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
「巧婦難為無鍋之炊」,
鍋是每家必備廚具,
但你知道嗎?
如果鍋沒選好,會有致癌風險。
今天小編就給大家科普一下
幾種常用鍋,
快看看你家的鍋買對了嗎!
1.不粘鍋:忌幹燒
現在,很多人使用不粘鍋炒菜,既不煳鍋還好清洗。但是,隨著不粘鍋的普及,有關鍋面塗層的安全性問題爭議不斷。
那麼,不粘鍋塗層到底有沒有害呢?
為了一探究竟,央視某檔節目特別做實驗驗證了一下,大家快來看結果:
不粘鍋的塗層俗稱特氟龍,主要是聚四氟乙烯材料,屬於化學惰性材料,誤食少量塗層不影響身體健康,會被完整排洩。
這種塗層材料潤滑性好,摩擦係數低,因此用在不粘鍋等廚具上。
但是,不粘塗層的變性溫度是260℃,350℃是分解溫度,350℃以上聚四氟乙烯開始分解,會得到人們擔心的氟光氣,它會導致肺氣腫。
因此,在使用不粘鍋時,注意不幹燒,保持正常烹飪就不必擔心有毒物質分解,可以放心使用。
2.鐵鍋:宜炒菜少煮湯
鐵鍋是目前最安全的鍋。
使用技巧:
1.新鍋用肥肉擦
新鐵鍋用熱水衝洗一遍放於灶上,開小火烘乾水分。之後用筷子夾住肥肉擦拭鍋內,肥肉會越變越小,鍋內會留下黑油。
將黑油倒掉,重新夾一塊肥肉擦,重複3至4次,至肥肉不再變黑即可。
2.少用鐵鍋煮湯
儘量不要用鐵鍋煮湯,以免鐵鍋表面保護其不生鏽的食油層消失。
3.防鏽抹點食用油
一般將鐵鍋內的水擦淨後,可以抹一點食用油防止生鏽,儘量不要讓其他食物在鍋內過夜。
注意事項
央視2套的《是真的嗎?》節目就「鐵鍋真的補鐵嗎?」這個問題展開過調查。一個鐵鍋、一個鋁合金鍋,同樣油量、時間、熱度炒了兩份西紅柿。送到權威檢驗機構檢查的結果是——鐵鍋中鐵含量是鋁鍋15倍!
含量這麼高一定能補鐵吧?錯啦!有鐵就肯定能吸收嗎?如果你身體不缺鐵,對鐵的吸收力也不會高;另外,最重要的是——鐵鍋釋放出的是三價鐵離子,而咱們人體最容易吸收的是二價鐵離子!就是說鐵鍋大哥無私釋放出的鐵咱們是吸收不了的。
3.不鏽鋼鍋:宜煮粥忌酸鹼
合格的304鋼材質是很好的廚具材料,但不宜長期接觸酸、鹼類物質;不合格的鋼材則對人體有危害。
使用技巧:
1.少接觸酸、鹼、鹽
長期接觸酸、鹼類物質,也會起化學反應。
2.用海綿清洗,不用鋼刷
最好使用海綿刷洗,鋼刷猛刷鍋會破壞鋼材表面的含鎳薄膜,導致金屬滲出。
3.洗完後擦乾
注意事項
不鏽鋼鍋具清潔完畢後,切記一定要用幹抹布把鍋具內外都擦乾,避免腐蝕。
不鏽鋼鍋美觀耐用,但不合格的不鏽鋼鍋會「鉻」超標,長期攝入容易致癌!
所以買不鏽鋼鍋一定要買正規廠家出品的,還要看準產品編號,如「18-8」(304鋼)和「18-0」(430鋼)等,「-」前邊的數字表示含鉻量,「-」後邊的為含鎳量。一般來說,現在市面上常見的304鋼材質是比較好的。
不鏽鋼鍋導熱、存熱都不如鐵鍋,而且它也害怕酸、鹼類的東西,所以炒菜、熬中藥啥的就別用不鏽鋼鍋了,它更適合煮粥。
4.砂鍋:宜煲湯忌酸食
砂鍋煲湯會用慢火均衡地把肉等食材中的一些游離胺基酸、核苷酸、低聚肽等鮮味和甜味的呈味物質充分釋放到湯裡,味道更好,營養物質溶出也更多。
5.電壓力鍋:小心使用
電壓力鍋其實類似於傳統的高壓鍋,雖然節省烹飪時間,但操作不當易爆炸。
使用技巧:
1.變形需淘汰
壓力鍋的底部都是平的或略向內凹陷,如發現鍋底向外鼓起,說明該淘汰了。
另外,鍋內的墊圈發黃也應該馬上更換。
2.食物別裝滿
壓力鍋裡的食物不要裝得太滿。
3.使用要小心
離火後,要等鍋充分冷卻後再取下限壓閥、開蓋,如發現氣孔或限壓閥有堵塞要馬上清理。
6.鋁鍋:不建議使用
根據一項2012年的食品安全風險評估顯示,我國約有32.5%的居民膳食鋁攝入量超過安全標準,也就是說全國有超過4億人鋁超標。
用鋁鍋做飯,是否會吃進鋁呢?
實際上,正常情況下鋁是不容易和酸或鹼發生反應的,因為存放於空氣中的鋁單質會發生氧化,形成緻密的氧化膜。
但在現實中,儘管有氧化膜的存在,鋁鍋也並不是「百毒不侵」的,根據一項對北京市544名常駐人口的調查發現,鋁製炊具與心血管疾病發生存在一定相關性。
簡單來說,使用鋁鍋烹煮含酸、鹼度較高或者含有鹽類的食物會溶出更多的鋁,而烹煮米飯、麵條等澱粉類主食時鋁的溶出量很低。
肉類、牛奶、豆類等高蛋白含量的食物也不宜使用鋁鍋烹煮,原因是動物蛋白和植物蛋白都比較容易與鋁結合,更容易被吃下,其中以氫氧化鋁形式存在的鋁可能對健康造成較大的損害。
除了食物的種類,一些不良使用習慣會增加鋁的溶出量,最主要的是烹煮時間和存放時間。實驗表明,烹煮時間和存放時間與鋁溶出量存在比較大的相關性。
注意事項
鋁會和強酸強鹼發生化學反應,生成對人體有害的物質。炒菜時難免要加入油鹽醬醋等調料,再加上高溫、鐵鏟與鋁鍋碰撞等條件,都可能使」鋁」成分在一定程度上被釋放出來,影響健康!
所以,一般可以用鋁鍋煮飯和燒水,但儘量不要用鋁鍋炒菜或醃泡菜!
原來用鍋還有這麼多講究
你以前是不是都忽視了?
以後別再用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