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能小行星採樣,卻不能登陸月球?核心技術十七年無法超越中國

2021-01-09 星辰大海路上的種花家

2020年12月6日凌晨3點,隼鳥二號回收艙降落在澳大利亞南部沙漠地區!2020年的首場採樣返回大戲落幕,和中國從月球上採樣返回不一樣,隼鳥二號是從數億千米外的龍宮小行星採樣返回的!

為什麼近在38萬千米外的月球不去,卻要跑到數億千米外小行星採樣,日本的技術真的比中國好嗎!

小行星採樣到底有多難?

日本的在隼鳥二號之前已經執行過一次小行星採樣,那次採樣目標是「絲川」小行星,歷經7年時間,從小行星取回了大約1500粒「絲川」小行星塵埃!儘管只有微顆粒,但總算辛苦沒有白費,JAXA還是拿出了不少論文,至少小行星採樣過程還是從頭到尾練習了一遍!

隼鳥一號返回

而隼鳥二號其實和一號沒什麼直接關係,但同樣也是小行星採樣,這次目標是小行星「龍宮」,由於隼鳥號的經驗,這次就順利多了,無論是離子發動機,還是採樣結構等都得到了很大的改善,花了6年時間,終於從「龍宮」小行星採樣帶回了5.4克樣品!

日本兩次都成功,小行星採樣很容易嗎?

中肯一點評價,小行星採樣還是很難的,我們可以從多個角度來簡單評價下小行星採樣的難度,首先則是從小行星距離和軌道方面來考慮。

絲川小行星的軌道

絲川小行星是一顆阿波羅型小行星,這種小行星的特點是會穿越地球軌道,它們在未來某個時候有和地球相撞的風險,當然這個未來可能很遙遠,研究它們的由來有很多意義,比如這些小行星和地球相撞的可能,對太陽系起源的追溯等等!

龍宮小行星和絲川小行星同樣屬於穿越地球軌道的近地阿波羅型小行星,不過和黃道面有比較大的傾角為5.88°(絲川小行星為1.622°)。

由於這兩顆小行星都是近日點穿越地球軌道,遠日點大約在1.189AU(龍宮)、1.695AU(絲川小行星),因此發射到這個軌道的探測器需要比較大的能量,並且任務執行期會很長,因為它需要在環繞太陽的過程中變軌並且追上這顆小行星,然後伴飛、探測、研究與著陸取樣等,由於公轉過程中距離遙遠,因此難度確實不小!

龍宮小行星和隼鳥二號探測器

從測控角度考慮:首先需要全球測控,不過JAXA可以和NASA深空測控網合作,並且對探測器的甚長基線定位也可以利用NASA的射電望遠鏡,不過日本有自己的甚長基線定位網絡,但技術上還是有難度,至少甚長基線幹涉幾乎還是要過關的!

從登陸技術考慮:小行星由於質量很小,因此靠近時稍稍做個制動與減速即可,從發動技術來說不需要單獨設計獨立的減速登陸發動機,也不存在著陸器和上升器的差別,整個探測器靠過去採樣然後返回,當然實際沒有筆者說的那麼容易,由於路途遙遠,控制難度還是極高的。

從採樣技術考慮:隼鳥二號的採樣分個步驟,首先會發射一枚鉭質彈丸,攪動小行星表面物質,這些物質會進入採樣杆頂部的採集容器中。整個採樣過程只持續一秒左右,類似於蜻蜓點水,採樣完成後姿控發動機會立即點火將隼鳥二號推離龍宮小行星。

從回程技術考慮:隼鳥二號的返回艙也是一第二宇宙速度返回,不過它是彈道返回,這個小臉盆大小的返回艙,很難進行水漂彈道操作,不過能安全返回,也是相當不錯的技術。

日本月球採樣的難言之隱:核心技術無法超越

從這些角度看,日本的小行星探測技術起點是相當高的,但看到這裡的讀者們肯定會有一個疑問,為什麼日本放著38.4萬千米外的月球不管,跑到數億千米外的小行星採樣,真的是顯擺技術嗎?

飛天羽衣號

其實還真不是這樣,JAXA有一個難言之隱,我們來簡單回顧下日本的探月曆程,1990年日本就發射了第一顆月球環繞探測器,這是繼蘇聯和美國之後全球第三個向月球發射探測器的國家!

此後一直到2007年9月14日發射了月亮女神號月球探測器,比中國嫦娥計劃的第一顆環月探測衛星嫦娥一號的10月24日早了一個多月,但此後日本除這兩個探測器外再無訪問月球的探測器!

反觀中國,在嫦娥一號後,2010年10月1日發射了嫦娥二號、2013年12月2日發射的嫦娥三號在虹灣登陸成功,2014年10月24日嫦娥五號T1飛行器以水漂彈道從月球軌道返回成功在內蒙古成功著陸,2018年12月7日發射的嫦娥四號在月球南極艾肯特盆地馮卡門撞擊坑著陸成功,2020年11月23日發射的嫦娥五號在月球風暴洋北部的呂姆克火山附近採樣並成功返回地球!

其實日本曾經是有月球登陸計劃的,1991年日本啟動「月球-A計劃」,目標是在1995年發射探測器,該探測器計劃攜帶兩個穿透式著陸器,在著陸過程中將其射出,用於探測月球內部的構造,但有一個技術日本一直無法突破,就是月球表面的著陸技術!

各位應該記得中國當年突破7500牛頓的可變推力著陸發動機技術的大新聞,這種發動機是在月球登陸的必備技術,最早出現在阿波羅登月計劃中,在飛船和探測器接近月面過程中無級調節推力,最終穩穩落月,發動機技術非常關鍵!

嫦娥四號可變推力發動機月面著陸示意圖

中國在2005年7月,可變推力發動機試車成功,2008年嫦娥計劃的7500牛頓可變推力發動機開始研製,到2013年嫦娥三號成功著陸虹灣,此後四號和五號連續成功,經受住了嚴格的實戰考驗!中國的可變推力發動機其推力變比為6.87比1,能在1200N至7500N之間進行推力無級調節!

當然月面登陸不只是發動機,還有地形匹配導航以及障礙物自動識別與落月等,還有地球返回技術,但在這些技術中,月面著陸和地球返回兩項技術是最難的,其中水漂彈道返回技術可以讓返回艙在抗燒蝕上減重不少,這也是嫦娥五號無人探測器帶回樣品達到1731克的原因,並且這還只是開胃菜,相信下次的採樣量會更大!

所以現在的日本在深空探測上,哪都敢去,但無法執行月球和行星著陸探測,因為跟中美俄相比,還是具有數量級的差別!

相關焦點

  • 日本實力雄厚,為什麼不去月球採樣,卻發射隼鳥奔襲3.5億公裡?
    隼鳥二號遠3.5億千米外的龍宮小行星,花了6年時間帶回了5.4克樣品,而早在隼鳥二號之前的2010年,隼鳥一號早就已經於2010年從「絲川」小行星上採樣返回了!當然網上也出現了日本航天技術遠超中國的聲音!
  • 嫦娥五號將落月挖土,和日本小行星採樣相比,究竟誰難度更大?
    嫦娥五號是中國嫦娥系列的收官之作,一號和二號繞月探路,三號登陸虹灣,三號備份四號登陸月球背面的南極艾肯特盆地馮卡門撞擊坑,五號從登陸月球,並且採樣返回地球! 2014年12月3日,日本隼鳥二號在種子島被H-IIA火箭發射升空,目標是編號為162173 Ryugu的小行星,它是一顆阿波羅型小行星,遠日點1.415AU,近日點0.963AU,和地球軌道相交,它於2019年2月22日,隼鳥2號成功登陸小行星「龍宮」(Ryugu),發射大金屬彈製造出人工隕石坑。
  • 日本和美國接連在小行星挖土,我們何時去?天問二號上演技術奇襲
    日本小行星探測器隼鳥二號分別於去年2月22日、7月11日連續兩次成功登陸編號為162173的龍宮小行星,看著探測器在距離地球約2.4億公裡處登陸地外天體揚起的砂石,人們不禁感嘆真是不能小看了日本航天,更有甚者認為日本航天實力甚至比大洋彼岸還要強大,以至於出現下面這種迎合大眾情緒的標題:
  • 日本和美國接連在小行星挖土,我們啥時去?天問二號上演技術奇襲
    日本小行星探測器隼鳥二號分別於去年2月22日、7月11日連續兩次成功登陸編號為162173的龍宮小行星,看著探測器在距離地球約2.4億公裡處登陸地外天體揚起的砂石,人們不禁感嘆真是不能小看了日本航天,更有甚者認為日本航天實力甚至比大洋彼岸還要強大,以至於出現下面這種迎合大眾情緒的標題:
  • 純技術上討論,我國月球取樣和日本小行星取樣,哪一個難度更高?
    我國計劃在今年11月份發射嫦娥5號到月球進行月球土壤採集,並帶回地球。而日本則是「隼鳥2號」探測器成功地從「龍宮」小行星採樣,目前已經在返回地球路上。作為亞洲的兩個強國,也是航天領域先進技術的體現,兩國的天外採樣難度有什麼不同,哪家的難度更大呢?
  • 為什麼日本不探索月球?為什麼日本要探索火衛一和小行星?今天來說說
    來回7億公裡,隼鳥二號將攜帶Ryugu小行星樣本返回地球,途中的全自動算法和各種變軌讓我看到了人類的希望,因為以後人類想要探索小行星,或者直接在小行星表面採礦,這些都是基本功,再基礎不過的技術。
  • 日本為何要登陸火衛一?居高臨下可監視火星,戰略地位不亞於月球
    編者按:日本這次要前往火衛一,將成為全球第一個登陸火衛一的國家。日本探測火衛一的成功概率是比較大的,因為隼鳥二號已經能夠在小行星上採樣,具備改變推力下降高度的發動機技術。如果日本捷足先登,那麼以後火衛一很可能變成日本的火星基地,居高臨下可監視火星,戰略地位不亞於月球。
  • 中日航天探測器採樣返回,嫦娥五號技術難度不如日本隼鳥二號?
    日本隼鳥2號深空探測器隼鳥2號返回艙剛著陸的時候,日本人找了2個小時由於隼鳥2號探測的目標是深空小行星「龍宮」,僅單程的飛行時間就用了3年半,所以相比探測月球的嫦娥五號,有人認為日本的隼鳥2號深空探測器技術難度更高,真的是這樣嗎?日本隼鳥2號的技術難度比嫦娥五號更高?
  • 嫦娥5號月球取樣和隼鳥2號小行星取樣,哪一個技術難度更大?
    我國計劃在今年11月份發射嫦娥5號到月球進行月球土壤採集,並帶回地球。而日本則是「隼鳥2號」探測器成功地從「龍宮」小行星採樣,目前已經在返回地球路上。作為亞洲的兩個強國,也是航天領域先進技術的體現,兩國的天外採樣難度有什麼不同,哪家的難度更大呢?
  • 美國飛船即將著陸小行星,日本已成功,中國何時能做到?
    就連隔壁的日本,在深空探測方面邁的步子也比我們大。早在2019年11月13日,日本的小行星探測器「隼鳥二號」就已經完成登陸龍宮星、採樣的任務,並點亮最先進的離子推進器開始返回地球。並且2003年日本的「隼鳥號」就已成功登陸小行星25143並利用離子推進器於2010年返回地球。
  • NASA登陸「貝努」採樣引關注,中國小行星探測任務穩步推進
    、高精度的小行星飛越探測;2010年6月,日本「隼鳥號」(Hayabusa)探測器成功實現了小行星25143糸川(Itokawa)採樣返回,成為世界上首個實現小行星採樣返回任務的探測器;2020年12月13日,我國「嫦娥二號」首次實現小行星4179圖塔蒂斯(Toutatis)
  • 日本航天實力雄厚,為何不去月球,而發射隼鳥2奔3.5億公裡?
    前一段時間,在中國的嫦娥5號採集到月壤返回的同時,日本的隼鳥二號也從3億公裡外的「龍宮」小行星挖土回來了。 由此可見,日本的航天技術也非常強大,也已經能進行系外採樣了!但是為什麼日本要選擇將隼鳥二號送上小行星去採集巖石樣本,而不去月球上採集樣本呢?
  • 日本航天實力雄厚,為何不赴月球取月土,而發射隼鳥2到小行星?
    隼鳥2號也是一樣,雖然很先進,但去小行星容易,要去月球難!而且其實我國實現了對月球取樣返回,在這個技術儲備基礎上加班加點攻關後,我們國家要做也可以在短時間內做到。日本之所以不去月球,而選擇發射「隼鳥2號」前往3.5億公裡以外的小行星取樣的原因有兩個方面。第一是技術方面。隼鳥2號成功取樣返回地球,主要克服了兩大技術難點。第一,太空中的深空通信。
  • 嫦娥四號成功登陸月球背面促日本挑戰新難題:著陸小行星
    2019年初,中國探月工程出現了一個高潮,那就是嫦娥四號在1月3日成功登陸了月球背面,為世界首個在月球背面軟著陸和巡視探測的太空飛行器,這是一個讓人欣喜的成就,也有人不服氣,那就是日本了。
  • 登陸小行星、月球和火星哪個難度最高?中美日這三項探測告訴你
    在這兩年世界上最重要的一些對地外天體的探測事件中,比較突出的就是日本隼鳥二號登陸小行星,我國嫦娥四號登陸月球背面,以及美國洞察號登陸火星了。通過這三者的探測行動比較,我們也能大致明白探測小行星,月球和火星到底哪個更困難一些?所需要的技術能力也更高一些?
  • 太空採樣大盤點·阿波羅和月球號
    2020年12月17日,在內蒙古四子王旗成功回收嫦娥五號樣品艙 | CSNA而就在11天前的12月6日清晨,日本JAXA的隼鳥2號探測器歷經6年的跋涉,將來自小行星「龍宮」的樣品送回了地球。除了帶回星際塵埃和太陽風粒子,在人類短短六十多年的深空探測史上,迄今為止只完成過9次月球採樣返回,1次彗星採樣返回和2次小行星採樣返回。每一次,都伴隨著未知、艱險和挑戰,每一次,都是載入史冊的壯舉。接下來幾期,讓我們來一起盤點一下吧。
  • 登陸Bennu小行星採集樣品 2023年返回
    登陸Bennu小行星採集樣品 2023年返回這是該機構計劃的其他事項(所有時間均為美國東部夏令時間)。10月21日l 美國東部時間下午5點(格林尼治標準時間2100):採樣後新聞發布會,發布新圖片l 下午6:15到6:45 – NASA現場直播節目將播出,團隊成員將回答有關TAG,OSIRIS-REx和小行星科學的公眾現場問題。
  • 嫦娥五號採樣任務成功後中國還會到哪些天體上挖土?
    「嫦娥五號」探測器開啟了我國首次地外天體採樣返回之旅,目前已經順利完成大部分任務,將返回地球。有了「嫦娥五號」月球「挖土」的成功經驗後,我國是否還會登上其他地外天體進行採樣?被譽為「嫦娥之父」的中國探月工程科學應用首任首席科學家歐陽自遠為我們進行了解答。
  • 美媒:科學家詳解嫦娥五號月球採樣
    美媒稱,將近半個世紀以來,科學家們首次準備採集新的月球樣本。據美國《科學新聞》雙周刊網站12月1日報導,中國將進行上世紀70年代以來人類首次月球採樣。由於沒有內部加熱機制,它無法抵禦溫度低至零下170攝氏度的月球夜晚。整個探月任務必須在月球上的一個白天完成,大約相當於地球上的14天。報導還稱,著陸器採集到樣本後,一枚小型火箭最早會在12月3日把樣本帶回軌道器。不過,中國國家航天局還沒有發布正式的時間表。報導指出,一旦進入軌道,月球物質將被裝進返回器送回地球。這個返回器預計將在12月17日前在內蒙古地區著陸。
  • NASA的OSIRIS-REx探測器即將登陸小行星並採樣
    經過4.5小時的緩慢降落,OSIRIS-REx探測器將在幾秒鐘內登陸小行星貝努並採樣(想像圖)  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近日宣布,旨在進行小行星採樣並返回的OSIRIS-REx探測器將於10月20日登陸小行星貝努(Bennu,即小行星101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