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火星探測:首次失敗,目標轉向火衛一

2020-12-04 騰訊網

著陸器TEREX-1原計劃2020年7月的火星發射窗口期間與另一個有效載荷一起作為搭載物發射,後來被推遲到2022年。

今年2月,日本宇宙航空研究開發機構(JAXA)宣布,計劃在2024年向火星發射一顆探測器,這是日本「希望」號後第二次向火星發起衝擊。

該任務計劃發射一顆探測器訪問火星的兩顆衛星——火衛一和火衛二,並且計劃登陸火衛一採樣返回地球。這將是人類首次前往火星的衛星進行採樣返回,有助人類進一步認識火星。

命運多舛的「希望」號

日本最早深空探測活動是1985年的彗星探測。1985年1月8日,日本發射了「先驅」號彗星探測器,用於探測哈雷彗星。「先驅」號的外形呈圓筒狀,重約138千克。同年8月19日還發射了一顆名為「彗星」號的探測器,它於1986年3月8日從距哈雷彗星15萬公裡處掠過,拍攝到了慧發周圍的氫冕。

彗星探測項目的成功激發了日本探測火星的興趣。1998年7月3日發射的火星探測器「希望」號(Nozomi)是日本第一個火星探測器,日本也因此成為繼美國和蘇聯(俄羅斯)後第三個探索「紅色星球」的國家。

日本「希望」號火星探測器

「希望」號由日本設計和製造,搭載了來自加拿大、德國、瑞典和美國的14種自核。它的任務是對火星的高層大氣及其與太陽風的相互作用進行長期調查,並跟蹤氧氣分子從火星稀薄大氣中逃逸出的軌跡,「希望」號還計劃在軌道上對火星及其衛星拍照。在近地點,「希望」號將對大氣層和表面進行遙感。在接近遠地點時,「希望」號將研究從火星逸出的離子和中性氣體。

1998年12月,「希望」號準備點火飛向火星,卻因閥門故障造成推進劑損失。這次故障使太空飛行器沒有足夠的加速度到達它的計劃軌道,地面控制室在兩次修正軌道時使用了比原計劃更多的推進劑,這導致「希望」號的任務不得不重新規劃。新計劃使「希望」號在日心軌道的時間又增加了四年,推遲至2003年12月與火星相遇。

2002年4月21日,在飛向地球時,強大的太陽耀斑破壞了「希望」號的通信和動力系統,這導致其姿態控制系統中的肼凍結。5月15日失去了與太空飛行器的聯繫,幸運的是,兩個月後,控制人員發現了太空飛行器的信號。2002年12月與2003年6月,控制人員成功按計劃利用地球引力進行了兩次變軌。然而,壞運氣並沒有遠離「希望」號。2003年12月9日,在進入火星軌道過程中,主推進器發生故障。日本宇宙航空研究開發機構表示,因無法維修,「希望」號已徹底「絕望」,首次探索火星任務的失敗。

「希望」號在經歷長達5年的艱難飛行後還是以失敗告終,這對日本航天事業無疑是一次重大的打擊。

2008年日本宇宙航空研究開發機構制定「梅洛斯」(Mars Exploration of Life and Organism Search,MELOS),MELOS是日本正在實施的一個火星車任務。它的任務是進行精確著陸的工程論證,並利用火星車在火星上尋找可能的生命特徵,預計在2020年或2022年發射。但日本宇宙航空研究開發機構(JAXA)自2015年以來一直沒有公布其最新進展。

巧合的是,7月20日由日本運載火箭發射的阿聯火星探測器也命名為「希望」號

被寄予重望的MMX

「火星衛星探索」(Martian Moons eXploration,MMX)飛行任務是一個探索火星衛星的項目,依然由日本宇宙航空研究開發機構主導。這次任務的一個主要科學目標是弄清兩顆火星衛星的起源和火星的演變過程。MMX計劃在2024年發射,在2025年進入火星軌道,然後它將進入火衛一的軌道(QSO),觀測後擇機降落採集樣品,MMX將攜帶從火衛一採集樣品在2029年返回地球。

「火星衛星探索」(MMX)軌道設計

MMX項目目前已經進入實際開發階段,硬體和軟體的開發預算是4.17億美元。探測器將搭載11臺設備,其中4臺由歐空局和美國宇航局等國際夥伴提供。MMX項目將會開闢火星探測的一個新領域:即在受到較大火星引力影響的情況下在小行星大小的衛星著陸。因為火衛一和火衛二可以作為未來載人任務的中轉站,所以掌握這種技術對人類載人登火有重要意義。

日本之所以選擇火星的衛星登陸與日本近年在小行星採樣返回上的成功有關。目前,完成小行星「龍宮」採樣任務的「隼鳥2」號正返回地球,去年11月13日,「隼鳥2」號完成採樣任務離開「龍宮」表面,預計今年年底返回地球。「隼鳥2」號帶回來的樣品將為小行星和太陽系起源研究提供無可替代的珍貴研究樣本。

在「隼鳥2」號之前,日本「隼鳥」號已經獲得成功。2003年5月9號,日本發射的「隼鳥2」號小行星探測器經過2年多飛行,於2005年抵達絲川小行星,途中經歷了姿態控制系統故障、燃料洩漏、斷電、失聯、通信故障、離子引擎故障等困境,最後成功降落在絲川小行星上。2010年6月,「隼鳥2」號探測器帶著採集的樣本跌跌撞撞返回地球,取得了小行星探測的重大突破。

除了「火星衛星探索」項目,日本還正在實施名為「太赫茲探索者」(Tera-hertz Explorer,TEREX)任務。「太赫茲探索者」是一個低成本小型火星探測器,由日本國家信息和通信技術研究所(NICT)與東京大學智能空間系統實驗室(ISSL)共同研發。日本內務與通信部(MIC)於2017年初正式批准了該任務。

該團隊的目標是在短時間內研製出一個長、寬、高為50釐米的低成本探測器,這樣方便科研人員頻繁地探索火星。開發人員將把微型探測器降落在火星上,觀察大氣中的氧氣和一氧化碳等成分,並且會利用太赫茲波(一種電磁波),研究氣體的原子等。其目的是通過研究確認火星上是否存在水資源,以及火星上是否存在或曾經存在某種形式的生命。測量太赫茲波的設備可以減小探測器的體積和重量。該微型探測器的重量包括燃料在內約為140千克,是傳統大型探測器的十分之一。此外,其生產成本可以從數百億日元降低到10億至20億日元。

著陸器TEREX-1原計劃2020年7月的火星發射窗口期間與另一個有效載荷一起作為搭載物發射,後來被推遲到2022年。

相關焦點

  • 天問·探路火星|日本火星探測:首次失敗,目標轉向火衛一
    澎湃新聞記者 南博一 實習生 劉一鳴今年2月,日本宇宙航空研究開發機構(JAXA)宣布,計劃在2024年向火星發射一顆探測器,這是日本「希望」號後第二次向火星發起衝擊。該任務計劃發射一顆探測器訪問火星的兩顆衛星——火衛一和火衛二,並且計劃登陸火衛一採樣返回地球。這將是人類首次前往火星的衛星進行採樣返回,有助人類進一步認識火星。
  • 劍走偏鋒,日本繞開火星「本星」登陸探測火衛一有何挑戰?
    劍走偏鋒,日本繞開火星「本星」登陸探測火衛一有何挑戰?火星的兩顆衛星,火衛一在內側,體積較大,約27公裡X22公裡X18公裡;火衛二在外側,平均半徑為6.2公裡。這兩個太陽系中的「小不點」有何探測價值?德國航天中心表示,它們的起源是個科學難題。兩顆衛星可能是被火星捕獲的小行星,也可能是由一個較大天體與火星相撞形成的。火星、火衛一、火衛二系統的形成機制將幫助我們深入了解太陽系中的行星起源。
  • 日本劍走偏鋒宣布將在2024年探測火星的兩顆衛星 並登陸火衛一後採樣返回
    火星的兩顆衛星,火衛一在內側,體積較大,約27公裡X22公裡X18公裡;火衛二在外側,平均半徑為6.2公裡。這兩個太陽系中的「小不點」有何探測價值?德國航天中心表示,它們的起源是個科學難題。兩顆衛星可能是被火星捕獲的小行星,也可能是由一個較大天體與火星相撞形成的。火星、火衛一、火衛二系統的形成機制將幫助我們深入了解太陽系中的行星起源。
  • 日本為何要登陸火衛一?居高臨下可監視火星,戰略地位不亞於月球
    編者按:日本這次要前往火衛一,將成為全球第一個登陸火衛一的國家。日本探測火衛一的成功概率是比較大的,因為隼鳥二號已經能夠在小行星上採樣,具備改變推力下降高度的發動機技術。如果日本捷足先登,那麼以後火衛一很可能變成日本的火星基地,居高臨下可監視火星,戰略地位不亞於月球。
  • 火衛一是外星人的火星飛船?
    對志在星辰大海的誰誰家來說,探測和開拓火星是今後三四十年的一大天然目標。其實早在9年前,誰誰家就想搭車和火星近距離接觸一次,就是加入了俄羅斯空間局在2011年11月發射的火衛一採樣返回任務的系統,即「福博斯-土壤」。
  • 日本正要野心勃勃探測火星的月亮,並想採樣返回
    導讀:日本航天局計劃於2024年發射的MMX任務開發一種8K&34;。這項無人任務計劃用一年時間到達火星,將進入環繞火星的軌道,研究火衛一Phobos和火衛二Deimos。它還將進入圍繞火衛一Phobos的準衛星軌道,並在Phobos表面著陸和收集樣本,以便在2029年返回地球。
  • 俄羅斯啟動「火衛一土壤」探測器項目
    「火衛一土壤」探測器的發射和開展探測任務的時間初步定為2009年10月,屆時火星距離地球最近。參與「火衛一土壤」探測項目的俄羅斯科學院數學物理博士埃弗拉伊姆·阿基姆說,探測器發射升空飛行11個月左右的時間後才能進入火星軌道,探測器進入環繞火星軌道後,將在火星800至8萬千米的高空軌道上進行多項科學探測,2011年8月左右「火衛一土壤」將取回火衛一上土壤和巖石樣品後,啟程返回地球。
  • 日本宇航局將對火衛一進行取樣返回計劃
    日本宇宙航空研究開發機構(JAXA)本周宣布,火星衛星探測(MMX)任務已被批准向前推進,目標是在2024年發射軌道器、著陸器和樣本返回任務。在過去三年中,MMX一直處於JAXA所稱的項目前階段,重點是對潛在任務的研究和分析,例如模擬著陸以改進太空飛行器設計。
  • 俄羅斯計劃探測火衛一
    新華社莫斯科6月16日電俄羅斯航天局16日宣布,俄羅斯計劃在2009年發射一個無人探測器前往火星衛星火衛一,以獲取土壤樣本帶回地球研究。  俄羅斯航天局在一份聲明中說:「『火衛一—步兵』探測器定於2009年10月發射,整個探測計劃將耗時3年。
  • 探火風雲 | 俄羅斯探火夢(三)系統回顧「火衛一-土壤」探測任務計劃
    在冷戰時期,蘇聯曾與美國在火星探測領域開展過激烈的競爭,但成功率很低,只能俯首稱臣。蘇聯解體後,俄羅斯曾想再試一把,但仍然沒有逃脫失敗的厄運。今天,我們繼續以「火衛一-土壤」探測器為線索,談談蘇聯探火路途的艱辛。
  • 在小天體探測方面不得不服日本!他們2024年又要去探測火衛一
    據美國今日宇宙新發現新聞網近日報導,日本宇宙航空研究開發機構(JAXA)近日表示,其「火星衛星探索」(MMX)任務
  • 英國欲發射兩微型探測器探測火衛一和火衛二
    東方網4月6日消息:英國科學家們表示,他們準備向火星發射兩個微型探測器以實現對其兩顆衛星火衛一和火衛二的探測,並以此來填補火星衛星探測的空白。   科學家們在其中的一個探測器上將安裝上對火星衛星進行遠程觀測及從火星軌道進行測量的各類必需儀器,另一個探測器將實施登陸火衛一或火衛二表面的計劃。這兩個探測器都將裝備依靠太陽能支撐的離子發動機,這可以大大增強它們的有效負荷。
  • 天問一號發射升空 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目標宏大
    北京時間7月23日12時41分,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探測器在海南文昌航天發射場,由長徵五號遙四運載火箭發射升空,邁出中國行星探測第一步,此次發射任務也成為中國航天走向深空的重要裡程碑。按照計劃,「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將於2021年2月11日至24日環繞火星運行,並於2021年4月23日降落一臺火星車到火星表面,一次性完成「繞」、「落」、「巡」三大目標,進行時長90天的火星探索工作。
  • 人類火星探測歷史
    人類的火星探測起步於1960年,到今年6月底,全球共實施了44次探測火星活動,美國21次,蘇聯及俄羅斯19次,日本1次,歐洲2次,印度1次。其中完全成功的探測有19次,完全成功或部分成功的探測有23次,成功率約43%。火星探測經歷了兩次高潮一次低潮。
  • 日本彎道超車,2024年​棄​火星本身上衛星,成功率有多高?
    ,在2020年的時候,進行火星探測器發射的國家是非常多,相繼有阿聯、中國和美國先後發射探測任務,最終到底誰成功,誰失敗沒人知道,或者說都成功等等,因為最關鍵的火星探測器發射——最難的點是在著陸時刻,所以我們還是挺擔憂所有的探測器的,當然我們也要相信大家有探測的實力,著陸問題也不大。
  • 火星的衛星更吸引人!日本不走尋常路,別人探索火星,它探索衛星
    (JAXA)對外宣布將在2024年發射探測器對火星的兩顆衛星進行探測,最終還會在火衛一上登陸和採樣,然後將樣本帶回地球。在許多科學家看來,火星才是那一顆值得探測的星球,那為什麼日本不「隨大流」一起探測火星呢?回答這個問題需要建立在對火衛一和火衛二的了解上。火衛一的軌道在內側,火衛二的軌道在外側,前者體積更大一些。這兩顆衛星的尺寸和火星比起來簡直小巫見大巫,因此有研究認為這兩顆衛星是火星捕獲得到的,又或者是火星與其他行星碰撞後產生的。
  • 小行星撞擊火星「拋出」火衛一和火衛二
    據美國趣味科學網站18日報導,美國科學家的新模型顯示,火星衛星火衛一和火衛二可能由一顆小行星撞擊火星表面拋出的碎片生成。研究人員表示,這是首個確定碰撞大小和類型的自洽模型。一個模型表明,它們可能由火星從小行星帶「偷來」;另一個則認為,它們由火星周圍的碎片盤形成。事實上,兩顆衛星赤道附近都有一個近乎環形的軌道,這為它們源於碰撞說提供了堅實證據。衛星由撞擊後產生的碎片形成絕非首例。科學家稱,大約45億年前,一顆火星大小的天體撞擊地球,導致月球誕生。地球直徑約12875公裡;月球直徑約3380公裡。
  • 登錄火星,了解火星探測歷史及我們的行星探測計劃
    火星探測歷史,冷戰時期一、前蘇聯火星探測歷史1960年前蘇聯發射兩枚「火星探測器」均未到達地球軌道而失敗。1962年前蘇聯發射三枚火星探測器,其中兩枚失敗,只有火星1號探測器,在飛離地球1億公裡時與地面失去聯繫,從此下落不明,它被看作是人類火星探測的開端。1964年11月發射(探測器2號),它雖然到了火星附近,但因太陽能板損毀沒有發回任何數據。1965年7月發射(探測器3號),亦失敗。
  • 奔向火星|俄羅斯火星探測尋求多元合作
    基於上述多重考量,蘇聯火星探測於20世紀60年代拉開帷幕。然而探測火星不能說去就去,欲探火星,需先探月球,以積累經驗。在探月競賽中,蘇聯先聲奪人,在1959年1月率先發射「月球-1」探測器,飛掠月球,考察了月球磁場、月地間宇宙射線強度和太陽風。同年9月,蘇聯「月球-2」探測器首次實現月球表面硬著陸。這些探索為蘇聯製造火星探測器、操控其星際飛行打下了基礎。
  • 最新研究發現了火星的秘密:「火衛一」或是曾經的火星環
    曾經的「火衛一」被潮汐力撕裂形成火星環就像鳳凰涅盤一樣,科學家相信火星的「火衛一」誕生於火星環留下的一圈塵埃中形成的先前科學家通過計算機模擬,推測火星的兩顆衛星都是在火星誕生後的一億至八億年間,被一顆巨大的天體撞擊而形成的,但是火衛二軌道神秘的傾斜2°卻一直困擾著科學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