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在和平年代,很難聯想到戰爭,偶爾看到打仗片,看著影片中的廢墟屍骸,殘垣斷壁,心裡總是很難過。
電影拍攝的是四五十年代的二戰,在當時的條件下,拍攝成這個水平已經很不容易了。
畢竟沒有現在的高科技設備,各方面技術都不成熟,還原當時的情景很不容易不過卻也是相當真實了,不難看出當年德國士兵的艱辛,以及他們優質的軍事素養。
或許你會覺得德國人平日裡有時候傻傻的,如果你認真去看,你會看到他們身上有一股子力量在吸引著你,那就是難能可貴的使命感,對國家的忠誠。
眾人拾柴火焰高,只有眾人齊心,才能鑄就高山,任誰都踏不破。
戰爭片,總是免不了打打殺殺,悲情無比,尤其是影片最後,戰爭已經結束了,也註定畫上了失敗的一筆。
長官委派了一個有作戰經驗的老兵,帶著一些還未成年的少年兵,去那座橋附近也是敵方最不可能進攻的地方去防守,其實內心,是希望他們在最後能夠回到自己最初的地方,回到他們的家園。
然而事與願違,美軍還是對那個地方進行了攻擊,他們的裝甲部隊,從那兒駛過,所到之處都進行了轟炸。
孩子們本可以不理會,卻還是投入到這場腥風血雨的廝殺中,與美軍部隊開打,雙方損失慘重,孩子們大部分都犧牲了。
雖然戰鬥結束了,但他們還是拼命去守護那座小橋,那座橋,對他們來說,是靈魂的棲息地,是回家的歸途,是他們成長的家園。
雖然戰爭輸了,可他們拼死保護的小橋,被留了下來,也就意味著他們的精神永遠沒有被擊垮。
這就是信念,當一個人有信仰,有信念,那他就擁有無窮的力量。
雖然一部分希望以和平結束戰爭的德國人,對他們的做法充滿譴責和抱怨,但又如何,在理想面前,信念是不能被摧垮的,榮耀永遠屬於他們,即使不被人承認。
那些躲在和平背後的膽小鬼,沒有資格譴責他們的英勇無畏。
電影開始於那座小橋,也結束於那座小橋,首尾呼應的很好,也很好地揭示了當時社會的複雜矛盾性。
人性的情感在政治固態的專制下的那種無奈,其實在善良的人性面前,所有宏偉的主義都不算什麼了。
看著那些單純的少年,他們在戰爭面前,面對責任和榮耀,從未表現過絕望,他們的勇氣就已經戰勝了一切。
那些說守護小橋是在做無謂的犧牲的人,那些自私自利的德國人,他們不會羞恥嗎?
在我看來,那些誓死守衛小橋的孩子們,他們是最大的英雄,他們的精神永遠值得他人稱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