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察者網 文/張雅琦】在美國牛肉之後,中國又對美國大米敞開了大門。
不過這次涉及到中國人每天都要吃的主食,觀網的讀者也就更加關心了。
有同學覺得進口美國大米這事挺好的。
美國的地用來種農作物蠻好的,大平原多而且機械化程度也高。
我國的糧食自產自足是沒有問題的,但是問題在於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需求,這個是環境和經濟一時半會不能滿足的,所以進口糧食等農作物是可以的,但是檢驗檢疫要保證,進口量也要有計劃。
但是,有同學分外擔憂,直言美國大米不能吃。
千萬別吃美國大米,特別是糙米。
由於美國大米產區大多為原先的南方棉花種植園,這些土地在工業化大量使用農藥前就有上百年利用砒殺滅土壤害蟲的歷史,積累的砷汙染普遍嚴重超標。而水稻是所有糧食作物中砷富集能力最強的作物,水稻吸收的砷主要富集在稻殼麩皮中,所以糙米中的砷含量可能超出中國砷含量標準(美國目前還沒有食品中砷含量的聯邦標準)。
之前美國知名獨立消費者雜誌《Consumer Reports》一份研究顯示,美國人每天吃一次大米,體內含砷量將增加44%。研究調查了近700種不同的米製品,從嬰兒配方穀物(米粉)、義大利麵條和大米飲料,發現很多產品具有「令人擔憂」的無機砷水平。
研究測試發現,嬰兒若每日進食2次米糊等食品,砷的攝入量會較單獨餵母乳高50倍,鎘高150倍,鉛則高8倍。此前有研究顯示,少量砷亦會增加患癌風險,鎘則可導致神經及腎臟受損。
研究人員化驗的嬰兒食品中不乏知名品牌,包括Organix、喜寶、雀巢和Holle等。研究指出, 讓人擔憂的是,這些嬰兒食品中可能含有大量的有毒元素,如砷、鎘、鉛、鈾。這些有毒元素主要來源於原材料。
報導指出,在嬰兒食品中,這些有毒元素必須確保含量特別低。而對於以稻米為基礎的食品,高濃度的砷就是一大擔憂。早在數年前,英國食品標準局就發布官方警告稱,由於存在含有砷,嬰幼兒應該停止食用米糊。
《Consumer Reports》指出,精白米比糙米(brown rice)含砷量低,美國南部的阿肯色、路易斯安那、密蘇裡和德克薩斯種植的大米含砷量總的來說比較高。而在對比檢測的樣品中,從印度、泰國等地進口的和加州產的大米砷含量較低。
美國聯邦政府沒有食品含砷標準,但環保署對飲水有含砷標準。新澤西標準更為嚴格,允許含砷量只相當於環保署標準的一半。但據CNN報導,美國40%的大米產品含砷量超過新澤西的標準。
FDA之前也公布了200多種大米樣品和米製品的含砷量初步研究結果。該機構說,它將收集並分析1200種樣品。到樣品分析完成的時候,再決定是否需要提出新建議。
就目前來說,FDA樣品中的砷含量同《Consumer Reports》的研究結果一致。但根據現有數據和科學文獻,FDA聲稱尚沒有足夠的科學依據建議消費者改變消費大米或米製品的習慣。
但是,《Consumer Reports》建議人們每周吃大米不超過兩個四分之一杯(quarter-cup)。對於5歲以下兒童,該機構建議不要每天飲用大米飲料,嬰兒食用大米穀物每天不超過一次。
《Consumer Reports》的大米含砷報告的針對性很強。大米含砷的有關報導兩年前就出現了,所針對的是美國人吃米的兩個特點。其一是不洗米,這是因為精米經過處理,富含維生素和礦物質的外殼被去掉了,作為營養幹預的手段,幾種維生素和礦物質被人工添加回去,如果洗米的話,就被洗掉了,失去了添加的意義;二是近年來提倡吃沒有經過精加工的糙米,以攝取米殼中的膳食纖維、維生素和礦物質,而砷主要存在於殼中。
但即便是吃米,也有辦法可以避免過量攝入砷。《ConsumerReports》的建議是:一看產地,含砷高的米多來自美國南部各州,原因是這些地區有兩百多年的棉花種植濫用含砷農藥歷史,導致土壤中砷含量過高,長期重工業排放的其他金屬和有毒物質也已滲入土壤和水域中,而產自加州及進口的大米問題就沒有這麼嚴重;二是蒸米飯之前多洗幾遍,能去掉很大部分有害物質,當然同時添加的有益成分也被一桶去除了,但權衡利弊還是應多洗幾遍,維生素和礦物質可以通過其他途徑補充;三是減少糙米的攝入量,一半糙米一半精米,反正糙米的膳食纖維和各種營養成分遠不如全谷;四是儘量少買含有大米成分的食品。
而在2014年在瑞士日內瓦舉辦的年度大會上,國際食品安全法典委員會首次通過了由中國牽頭完成的大米中砷的限量標準:每千克0.2毫克。
http://www.guancha.cn/economy/2016_01_25_349106.shtml
聽起來好可怕,美國大米真的不能吃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