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做科普具體落實到課程教學環節中時需要廣泛徵求相關領域機構、專家和工作人員的意見,以求效果最優化。
為貫徹十九大精神和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要把科學普及放在與科技創新同等重要的位置」的重要講話精神,近日,中國科學院印發了《關於在我院研究生教育中實施科普活動學分制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這是全國第一份關於在研究生中實施科普活動學分制的示範性文件。文件出臺後,中國科學院超6萬名研究生將新增科普實踐課程並計入學分。
《通知》中規定,此次科普實踐課的類別為人文類公共選修課,並實行首席教師負責制。在課程教師的指導下,研究生可以自主設計並組織開展各種形式的科普活動。科普實踐課程包括科學教育、科普創作和科普活動、志願服務三類,並規定了具體的課時和學分數。
「現在國家意識到科普工作的重要性,毫無疑問是一件好事。」中國科學院大學人文學院教授李大光對《中國科學報》記者表示。
科普培訓要注意方式方法
據李大光介紹,從國外的經驗來看,科普培訓有多種多樣的方式。「美國對大學生、研究生進行科普培訓項目已經有大概30年歷史了。培訓項目大多與科學史、科學哲學、科學倫理學、傳播學、社會學等課程放在一起。現在美國至少有100項以上的科普培訓項目,主要在大學和研究機構進行。課程形式有在一門課程中安排幾次關於科普的講授,也有計入學分的專門課程。」
此外,美國和英國還在科學家當中進行科普培訓項目。「美國由科學促進會組織,時間從半天到一個星期不等。培養的對象是科學家,而講授者是媒體人,包括電視臺科學節目的製片人、報社科學報導方面的記者和編輯。每年報名人數非常多,一年中會有十幾個諾貝爾獎獲得者報名參加培訓。」李大光提示,英美國家的科普培訓項目形式多樣,受眾從學校的學生到博物館工作人員再到科學家,可以說非常廣泛。
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助理研究員杜新豪在接受《中國科學報》記者採訪時認為,引導、鼓勵在校研究生關注科普事業的出發點是非常好的,但要從效果的角度多注意方式方法。
學分制如何落實
李大光強調,研究生做科普具體落實到課程教學環節中時需要廣泛徵求相關領域機構、專家和工作人員的意見,以求效果最優化。
《通知》提出,科普實踐課程包括科學教育、科普創作和科普活動、志願服務三類。其中,開發和實施科學教育類課程主要針對中小學生開發課程開展教學。參與者在首席教師的指導下,每3至5名學生組成一個團隊,除完成中小學科學教育類課程的開發以外,還要完成20個課時的中小學教學任務。
開展科普創作,組織科普活動則要求參與者利用40個課時左右的時間,撰寫原創性科普文章,開發科普視頻,組織系列講座。選課研究生需要完成4篇能夠達到發表水平的原創科普文章,或製作2部3~5分鐘的科普微視頻,組織5次科普公開講座等。
而參與志願者服務則更加強調社會實踐的參與,包括科技創新年度巡展、全國科普日等活動在內,選課研究生需作為志願者積極參與國家和中科院組織的科普活動,並且服務時長不低於40個小時。
針對此種課程要求,杜新豪表示,科普確實需要一定的訓練,如果出臺一系列鼓勵、獎勵、支持政策的話可能對實現課程落地更為有利。「如果不考慮學生的興趣,要求所有學生完成學分的話,不排除有學生為了應付而糊弄,實際的效果可能會大打折扣。」
「在大規模實行科普活動學分制之前,可以由學校裡從事科普教學的老師進行調研,最好是先從試驗班開始,試驗1~2年的時間,然後正式開始實施。」李大光建議,由於研究生的科研任務本身比較重,為了避免他們應付差事從而影響科普教學的質量和效果,最好能夠制定合適的、容易實現的教學方案和目標。「比如以大課的形式進行講授,計入學分,每個選修的學生需要提交作業。如果能在作業中挑出一部分優秀的,可以推薦在公開媒體發表。實踐活動可以由專業老師帶隊參加一些科普項目的評估和設計。這可以由團隊操作,完成之後給予評價。」
科普隊伍建設是根本
科普隊伍的後備人才究竟是未來的科學家還是科普專業從業人員?對此,杜新豪表示,科學家在科普領域更受歡迎。
李大光也認為,「目前科學家做科普的可能並不多,但真正願意做的人會做得特別好。」李大光說,國外的經驗表明,在科學家發自興趣願意從事科普時對他們進行培訓的效果更好。「英國皇家學會和美國科促會都是在科研人員成為比較成熟的科學家同時又有科普的興趣時對他們進行培訓,培訓者不是學校老師,而是媒體。後者知道怎樣的表達方式才能讓公眾聽得懂。所以說,科學家做科普有兩個必要條件,一是科學家的興趣,二是給予他們實用的培訓。」
對於科普專業的學生而言,李大光認為,學校科普專業的教學不符合科普機構的需要並不是最根本的問題,根本問題在於這些專業的學生畢業後不好找工作。「據我所知,科普專業的研究生只有五分之一,甚至更少,在畢業後從事與科普相關的工作。市場需求少對教育的影響更大,學生如果在一入學就知道這個專業將來不好找到對口的工作,對他們學習的積極性也有影響。」李大光強調。
李大光呼籲,科普機構需要轉變用人機制。「很多專門從事科普的機構認為只有理科博士才能從事科普工作,而實際上,科普也是專業性很強的領域,需要懂得社會學等專門領域的知識,可以說需要的是複合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