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子帶79歲老媽自駕非洲 撒哈拉沙漠跳廣場舞跨年

2021-01-15 中國新聞網

李亞西和母親唐家翠在撒哈拉沙漠跨年迎新。

  春節自駕 帶79歲老媽環遊世界

  在熱那亞,古老的建築群中遊走;在羅馬海岸線,對著夕陽說再見;

  在愛琴海,聽本地歌手彈琴;在巴基斯坦,警察全程護駕:

  從歐洲到亞洲,130天跨越25國,行駛3.2萬公裡……

  70後男人李亞西熱愛旅行,通過徒步、自駕環遊世界,25年間幾乎走遍中國,自駕遊歷全球數百座城市。

  不過,這個春節與眾不同,李亞西帶著79歲母親,自駕非洲摩洛哥,在撒哈拉沙漠跨年迎新。

  今日,他們將啟程回國,為這次幸福之旅畫上完美句號。

  不甘示弱

  不輸比利時女性 中國老太登遍國內名山

  生於上世紀30年代的唐家翠,大半輩子都在重慶奉節深山中刨耕土地,直到雙手厚厚的老繭換得兒女成才,她才跟隨子女走出大山。

  偏巧,兒子李亞西是個「跳戰」的孩子,他把熱愛變成事業,總是不定期帶著母親出發,暢遊完國內名山,順便帶上老媽出國開開眼界。

  「老媽已經79歲了,跟著兒子去非洲自駕,能行嗎?」聽聞李亞西的計劃,旁人免不了好奇,是怎樣一對母子,能如此瘋狂?

  故事早在多年前埋下伏筆,因為職業原因,李亞西比國內大部分人更早接觸到新興的旅遊項目,主角多是外國人,或徒步去無人之境、奇險之地找美景,或開著各式各樣的車輛遨遊世界。

  有一年,李亞西與人組隊徒步長江三峽,業內人士把這段路叫做中國十大經典徒步線路之一。沿著滾滾長江延伸的山脈,道路就在山腰,一側是懸崖峭壁,一側是萬丈江水。說是道路,其實有的地方不過是能容人側身通過的棧道。

  和李亞西一起「冒險」的人裡,有一個60多歲的比利時女性,這讓唐家翠大為震驚,「60多歲了也能做這些?」從驚訝到鼓舞,再到不甘示弱,唐家翠的心理變化被李亞西看在眼裡,「我是農村人,從小也鍛鍊著,腿腳也好。」

  李亞西萌生想法,開始帶著唐家翠嘗試旅行,從爬山開始,「峨眉山、泰山、華山、黃山……」一口氣說不完,國內叫得響的大山基本爬了個遍。

  最近,李亞西旅行的方式有所變化,他把重心放在自駕上,唐家翠也跟著兒子不斷嘗鮮。

  第一次試水,是從天津自駕回成都,母親和妻兒一起參與。「我在天津取車,給家人買了機票,讓他們飛到天津與我碰面,再一起自駕。」有家人在時,旅途安排舒適,「去著名的景點,體驗當地特色美食、住酒店。」李亞西的觀點明確,「帶家人就是旅行的,不會讓他們感到無聊和辛苦。」

  所以,2013年決定帶唐家翠去美國自駕時,她一點也不擔心,「雖然當時已經70多歲了,但他安排得好,我也不累。」

  在美國,李亞西開車帶母親遊遍著名城市和景點,「這些地方旅遊條件成熟,更適合母親。」

  此後幾年,李亞西總會在合適的時候邀請母親參與自己的自駕計劃,有時在俄羅斯,有時在歐洲。

  2017年底,母子倆的國外自駕目的地鎖定非洲摩洛哥。

  猶如帶孩子出門的家長,出發前,李亞西煞有介事檢查起母親的皮箱,這一看他樂了。「搜出一疊人民幣,好幾千。」母親很認真的回答說帶去非洲用,這是屬於她的安全感。

  人在囧途

  自駕摩洛哥 母親吐槽住宿差別太大

  2017年12月23日,李亞西和母親從成都出發,由雙流國際機場經卡達多哈轉機,抵達卡薩布蘭卡,整個飛行時間接近20個小時。

  能夠坦然應付如此的長途航班,是李亞西敢帶母親出門的基本要求之一。「此外,不暈車,能吃能睡精神好,腿腳還算硬朗,這些是我對老人出行的基本要求,好在老媽每一條都適合。」

  在當地,李亞西租了車,開啟了與母親的自駕旅程。從卡薩布蘭卡出發,遊覽摩洛哥,途經地中海。透過車窗望出去,仿佛觸手可及的茫茫深藍,已然讓79歲的唐家翠為之沉醉,她不住地念叨著這句話,「我竟然到地中海來了!」從兒子李亞西口裡,唐家翠早已聽聞這個熟悉的地名,沒想到自己有一天真能親眼看到,她有些不敢相信,站在海邊留影時,她比任何時候都笑得開懷。

  保留隨時調整行程的可能性,是李亞西認為帶老人出遊所需要的,因而一向計劃縝密的他,並沒有為這次旅行預訂沿途酒店。離開卡薩布蘭卡第一天的傍晚,因為路遇暴雨,李亞西選擇提前駐停,帶母親住在了大西洋邊的一個小城裡,「走小路,冒雨前行,能見度不超過20米。」

  當然,長途旅行,難免會產生疲憊感,從而影響情緒。

  2017年12月30日,李亞西和母親途經摩洛哥的第一座皇城菲斯,「從菲斯出來,天氣很好,所以在路上停留的時間也多了些。」李亞西記得,直到下午5點,還沒有預訂當晚的房間。

  按照計劃,離這一晚的目的地還有大約80公裡,「在當地,5點左右就天黑了,如果只有我一個人,肯定會繼續前行,但帶著老媽不會冒險摸黑。」

  此時,恰逢經過一個小鎮,李亞西決定住下。他帶母親找到了當地僅有的家庭旅店,「現在看來,也就相當於一個鄉村農家樂吧。」房間約30平米,擺著兩張床,床腳堆著雜物,合著十幾床毯子,沒有棉絮。

  到了晚上越來越冷,硬邦邦的毯子顯然無法保障舒適的睡眠。「睡個覺咋一會兒天上,一會兒地下。」母親唐家翠竟吐槽起來,「批評」此處的簡陋條件。在路上久了,李亞西倒是早已習慣簡陋,卻忘了普及母親的認識。

  對比這個臨時入住的農家樂,難怪母親要抱怨了,「之前不是住五星級酒店,就是當地的特色民宿,住宿條件差別實在太大了。」李亞西說,「其實老媽是農村人,再苦再差的環境都經歷過,當時她挑剔的不是環境,而是覺得花錢不值,心疼的是錢。」

  唐家翠有著典型的重慶人特質,脾氣來得快去得快,到第二天早上醒來,已經徹底忘了前夜的抱怨,樂呵呵跟著房東合影,愉快道別。

  辭舊迎新

  撒哈拉沙漠跨年79歲母親跳起「廣場舞

  2017年12月31日,李亞西母子倆如期抵達撒哈拉沙漠。在這裡,兩人與2017年說「再見」,向2018年說「你好」,完成別具一格的跨年。

  「以前每年的元旦前夜,只要在成都,也會跟家人朋友們一起迎接新年,」李亞西說,這樣的日子持續了很多年,直到2012年,「那年我們一家人來到臺北,在臺北的101大廈跨年。才知道原來跨年沒有必要一直呆在自己的城市裡,可以嘗試換一個地方,在不同的國家、不同的城市,與不同的人一起去辭舊迎新。」

  之後的5年,李亞西從未放棄到不同國家嘗試新的跨年方式。

  2018年,他帶著母親出現在撒哈拉沙漠。「20年前我曾經到過這裡,但這次覺得撒哈拉更漂亮了。」李亞西覺得,因為他做了自己想做的旅行,母親的通行讓自駕摩洛哥意義不同。

  打開摺疊桌椅,拿出茶具,李亞西泡上一壺熱茶,和母親徜徉沙漠美景,心滿意足品下幸福的味道。

  當晚,母子倆入住沙漠邊的酒店,一起參加酒店組織的跨年活動。在篝火、少數民族的樂隊、酒飲、村民歡笑聲中,起初安靜坐著的唐家翠,後來也被感染,跟著大家一起跳起來,廣場舞發揮得淋漓盡致。

  「感謝老媽,總有一些日子值得我們共同擁有,總有那麼一天就是美好記憶。」李亞西寫下的話,也是唐家翠想對兒子說的。

  他的紀錄

  2016年9月28日,李亞西獨自從成都上路,開車去歐洲。從滿洲裡口岸出境到俄羅斯,再往立陶宛、波蘭、奧地利、德國之後,停留在法國。

  2017年2月,他再從法國出發,經義大利、匈牙利、土耳其、伊朗、巴基斯坦等國返回亞洲。

  3.2萬公裡,是李亞西的越野車在出發前清零後,重新顯示的裡程。

  華西都市報-封面新聞記者李媛莉 圖由受訪者供圖

相關焦點

  • 老太跳廣場舞遭人一槍「爆頭」(圖)
    老太跳廣場舞遭人一槍「爆頭」 數顆子彈同時擊中太陽穴大媽被「爆頭」  69歲的老太太在跳廣場舞時遭人一槍「爆頭」,不慎突然倒地。據她自述,當時感覺頭部被擊中,正好在太陽穴的位置。「數量不只一顆,還有好幾顆。」最終,老太被送到醫院時,頭部紅腫,已經受傷。
  • 為什麼非洲的撒哈拉沙漠,不是世界上最大的荒漠?
    地球表面的陸地自然帶可以分為森林、草原和荒漠三大類,一般來說水分是影響這三類自然帶差異的重要因素。森林自然帶多分布在溼潤地區,草原自然帶多分布在半溼潤和半乾旱地區,荒漠自然帶多分布在乾旱地區。
  • 非洲「撒哈拉沙漠」和我國「塔克拉瑪幹沙漠」的形成原因相同嗎?
    在陸地自然帶的分類中,主要包括森林自然帶、草原自然帶和荒漠自然帶三大類,產生三大類自然帶差異的主要原因是「水分」的多少,在溼潤、半溼潤地區多分布森林自然帶,在半乾旱、半溼潤地區多分布草原自然帶,在乾旱地區多分布荒漠自然帶。
  • 長治這個跳廣場舞的「網紅」小男孩,你有在廣場見過他嗎?
    跳廣場舞的小朋友網友紛紛評論說這胖墩墩的小傢伙跳起舞來全身都是戲隔著屏幕都是滿滿的感染力王瑞傑這個小朋友叫王瑞傑是主席臺廣場舞團隊中的小編了解到,由於爸媽長期在外打工,王瑞傑從小由奶奶帶大。一個偶然的機會,王瑞傑看到了廣場主席臺前正在跳舞的舞隊,時尚的歌曲,動感的節拍,讓站在一旁的小瑞傑躍躍欲試。
  • 非洲撒哈拉沙漠地區,是不是世界上「土地荒漠化」最嚴重的地區?
    地球表面由於氣候、地形等自然條件的差異,分布著不同的陸地自然帶,從分類上來看,陸地自然帶可以分為森林自然帶、草原自然帶和荒漠自然帶三類。森林自然帶多分布在溼潤和半溼潤地區、草原自然帶多分布在半溼潤和半乾旱地區、荒漠自然帶多分布在乾旱地區。
  • 在空中瞭望撒哈拉沙漠
    記憶中的撒哈拉沙漠,從空中觀察,風沙連片、綿延不絕,沒有城市,只有幾個稀少的、肉眼幾乎看不見的村莊或居民點,如此荒涼的不毛之地,居然還掩蓋著三毛與荷西的故事,實在令人驚嘆! 撒哈拉作為地球最大的沙漠著稱,面積約佔整個非洲的四分之一,總面積有900多萬平方公裡,幾乎與美國差不多大。
  • 世界上第二大沙漠,世界上最炎熱沙漠,非洲撒哈拉沙漠
    撒哈拉沙漠、阿爾及利亞說到沙漠,我們往往會聯想到烈日下那一望無際的沙漠。這並不完全正確:世界上最大的沙漠是一個被雪覆蓋的非常寒冷的地方。我們說的是覆蓋1400萬平方公裡的南極沙漠。世界上第二大沙漠是非洲的撒哈拉沙漠,它是世界上最炎熱的沙漠。它佔地900萬平方公裡,佔非洲領土總面積的30%,被許多國家瓜分。這是一種驚人的美:這個地區乍一看似乎單調乏味,但實際上風景如畫,一點也不沉悶。
  • 老漢跳廣場舞 與50多人發生性關係染愛滋
    老漢跳廣場舞 與50多人發生性關係染愛滋時間:2016-11-30 21:00   來源:搜狐新聞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精蟲上腦的下場!老漢跳廣場舞 與50多人發生性關係染愛滋 明天是世界愛滋病日,今天,記者從北京愛心傳遞老人關愛中心獲悉,近年來,愛滋病感染中,老年人感染愛滋病呈上升趨勢,且愛滋病發病率是青年人發病率的三倍。據首都經貿大學教授、北京愛心傳遞老人關   原標題:精蟲上腦的下場!
  • 為什麼非洲撒哈拉沙漠以南地區,經常會發生乾旱災害?
    乾旱期的非洲大草原我們通常所說的「乾旱」,一般是指「旱災」,屬於自然災害的一種,乾旱的發生與自然地理環境有很大的聯繫,一般來說溼潤和半溼潤地區乾旱發生的概率較低,而乾旱和半乾旱地區乾旱發生的概率較高。不過,從自然災害對人類社會的損失來說,反而是溼潤、半溼潤地區的乾旱所造成的的損失更大。
  • 世界上最大的沙漠撒哈拉沙漠,給人一種神秘的感覺!
    在非洲北部,西起大西洋東岸,東至紅海之濱,橫亙著一片浩瀚的沙漠,這就是世界上最大的沙漠撒哈拉沙漠。「撒哈拉」一詞,阿拉伯語的原意是象徵廣闊的不毛之地,後來轉意為大荒漠。撒哈拉沙漠是世界上最有個性的地方。自古以來,撒哈拉這個孤寂的大沙漠便拒絕人們生存於其中。
  • 非洲北部的撒哈拉沙漠和我國南疆的塔克拉瑪幹沙漠,成因相同嗎?
    沙漠是指地面完全被沙子所覆蓋,植物非常稀少,降水稀少,氣候乾旱的荒漠地區,是荒漠自然帶的一類。沙漠在全球分布廣泛,其中非洲北部的撒哈拉沙漠是世界上最大的沙漠,總面積超過900萬平方千米,除此之外在亞洲的阿拉伯半島、中亞地區、我國的新疆、巴基斯坦等地都廣泛的分布有沙漠。
  • 撒哈拉沙漠歐洲人質案始末
    ,14名被阿爾及利亞「薩拉夫宣教與戰鬥組織」綁架的歐洲探險旅遊者,輾轉千餘公裡,終於8月18日在馬裡北部邊境地區重獲自由,他們中的9人來自德國,4人來自瑞士,1人來自荷蘭,最大的64歲,最小的19歲。  在沙漠中「蒸發」  撒哈拉沙漠綿延800萬平方公裡,是世界上最大的沙漠,覆蓋阿爾及利亞、埃及、蘇丹、利比亞、突尼西亞、馬裡等國。撒哈拉沙漠對喜歡探險的歐洲人有著巨大的吸引力,每年有大量歐洲探險者進入。撒哈拉也是著名的巴黎—達喀爾汽車拉力賽中最精彩的賽段。
  • 非洲地區是否有冬天,哪些非洲國家會下雪,撒哈拉沙漠會下雪嗎?
    非洲真正熱的地方也就是撒哈拉沙漠的周邊地區,其他大部分非洲地區溫度還是比較適宜的。從地理結構上看非洲是一個高原大陸,它很多地方的海拔都超過了1500米以上,海拔越高,氣溫自然也就越低,海拔每上升100米,氣溫就要下降0.6攝氏度。
  • 非洲夫婦徒步穿越撒哈拉沙漠前往歐洲!如今,兒子成為西班牙國腳
    為了讓將來自己的孩子不再過這樣的難民生活,這對年輕的夫婦選擇一路向北前往歐洲,而擋在他們面前的第一個巨大障礙是世界上面積最大的沙漠:撒哈拉沙漠。 為了讓將來自己的孩子過上更好的生活,這對年輕的夫婦選擇了冒險,徒步穿越撒哈拉沙漠,由南向北,目的地是西班牙在北非的飛地:梅利利亞。
  • 屬於熱帶沙漠氣候,終年高溫乾燥的撒哈拉沙漠為什麼也會下雪?
    一般來說,我們可以把陸地自然帶分為三大類,分別是森林自然帶、草原自然帶和荒漠自然帶,主要是隨著水分條件的不斷降低,自然帶不斷更替,荒漠自然帶分布區是世界上氣候最為乾旱的地區。撒哈拉沙漠居然也會下雪荒漠自然帶是指乾旱地區的地貌組合,包括巖漠、礫漠、沙漠和泥漠,其中沙漠是最為我們熟悉的荒漠自然帶。
  • 撒哈拉沙漠下雪了?怕是個假的撒哈拉
    說到世界上最不可能下雪的地方,大概就是撒哈拉沙漠了,作為世界上最大的沙質荒漠,也是全球最熱的沙漠,撒哈拉居然下雪了,真是不可思議。雖然下雪對於很多人來說早已經見怪不怪了,但是對於住在沙漠附近的人來說簡直就是奇蹟。
  • 未解之謎:撒哈拉沙漠壁畫之謎
    1850年,德國探險家巴爾斯來到撒哈拉沙漠進行考察,無意中發現巖壁中刻有鴕鳥、水牛及各式各樣的人物像。1933年,法國騎兵隊來到撒哈拉沙漠,偶然在沙漠中部塔西利臺、恩阿哲爾高原上發現了長達數千米的壁畫群,全繪在受水侵蝕而形成的巖陰上,五顏六色,色彩雅致、調和,刻畫出了遠古人們生活的情景。
  • 世界地理小區域——撒哈拉沙漠
    撒哈拉沙漠是古地中海的一部分,為近代重要的內陸食鹽產地,鹽農在靠近地面的含水層挖出窪地,將滲出的地下鹽水經過蒸髮結晶後製成鹽塊。非洲的「食鹽之路」是指每年9月鹽商隊用駱駝帶著當地物產從地中海沿岸出發,到產鹽區換取鹽塊,運往缺鹽的幾內亞灣沿岸,換取當地特產珍品,再販賣到西亞、歐洲。下圖為「食鹽之路」示意圖。
  • 隔著大西洋,撒哈拉沙漠是如何滋養亞馬遜雨林的?
    隔著浩瀚的大西洋,我們很難將撒哈拉沙漠和亞馬遜雨林聯繫起來。距離千萬米,撒哈拉每年都在無聲地滋養著南美洲的熱帶雨林,這究竟是怎麼一回事呢?非洲和南美洲大陸在很早很早以前,非洲大陸是和南美洲大陸連接在一起的。直到大約2億年前,大西洋開始擴張。南美洲和非洲中間的低洼處開始形成了海洋。
  • 科學揭秘:撒哈拉沙漠是怎麼形成的?
    【每日科技網】   眾所周知,撒哈拉沙漠在今天是個廣袤無垠、極為乾旱的平原,終年高溫乾燥、降水極少。然而,幾千年前的撒哈拉卻是點綴著湖泊的青蔥原野。  一位考古學家認為,撒哈拉沙漠的形成是由於人類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