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頓發現萬有引力已經有三百多年了。然而,時至今日,對星球之間的作用力性質卻仍然一無所知。
由於我們的學術界對星球之間作用力本質以及產生原因的不了解,認為星球之間只是具有單純的、完全遵循牛頓定律的作用力的無限延伸。所以對宇宙的運行秩序充滿著不解和困惑。比如:星係為什麼能夠保持穩定的形狀?月球為什麼會圍繞地球運行、而不是圍繞太陽運行?
首先我們應該明確一個道理,世界萬物的任何一種極性都是存在極性相互作用與對立平衡的。星球之間的引力如果沒有斥力平衡,銀河系沒有離心力關係的眾多恆星早就應該收縮成一個點了。雖然牛頓用了一個宇宙無限大,星球周圍各個方向的引力平衡牽制,去解釋星球的不會互相集結。然而一個銀河系,其外圍的星球對內引力與對外界星球引力的距離並不在一個水平上,所以依靠星球各個方向引力平衡,去維持相對靜止位置的說法並不靠譜。
那麼,究竟是什麼因素平衡了星球之間的引力呢?本文給出的答案絕對真實,您理解了,對宇宙的了解就會進入到全新的境界。
上篇:星球引力與物體重力
星球引力、物體重力與世界萬物的任何極性關係一樣,同樣是由對立極性產生的作用力。
古老的極性對應學揭示,物質之間的基本作用力有三組六對。即:乾坤強力一對,坎離弱力一對,震巽、艮兌、震艮、巽兌電磁力四對。星球引力則不在基本作用力之列。
星球引力與物體重力屬於星球層次的作用力。其作用力極性由基本作用力的乾坎極性構成。即:星球乾性剩餘產生引力,物體坎性剩餘產生重力。但要弄清楚乾坎極性作用力,首先得從基本作用力的起源說起。
一、簡述三組六對作用力的起源
用八卦表述極性對應關係,是極性對應學的精髓所在。應用河圖洛書數字組合與八卦破解作用力問題,就如應用超級代數,得出的結論能夠保證正確無誤,且能夠應用自如。
極性對應學表述物體之間的基本極性一共有三組六對。5乾~5-10坤、1-6坎~9-4離、3-8震艮~7-2巽兌。說明一下:這些河圖洛書數字組合中的奇數代表正性能量,偶數代表負性質量。所以可以把八卦組合的 - 號看成負號,把連接組合的~號看成加號。所以上述三組都是等於0,即:歸零組合。
為了方便起見,下文儘量不用河圖洛書數字組合,只用八卦名稱,讀者朋友只要記住數字組合代表的八卦名稱就可以。
對於河圖洛書數字組合所代表的宇宙密碼,也許筆者的表達不夠完美,但需要的是您用謙遜的態度來接受她,然後才能理解她。
先簡單展示一下三組六對作用力的極性組合。
甲)強力——乾坤極性。乾極性為質子核心的洛書5陽性體;坤極性為中子核心的5-10組合體。質子與中子之間表現的強力,就是這兩組性體產生的作用力。
乙)弱力——坎離極性。坎極性為洛書1-6組合體,為典型的重力質量體;離極性則為洛書9-4組合體,為虛空態能量體。離性體是中和重力質量的對應極性體。坎離極性的最小組合為質子質量體與圍繞在質子周圍的能量體;坎離極性的最大組合則為星球與虛空能量體。坎離極性構成的是內實外虛的,形如雞蛋的蛋黃和蛋清的關係組合。
丙)電磁力——震巽艮兌極性。震艮極性為洛書3-8組合的左右對稱性結構式;巽兌極性為洛書7-2組合的左右對稱性結構式。因為3-8~7-2組合能夠衍化四個極性體,所以,四個極性體的方陣組合形成的就是四個極性對。因此,電磁力是由四個極性對構成的。這也是電性作用力與磁性作用力互相垂直的原因所在。
二、什麼是乾性剩餘?
上面的簡述已經基本說清楚了產生基本作用力的極性。因為每一組極性都是由零性態空間極化的組合,所以,各組極性對的平衡組合就是歸零組合。這就是說:質子的乾極性與中子的坤極性結對,雖然表現的是強力,但由於乾坤極性是完整的歸零組合,所以質子與中子結對,對外界並沒有作用力洩漏。
因此,強力只表現於質子與中子之間。構成原子核的各個質子與中子對之間的凝聚力,並沒有半點強力,而是完全依靠弱力凝聚。
質能性體原始組合的河圖洛書個體——中子與氕原子本是等量平衡的。但由於一時找不到質子結對的獨立中子會自行衰變為氕原子,所以不但宇宙的總體質子多於中子,而且,構成星球的質量體中只要有氕氫的化合參與,也是質子多於中子的。
乾性剩餘,就是構成星球物質的氕原子多於中子。
因為任何極性的存在都會表現作用力,所以乾性剩餘表現的宏觀整體作用力,就是星球引力。
因為氕氫是乾性剩餘的唯一物質,所以,筆者曾經考慮利用液氫的密集乾性剩餘的極性作用力,去檢測引力增重效果。方法很簡單:只要用電子秤或其它更為靈敏的稱量工具,放在液氫罐上面,稱一下物體重量是否有變化,就可以驗證乾性剩餘是否是引力之源!
因為這個實驗建議是有堅實的、無可置疑理論根據的,所以希望物理專業工作者去做一下這個實驗。
三、什麼是坎性剩餘
表現弱力的坎離極性是內實外虛、內質外能的結構體,這個結構體就是質子的質量核心與能量虛空。
因為坎離極性也是由零性態空間極化的歸零組合,所以等量的虛空離性體與坎性體的結合體,對外界也是不表現作用力的。但是,如果這個包裹在質子周圍的虛空離性體產生揮發——質子之間的離性體互相融合,使得質子之間的坎極性互相暴露,產生的又是什麼狀況呢?回答是:產生坎性凝聚力——弱力。
即:不同個體之間的坎性質量,在融合能量層的前提下,表現的就是弱力。
為什麼坎性暴露能夠表現弱力呢?這需要從弱力的產生原因說起。
雖然說同性相斥、異性相吸,但基本極性體的同性相斥只表現在奇數陽性體之間,偶數陰性體之間則不但不表現斥力,反而由於坎性暴露而互相吸引對方離性體,而產生凝聚力——弱力。因此:弱力,實際屬於質量體之間的能量層融合力。
即:能量融合力強度,與能量層的融合率正相關。
因為坎離極性作用力是在個體坎性輻射暈對對方離性能量的互相吸引下產生的,所以,表現坎離極性作用力的雙方都是既存在個體獨立能量層,又具有互相融合能量層狀態下,產生的交錯坎性輻射暈作用力。
因此,坎離極性作用力的特點是:個體獨立能量層表現斥力,互相融合能量層表現引力,而且,其斥力與引力是永遠相對平衡的。
其斥力與引力的平衡強度,則與能量層的融合率正相關。
因為,凡互相之間揮發融合了離性能量的質量體之間都會產生坎性凝聚力,所以坎離極性作用力並不僅僅體現於核子之間的弱力,而是體現於揮發融合能量體的宇宙各個層次之間。
由能量層融合率表現的作用力強度等級:在微觀粒子、原子、分子層次,表現的是弱力的強度等級;在星球層次,則是星球之間的引力與斥力強度。因此,認識能量層融合,對於星球之間的作用力破解十分重要。
構成星球質量體因能量揮發而表現的坎性剩餘,相對於星球乾性引力,表現的就是物體重力。
因為:質量體的重力因坎性剩餘而產生,坎性剩餘則因離性能量的揮發而產生。
所以:質量實體的重力與能量揮發率正相關。
下篇:星球內部與星球之間的作用力是兩種不同性質的作用力
一、萬有引力——屬於星球內部作用力
其實,萬有引力真的不是萬有的,不是任意質量體之間都可以產生引力的,而同樣是由極性對應構成的。即:星球引力由乾性剩餘體現的,物體重力則由坎性剩餘體現。所以,萬有引力的極性分類屬於乾坎極性作用力。其正確的稱謂應該是:星球引力與物體重力。
因為乾性剩餘為氕氫的洛書5陽奇數(正數)剩餘,所以,對偶數負5性剩餘的1-6坎性體具有吸引力。
即:正5性表現星球引力,負5性表現物體重力。
因為乾性體的本質屬陽性正5性,乾性體的極性對應學分類也屬陽性。坎性體的本質則屬於陰性負5性,坎性體的極性對應學分類則也屬陽性。乾與坎性體的關係等同於父子關係。所以,乾坎相吸不屬於異性相吸,只是同性體之間的內在本質的相吸,所以乾坎相吸,坎性體對乾性體沒有中和率。坎性體既能夠表現重力而又不能中和乾性體,就是乾性引力能夠以距離平方反比率輻射衰減的原因所在。如果坎性體象中子坤性體一樣能夠中和乾性體,那麼,被坎性質量體重重圍困的星球乾性剩餘,是根本不可能透射出星球表面的。因此,作為星球凝聚力的乾坎極性作用力,其巧妙程度是無以倫比的。
因為表現星球引力的乾性輻射屬於陽性輻射暈,而同性相斥的主要原因是陽性之間的不相容。所以,星球之間的陽性輻射暈互相接觸,產生的並不是引力而是斥力。這種斥力類似於同性電荷的排斥力。而且,星球的乾性輻射也無法穿透對方的乾性輻射暈,對對方的質量體產生引力。
因此:星球的乾性引力,屬於不能作用於星球之間的星球內部引力。即:乾性引力,屬於吸引凝聚星球質量體的、單純作用於星球個體內部的星球質量凝聚力。
星球的乾性引力,等同於一個國家行使主權的界限不可逾越國界,屬於個體內部統治權力支配下的凝聚力。所以,星球的乾性剩餘對內產生的是吸引凝聚力,對外界同類個體產生的則是排斥力。天體,只要具有一定強度的乾性剩餘,就不會被大星球吞噬合併;而且,具有乾性剩餘的天體、也就有了吸收凝聚物質而成長壯大的能力。能夠被大星球吞噬的小天體,則都是沒有足夠乾性剩餘的、也是不能夠吸收物質成長壯大的天體。這與沒有實力的小國、弱國,容易被大國、強國吞併是一樣的道理。
二、星球之間的作用力
由於星球的乾性輻射暈不能夠逾越對方的乾性輻射暈而互相產生引力,所以,星球之間的作用力,與乾性作用力——萬有引力無緣。
星球之間的作用力,就是由融合星球離性能量層而產生的坎離極性作用力,與核子層次弱力的性質相同,產生的原因也基本相同——融合能量層。
坎性體的本質屬陰性,坎性體的極性對應學分類則屬於陽性體,所以他行使的也是陽性的輻射功能。只是其輻射也為陰性極性暈。
陰性極性暈的特點是可以互相滲透而不產生斥力,所以坎性輻射能夠滲透對方同性輻射暈而互相吸引對方的實體離性體,從而產生質量體之間的凝聚力。坎離極性作用力雖然也表現強大的斥力,但他的斥力是由被坎性輻射約束的離性能量體體現的。
因此:星球之間的坎離極性作用力強度,與互相之間的離性能量層融合率正相關。
決定核子之間離性能量層融合,而產生弱力的原因是壓力和時間;決定星球之間坎離極性作用力的原因則是壓力和性差。
性值——星球的能量揮發率。其主要決定因素是星球的誕生時間與星球內部壓力對能量的排擠。即:星球性值與能量揮發率正相關。
性差——星球之間的能量揮發率差異,即:以原始零態空間為起點的能量揮發率差異。主要表現在不同層次的、主星能量層包容從星能量層的主從星球之間。比如:太陽範圍巨大的能量層包容了所有行星的能量層,所以太陽與行星的關係,屬於具有性差的主從關係。這個主從關係類似於生命體的年齡差與代差。同理,行星與衛星,同樣屬於具有性差的主從星球關係。
性差作用力的本質——電磁性極化的坎離極性作用力。主要體現在主星能量層包容從星的星球之間。
構成星球能量層的虛空態能量,屬於洛書9-4離性能量。因為9-4能量在河圖結構中屬於電磁性巽兌能量,所以,星球之間的坎離極性差會同時表現正負電性差。星球公轉運行的動力,就是由這種正負電性差提供的;星球的磁場,則是由表現電性的虛空能量體的東西向循環運行序化產生的;星球公轉運行的軌道,則是由磁性作用力規範在兩個磁極中間位置上的。雖然,沒有性差的星球之間也會表現能量層的電磁性極化,但由於沒有性差的電磁性不會表現電磁性作用力,所以,沒有性差的同層次星球之間不會產生類似於公轉運行的動力。
星球之間的坎離極性作用力,其實,也是由極性對應的互相吸引產生的,即:主體坎性引力與從體離性重力。所以,坎離極性作用力,也可以分出坎性引力與離性重力。
1.由星球坎性性值決定的引力與斥力
星球之間的坎性引力源於星球之間的能量層融合而造成的坎性暴露,是坎性引力互相吸引對方離性能量而產生的作用力。
因為:星球的性值與能量揮發率正相關。
所以:星球性值——與生成的能量層範圍正相關。
因為:星球的坎性引力是星球失去離性能量的平衡中和,而對離性體產生的吸引力。
所以:星球的坎性引力與主體性值、與從體性差正相關。
這樣,主體與從體之間就會出現一個由性值性差體現的微妙關係,即:從體或客體的性值越低重力越大,從體或客體性值與主體相同,則不會產生引力。
因為星球之間的斥力與距離是由能量層範圍決定的,而沒有性差就不能產生能量層的高度融合,所以,沒有性差的同層次星球之間的距離與星球的性值(老化程度)正相關。這就是說:同層次星球之間星齡越大、性值越高,距離就越遠;這也就是說:兩顆瀕臨死亡的衰老星球,由能量層斥力範圍決定的距離已經達到最大值,所以,是沒有任何力量能夠使祂們合併的。
2.星球的離性重力
星球引力是由坎性暴露對對方離性體的互相吸引。
因為:星球的離性能量保有率是與星球的能量揮發率反相關的,即:星球的離性能量保有率與性值反相關。
所以:性值較低的、被包容在主體能量層內部的、從體星球的性值與星球的離性重力反相關。即:從體星球的性值愈低,表現的離性重力越大。
只是坎性引力與離性重力不是絕對作用力,而是能夠永遠維持虛空斥力與實體重力相對平衡的、只是表現平衡力存在強度差的作用力。比如:太陽與八大行星的平衡力強度,性差最大的水星為第一強,性差最小的海王星最弱。行星公轉運行的速度,就是由這種平衡力體現的電磁作用力強度決定的。
三、星球主體性值與從體性值的引力與斥力反背
因為:主體性值與坎性引力正相關,與離性重力反相關;從體性值則與引力反相關、與重力正相關。所以:作為主體星球的太陽,性值與引力正相關。但相對於行星這些從體星球而言,性值與太陽的引力則反相關;所以,行星相對於太陽,性差與引力——重力正相關。
因此:當行星具有主體與從體雙重身份時,就會表現斥力與引力的雙重反背效應:
因為從體性值與引力反相關。
所以:行星相對於太陽作為從體星球時,性值愈高與太陽的引力愈小、距離也就愈遠,電磁性公轉驅動力也愈弱。
因為主體性值與引力正相關。
所以:行星相對於衛星作為主體時,行星的性值與引力正相關。
因為星球的質量與密度都是隨著星球的能量揮發而增長的。
所以,星球的性值與密度正相關,從星密度與主星的距離正相關。因此,距離最近、公轉運行速度最快的水星質量密度反而最低。
四、星球的慣性作用力
要解釋星球的慣性作用力問題,首先需要明確一個前提:有極性作用力才有慣性作用力。
因為,星球之間表現的作用力強度,均與主從星球之間的性差與能量層融合率正相關;因為同層次星球之間的性值比較接近,同層次星球之間的離性能量層融合率十分有限,而不融合離性能量層,星球質量無論有多大也會表現零作用力。所以,銀河系眾多恆星之間的作用力雖然不是零,但卻是接近於零的。
因為沒有極性作用力,就沒有慣性離心力。所以,大星系的旋轉並沒有目前所認為的強大離心力。一個大星系,只要有微量能量融合而表現的凝聚力,就足於維持星系形狀的穩定。因為星球的作用力並不是萬有引力,被能量層幾乎完全中和了坎性質量的恆星,其慣性作用力基本為零,所以,維繫星系的穩定並不需要暗物質。
因為不同層次星球之間的性差較大,如太陽與行星、行星與衛星,這些父子孫星球之間的作用力是比較強大的,所以,行星、衛星的公轉運行是具有一定慣性作用力的。需要明確的是儘管作用力較強,但也只不過由性差體現的一點點坎性質量和離性重力。由於計算慣性作用力的數學問題比較複雜,所以,具體的行星、衛星慣性作用力問題留待有心的數學家去解決。
因為主從星球之間的引力是由能量層融合率決定的,所以,能夠表現引力的,必須是包容在主星能量層內部的從星之間。如果不是用能量層的包容去解釋從屬關係,其實根本無法解釋星球之間的作用力關係。比如,不用能量層的包容去解釋從屬關係,就會得出太陽對月球的引力大於地球對月球引力兩倍的結論,所以根本無法解釋月球為什麼會圍繞地球運行,而不是圍繞太陽運行。
因為三體星球的運行都是由能量層的包容決定從屬關係的,所以目前對三體星球運行的離奇解釋是不符合實際的。
因為主從星球之間的作用力是以能量層包容為前提的,由主星對從星的能量融合率決定作用力強度的,而能量層融合率又是由主從星球之間的性差決定的。所以,不同性差的行星,就會與太陽表現不同強度的作用力;不同強度的作用力則決定不同的軌道距離。
因此:處在引力與斥力等衡距離上的行星軌道是不可隨意更改的,也是沒有任何人為力量可以更改的。
周慶和
2020年7月22日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