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線創始人|聖諾製藥陸陽:RNAi藥物再獲7億多融資背後的行業邏輯

2020-11-24 騰訊網

《科創板日報》(上海,記者 朱潔琰)訊,「此輪本來只打算融資6000-8000萬美元,但由於很多投資機構都希望進來,我們不得不在超募的同時也婉拒了一些很有影響力的機構。」聖諾製藥創始人、執行長陸陽博士發出上述感慨。

聖諾製藥剛於10月23日宣布獲得1.05億美元(約7.3億元人民幣)的D輪融資。

聖諾製藥成立於2007年,專注於應用核酸幹擾(RNAinterference, RNAi)技術進行新藥研發創製。聖諾總部位於美國馬裡蘭州,成立的第二年在蘇州生物醫藥產業園(Biobay)建立了國內的研發中心,以後於2012年又在廣州國際生物島(Bioisland)建立中試生產基地。

《科創板日報》記者獲悉,自成立以來,聖諾製藥已完成4輪融資,投資方包括旋石資本、華潤正大生命科學基金、沃森生物、仙瞳資本、陽光融匯資本、越秀產業基金等,引入資本超過1.6億美元 (約11億元人民幣)。

小幹擾核酸藥物是什麼?為何能受到資本青睞?行業發展趨勢怎麼樣?又有哪些企業在做?帶著這些問題,《科創板日報》記者來到蘇州生物醫藥產業園BioBAY……

圖|聖諾製藥創始人、執行長陸陽博士

從三次製藥技術革命說起

為著加快推動公司的新藥研發創製、擴大融資力度和準備公司上市,聖諾製藥的高管們都異常忙碌。 上午11點多,陸陽博士剛處理完相關事宜匆匆來到公司,在午餐前的間隙接受了《科創板日報》記者採訪。

有幸的是,記者的採訪得到了公司創始人陸陽博士(PatrickLu)和中國區首席科學家路陽博士(Alan Lu)的共同接待。

談到小幹擾核酸藥物,陸陽決定先從製藥技術領域的三次革命說起,「第一次技術革命就是小分子化藥,100多年以前把水楊酸提取出來,搞清楚了結構後,又實現了實驗室合成和產業化的阿司匹林,現在阿司匹林每年能賣70億片。」

1953年,美國生化學家沃森和英國物理學家克裡克提出了DNA雙螺旋結構模型,拉開了第二次產業革命的序幕。以後幾十年慢慢形成了大分子生物藥的產業化,和位於舊金山的基因泰克(Genentech, 現屬羅氏製藥集團),位於洛杉磯的安進(Amgen)製藥等一大批生物藥製藥巨頭。

第三次製藥技術革命就是在本世紀之交時,最早由美國提出的精準治療,「小幹擾核酸就是精準治療裡的一個重要技術,它和其它小分子化藥,大分子生物藥不一樣的是,需要進入到細胞質中起到基因沉默的作用,可以算是大分子化藥類型。」

路陽插話舉例說,「一個造成疾病基因過量表達的蛋白導致的危害就好像家裡水龍頭漏水外溢導致的危害。而目前常用的小分子化藥和大分子生物藥治療方式,相當於用拖把不斷地把積水地面的漏水擦抹乾淨,並沒有從源頭上止住漏水的危害。而核酸幹擾藥物的治療方式,相當於直接把水龍頭關小和漏水口堵住,具備更為精準有效的特點。」

用科學的語言來講,核酸幹擾(RNAi)藥物與小分子化藥、單克隆抗體等大分子生物藥的作用機理不同,它可以從mRNA層面直接抑制造成疾病的蛋白生成。也正因為如此,核酸幹擾藥物必須要進入細胞內才可以啟動RNAi, 導入系統就成了關鍵。

導入技術取得突破 核酸幹擾成藥獲得資本青睞

導入系統掣肘RNAi藥物發展多年,近年終於取得重大突破。美國Alnylam公司率先突破使用脂質體納米顆粒導入技術,導致第一個核酸幹擾藥物ONPATTRO (patisiran)獲得美國FDA批准上市。

在進一步發展出GalNAc共軛連接技術的基礎上,已經連續有GIVLAARI (givosiran) 獲批,Lumasiran 和Inclisiran 顯示良好臨床治療效果 ,基本上解決了早期RNAi藥物研發中遇到的靶向性差、脫靶效應嚴重和穩定性差等痛點。

據了解,目前已經在有多項臨床研究的RNAi藥物導入技術可分為三大類,除了上述脂質體納米顆粒技術和GalNAc共軛連接技術外,還有一類就是多肽納米導入系統,而聖諾製藥目前研發進展最快的小幹擾核酸藥物STP705採用的正是該技術。STP705已進入治療鱗狀皮膚癌的二期臨床研究,其直接降低TGF-β1和COX-2表達的雙重靶向抑制特性和多肽納米粒增強小幹擾核酸的體內導入的優勢,導致其極為令人振奮的治療效果。

關於導入系統的特點,陸陽向《科創板日報》記者解釋說,「如果我們把基於納米顆粒的核酸藥物導入系統做一個比較的話,那麼基於脂質體技術的納米顆粒(LNP,lipidnanoparticle)更像一個光滑的皮球:其空心部分裝滿了小幹擾核酸分子。而多肽納米顆粒(PNP, Peptide-nanoparticle)導入技術更像是一個毛線團:多肽和小幹擾核酸分子糾纏環繞在一起。」

因此,這兩類納米顆粒導入系統在進入細胞的靶向性和效率上有所差別,而後者具備更多優勢。如果同GalNAc偶聯技術進行比較,PNP導入系統還相對在早期,只有STP705二期臨床的成功例證。但就其應用於腫瘤治療和纖維化疾病治療的嘗試,可見這一導入系統對核酸幹擾藥物的應用前景具備巨大潛力。

早期已經在核酸幹擾技術領域投入和撤出的跨國藥企又開始重新捕獲該領域中已在成藥晚期的成熟產品:如諾華藥業於2019年11月以總價約97億美元現金收購The Medicines Company,獲得後者的重磅產品:一個以PCSK9為靶點的核酸幹擾創新藥(Inclisiran)。該長效PCSK9抑制劑可用於調節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的代謝,直接涉及心血管治療領域的巨大市場需求。其每年注射兩針的給藥安排遠遠優於其他公司正在銷售的需要每個月注射一次的PCSK9蛋白和抗體抑制劑。

陸陽認為,諾華併購TMC是一個裡程碑事件,表明RNAi不但可以用來開發如Alnylam專注的罕見病藥物,而且可以成為具有巨大的市場需求的調節血脂的藥物。「這個降血脂的藥就是有巨大市場需求的藥物。」

伴隨著國際上核酸幹擾藥物領域在導入技術領域的突破和以及多個新產品的獲批,針對這一領域新藥的研發創製在中國已經引起了投資界的普遍關注,甚至可以說是掀起了一股投資熱潮。自2019年起,中國從事RNAi藥物研發創的兩家頭部企業,聖諾製藥和瑞博生物相繼獲得數億元人民幣級的大額投資。

談及自家進展最快的STP705,陸陽博士表示:該藥物目前已在美國開展治療非黑色素瘤皮膚癌的臨床二期試驗,預計會在2022年申報NDA。「這個藥不止一個適應症,可廣泛應用於抗腫瘤和治療纖維化的應用。僅拿非黑色素瘤皮膚癌來說,美國每年新增大約100萬病例,而且沒有FDA批准的專項用藥。

目前主要的治療方法為手術切除或者雷射灼燒治療,導致治療過程和治療效果都不甚滿意,況且治療後會留下傷疤。剛剛完成的臨床2a期結果顯示,STP705藥物治療後不但可以觀察到在病灶中腫瘤細胞完全消除,而且沒有發現由於用藥引起的皮膚不良反應。進一步的組織學分析治療組中可發現顯著的靶點敲低和大量的CD4+和CD8+T細胞在腫瘤組織中的浸潤,同時可見到與腫瘤生長相關的一些下遊靶點也被下調。所有這些與作用機理相關的結果更好地揭示了STP705通過增強腫瘤免疫而達到的抗腫瘤作用機理。

路陽博士補充道,「如果我們可以為上述病例的一半提供治療,每個療程需要是1500美元,這個市場將是巨大的。根據WHO的一份2019年的報告,我們發現雖然在亞洲總體發病率只佔全球的7.8%,但死於非黑皮膚癌的患者佔全球同類病人死亡人數的42%, 這實實在在地反映出在亞洲包括在中國針對非黑皮膚癌的診斷和治療上的嚴重缺失,以及巨大的市場急需。「

前景廣闊,還有局限和差距

陸陽博士表示,我們在成功的2期臨床試驗的基礎上,將充分利用STP705的優勢和特點,開拓其在肝癌、頭頸部癌和膀胱癌的臨床試驗。基於STP707(全身給藥的TGF-b1和COX2小幹擾核酸)臨床前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試驗結果,我們還將推動該藥物通過靜脈給藥的一籃子臨床試驗,用於治療胰腺癌和各類肝癌。

「同時我們也正在擴展我們給藥技術平臺及其應用,包括我們自主創新的小肽半乳糖胺偶聯(PDoV-GalNAc)技術、小核酸化藥偶聯(siRNA-chemo-conjugate) 技術等」。陸陽也承認,整個RNAi藥物應用領域還存在著很大局限。僅有的以肝實質細胞靶向為主導的GalNAc偶聯技術和脂質體納米顆粒技術是不夠的,聖諾製藥獨家的多肽納米(PNP)導入技術將為腫瘤治療、纖維化治療和抗病毒治療的核酸幹擾藥物提供一個行之有效平臺。現在僅有的三種導入系統也很有可能被未來更多的給藥體系所豐富。」

路陽還指出,目前國內和美國在核酸幹擾藥物創製領域相比還有差距,「美國這個領域的上市公司差不多就有10家,旗艦企業Alnylam的市值已超過150億美元,但國內目前還沒有專門做核酸幹擾製藥的上市公司。」

與此同時,陸陽博士向《科創板日報》記者透露,聖諾製藥有可能成為國內首家在香港上市的專門從事RNAi藥物的創新企業。目前聖諾製藥已經啟動數額在8000萬美元左右pre-IPO融資,預計將在2021年第一季度完成,為公司在2021年年中前往香港上市提供堅實基礎。

相關焦點

  • 聚焦核酸幹擾(RNAi)藥物,「聖諾製藥」完成7.3億元人民幣D輪融資
    據悉,專注於應用核酸幹擾技術(RNAi)進行新藥創製的「聖諾製藥」(Sirnaomics, Inc.)完成了1.05億美元(約7.3億元人民幣)的D輪融資。本輪融資由原有股東旋石資本、新進投資機構沃森生物和陽光融匯資本共同領投,原有股東仙瞳資本和新進投資機構隆門資本、弘陶資本和中源資本共同參與投資,華興資本擔任本輪融資財務顧問。
  • RNAi藥物,未來靶向藥不可或缺的主力軍 ---聖諾製藥總裁兼CEO陸陽...
    會後,生物谷對聖諾製藥總裁兼CEO陸陽(Patrick Lu)博士進行了專訪,就小幹擾核酸藥物的應用及未來發展進行了深入探討。什麼是小幹擾核酸藥物?小核酸藥物可以是所有寡核酸藥物包括小幹擾核酸、反義核酸、微核酸、核酸酶、適配體等不同結構類型。
  • 聖諾製藥陸陽:核酸幹擾藥物迎來黃金時代,遞送系統為其成藥關鍵
    2018 年至今該行業旗艦企業美國 Alnylam 公司的兩款核酸幹擾藥物 Onpattro 和 Givlaari 相繼獲批上市,標誌著核酸幹擾技術成藥的浪潮已經到來。尤其是 Medicines 公司和 Alnylam 公司合作研製的 PCSK9 核酸幹擾抑制劑 Inclisiran,由於臨床三期結果向好,當即獲得諾華藥業 97 億美元的收購。
  • 10年10倍萬億市場 CAR-T、ADC、RNAi…下一個百濟在哪?
    2021年1月12日,22億美元,百濟的PD-1終於完成再次出海,並刷新Licenseout交易最大金額紀錄,其港股股價受此消息影響放量暴漲13.13%,市值再次突破2000億港元。經天風證券測算,保守估計創新藥存在10年10倍空間的萬億市場,但投資創新藥一生九死,那些生而創新的Biotech企業誰最有望長大?支撐小Biotech走向大藥企的底層邏輯是什麼?
  • 全球投融資周報:捍宇醫療獲5億融資;百度騰訊繼續參投Atomwise
    全球投融資周報(2020.08.07-08.13)|睿獸分析本周投融資亮點:◆本周國內融資事件52起;海外融資事件121起,其中國內機構參與3起◆自主研發二尖瓣介入器械,「捍宇醫療」獲5億人民幣D輪融資◆創新型CRO平臺「藥研社」連獲C+和D輪融資,累計金額超6億人民幣◆「中天安馳」獲億級人民幣C輪融資,
  • 醫療健康行業周報|微創醫療機器人獲30億融資;國家兒童區域醫療...
    36氪首發 | 醫療AI影像公司「數坤科技」再獲2億元融資,啟明創投領投阿諾醫藥完成近1億美元C輪融資近期,阿諾醫藥宣布完成近1億美元C輪融資。本輪融資由泰格醫藥及盈科資本共同領投,ATCG Holdings、盛鑫創投、浦信睿遠、鴻圖五號及工銀資管全球旗下的一家基金參與投資。
  • AI藥物研發公司晶泰科技獲超3億美元C輪融資,家庭金融科技創企...
    86起;海外融資事件50起,其中國內機構參與3起◆AI藥物研發公司「晶泰科技」完成3.188億美元C輪融資◆「太美醫療科技」完成超過12億人民幣的新一輪融資◆「雲天勵飛」完成新一輪超10億人民幣戰略融資◆聚焦腫瘤早篩產品,「康立明生物」完成6億人民幣C輪融資◆「Nuvia」完成2.4億美元新一輪融資,目標打造基於ARM的伺服器
  • AI藥物研發再獲巨頭認可,強生製藥子公司與Insilico建立研發合作
    36氪獲悉,強生製藥子公司楊森製藥與AI藥物研發公司Insilico Medicine,今日籤訂了一項AI多靶點藥物發現協議。據了解,牽線促成此次合作的正是強生創新有限責任公司。在合作過程中,前者將展示藥物發現過程和平臺的具體功能。Insilico Medicine是36氪持續關注的AI藥物研發公司,其聚焦於靶點發現、小分子生成和臨床試驗結果預測領域,運用深度生成強化學習技術。
  • 連線創始人|阿諾醫藥路楊:「C藥」戰略開啟腫瘤免疫療法3.0時代
    《科創板日報》 「連線創始人/CEO」欄目,主要關注創新創業型企業,以企業創始人/CEO的訪談為一手信源,讓成長中的創業公司走入公眾和市場視野,並發掘最新技術和產業趨勢。《科創板日報》(上海,記者 朱潔琰)訊,8月31日,阿諾醫藥正式宣布完成近1億美元C輪融資。
  • 物業公司獲紅杉、騰訊$2.44億戰略投資;達觀數據獲¥2.7億融資 |...
    九天微星完成2.7億元B輪融資九天微星是一家小衛星全產業鏈服務商,掌握百公斤級衛星總體設計、通信系統及終端研發、星座組網核心技術,致力於成為全球領先的航天技術創新應用服務商。公司利用物聯網衛星網關、物聯網數據傳輸終端、野生動物監測終端,向行業夥伴和用戶提供天地一體化技術解決方案。
  • 首發丨AI新藥公司費米子獲A輪融資,累計融資上億元
    億歐大健康11月12日消息,近日AI新藥公司費米子科技(下稱:費米子)完成累計上億元A輪融資。本輪投資方包括熊貓資本、廣州金控、同晟資本等,此前該團隊獲挑戰者領投,熊貓資本跟投Pre-A輪融資。據悉,該平臺基於片段的快速化合物骨架躍遷具有更好的多起點優化性能,可以滿足藥物化學專業科研人員將多個針對某靶標已知活性化合物的不同片段「糅雜」 在一起,從而高效獲得先導化合物。費米子企業表示,相比傳統藥企,從選定靶點到PCC階段,費米子能節省1-2年。
  • 下一個「千億級」市場,「小核酸藥物」產業有望迎來爆發?
    2005-2009年RNAi領域吸引了數十億美元的資金投入,催生了眾多小型生物技術公司。2006年默沙東以11億美金收購專門開發RNAi藥物的Sirna公司;2007年,羅氏與Alnylam製藥公司籤訂了一項價值高達10億美元的協議,獲得該公司RNAi技術。
  • 泰德製藥董事長鄭翔玲榮膺2020年醫藥行業年度先鋒人物 泰德製藥獲...
    其中,泰德製藥董事長鄭翔玲榮膺2020年醫藥行業年度先鋒人物,泰德製藥獲評2020醫藥行業最佳僱主。據悉,評選從今年11月初拉開帷幕起,就備受業界期待與矚目。在經歷了為期一個多月的推薦報名、入圍提名、網絡投票、專家評審階段後,新浪醫藥從全國醫藥行業上百位優秀企業家、上千家優秀企業、幾十個優秀項目中,就其綜合實力、市場規模以及影響力等各個方面進行綜合評審,最終確定提名榜單。作為正大製藥集團創始人之一,鄭翔玲為我國肝病、呼吸和心腦血管領域等做出了突出貢獻,集團目前為國內最大的處方藥生產商和肝病藥物生產商。
  • 剛獲12億元B輪融資 海和藥物啟動IPO輔導 背後中科院院士控股
    值得注意的是,據披露上市輔導備案文件前兩個多月(即7月24日),海和藥物宣布完成12億元B輪融資,由華平投資領投。公開資料顯示,海和藥物是一家專注於抗腫瘤創新藥物發現、開發及商業化的生物醫藥企業。2018年3月,公司與諾邁西(上海)醫藥科技有限公司達成最終協議,合併為一家公司。完成合併後,中科院院士丁健任董事長,諾邁西創始人董瑞平任CEO。
  • ...獲30億融資;國家兒童區域醫療中心建設在即;信達生物單抗產品獲批
    本輪融資將用於快速推進數坤科技在AI醫療影像市場的全面覆蓋,加速更多AI醫療產品的成熟化與商業化。36氪首發 | 醫療AI影像公司「數坤科技」再獲2億元融資,啟明創投領投阿諾醫藥完成近1億美元C輪融資近期,阿諾醫藥宣布完成近1億美元C輪融資。
  • 累計融資300多億,一年掏出60億搞研發,百濟神州到底在做什麼?
    緊接著,2020年7月13日,百濟神州又完成了20.8億美元的增量發行,這一次由高瓴資本、Baker Brothers、安進領投的融資項目,造就了全球生物醫藥歷史上對於生物科技公司新增發行規模最大的一筆股權融資。可以說,自成立以來百濟神州已累計融資315億元,到底做了什麼?今天貝殼投研就借百濟神州(06160)講一下創新藥企的成長邏輯。
  • 「抗疫神藥」瑞德西韋背後:創始人曾感染病毒死裡逃生
    因為當我們來講科學時,瑞德西韋有藥理學邏輯。我們都知道冠狀病毒就是一段RNA,進入人體細胞內不斷複製,而瑞德西韋進入人體後,會在人體內三磷酸化,就像一個間諜一樣摻入到病毒新合成的RNA鏈中,一旦瑞德西韋滲入,這段合成的病毒RNA就無法再繼續複製了。
  • 合成生物行業2019年Q2融資報告:半年融資19億美元 重點關注治療領域
    在第一季度之後,該領域有望創下投資交易總數的紀錄,儘管投資總額預計不會超過2018年驚人的38億美元。但今年第二季度的情況是有史以來最好的,甚至比第一季度更好,這表明投資者對該領域都有很強的興趣在且不斷增長。2019年上半年,65家合成生物公司總共籌集了19億美金的資金。這兩項數字都超過了除去年以外的之前任何一年,由此可見合成生物行業的增長有多迅速。
  • 高瓴、安進主動增持:百濟神州完成全球生物製藥領域最大股權融資
    來源:21世紀經濟報導高瓴、安進主動增持:百濟神州完成全球生物製藥領域最大股權融資百濟神州又拿下了一個「第一」。7月13日,百濟神州(納斯達克代碼:BGNE;香港聯交所代碼:06160),宣布向特定現有投資者以註冊直接發行的方式發行145,838,979股每股面值 0.0001美元普通股的定價。
  • 全球mRNA製藥全景圖
    CureVac是「mRNA三巨頭」(「mRNA三巨頭」指Moderna,BioNTech和CureVac)中成立最早但仍未上市的公司,據2020年6月的外媒消息,CureVac計劃赴美IPO;7月21日,CureVac宣布完成6.4億美元的融資。此前,CureVac已與BI、禮來、賽諾菲等公司達成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