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國民嶽父王健林又透露了一個「小目標」,這次瞄準的是醫療領域。
在1月18日,這位萬達集團創始人兼董事長在第47屆達沃斯論壇的特別對話環節中表示,萬達將「去地產化」,往旅遊、體育、娛樂等方面發展。因為「不動產雖然很賺錢,但是不動產的現金流不持續、不穩定,我們需要轉型」。而談及對哪些領域感興趣時,他說到:
「我們正在考慮在中國做連鎖醫療,因為中國醫療過去是國有壟斷,一年前對民營企業開放,允許民營企業搞綜合性醫院,允許外國醫師在中國執業。幾個月前剛剛規定醫院醫生也可以自己到外面私人出診增加收入。這些變化為民營醫院發展增加了條件,而我們巨大的優勢是有大型建設團隊,我們也在思考要不要進入健康產業。」
這是王健林第一次對外透露要做醫院的想法,不過早在2016年初,萬達就對醫院有所涉及,當時萬達集團與英國國際醫院集團(IHG)達成協議,萬達將總投資150億元,在上海、成都、青島建設三座綜合性國際醫院,由IHG運營管理並使用IHG品牌(中文名為「英慈萬達國際醫院」)。
這是中國企業在醫療行業的最大一筆投資,也是IHG首次在中國運營管理醫院項目。看來一切都不是空穴來風。
除了萬達,其它公司也在達沃斯上對未來的醫療領域發表了自己的看法,友媒動脈網對此做了總結。
比如IBM的CEO Ginny Rometty對認知計算機應用於醫療與診斷做了解釋,稱醫療行業的各項商業運作中,數據不斷累積起來,放入人工智慧的系統中進行分析,可以得出深層洞見。將認知技術應用於醫療,下一步將是與醫學專家和醫生合作以獲取大量的數據。
副總統拜登也仍舊照常推廣「癌症登月計劃」,他稱,已經與新選舉的副總統達成了一致,將助力川普政府達成消滅癌症的目標。他還強調要讓行業的數據互通,讓病人們獲取自己的數據。
而提到醫院,本周對岸的美國新開設了一家被諸多媒體認為是「來自未來」的診所。
Forward是一家基於會員制度的醫療健康公司,由Google前員工Adrian Aoun創辦。本周這家公司在美國舊金山開設了第一家同名的醫生辦公室,想做到實體店與數據和人工智慧技術的融合。
據雷鋒網了解,診所有六個檢查室,還有很多頗具未來感的醫療儀器。身體檢測會被反饋給Forward的AI和行動應用程式,用人工智慧的方式管理健康。
使用Forward的服務需要每月支付149美元成為會員,然後用戶可進行一個基準身體檢查,通過身體掃描,血液測試和基因檢測收集全方位的數據。會員還會獲得一些可穿戴傳感器。
Forward的設備多種多樣,有Fitbit這樣的消費級可穿戴設備,也有獲FDA批准的醫療級設備。他們還有自己的專有設備,包括智能溫度計和聽診器。這些傳感器結合公司的AI系統,可以主動監測身體健康,並在異常時發出提醒。整個系統還會收集、存儲和分析所得數據,制定個性化的治療計劃。
Aoun稱,公司關注的是主動健康,而不是被動的反應性治療。他認為,健康不應該是一次性的體驗,當你離開醫院時所有信息都丟失了。這樣只會讓雙方都缺少參與,最終讓所有人都付出代價,就像心臟病,它往往會花費數十萬美元,但本可以主動防止其發作。
除了業界新聞,本周還有不少新產品新技術出現。
三星S Health將更新雷鋒網AIHealth欄目從SamMobile的處得到消息稱,三星S8手機將會在今年第一季度發布並上市,並且將會公布S Health的新版本,據稱功能將要超越蘋果的HealthKit和CareKit框架。
S Health有測試心率、檢測運動活動程度等基本健康數據檢測和活動記錄功能,同時對其他醫療健康軟硬體開放合作平臺,引入醫療健康的一系列服務功能,計劃走一條數據+服務的醫療服務路線。
據稱,S Health新功能將包括安排醫生在線會診、甚至是支付醫療費用等,醫生視頻接診功能將有可能被加入進來。S Health的新功能將以醫療服務方幹預患者為重點,預計將延伸到很多接診的細節方面,患者可以保存症狀、圖像和處方,以及給醫生評分和支付費用等。患者還可以標記他們是否有醫療保險。
還有一些小功能可能包括搜尋當地藥房,或者直接撥打急救電話而不需要切換到手機App等。
傳聞中的這些新功能很像蘋果去年為iOS設備推出的CareKit。嚴格的講,蘋果平臺的目標是讓人們追蹤他們的治療狀況,並與醫生分享這些信息,與此同時,S Health醫療性更強。
首個FDA批准的AI輔助心臟成像系統
當多數醫療領域的人工智慧應用還在實驗階段時,美國的Arterys公司已經獲得FDA批准,在雲端使用AI輔助心臟成像。
Arterys開發了一款Cardio DL應用,它使用深度學習來自動完成放射科醫生曾經要手動執行的任務,基於常規心臟MRI圖像進行自動化的心室分割,精確性可與經驗豐富的醫生相比。這也是第一個被FDA批准的,在臨床中使用雲計算和深度學習的應用。
通過MRI獲取心臟圖像,是一個複雜且耗時的過程。傳統上,放射科醫生會使用軟體來分割和繪製心室周圍的輪廓,以確定心臟的運行狀況。而新的AI輔助軟體可以用深度生習生成心室內外的輪廓,加速處理過程並提高準確性。
據雷鋒網(公眾號:雷鋒網)了解,Arterys在開發過程中,挖掘了3000多個心臟病例數據。據稱,Cardio DL會生成可編輯的自動輪廓,能在幾秒鐘內準確提供心臟測量,相比之下,手動處理可能要一個小時。Arterys還有一個獨特的臨床標註平臺,每次用戶查看平臺上的研究時,它就會收集真實數據。將來,這些收集上來的數據,還可以用來優化深度學習模型。
雷鋒網AIHealth欄目了解到,倫敦帝國理工學院開發了一個新軟體,可以為每個病人構建一個虛擬的3D心臟,模仿病人的每次心跳以及與其相關的功能,在這個模型中,人工智慧能快速發現與心臟功能有關的預測心力衰竭和死亡準確度最高的因子,該模型中整合了心臟的MRI、血液測試和其他觀測信息。
相比於常規的方法,機器學習能更快更準確地預測嚴重心臟病患者群體的死亡率。
利用帝國理工學院Hammersmith醫院的250名患者數據,軟體分析每位患者心臟的動態MRI圖,目的是構建每次心跳時與心臟相關的超過3萬個功能點。有了這些信息,就能為每個患者創建一個虛擬的3D心臟,並且之後軟體能自動調試,找到預測心力衰竭和死亡最準確的因子。
這項技術已經在肺動脈高壓患者顯示有效。肺動脈高壓如果治療不當,可能引發心率衰竭。然而,對於肺動脈高壓可能引發心力衰竭的預防性治療需要預測病人的患病率,而這在當前的技術條件下通常是不準確的。
到目前為止,放射科醫生要耗費大量時間對心臟功能進行評估,期望可以提前識別出那些病情惡化處於危險期的患者。而在最新的研究中,科學家只需要通過人工智慧或是機器學習就可以預測某個特定患者的存活率,比傳統技術更快更準確。
Nanomix正在開發一種手持式移動即時診斷設備,它能在10分鐘內給出敗血症檢測結果,而要知道,一般實驗室可能要幾個小時。這個新系統被稱為eLab,包括一個手持讀取器,和一個具有碳納米結構生物傳感器的化驗盒。
採集某個患者的血液樣本後,該設備可以做乳酸鹽,PCT和C反應蛋白分析,從而確定患者是否患有敗血症。
雷鋒網了解到,Nanomix預計在夏季完成臨床試驗,明年可能在美國正式推出設備。它已經進行了肌鈣蛋白(心臟病發作的生物標記物)的臨床試驗,而且診斷設備已在約2000名患者中進行了測試。
Nanomix的成功將取決於如何能說服醫療機構使用自己的技術,畢竟市面上也有同類產品,比如雅培的iStat系統。不過這家公司的一個策略是低價,設備會僅售15美元。因為在美國敗血症篩查每次測試的報銷費是65美元,也就是說,他們希望報銷費能彌補硬體虧損。
雷鋒網原創文章,未經授權禁止轉載。詳情見轉載須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