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南極,一個孤獨的列寧

2020-08-28 蘇俄轉播

​1958年12月14日,為響應國際地球物理年,由葉夫根尼·託爾斯季科夫帶領,18人組成了第三次蘇聯南極遠徵隊,來到了地球上最寒冷,也最荒涼的地方——南極難抵極(South Pole of Inaccessibllity)。


考察隊駕駛著雪地車輛,不遠萬裡帶來了一個已經完成的21平米的小屋。他們在此安營紮寨,甚至清理出了一條足夠讓飛機降落的跑道。

當然,按照當時的慣例,他們還攜帶了一個塑料做的列寧半身像,並固定在了科研站的頂上,和飄揚的蘇聯紅旗一併而立。

列寧的頭衝向北方,那正是莫斯科的方向。

這個新建立的蘇聯科考站,攜帶了足夠支撐6個月的口糧和燃料。但12天後,科考站就被遺棄了,科學家們集體撤離了這裡。

原因其實非常明顯,這裡零下58度的氣溫,3800米的海拔,讓人類生存成為幾乎不可能完成的事情。

難抵極(Pole of Inaccessibility,縮寫:PIA/POI)標誌著在地理學上由於其地理特徵而最難以到達的位置,其通常是指離海岸線最遠的點,也意味著最大程度的大陸性或海洋性。難抵極並不表示其在實際物理意義上難以抵達,而只是表示一個地理學上的概念而已,但是大多數的探險家由於其定義而對其產生興趣。


比如,歐亞大陸難抵極(EPIA)是所有陸上難抵極距離海洋最遙遠的點,位於中國西北方,距離最近的海洋約2645千米,位在中國新疆古爾班通古特沙漠,烏魯木齊北方約320公裡處。

太平洋難抵極,又稱尼莫點,為距離陸地最遙遠的點,位於南太平洋。


難抵極的概念也在知名的文學作品裡出現過。


比如太平洋難抵極較知名的名稱為「尼莫點(Point Nemo)」,以儒勒·凡爾納《海底兩萬裡》中的角色尼莫船長命名,而「尼莫」這一詞彙在拉丁語意指「無人」。尼莫點在洛夫克拉夫特的短篇小說《克蘇魯的呼喚》中被作者描述為虛構城市拉萊耶的所在地。

此地亦是「太空船的墳墓」,上百臺退役的太空船、太空站、及人造衛星在重新進入大氣層後沉於此地,以減少墜落在任何人類居住地的風險。


從人類1911年登上南極大陸,到蘇聯人在1958年來到南極難抵極,經歷了整整47年。這期間,沙俄被推翻,蘇聯被建立,兩次世界大戰爆發,人類發明並使用了原子彈,無數科學技術爆炸式躍進。1957年,第一個人造地球衛星也升空了。

於是在1958年,去往地球上最嚴酷的地方,樹立起蘇聯人徵服世界的雄心壯志,便成了一項必不可少的偉大任務。

1964年,蘇聯考察隊來到了東方站,同年晚些時候,美國人也來到南極,並在這裡呆了一個月。在此期間,(根據網上的一些流傳記載)美國人還神不知鬼不覺地挪動了列寧半身像的朝向——之前是衝著莫斯科,現在是衝著華盛頓了。

冷戰時期這事兒也好解決,那就勞駕蘇聯人再跑一趟唄。


於是,1967年,蘇聯人來到南極PIA,把列寧像重新調整回了朝莫斯科的方向。

這是蘇聯人,也是人類最後一次來到這個PIA科考站。它從之前的幾乎廢棄,變成了徹底廢棄。整整40年,沒有任何人回到過這裡,大家似乎對這種惡作劇式的爭強好勝沒有什麼興趣了。


世界發生了劇變,蘇聯解體,冷戰結束,全球跨入21世紀,信息技術時代爆炸,所有人都忙著迎接網際網路的到來。


對於曾經蘇聯地區的人們來說,他們還在忙著另一件事情——拆除列寧雕像。但南極的那個列寧像,是不會有人特意跑去拆除它的,能將它拆掉的,也只有大自然了。


2007年,將近半個世紀後,來自挪威-美國的聯合科考隊抵達了南極PIA,他們驚奇地發現,列寧雕像竟然還在,奇蹟般地沒有被大自然所毀掉。

只是有一些變黃了,但整體部分都還是保存完好,而科考站,則被掩蓋在了大雪和冰層之下。

2011年,是截至目前,人類最後一次到達南極PIA,列寧像仍然完好地保存在那裡。作為人類留在南極PIA的唯一痕跡,它有著不同尋常的美感與象徵意義。

如果是在一個遍布人類足跡的地方,比如城市大街,或者禮堂的入口處,列寧像作為政治宣傳的化身,作為權力威懾的化身,給人帶來的感覺是截然不同的。


而在荒涼的野外,像南極PIA一樣的其他地方,比如吉爾吉斯5000米海拔的高山之上,比如海底,比如斯瓦爾巴德島,列寧像,或者說人類政治領袖的塑像,變成了一種不滅的來自歷史深處的回聲。

它訴說著我們曾經試圖改變世界的決心,以及被最終於自然界握手言和的寧靜。

自然從未改變,改變的是人類自身。

曾經有一股巨大的力量,將列寧像從蘇聯的某個工廠裡,千辛萬苦地搬到南極PIA。然後搬運雕像的人,和促成這個行為的力量,這個雕像面朝的國家,都已經灰飛煙滅。

當想到「終究敵不過時間」這句話時,悲傷與美感不得不說,是會油然而生的。

一個假的人像,在嚴酷的南極存在了將近一個甲子。在人類不能存活的地方,人類信念的化身,卻可以存在。

這種行為,也似乎是人類文明總在做的事情。不管國家、種族、文明,是否還存在於地球之上,曾經創造它的人們,總試圖留下一些東西。


就像幾千幾萬年之前,洞窟的巖壁上的手印、圖畫,它們代表著人類的一部分,與自然共存的那部分。


沒人知道,在2020年的今天,南極的那座列寧像是否還挺立著。


也許在沒有國家和意識形態區分的那一天,隱藏在冰雪中的塑像,才會真正成為人類的一部分,成為時間的一部分。


文字/編輯:吳韃靼

來源:The Art Assignment

鳴謝:拖比


相關焦點

  • 列寧晚年的「政治遺囑」
    [關鍵詞]列寧晚年 最後論著 社會制度 國家制度 創新1922年底至1923年3月,列寧最後書信和五篇文章集中到了一個根本長遠的戰略問題上來,即如何保證「新經濟政策的俄國變成社會主義的俄國」:經濟上,市場機制下的新型合作制;政治上,黨領導人民實現國家制度改革創新;文化上,持久建設的文化革命。
  • 列寧死因之謎:秘密檔案文件證實列寧死於動脈硬化
    世界無產階級偉大領袖列寧   新華網消息:據俄羅斯《共青團真理報》1月17日報導,1924年1月21日,世界無產階級的領袖列寧與世長辭。有關列寧的確切死因,長期以來一直是各方猜測的話題。醫學專家在解剖並仔細分析列寧大腦時發現了什麼?哲學副博士、暢銷書《天才死後的診斷》的作者莫尼卡·斯皮瓦克,有幸接觸過秘密檔案文件,她幫助我們解開了這個謎團。     斯皮瓦克說,列寧54歲英年早逝以後,科學家就開始研究列寧的大腦。下面是健康人民委員尼古拉·謝馬什科院士報告中的一段話:「列寧的死因被認為是血管壁硬化(動脈硬化)。
  • 列寧遺體僅存10%,為保存列寧遺體,俄羅斯仍然每年花費上百萬
    對於世界社會主義的建設與發展而言,列寧的離去顯然是一種沉重的損失,而為了能夠對這樣一位偉人進行紀念,俄羅斯方面也堅持將列寧的屍體保存了下來。 據了解,如今的列寧遺體僅存百分之十左右,而為了能夠對他的遺體進行更加有效的保存,俄羅斯方面每年也需要花費上百萬元的資金。那麼,為什麼俄羅斯方面堅持著對列寧遺體的保護?對於俄羅斯的發展而言,列寧的遺體又有著怎樣的意義呢?
  • 帝國的奇謀與列寧的1917
    在這列火車上,坐著以後無產階級偉大的導師、俄國十月革命的領導者列寧。那為什麼列寧會選擇一列德國的列車選擇在這個時候回到俄國呢?這背後又有怎樣的秘密與曲折呢?二、瑞士的神秘人物在瑞士蘇黎世,利馬特河後面有條狹窄、古老的小巷中,有一棟平常的房子,這是一個修鞋匠的家,房子的二樓住著一個不起眼的俄國人,他並不引人注目,每天上午9點會準時出門去圖書館,中午12點10分會準時回家,12點50,他又會準時離開去圖書館直到晚上6點圖書館關門。
  • 列寧遺體不腐 氣色反而越來越好!
    這主要歸功於屍體防腐師,因為他們找到了保持列寧遺體外觀的方法。在將近100年的時間裡,列寧遺體的防腐技術被不斷優化,防腐師甚至認為他們進行的屍體防腐研究有助於很多實際醫藥應用。一直以來,這項稍微有點恐怖的工作由俄羅斯「列寧墓小組」負責,最多的時候,組裡有200名科學家。
  • 列寧遺體為何90年還那樣新鮮?
    但與俄羅斯90年來保存共產主義革命家、蘇聯締造者弗拉基米爾·列寧遺體的實驗相比,那都是小巫見大巫。美國《科學美國人》月刊網站4月22日報導,幾代俄羅斯科學家使用經過上百年改進的保存技術,保持了列寧遺體的外觀、手感和彈性。今年,俄羅斯官員關閉了位於莫斯科紅場的列寧墓,以便科學家做好準備工作,在列寧誕辰145周年的紀念日(22日)當天再次公開展出。
  • 列寧屍體防腐技術,看完後我震驚了!
    弗拉基米爾·列寧成立了蘇聯並使它成為了一個共產主義國家,90年前去世。然而,這位獨裁者死後屍體由於蘇聯科學家實驗性的防腐技術看上去不錯。4月22日,科學家們的處理技術可以說是完美完成,這一天正好是列寧的145周年誕辰。《科學美國人》報導,位於莫斯科的生物技術科學研究和教學方法中心的科學家從列寧逝世後一直致力於保存列寧的遺體。
  • 我院作品《中國道路與文化自信》《列寧畫傳(列寧誕辰150周年紀念...
    我院作品《中國道路與文化自信》《列寧畫傳(列寧誕辰150周年紀念版)》《信仰至上》入選「優秀通俗理論讀物出版工程」2021-01-03 16 : 27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為充分發揮通俗理論讀物在宣傳普及黨的理論創新成果,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武裝全黨、教育人民、指導實踐,增強幹部群眾政治認同、思想認同、情感認同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國家新聞出版署組織實施了2020年「優秀通俗理論讀物出版工程」,經論證評選,最終確定《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學習綱要》、「貫徹落實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在改革發展穩定中攻堅克難案例」叢書、《新中國70年》、《中國道路與文化自信》、《列寧畫傳
  • 為保存列寧遺體,俄羅斯科學家絞盡腦汁,目前遺體僅剩10%?
    1991年12月25日,這個曾風光無限的紅色帝國轟然解體,一個大國的驟然隕落,讓人不覺為之嘆息。 但凡我們提到前蘇聯,都有一個不得不要提到的一個人物,他便是列寧。曾高舉十月革命的偉大旗幟,推翻了帝國主義和資產階級的統治,在他的帶領下,世界上誕生了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蘇聯。
  • 向列寧學習的戈巴契夫到底學到了什麼?
    戈巴契夫視察地方切爾尼亞耶夫指出,在那個階段,在缺乏一個整體的改革構想的情況下,戈巴契夫就曾依靠政治局中最「戈巴契夫忠於自己「回歸列寧」的思想,他在這方面也認為「最好是回到列寧藉助新經濟政策和鼓勵全面合作化來挽救社會主義的計劃。」但有一點可以指出的是:「從思想上來說,整個這項工作暫時沒有超出新的新經濟政策的框框。」
  • 俄科學家費盡心思保存的列寧遺體,現在為何只剩了10%?
    當時,由於科技條件的限制,列寧的身體仍在一定程度上腐爛,所以他們不知道怎麼辦,所以我們不能說明都想要,只能二選一,當需要身體形態時,他們就必須放棄一些東西。所以列寧的睫毛被假睫毛代替,他身上的許多皮膚被人工模擬粘貼,他的鼻子和臉還有人工成分。
  • 南極大陸自駕挑戰|難極 - Pole of Inaccessibility – 目標地球上最難抵達之點
    目標:地球上最難抵達之點上世紀20年代,美籍冰島裔探險家 Vilhjalmur Stefansson 提出了「難抵極」的概念 - 「Pole of Inaccessibility」,或簡寫為「POI」,指一塊大陸上任意方向離海岸線最遠,最難到達的位置,
  • 南極料理人
    在北極,有海豹有企鵝有北極熊,縱然是極寒之地,但是也有動物的存在,而在南極,茫茫天地歸於虛無,除了一片純白什麼都沒有。電影「南極料理人」就是以南極為背景所拍攝的一部電影,雖然電影拍攝地是在日本北海道,但是電影的氣氛渲染得非常好。
  • 南極大陸的形成
    南極,在許多人的印象中,是一處寂寞艱險之地。透徹心肺的酷寒,倏忽來襲的暴風雪和漫無邊際的荒蕪使這裡從來都充滿著讓人難以親近的神秘感。長久以來,它就像一個棄兒,孤獨地處在地球的最南端。  但是20世紀初人類的兩次登陸南極使這種狀況開始改變。首先是1908年,英國人沙克爾頓在南緯83°28『發現了煤層。
  • 列寧死後,專家們研究了他的大腦,專家發現了他領導生涯的奧密
    列寧死後,專家們研究了他的大腦,發現了他領導生涯的奧密。1924年1月21日18時50分,列寧在戈爾基村去世,享年53歲。列寧死後,科學家對他的大腦進行了全面研究,發現了他領導生涯的秘密。今天,我們將一起回顧歷史,從專家的研究報告中探索實現列寧領導生涯的秘密。
  • 列寧的歷史唯物主義都有哪些新內容?
    列寧的歷史唯物主義  在探究政治與經濟的關係時,民粹派認為是政治決定著經濟而不是反過來。民粹派說只有財富的生產才完全受經濟規律支配,而分配則以政治為轉移。列寧批判了這種荒謬的觀點,政治權力、政治制度作為建立在生產關係之上的上層建築,它本身是生產關係的產物,不是政治決定經濟,而是經濟決定政治。
  • 列寧遺體被保存至今,完好部分僅剩頭部,科學家是這麼解釋的
    列寧是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家,他對全世界的影響極其深遠,是一位革命家,就是因為他的偉大,在列寧死後,遺體被保存在水晶棺中,被世人瞻仰,但是為什麼列寧的遺體部分僅僅剩頭部是完整的呢?科學家給出了這樣的解釋。
  • 烏克蘭原列寧雕塑被100個金色人體模型取代
    烏克蘭原列寧雕塑被100個金色人體模型取代 (1/5) "← →"翻頁
  • 列寧墓地修建全過程:外形如同金字塔,遺體防腐每年耗資百萬美元
    【施工現場】1924年1月21日,列寧在莫斯科郊區哥爾克村病逝,時年54歲。列寧去世後,蘇聯政府為他舉行了盛大的葬禮,並做出決定要永遠保存他的遺體。(這是一組反映紅場列寧墓地修建全過程的老照片,非常罕見。)
  • 預習三年級上冊關於列寧文章《灰雀》理解課文大意,體會人物心理
    列寧發現公園裡的灰雀失蹤和一個男孩有關,他沒有直接批評,質問,而是通過交談,讓男孩意識到自己的錯誤,主動放鳥歸園。故事表現了列寧善解人意,對孩子的理解和尊重,保護了一個孩子的誠實和天真。一、了解列寧列寧是前蘇聯人民的偉大領袖,全世界無產階級的偉大導師和領袖,他是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的創造者,是革命家、政治家、理論家、思想家。把他的一生獻給了建設社會主義的事業,同各種敵人進行了堅決無情的鬥爭,為無產階級革命和民族解放運動制定了理論和策略。這麼偉大的人,面對一個犯錯的小孩,是怎麼做怎麼說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