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神舟十一號「黑科技」

2020-11-29 中國青年報

    今天清晨,神舟十一號載人飛船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這是我國組織實施的第6次載人航天飛行,也是改進型神舟載人飛船和改進型長徵二號F運載火箭組成的載人天地往返運輸系統第二次應用性飛行。那麼,神舟十一號作為改進型的神舟載人飛船,究竟有哪些改進之處?又有什麼「黑科技」?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採訪相關專家進行揭秘。

    太陽翼結構首次中國造

    細心的人可能會留意到,在每次載人飛行任務宣布成功時,都會提到這樣一句話:飛船準確進入軌道,太陽帆板展開正常,航天員狀態良好。

    這其中的「太陽帆板展開正常」至關重要。它意味著,飛船能夠採用太陽能供給能量,此後才能逐步啟動有效載荷。

    和此前神舟飛船所帶的太陽能帆板不同,神舟十一號的太陽能帆板是第一次採用國產太陽翼結構。

    這一結構由航天科技集團公司五院508所研製。根據該所的說法,此次,神舟十一號太陽翼連接架百分之百國產化,基板國產化率達93%,說明該所複合材料專業能力,達到了國內同類複合材料產品的國產化率最高水平。

    事實上,這家科研單位之所以能做出這一產品來,還是「被逼出來」的。

    根據五院專家的說法,神舟十一號飛船按照原來設計方案一直進展順利,但到了2014年4月,這一方案遭遇了「進口碳纖維等原材料受限」的問題。怎麼辦?換方案的可能性不大。研製人員下定決心,使用國產原材料把太陽翼做出來。

    根據五院專家的介紹,在研製過程中,五院508所圍繞國產碳纖維、鋁蜂窩的材料特性開展了工藝技術攻關。針對國產碳纖維工藝性較差、易損傷的特點,研製人員確立了適用於國產碳纖維的一整套工藝方案,研製出的碳纖維零件的外觀質量、外形尺寸、內部質量和力學性能等均滿足設計指標要求。

    針對國產鋁蜂窩芯外形尺寸較小的現況,研製人員則在短時間內突破了大尺寸、高性能鋁蜂窩芯生產的技術瓶頸,快速實現了國產蜂窩芯在基板中的無拼接應用。

    不過,一個繞不開的問題是,隨著國產化材料的應用,太陽翼基板和連接架的結構力學特性發生了變化,在同樣的力學環境下,連接架局部的受力情況有所改變。對此,研製人員又針對結構的變化改進工藝方法,降低了產品的缺陷率和不合格品發生率。

    如今,神舟十一號飛船的正常入軌、太陽翼帆板順利展開,也意味著國產太陽翼結構首次經過了在軌驗證。

    太空也有App

    在人們的電腦和手機中,一款好的軟體和App可能會極大地提高工作效率。神舟十一號飛船上也有這樣的App——一款由航天科技集團公司五院西安分院研製的飛船上的儀表控制器應用軟體。

    這款App,不僅匯集了神舟十一號飛船14個分系統的所有數據,而且能夠顯示與飛船和航天員相關的54幅頁面圖,還能夠為飛船的自主應急返回尋找最佳的落點。

    根據五院專家的說法,有了這樣一款智能的太空App,航天員就可以一目了然地掌握自己和神舟飛船的所有情況。

    開發這款App的西安分院研究員張赤萍,被稱作「神鍵手」。據她介紹,在航天員所使用的儀表下方,有一排分別標著姿態綜顯、地圖環控、計劃熱控、推進等一系列的按鈕。航天員會根據飛行任務的需要選擇相應的畫面來顯示。

    在神舟十一號飛船上,共有14個分系統,當飛船各個分系統開始工作的時候,所產生的數據會匯集到數管分系統。張赤萍說,這時,太空App就開始對數據進行匯總,並轉換為航天員可以直觀識別和操作的內容,最終在儀表上顯示出來。

    至此,航天員就可以通過太空App時刻直觀地掌握飛船各個系統的工作狀態。

    吳華軍是這款App的另一個「神鍵手」,他說,這樣的設計更符合人機工效學原理,提高了航天員的工作效率,減輕了航天員的負擔。在未來的空間任務中,他們還將根據需要適當開發具有部分娛樂功能的界面,以便緩解航天員的精神壓力。

    飛船「小門神」

    在執行這次神舟十一號、天宮二號任務過程中,航天員要在太空飛行30多天,其間要經歷多次穿艙活動,都需要打開和關閉艙門;航天員在艙內時,維持其正常生活的氣體不能洩漏,艙門是否密封良好具有決定性作用,因此精準快速檢測艙門的密封性至關重要。

    根據五院專家的說法,早期的飛船採用整艙加壓,通過監測艙壓的變化來檢測艙門的密封性。這種方法準確、可靠,但耗時較長,對於早期無人飛船任務來說影響不大。

    但對載人飛船分秒必爭的航天員空間試驗任務來說,卻會浪費大量時間,因此迫切需要改進檢測手段,縮短檢測時間。

    艙門快速檢漏儀就是在這一背景下研製的,實現了對艙門和對接面的快速、準確檢漏,填補國內在該領域的空白。也因此,這個由航天科技集團公司五院510所研發的設備,被稱作飛船「小門神」。

    五院的專家表示,「小門神」已成為載人航天飛行器的「標配」設備。其原理很簡單,當艙門關閉後,門體上的兩道密封圈與門框之間會形成一個小空間,這時,「小門神」利用了艙門的特有結構,向小空間內充入一定量的檢測氣體,通過監測小空間內壓力的變化,來判斷艙門的密封情況。

    如果發生洩漏,艙門快速檢漏儀會立刻發出報警指示。形象地說,它就像個衛士一樣,告知「家」的主人——航天員:「門沒有關好,存在危險,您暫時不能入住。」航天員對艙門進行處理,經過再次檢漏合格後,才能順利入住艙內。

    根據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的說法,到2020年前後,中國將在太空中建成自己的空間站。在五院的專家看來,「小門神」艙門快速檢漏儀在載人飛船上的成功應用,將為空間站等後續太空飛行器艙門和各種對接密封面檢測積累經驗。

    本報酒泉10月17日電

相關焦點

  • 揭秘神舟十一號的神秘乘客:含農作物、藥材種子等
    揭秘神舟十一號的神秘乘客:含農作物、藥材種子等 2016-11-23在軌飛行33天後,於本月18號順利返回,並帶回了天宮二號和神舟十一號搭載的有關物品。  昨天下午,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和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在京舉行神舟十一號飛船返回艙開艙儀式。這些搭載在飛船上的「神秘乘客」究竟都是什麼?一起來了解!  神舟十一號搭載物品五花八門  下午3點,開艙儀式開始。
  • 神舟十一號航天員太空生活全揭秘
    天馬行空33天——神舟十一號航天員太空生活全揭秘神舟十一號飛船計劃10月17日7時30分發射,升空後將在兩三天內與中秋之夜成功發射的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在393公裡高的近圓軌道交會對接。隨後,兩名屬馬的航天員景海鵬和陳冬將進入天宮二號,開啟中國航天員迄今最長的太空駐留。航天員是怎麼選拔出來的?上天幹什麼?穿什麼?吃什麼?
  • 揭秘神舟十一號飛船的兩大核心任務
    據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透露,神舟十一號飛船進入太空後,它將與天宮二號形成組合體,完成我國迄今為止時間最長的30天載人飛行,因此其主要承擔航天員運送和空間站技術驗證兩大核心任務。 神舟十一號飛船 具體來說,就是神舟十一號第一是為天宮二號在軌運營提供人員和物資天地往返運輸服務
  • 揭秘神舟十一號飛船上的太陽能「翅膀」
    此次,將有4雙小「翅膀」護送著神舟十一號飛向遙遠的天宮。這4雙小「翅膀」可不簡單,記者此次帶著大家對小「翅膀」的好奇,專訪了太陽能電池板研發專家、中國電子科技集團公司副總工程師周春林。周春林說:「此次為神舟十一號提供電能的太陽能帆板全部是自主研發、自主生產的產品,全部擁有自主智慧財產權,並且有望將材料和技術拓展到民用領域。」
  • 神舟十一號飛船撤離天宮二號 航天員踏上返回之旅
    截至目前,他們在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已工作生活了30天,創造了中國航天員太空駐留時間的新紀錄。組合體分離前,航天員在地面科技人員的配合下,撤收了天宮二號艙內的有關試驗裝置和重要物品,放置到神舟十一號飛船返回艙中。離開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前,景海鵬、陳冬向地面科技人員和關心支持航天事業的人們表達了他們的感謝和敬意。
  • 神舟十一號飛船搭載兩名航天員 將對接天宮二號
    搭載兩名航天員 將對接天宮二號  據新華社電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透露,按流程完成出廠前所有研製工作的神舟十一號載人飛船,8月13日從北京空運至中國酒泉衛星發射中心,開展發射場區總裝和測試工作。
  • 神舟十一號飛船返回
    中國網: 2016年11月17日12時41分,神舟十一號飛船與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成功實施分離,航天員景海鵬、陳冬踏上返回之旅。2016-11-18 13:37:49中國網: 北京飛控中心是神舟十一號返回過程中的指揮樞紐。指揮大廳中,工作人員嚴陣以待,個個神情專注。曾執行神舟九號載人飛船任務的中國首位女航天員劉洋也來到飛控中心。
  • 揭秘神舟十一號飛船返航利器:最後關頭高度判斷
    11月18日,乘著紅白相間的巨大傘衣,神舟十一號載人飛船返回艙在四子王旗草原上安全著陸,這是神舟飛船回收著陸系統的第11次出發,創下回收系統最長在軌紀錄後,安全返回。  正如公眾從電視畫面裡看到的那樣,神舟十一號返回時,引導傘、減速傘、主傘相繼打開,著陸反推發動機點火工作,返回艙著陸。
  • 神舟十一號發射目的:為天宮二號提供運輸服務
    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副主任武平今天在神舟十一號載人飛行任務新聞發布會發布會上透露,神舟十一號發射任務的主要目的:一是為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在軌運營提供人員和物資天地往返運輸服務,考核驗證空間站運行軌道的交會對接和載人飛船返回技術;二是與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對接形成組合體,進行航天員中期駐留,考核組合體對航天員生活、工作和健康的保障能力,
  • 神舟十一號航天員資料
    神舟十一號航天員是誰?在今天早上我國的神舟十一號進行的升空,這是我國的航天領域的有一次突破。不少網友還不清楚本次的航天員是誰,下面就一起來了解一下神舟十一號航天員的資料吧~  神舟十一號飛船是指中國於2016年10月17日7時30分在中國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射的神舟載人飛船,目的是為了更好地掌握空間交會對接技術,開展地球觀測和空間地球系統科學、空間應用新技術、空間技術和航天醫學等領域的應用和試驗。神舟十一號由長徵二號FY11運載火箭發射。
  • 與神舟十一號相關的11個細節
    ­  10月17日7時30分,神舟十一號載人飛船搭載著航天員景海鵬和陳冬飛向浩瀚宇宙,將與等候在太空的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進行交會對接。­  神舟十一號本次飛行有哪些特點?「神舟」到底「神」在何處?對此,相關專家向記者講述了與神舟十一號相關的11個細節。
  • 神舟十一號今日返回地球 進入大氣層將被火焰包圍
    昨天中午12點41分,神舟十一號飛船與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成功實施分離,航天員景海鵬、陳冬即將踏上返回之旅。 發布 航天員撤離天宮 昨天,組合體分離前,航天員在地面科技人員的配合下,撤收了天宮二號艙內的有關試驗裝置和重要物品,放置到神舟十一號返回艙中。
  • 神舟十一號航天員是誰? 神舟十一號航天員資料簡介(圖/視頻)
    經任務總指揮部研究決定,瞄準10月17日7時30分發射神舟十一號載人飛船。這是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副主任武平今天在神舟十一號載人飛行任務新聞發布會上透露的。【附:神舟十一號發射直播地址入口】  飛行乘組由航天員景海鵬和陳冬組成,景海鵬擔任指令長。
  • 熱烈祝賀神舟十一號飛船發射成功 北京羅麥科技集團觀摩發射
    10月17日07時30分31秒,神舟十一號飛船搭載著長徵二號 神舟號飛船是採用三艙一段,即由返回艙、軌道艙、推進艙和附加段構成,由13個分系統組成。 神舟號飛船與國外第三代飛船相比,具有起點高、具備留軌利用能力等特點。
  • 神舟十一號返回艙成功著陸
    11月18日,神舟十一號載人飛船返回艙在內蒙古主著陸場成功著陸。新華社記者 李剛 攝11月18日,在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科技人員在工作。記者從空間實驗室飛行任務總指揮部了解到,11月18日13時59分,神舟十一號飛船返回艙在內蒙古中部預定區域成功著陸,執行飛行任務的航天員景海鵬、陳冬身體狀態良好,天宮二號與神舟十一號載人飛行任務取得圓滿成功。新華社記者 才揚 攝
  • 神舟十一號,歡迎回家!
    中國載人航天工程有關負責人表示,天宮二號與神舟十一號載人飛行任務圓滿成功!神舟十一號,歡迎回家!航天英雄,歡迎回家!北京時間11月17日12時41分,神舟十一號飛船與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成功實施分離,航天員景海鵬、陳冬踏上返回之旅。
  • 神舟十一號太空之旅
    10月份的大漠寒意襲人,但昨夜今晨,戈壁灘上的東風航天城度過了一個令人激動的不眠夜,今晨7點30分28秒,迎著朝陽,神舟十一號飛船載著兩名航天員景海鵬、陳冬成功飛向太空。
  • 神舟十一號飛船返回艙成功著陸
    新華社記者 李剛 攝    新華社北京11月18日電(李國利、郭心濱)記者從空間實驗室飛行任務總指揮部了解到,18日13時59分,神舟十一號飛船返回艙在內蒙古中部預定區域成功著陸,執行飛行任務的航天員景海鵬、陳冬身體狀態良好,天宮二號與神舟十一號載人飛行任務取得圓滿成功。
  • 科技日曆|三年前,「神舟十一號」發射成功 中國航天邁入重要階段
    科技日曆|三年前,「神舟十一號」發射成功 中國航天邁入重要階段  黃琨 • 2019-10-17 15:06:06
  • 五當山|「神舟十一號」成功背後的「絕密」!
    此後,我國載人航天進入第二步第二階段,在2016年發射「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神舟十一號」載人飛船,還將在2017年發射「天舟一號」貨運飛船,主要任務是驗證航天員中期在軌駐留技術、在軌加注技術和未來空間站的部分新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