,移動醫療的上浮空間就顯現出來了。過去的網際網路醫院可能要賠錢,因為公立醫院的基礎醫療價格太低了,網際網路醫院收費很艱難,現在基礎醫療價格上漲後,移動醫療和網際網路醫院的收費會更順暢,產業鏈將會在政策驅使下轉動。
這一輪醫療行業的周期會導致一大批投資重資產醫院診所的機構要步美國後塵。網際網路醫療的低成本與高效率還是會最終獲得國家不斷放開與支持,一旦納入醫保支付,配合網售處方藥解禁,將是整個網際網路醫療產業界的天王山戰役,所有活下來的企業將會獲得巨大的發展,很可能就在今年下半年!
(原標題:美國大批醫院出現破產潮,國內「一窩蜂地起鬨」去投資診所和醫院的風投明後年將會遭遇重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