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值得閱讀的地理專業文章
大豆是古老的栽培作物之一,大豆屬於蝶形花科,大豆屬,別名黃豆。我國許多古書上曾稱大豆菽,在我國至今大約有四、五千年的種植歷史。我國不僅種植大豆歷史悠久,而且是栽培大豆的起源地。世界其它國家現今種植的大豆,大都是直接或間接從我國傳播出去的。2500年前,從我國傳入朝鮮;2000年前,從我國或朝鮮傳入日本;公元七世紀,從我國直接傳入印支國家;300年前,傳入菲律賓、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1739年,從我國傳入法國,隨後在歐洲各國開始種植;1898年,俄國人從我國東北帶走大豆種子,在俄國中部和北部推廣;1804年以前,美國開始種植大豆,1924年已相當普及;十九世紀末,大豆相繼傳入美洲各國;二十世紀,大豆擴展到非洲,目前世界上種植大豆已遍及五十多個國家和地區,但作為主產國主要有中國、美國、巴西和阿根廷等。大豆在我國分布很廣,東起海濱,西至新疆,南起海南,北至黑龍江,除各別海拔極高的寒冷地區以外均有種植。其自然限制界線大致在全年大於10℃積溫在1900℃以下;年降水量在250毫米以下無灌溉設施的地區。 我國大豆種類繁多,是世界上最豐富的國家,主要的分類方式有以下幾種:
按株形分:蔓生型、叢生型、立扇型、地樁型四類;
按結莢習性分:有限結莢習性、無限結莢習性和亞有限結莢習性;
按種皮顏色分: 黃、青、黑、褐等;
按種粒形狀分:圓形、橢圓形、扁圓形、長橢圓形、腎形;
按播種季節分:春播、夏播、秋播、冬播大豆。
按大豆用途分:油用、食用、飼用、綠肥用等。
在我國不同的地區大豆的生產情況有很大的不同,因此了解我國的大豆區劃非常重要。按照大豆生產的氣候自然條件、耕作栽培制度、品種生態類型、發展的歷史、分布和範圍的異同,對我國大豆區域採取了兩級制劃分:第一級以主要作物的熟制,將全國劃分為5 個大區;第二級為大區內地域上較大的自然條件差別劃分為7個亞區,依此看出大豆在全國生產上的概貌。
北方春大豆區
包括黑龍江、吉林、遼寧、內蒙古、寧夏、新疆等省(區)及河北、山西、陝西、甘肅等省北部, 該區分三個亞區,其中東北春大豆亞區為重要內、外銷生產基地。
東北春大豆亞區(I1)
包括地區:黑龍江、吉林、遼寧、內蒙古東部四盟。
播種面積和產量:分別佔全國大豆播種面積和產量的25%和35%以上。
生產集中地區:松嫩平原、三江平原、遼河平原。
無霜期:100-170天(由北向南)。
≥10 ℃活動積溫:1900-4000℃(由北向南)。
年降水量:350-1200mm(由西向東)。
播種收穫期:4月下旬-5月中旬播種,9月中下旬收穫。
品種生育期:105-155天
品種特性:大部分以無限和亞有限結莢習性為主,南部和東南部以有限結莢品種為主。品種特點:大部分品質優良、含油量高、種皮黃色、淺色臍、光澤好。
主栽品種:綏農14、墾農4號、墾農7號、合豐35、北豐12、通農11、吉林38號、 遼豆10號、鐵豐27、丹豆8號。
黃土高原春大豆亞區(I2)
包括地區:河北北部、山西北部、陝西北部、內蒙古高原一部、河套灌區及寧夏。
播種面積和產量:佔全國大豆播種面積4.1%。
無霜期:180-220天。
≥10℃活動積溫:3000-4000℃
年降水量:200-500mm
播種收穫期:4月下旬-5月中旬播種,9月收穫。
品種生育期:105-145天。
品種特性:大部分以無限結莢習性為主。
品種特點:品種以耐瘠薄的乾旱的黑豆較多。
主栽品種:內蒙古黃豆、內蒙古黑豆、河北群莢豆、冀豆系列、晉豆系列、寧夏園眼 、大豆等。
3、西北春大豆亞區(I3)
包括地區:基本為新疆農區。
播種面積和產量:不足40萬畝。
無霜期:110-200天。
播種收穫期:4-5月播種,8-9月收穫。
品種生育期:100-150天。
品種特性:有限和無限結莢習性都有。
品種特點:各地都有黃大豆、黑大豆、綠大豆、花腰豆等。
主栽品種:從相當緯度的東北引種。
二、黃淮海流域夏大豆區 華北冬小麥生產區域,該區分兩個亞區。
1、冀晉中部春夏大豆亞區(II4)
包括地區:河北長城以南,石家莊、天津一線以北,陝西省中部和東南部。
播種面積和產量:播種面積在300萬畝左右。
無霜期:175-220天。
≥10℃活動積溫:3800-4300℃。
年降水量:400-800mm。
播種收穫期:6月中下旬播種,9月中下旬收穫。
品種生育期:90-150天。
品種特性:大部分以無限和亞有限結莢習性為主。
品種特點:種皮有黃、青、茶、黑等色。
主栽品種:通州黑豆、晉豆2號、太谷早等。
2、黃淮海流域夏大豆亞區(II5)
包括地區:石家莊、天津一線以南,山東省河南省大部、江蘇省洪澤湖和安徽省淮河以北、山西省西南部、陝西省關中地區、甘肅省天水地區。
播種面積和產量:佔全國大豆播種面積30%,佔全國大豆產量的30%以上。
無霜期:180-220天。
≥10℃活動積溫:4000-480℃。
年降水量:500-1000mm
播種收穫期:6月中下旬播種,9月中下旬-10月初收穫。
品種生育期:90-110天。
氣候特點:生育期積溫為2400-2700℃,生長期又正直雨季,因而適合夏大豆生長。
品種特性:大部分以有限結莢習性為主。
品種特點:種皮多為黃色,也有青色,瘠薄地區還有褐色和黑色,臍多為褐黑色。
主栽品種:豫豆2號、魯豆2號、魯豆4號、中豆19、豫豆8號、科豐6、冀豆4號、中黃6號、阜豆5號、徐豆8號等;青豆有外綠、大青豆等。
三、長江流域春夏大豆區
包括黃淮海夏大豆區的南沿長江各省份及西南雲貴高原,該區分兩個亞區。
1、長江流域春夏大豆亞區(III6)
包括地區:江蘇、安徽兩省長江沿岸部分,湖北全省,河南、陝西南部,浙江、江蘇、湖南的北部,四川盆地及東部丘陵。
播種面積和產量:播種面積佔全國大豆播種面積的12%左右、產量的15%左右。
無霜期:210-310天。
≥10℃活動積溫:4500-550℃。
年降水量:1000-1500mm
播種收穫期:夏作---5月下旬-6月上旬播種,9月下旬-10月上旬收穫;春作---4月上旬播種,7月中下旬收穫。
品種生育期:(夏作)120-150天;(春作)95-110天。
品種特性:大部分以有限結莢習性為主,也有無限結莢習性品種。
品種特點:籽粒以中小粒型居多。
主栽品種:中豆19、南農493-1、蘇豆1號、豫豆18、川豆2號、浙春3號等。
2、雲貴高原春夏大豆亞區(III7)
包括地區:雲南、貴州兩省絕大部分,湖南和廣西的西部,四川西南部。
播種面積和產量:佔全國大豆播種面積3%左右。
無霜期:275-350天。
年降水量:750-1500mm
播種收穫期:夏作---5月上旬播種,8月中旬-9月上旬收穫;春作---4月上中旬播種,8月下旬-9上旬收穫。
品種生育期:100-150天。
品種特性:有限結莢習性為主。
品種特點:種皮多為黃、褐、青、灰等色,臍多為褐色。
代表品種:黃皮豆、綠皮黃豆、玉林早黃豆、早茶豆、大白豆、貓兒灰等。
四、東南春夏秋大豆區 (Ⅳ8)
包括地區:浙江省南部,福建和江西兩省,臺灣省,湖南、廣東、廣西的大部。
播種面積和產量:播種面積佔全國大豆播種面積的15-16%左右、產量的4-5%左右。
無霜期:270-320天
≥10℃活動積溫:5500-7500℃。
年降水量:1000-2000mm。
播種收穫期:秋作---7月下旬-8月上旬播種,11月上旬收穫;春作---4月上旬播種,7月上中旬收穫;夏作---5月下旬-6月上旬播種,9月下旬-10月中旬收穫。
品種特性:大部分以有限結莢習性為主。
品種特點:春大豆多黃色種皮、秋大豆則多青色、黑色種皮。
代表品種:春作---晉江株仔豆、油烏豆、金珠黃、早茶豆、廣西涼水豆等;夏作---瑞金小黃豆、武鳴黑豆、廣西大青豆等;秋作---以春大豆品種為主。
五、華南四季大豆區 (Ⅴ9)
包括地區:廣東、廣西、雲南的南部邊緣和福建的南端。
播種面積和產量:播種面積佔全國大豆播種面積的2%以下。
無霜期:全年幾近無霜。
≥10℃活動積溫:7500-9000℃。
年降水量:1500-2000mm。
播種收穫期:春作---2月下旬播種,6月上中旬收穫;夏作---5月下旬-6月上旬播種,8月中下旬收穫;秋作---7月上旬播種,9月下旬收穫;冬作---12月下旬-次年1月上旬播種,次年4月下旬收穫。
品種特性:有限結莢習性為主。
品種特點:種皮以黃色、黑色為主。
代表品種:黃毛豆、雞油黃豆、花腰豆、六月黃、烏豆等。
在大豆的區劃中地理因素佔據了重要的地位,而地理因素又使大豆的以下主要的生態類型有所不同:
1、種粒大小生態類型的地理分布
(1)我國東北大豆主產區:東北東部地區的平川地帶,一般品種的百粒重在18-22克之間,東北西部乾旱鹽鹼地區種植的品種,百粒重多在13-16克之間。如果西部地區有灌溉條件或者在水分充足的河沿地塊上,也可以種植大粒的品種。
(2)我國陝晉北部黃土高原地區:此區乾旱貧瘠,是我國突出的小粒春大豆產區,百粒重在6-12克之間。
(3)我國黃淮平原地區:為我國重要夏大豆產區,此區適應小粒和中小粒品種,百粒重在10-15克之間。
(4)我國長江流域地區:大豆種粒大小變化的幅度較大,一般大面積種植的夏大豆百粒重多在12-17克之間。據統計,江蘇淮南的品種中,百粒重24克以上的佔12%;18-24克之間的佔28%;12-18克之間的佔47%;6-12克的佔3%。
(5)日本北部和朝鮮北部:由於耕作條件優良和傳統副食的需要,日本北部和朝鮮北部大豆的百粒重一般在22-35克,有些品種達42克。
(6)東南亞地區:小粒類型,特別是小黑豆類型比較適應此地區高溫、多雨、光照短的氣候特點,百粒重大都在8-14克之間。
(7)巴西:大豆主產區處於南緯20-23℃的熱帶和亞熱帶,多實行一年一熟制,春季(11-12月)播種。大豆生長季節多為高溫多雨天氣,日照時數短,因此適應的品種百粒重多在12-15克之間。
(8)美國:氣候條件、土壤肥力非常適於大豆的生長發育,大多春種秋收,一年一熟。但大都主要用來加工榨油,而且種粒小的大豆在機械收穫時破損較少,因而多年來大豆的育種目標是:抗倒伏、抗炸莢、 繁茂高產、抗病性強、機械收穫破損率低、化學品質好,因此美國所用的品種百粒重大都在12-18克之間。
2、種皮色、臍色生態類型的地理分布
一般來講,隨著生育條件有好變差,大豆的種粒變小,顏色也變深。在中國東北大豆主產區,大都是重要的經濟作物,對大豆種粒的質量要求較高,大豆種皮一般金黃光亮、臍色淡。在中國東北的西部和陝晉地區,由於生育條件惡劣,多種植小粒黑豆和小粒褐豆。在長江流域,大豆作為蔬菜用時,種皮多為青色。
3、大豆油份和蛋白質的生態地理分布
一般來講,隨著緯度的升高,大豆含油量逐漸增加,而蛋白質含量逐漸少。據分析,東北春大豆平均含油量〉南方夏大豆平均含油量〉秋大豆平均含油量。
東北大豆主產地區:油份含量19-22%,蛋白質含量37-41%。
黃淮平原大豆產區:油份含量17-18%,蛋白質含量40-42%。
長江流域大豆產區:油份含量16-17%,蛋白質含量44-45%。
當然在每個產區也有局部地區不符合上述規律的現象。
4、大豆油份脂肪酸含量與碘值的生態地理分布
大豆鼓粒時低溫利於大豆油分中亞麻酸、亞油酸的形成,不利於油酸的形成,高溫時則相反。因此據研究,在中國緯度每增加1度,大豆油分的碘值便增高1.7左右。在同一緯度地區,隨著品種的不同情況有較大的出入。隨著大豆生產和消費情況的不斷變化,大豆品種正朝著優質化方向發展,優質化包括外觀品質好和化學品質好。化學品質主要指大豆中脂肪和蛋白質的含量,因此形成了專用品種:譚老師地理工作室綜合整理高脂肪含量(>23%)品種和高蛋白質含量(>45%)品種。又因特殊的用途 ,形成了特用品種,例如不同顏色種皮的品種。
中國有地球最原始的生命面貌,數以萬計的動物、植物在這片土地上生生不息。其中,有一種植物非常特殊,它富含蛋白質,8000多年前,它第一次和中國先民相遇,就成就了中原有菽,庶民採之的景象,它雖外表樸實,卻能在輪迴中反哺大地——它就是大豆。
這是大豆的祖先——野大豆,它的莖緊緊纏繞在一起,趴在地上,或纏繞在粗壯植物的莖稈上,在大自然中,它是一種看起來很低調的植物,但是為了繁衍,它爆發出了巨大的能量。
它能用豆莢的爆裂,將一粒粒種子彈射到兩到五米之外,從而避免種子在自己身邊生長,與家族成員競爭寶貴的光線、養分和生存空間。就這樣野大豆在低調中爆發,兩米...五米...一步一個腳印地向前邁進,拓展家族的生存空間,如果將時間線拉得足夠長,野大豆能靠自己的力量行走幾百上千公裡。
但是,種群的延續,不僅僅是彈射種子這麼簡單,在殘酷的自然中生存下來,對於稚嫩的幼苗來說,自然界中一點的風雲突變都可能帶來致命的損傷,鳥類和其他動物也能輕而易舉終結他們的性命,豆莢外面的世界並不那麼美好。野大豆的種子們學會了休眠,他們並不著急嶄露頭角,而是在土壤中韜光養晦,等待最好的時機萌發,這個等待可能是一年,兩年也可能是數十年。
生存是野大豆在演化過程中最重要的考量,直到遇到了人,人類能在短時間內,帶領大豆越過山巒阻礙,佔據更多的土地,但是首先,大豆需要妥協,妥協的第一步就是停止彈射種子,譚老師地理工作室綜合豆莢從種子的發射塔變成了人類的藏寶箱,大豆種子如今安靜地呆在豆莢中,等待人類收穫,其次人類需要大豆站起來,佔據更少的平面空間,並將豆莢高高地暴露出來,方便人類的識別和收割。
如今的大豆田,仿佛摩天大樓林立的都市,它的高調,背後是人類的保護和扶持。人類幾千年的努力和等待才換來大豆從野生植物到作物的轉身,作為作物的大豆,可以被大面積地種植和收穫,人類也懂得了栽培大豆的方法,是時候帶著大豆,從中國出發,一起去闖蕩更廣闊的天下,第一個將大豆帶出國門的是唐代高僧鑑真和尚,隨後大豆在世界各地傳播、種植,並留下了很多用大豆製作的美食。
大豆還被人們稱為有良心的植物,不同於其他植物在生長時會吸收土壤中的養分,大豆卻會讓土壤變得肥沃,因為大豆可以和根瘤菌共生,在大豆的種子發芽生根後,根瘤菌從大豆的根毛進入根部,依靠大豆的根部吸取碳水化合物,水分等營養存活,與此同時,在大豆的根部形成了具有固氮能力的根瘤。
在大豆開花結果時,每個根瘤就像是一座微型氮肥廠,源源不斷地把氮肥輸送給大豆的植株,而在大豆成熟後,它的根、莖、葉和留在土壤裡的根瘤會歸還給土壤,避免了使用化肥造成的環境汙染,起到肥田的作用。
中美貿易戰之大豆
不買美國大豆 巴西或成主要取代國
大豆是中美貿易談判的重要籌碼,目前已經入中方擬對美加徵關稅清單,有較大可能被列入下一批制裁名單。
資料顯示,美國62%的大豆銷往中國。如果中國對美國大豆築起貿易壁壘,將重創美國大豆出口。
美國大豆出口情況,紅色為出口至中國
美國農產品在中國有很大的市場份額,美國每年向中國出售124億美元的大豆,一旦爆發貿易戰,有可能被巴西取代。
對此,巴西方面的確有些樂見其成。中美之間的貿易摩擦將使得作為全球最大大豆出口國的巴西從中受益:可以預見中國將減少從美國進口大豆,而更多地轉向巴西。2017年中國進口大豆的最大供應來源就是巴西,佔進口總量的一半以上,美國大豆約佔1/3。
另外,巴西大豆含有更高的蛋白質,美國大豆的平均蛋白質含量是34.1%, 巴西大豆的平均蛋白質含量則在38%以上。原因為當地在大豆成熟期間的溫度較高,所以巴西大豆比美國大豆性價比更高。
工人駕駛收割機在巴西一個農場收割大豆
由於市場預測中國可能最終削減美國大豆採購量,巴西的大豆價格目前已經出現上漲。在巴西巴拉納瓜港,大豆的報價已經比國際參考價高出1美元/蒲式耳,創下3月的最高價。
中國對巴西和美國的月度大豆進口量變化
目前來看,貿易爭端對大豆的影響更多是心理層面。每年4-8月基本是南美的大豆主宰中國的貨源,只在這一時段制裁的話,對於中國的產業鏈影響不大。
如果貿易爭端進一步升級的話,南美能夠供給中國的大豆數量大概7000多萬噸,而中國的需求量大概9700萬噸,仍存在幾千萬噸的供應缺口。缺口的滿足可能通過三種途徑滿足:
第一,國儲,數量機密,但預計可以滿足缺口;
第二,從周邊進口,如俄羅斯;
第三,尋找大豆的替代品,如肉類、植物油。
不過,中方打出的「大豆牌」還只是姿態,並沒有落實。今年阿根廷減產,總體南美受天氣影響,減產1500萬噸左右。總體來講,從南美出來的大豆在每年4-8月主要供應中國市場,巴西今年1.13億噸相比於去年有所增長,衝抵了其他國家的減少,實際的供應量還是充足的,去年也有大量庫存,達千萬噸級,可以支撐住全球的供應量。
相反,美國如果丟掉了中國市場,其他市場不能完全承接中國的市場份額。從美國整體情況來看,期末庫存不斷增加(現在1500萬噸),今年度還得上調。
2014-2017年中國從美國進口大豆數量走勢圖
如今美國農業收入與2013年相比已嚴重下降,正處在艱難復甦時期。美國農業部的數據顯示,2017年美國的農場淨收入預計連續第四年下滑至620億美元,遠低於2013年創紀錄的1240億美元。在此情況下,川普政府將矛頭對準美國大豆業最大貿易夥伴,令人「極度沮喪」。
習題連結
練習一
讀「美國和巴西大豆生長周期表」及「美國和巴西大豆產區圖」,回答1——2題。
美國和巴西大豆生長周期表
1.關於兩國大豆產區及生產條件的敘述,正確的是
A.均位於沿海地區,交通便利
B.均位於人口稠密區,勞動力充足
C.均位於平原地區,土壤肥沃
D.均位於中、低緯度,熱量較充足
2.讀美國和巴西大豆生長周期表,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A.美國大豆生長周期比巴西短
B.都在春、夏之交播種,秋季收穫
C.美國大豆開花期比巴西早
D.兩國大豆灌漿期長度一樣
解析與答案
1.D【解析】從圖中可以看出,兩國大豆主產區均非位於沿海地區,A錯誤;美國人口集中分布在東北部大西洋沿岸和五大湖周圍、西部太平洋沿岸和南部墨西哥灣沿岸地區,巴西人口主要分布在東南部沿海地區,因此可知兩國大豆產區均不是人口稠密區,B錯誤;美國大豆產區以平原為主,而巴西大豆主要位於巴西高原,C錯誤;兩國大豆分布區緯度均較低,屬中低緯度,熱量較為充足,D正確。
2.B【解析】從兩國大豆生長周期表中可以看出,兩國大豆生長周期長短差不多,因兩國分別位於南北半球,根據南北半球季節相反的規律可知,兩國均在春、夏之交播種,秋季收穫。
練習二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美國通過大量技術投入和大規模專業化生產,成為世界最大的大豆生產國和出口國。巴西自20世紀70年代開始種植大豆,在積極培育優良品種的同時,鼓勵農民組建農場聯合體,實現了大豆的規模化生產與經營。目前,巴西的大豆產量、出口量僅次於美國。中國曾是世界最大的大豆生產國和出口國,近些年大豆的質量下降(品種退化,出油率低),生產成本較高,成為世界最大的大豆進口國。據此完成3—5題。
3.巴西大豆總產量增加的潛力大於美國,主要是因為巴西
A.技術力量較雄厚
B.氣候條件較優越
C.可開墾的土地資源較豐富
D.勞動力較充足
4.在國際市場上,巴西大豆價格低於美國的主要原因是巴西
A.專業化水平較高
B.科技投入較大
C.勞動生產率較高
D.勞動力價格較低
5.中國要提高大豆質量亟需
A.加大科技投入
B.擴大種植面積
C.增加勞動力投入
D.加大化肥使用量
解析與答案
3.C【解析】巴西人口比美國少,巴西高原面積廣大,適宜大豆種植,「20世紀70年代開始種植大豆」,開發種植較晚是最大的優勢,C正確。
4.D【解析】巴西大豆的專業化水平、科技投入、勞動生產率都沒有美國高。巴西是發展中國家,勞動力價格便宜,D正確。
5.A【解析】中國大豆種植歷史悠久,「品種退化」嚴重,所以要提高大豆質量亟需加大科技投入,A正確。中國後備耕地資源少,不能擴大種植面積,增加勞動力投入,加大化肥使用量不能提高大豆質量。
練習三
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問題。
大豆屬一年生草本,喜暖,生長溫度為2 0℃-25℃,開花結英期適宜的溫度為20℃-28℃,種子發芽和開花期要求土壤含較多水分,生長周期一般為6個月左右。
大豆是巴西主要農作物之一和農業收入的重要來源,巴西南部和東南部地區是傳統的大豆主產區,以家庭農場為主,受政府鼓勵,中西部地區成為以大型農場為主的大豆新產區,2011年後成為全球第一大豆出口國。
巴西是我國最主要的大豆進口國之一,為保證我國大豆資源供給的安全,近年來,我國不斷加大在巴西大豆資源開發的投資力度。下圖示意巴西2000-2016年大豆生產發展情況。
(1)與我國東北地區相比,分析巴西有利於大豆種植的氣候條件。
(2)說出巴西大豆生產發展的特點。
(3)簡析巴西中西部大豆生產以大型農場為主的理由。
(4)請在下列兩個問題中,選擇其中一個問題作答。如果多做,則按所做的第一個問題計分。
①說明巴西大豆產業快速增長對我國大豆產業發展的啟示:
②對我國加大在巴西大豆資源開發的投資力度,提出合理的建議。
解析與答案
【解析】
(1)根據已有的區域地理知識,比較巴西和東北的氣候條件,結合材料分析巴西大豆種植的氣候條件。氣候條件主要從溫度及降水兩個角度分析。從溫度來看,巴西緯度低,位於熱帶,熱量條件較東北豐富。從降水量來看,巴西多為熱帶雨林氣候和熱帶草原氣候,降水較我國東北豐富。
(2)巴西大豆生產發展的特點主要根據題中所給的圖文材料,從種植面積、單位、總產量、經營方式、商品率等方面進行總結。從種植面積看,種植面積廣,機械化程度高;從單位面積產量看,科技水平高,單產高;總產量高。從經營方式看,經營方式多樣。從商品率看,出口量大,商品率高等
(3)結合材料分析巴西中西部大豆生產以大型農場經營為主的原因,即農業的區位分析,其中自然條件主要包括氣候、面積、社會經濟因素包括科技、市場、政策、農民積極性方面。從自然條件看,巴西緯度低,水熱條件好,發展大豆的自然條件優越;種植面積不斷擴大;從社會經濟條件看,農業科技進步快,單位面積產量高;國際市場需求旺盛;政府政策的大力支持;大豆利潤高,提高了農民種植大豆的積極性,所以大型農場不斷湧現。
(4)本題是開放性問題,讓學生從所給的兩個問題中任選一個作答。總結巴西大豆生產中值得中國大豆產業借鑑的經驗,拓展思維,對我國加大在巴西大豆資源開發的投資力度提出合理化建議,主要從了解信息、建立機制、解決問題、科技投入、加強管理、開拓市場等方面作答。
【答案】
(1)巴西緯度低,熱量條件好,光照充足,可以一年四季生產;巴西屬熱帶雨林和熱帶草原氣候,年降水量充沛,土壤含水量較高。
(2)種植面積廣,機械化程度高;科技水平高,單產高;總產量高:經營方式多樣;出口量大,商品率高等。
(3)巴西緯度低,水熱條件好,發展大豆的自然條件優越;種植面積不斷擴大;農業科技進步快,單位面積產量高;國際市場需求旺盛;政府政策的大力支持;大豆利潤高,提高了農民種植大豆的積極性。
(4)①穩定大豆的種植面積,形成規模效益,降低成本;加大技術投入,提高大豆的單位面積產量:增加農業機械設備,提升農業機械化水平;降低勞動強度,增強種植的積極性等。
②了解大豆市場、政策等信息,及時調整投資策略;加強雙邊合作,建立保障機制;協調解決國內企業投資和生產中遇到的問題;加大科技投入和產品研發,提高單產,延長大豆生產的產業鏈;完善農業投資管理和服務機制;建立國際營銷網絡,努力開拓國際市場等。
(溫馨提醒:由於微信改版,打亂了發布時間,為了保證大家可以及時看見譚老師的推送,可將「譚老師地理工作室」設為星標就可以第一時間看到譚老師的推送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