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本為何要登陸火衛一?居高臨下可監視火星,戰略地位不亞於月球
編者按:日本這次要前往火衛一,將成為全球第一個登陸火衛一的國家。日本探測火衛一的成功概率是比較大的,因為隼鳥二號已經能夠在小行星上採樣,具備改變推力下降高度的發動機技術。如果日本捷足先登,那麼以後火衛一很可能變成日本的火星基地,居高臨下可監視火星,戰略地位不亞於月球。
-
隼鳥2號飛船還沒回來,日本JAXA又宣布新計劃,火衛一取樣返回
趣味探索訊 雖然載著小行星礦石的隼鳥2號要到今年12月份回到地球,但是日本宇宙航空研究開發機構(JAXA)在這個時候又宣布一項新太空計劃,那就是計劃對火星的一顆衛星進行取樣返回,即投放小型著陸器,將樣品返回地球。
-
探索火星的衛星火衛一的火星車開始著陸測試
第一個探索另一顆行星的月球的漫遊者已經開始練習著陸,即使那場歷史性的降落距離至少有六年之遙。55磅 25公斤重的機器人是日本航空航天局(JAXA)火星衛星探險(MMX)任務的一部分,該任務計劃於2024年發射,並於次年抵達紅色星球。在2026年末或2027年初,由德國-法國團隊開發的MMX Rover將下降到火星兩顆衛星中較大的22公裡火衛一的表面。
-
日本實力雄厚,為什麼不去月球採樣,卻發射隼鳥奔襲3.5億公裡?
但各位朋友可能會有疑問,明明月球距離只有38.4萬千米,為什麼月球更難呢?小行星採樣和月球採樣的相同之處首先第一點都必須達到第二宇宙速度(地球逃逸速度),小行星採樣遠在數億千米外,而月球在38.4萬千米外,當然地月系其實可以略小於逃逸速度,但兩者也差了不大,因此從逃逸速度上來看,兩者應該沒啥差別!
-
日本不走尋常路,別人探索火星,它探索衛星
(JAXA)對外宣布將在2024年發射探測器對火星的兩顆衛星進行探測,最終還會在火衛一上登陸和採樣,然後將樣本帶回地球。在許多科學家看來,火星才是那一顆值得探測的星球,那為什麼日本不「隨大流」一起探測火星呢?回答這個問題需要建立在對火衛一和火衛二的了解上。火衛一的軌道在內側,火衛二的軌道在外側,前者體積更大一些。這兩顆衛星的尺寸和火星比起來簡直小巫見大巫,因此有研究認為這兩顆衛星是火星捕獲得到的,又或者是火星與其他行星碰撞後產生的。
-
日本火星探測:首次失敗,目標轉向火衛一
今年2月,日本宇宙航空研究開發機構(JAXA)宣布,計劃在2024年向火星發射一顆探測器,這是日本「希望」號後第二次向火星發起衝擊。 該任務計劃發射一顆探測器訪問火星的兩顆衛星——火衛一和火衛二,並且計劃登陸火衛一採樣返回地球。這將是人類首次前往火星的衛星進行採樣返回,有助人類進一步認識火星。
-
奔向火星|日本太空探索意在「刷存在感」
2018年6月,經過約3年半的長途太空旅行,「隼鳥2號」小行星探測器飛抵目標小行星「龍宮」。科學家認為「龍宮」比「絲川」更為原始,可能含水和有機物,與約46億年前地球誕生時的狀態相近。2019年底「隼鳥2號」已踏上歸程,按計劃「隼鳥2號」回收艙將於2020年底在澳大利亞南部沙漠著陸。科學家期待通過研究「隼鳥2號」帶回的小行星地下巖石等樣本,了解小行星的形成歷史和太陽系的演化等問題。
-
在小天體探測方面不得不服日本!他們2024年又要去探測火衛一
據美國今日宇宙新發現新聞網近日報導,日本宇宙航空研究開發機構(JAXA)近日表示,其「火星衛星探索」(MMX)任務
-
天問·探路火星|日本火星探測:首次失敗,目標轉向火衛一
澎湃新聞記者 南博一 實習生 劉一鳴今年2月,日本宇宙航空研究開發機構(JAXA)宣布,計劃在2024年向火星發射一顆探測器,這是日本「希望」號後第二次向火星發起衝擊。該任務計劃發射一顆探測器訪問火星的兩顆衛星——火衛一和火衛二,並且計劃登陸火衛一採樣返回地球。這將是人類首次前往火星的衛星進行採樣返回,有助人類進一步認識火星。
-
小行星撞擊火星「拋出」火衛一和火衛二
據美國趣味科學網站18日報導,美國科學家的新模型顯示,火星衛星火衛一和火衛二可能由一顆小行星撞擊火星表面拋出的碎片生成。研究人員表示,這是首個確定碰撞大小和類型的自洽模型。西南研究院研究員羅賓·肯納普解釋說,數十年來,科學家一直在討論這兩顆衛星的起源。一個模型表明,它們可能由火星從小行星帶「偷來」;另一個則認為,它們由火星周圍的碎片盤形成。事實上,兩顆衛星赤道附近都有一個近乎環形的軌道,這為它們源於碰撞說提供了堅實證據。衛星由撞擊後產生的碎片形成絕非首例。
-
日本「希望」登陸火星的衛星,真的只是刷存在感嗎?
早在1998年7月,日本就成為繼前蘇聯和美國之後第三個向火星發射軌道探測器的國家,它向火星發射的探測器被命名為「Nozomi(希望)」。由於火箭推力不足,日本科學家計劃利用月球和地球的引力反覆加速,從而將探測器「彈」向火星。因推進器閥門故障損失燃料,太空飛行器在太空兜兜轉轉了5年半後,最終還是沒能到達火星,「希望」破滅。
-
登月工程花費巨額,為什麼人類依然如此熱衷於探索月球?
如今世界各國在探索太空的花費已經回歸理性,沒有像冷戰時期那麼大手大腳,相對於各國龐大的GDP總量,這樣的花費根本不值一提。我們為什麼要探索月球?阿姆斯特朗在月球上行走的的腳印仍然在那裡,那是因為月球是沒有空氣,所以一切都會保持多年,這使月球成為地質的時間囊。
-
日本能小行星採樣,卻不能登陸月球?核心技術十七年無法超越中國
2020年的首場採樣返回大戲落幕,和中國從月球上採樣返回不一樣,隼鳥二號是從數億千米外的龍宮小行星採樣返回的!為什麼近在38萬千米外的月球不去,卻要跑到數億千米外小行星採樣,日本的技術真的比中國好嗎!小行星採樣到底有多難?
-
火衛一和火衛二可以作為小行星開採的實驗品
火星有兩顆衛星,火衛一和火衛二,兩顆衛星都很小而且不規則。與其說是衛星到不說是隕石,因為其質量和體積都很小,而且密度業很低,遠不及地球和火星上巖石的密度。火星這兩顆衛星都是由富含碳元素巖石組成的,據說業可能有冰的存在。
-
中美日太空探索:各自精彩 引領全球
「隼鳥2號」也於12月6日突破地球大氣層,成功回家,展現了日本在太空探索方面的技術實力和存在感。2020是個火星年,阿聯、中國和美國先後發射了探測器。日本通過小行星探測器的技術和經驗積累,對探測火星也信心滿滿。今年2月,日本宣布將探測火星的兩顆衛星Phobos和Deimos,或成為這條賽道上的破紀錄者。
-
為什麼看不到現在各國登月消息呢,是已經停止對月球的探索了嗎?
自從2013年嫦娥三號成功登陸月球,並引起相當大的轟動之後,慢慢的,傳出來登月的消息似乎越來越少了,這是各國都開始對月球失去了興趣了嗎?為什麼現在登錄月球越來越少,四十年前登月球那麼普遍呢?首先,大家要明白每一項科學項目,尤其是那些耗資巨大並且涉及某些重要的領域的科學項目,對這些項目而言,都是包含著三大方面的含義的的:一是政治含義,二是科學含義,三是實用,也就是包含了經濟和軍事意義。
-
劍走偏鋒,日本繞開火星「本星」登陸探測火衛一有何挑戰?
日本劍走偏鋒,宣布將在2024年挑戰火星的兩顆衛星,並登陸火衛一(Phobos)後採樣返回。與日本宇宙航空研究開發機構(JAXA)合作該項任務、負責漫遊車結構和移動系統開發這一重任的德國航天中心(DLR)近日披露,工程師們已經開發出了漫遊車的初版模型,正在不萊梅進行初始的登陸試驗。
-
我們為什麼要探索太空,1970年NASA給出了答案
今天這一期本來想發一個名為《一美元為什麼能換六人民幣》,我這兩天都在讀關於經濟方面的資料,但是感覺想要明明白白的講出來還是有一些困難的,所以這期就說說人類為什麼要向上飛,探索宇宙呢?這個問題在上個世紀乃至這個世紀都有很多人問,他們問題大致是這樣的:為什麼要要探索宇宙,地球上還有很多人處於「水深火熱」之中,食不果腹甚至是連食都沒有,有那探索宇宙的錢,為何不支援沒有飯吃的窮人們。這個問題我雖然知道如何回答,但我並不想用我的口來說緣由,省的有人又說我「妄議」了。
-
日本準備在美支持下掏錢上月球
據日本《產經新聞》報導,美日兩國政府10日發表了有關探月合作的共同宣言,其中包括了允許日本太空人首次登月的內容。自1969年,美國「阿波羅11號」登陸月球,50年來,只有12名航天員登陸上了月球。報導稱,美日共同宣言中明確指出,美國將在繞月基地(門戶)和月球表面,制定日本太空人有機會活動的安排,將來會對著陸時間、人數、活動內容等進行詳細說明。
-
中秋佳節探索月球星空 日本要建造去往宇宙的月球工廠?
大家都盼望著能在八月十五這天晚上,能和家人坐在一起敬天賞月吃月餅。而中秋也稱為又稱祭月節、月光誕、月夕、秋節、仲秋節、拜月節、月娘節、月亮節、團圓節等。 而我們也不斷在探索新世紀,開發新能源。火星打卡過,月球依然是重點的打卡對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