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秋分。
2011年秋分前夕的地球照片。EUMETSAT / NASA
行星的姿勢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行星上的生命會感受到怎樣的溫度。直射光讓人感到炎熱,而斜射只有微弱的暖意。
如若我們不考慮海洋冰川對氣候的調控,那麼假如地球的身板再直一些,我們感受到的四季可能就會沒有那麼明顯。
但是地球能躺著就不坐著。它斜著身子圍繞太陽運行。這導致地球上的不同緯度在一年中不同時刻的太陽角度和接收到的太陽熱量會發生周期性變化。
人類活動正在打破自然平衡。但地球大氣的溫度,總體上還是與它接收到了多少太陽熱量有關。而太陽熱量的多少,又與太陽角度有關。地球上季節的成因,與地球和太陽的距離沒有關係。
一年中有兩個時刻,地球上各處的太陽角度都不大不小,處於中間點。這兩個時刻就是「分」。「分」意味著不偏不倚和「中庸之道」,意味著「平均」。此時地球運行到了太陽的側旁,亦即陽光此時直射的是地球的赤道。在這一天,不但地球上所有地區白晝和黑夜都是均分的,氣溫大體上也都處於一年之中的中間點,是一年中最不冷不熱的時候。
但地球是斜躺著的,且在持續地圍繞太陽公轉。因此南北半球此時的氣候變化趨勢是相反的。上半年北半球陽光角度逐漸變大,熱量處於累積上升的過程中,天氣變熱;而與此同時南半球陽光角度逐漸變小,大氣中積累的熱量逐漸變少,天氣變冷。
到了下半年,風水輪流轉。北半球陽光角度逐漸變小,積累的熱量逐漸變少,天氣變冷;南半球陽光角度逐漸變大,熱量累積得越來越多,天氣開始變熱。
地球大氣中的熱量正是這樣此消彼長,往復循環,並在海洋冰川的調控下,達到了一種動態的平衡。
2020年下半年的「分」時出現在北京時間9月22日21:31。太陽直射點將於此時跨越赤道,從北半球進入南半球。此時為北半球的秋分;而在南半球此時為春分。
我們的夏天,是別人的冬天。我們的秋天,是別人的春天。這是自然規律。但細想起來,能夠通過四時的變化感知到宇宙中天體的運行,也是一樁很奇妙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