裏海奧德賽

2021-01-09 澎湃新聞

過去的一年,不止一周。幾乎有三個月,我都沿著鐵路簸行,每晚火車匆匆拖過幾裡夜色,我就在車輪溫柔的叮咣、叮咣聲中入眠。有些鐵路帶我穿過特異的風景,有些則路過壯美的文化遺蹟。跨高加索鐵路和跨裏海鐵路沿線的旅途有你想要的一切,我將在此為你描述。這是我的鐵路冒險日記,是我自己的裏海奧德賽。


我們乘坐的金鷹號快車 本文圖均為 Sophie Ibbotson 攝

抵達亞美尼亞

無論你是飛來葉裡溫還是走陸路來,天際線上的亞拉臘山都會悍然闖入你的視野,儘管山峰就在與土耳其的邊境線外,距離不遠。某種意義上說,這種貼近倒是與亞美尼亞的歷史相匹配:這片土地在文化、建築和種族上一直被不斷重塑,塑造者就是它周邊的鄰國,目的有好有壞。

公元前6世紀,阿契美尼德王朝首先把亞美尼亞闢為一片總督領地,後來亞美尼亞又被波斯、奧斯曼土耳其和俄國先後統治。每一種文化都留下了自己的印記,然而亞美尼亞依然保有獨特的個性,讓它的人民無比自豪。

我決心要呆在市中心,就住進了葉裡溫的萬豪國際酒店。酒店位於共和廣場,廣場初建於1920年代時,原名列寧廣場。曾經樹立列寧塑像之處,如今立著巨大的LCD屏幕,讓人想起時代變遷。薄暮熹微中,孩子們在燈光照亮的舞蹈噴泉旁蹦跳和玩耍。

一位已退休的美國老紳士曾告訴我:「亞美尼亞是世界上第一個基督教國家,是一切開始的地方。」我不敢說完全同意——真正的聖地當然要數宗教誕生的地方,但的確是在亞美尼亞,基督教首次獲得了國王的官方認可。公元301年,梯裡達底三世封基督教為國教;即使亞美尼亞後來被薩珊人徵服時,宗教的寬容也依然佔上風。

我們的旅程從城外開始,以輝煌的格加爾德修道院為起點。公元4世紀,亞美尼亞的聖徒守護神、啟蒙者格列高利在一處聖泉建立了修道院。天然水資源在此創造了一片豐饒的綠色風景,完美地襯映著修道院棕灰色的石牆。

在鋪石的路上漫步,走向修道院建築群,所經之處,售賣水果乾和小紀念品的女人們叫賣她們的商品。我停下腳步,買了一條棍狀的「

sujukh

」,一種用核桃做的亞美尼亞傳統甜品,外面裹著葡萄蜜。我看著周圍人群讓人愉快的喧囂。這要歸功於這個國家的地理位置,亞美尼亞一直是一個屬於商人的國度,女人們一副生意行家的模樣,與顧客聊天、以物換物。

修道院的灰色外牆融進了山色

格加爾德的修士們主要住在峭壁上的洞穴中,這種自然創造的隱居之地讓他們可以把整個世界關在外面,一心祈禱。第一座洞穴修道院名叫艾裡凡克,它毀於天災人禍,即阿拉伯入侵者和地震的共同作用,1215年,喬治亞的塔瑪拉女王手下的兩位將軍建造了一座壯觀的教堂作為替代,正是我們今日所見之教堂。它有許多扇精雕細刻的門,半圓形門楣以石榴樹和葡萄藤圖案裝飾,還有一扇門上刻著精細的浮雕,鳥兒、人臉面具和獸頭的圖案清晰可辨。

基督教於公元40年來到亞美尼亞,但修道院裡的許多圖案都可以追溯到這以前;為了更好地理解它們,我們繼續上路前往

加爾尼神廟

(Temple of Garni),那是一幢希臘羅馬式建築,本是奉獻給瑣羅亞斯德教中的太陽神密特拉的。神廟是堅不可摧的加爾尼城堡的一部分,也是唯一一幢在前蘇聯時期倖存下來的類似建築。當年亞歷山大大帝率軍取道此處,前往中亞和更遙遠的土地時,這一地區大概有許多這樣的神廟吧。

其實這座引人矚目的神廟大體是重修過的。1679年的一次地震把整個地區的建築都化為齏粉,所幸此後神廟的廢墟一直靜靜躺在原處,無人攪擾,直到1909年被考古學家們重新發現。

重建工作於1975年完成。當你站在柱廊前時,如同在時光中回溯2000年。我閉上眼睛,幾乎能感到古時披著罩袍的禮拜者們遠道而來,在我面前攀爬臺階,在立柱前駐足、抬頭細看這座驚人的建築,他們從未見過可以媲美的勝景。

我本可以輕鬆消磨幾個小時來細細探索加爾尼神廟,但火車不等人:我們於六點抵達葉裡溫火車站,而我們的火車——

金鷹號快車

,已經進站等待了。列車員身穿海軍藍色制服,歡迎我上車。列車駛出站臺,香檳杯彼此碰撞,叮噹作響,幾乎蓋過了車輪在鐵軌上的隆隆聲。

我們在Tsovagyukh下車幾小時,驅車去迪利然古鎮(Dilijan)。來亞美尼亞的遊客絕大多數止步葉裡溫,但這片小而多山的土地被稱作「小瑞士」,可謂名副其實。這種阿爾卑斯山一般的風景和森林曾激發一代又一代高加索地區的作家、藝術家、後來又是電影人們的靈感,並且有一種大都市的氣息。

當地嚮導帶我們去老Shahamberyan街,幾百年來,手藝人們都在街上建立作坊。這裡似乎蘊有巨大能量,所以看到那麼多美麗的事物忽然湧現眼前也就不怎麼讓人吃驚了。Narek張開雙臂,熱情地把我們迎進他的地毯作坊。

他解釋說,十年前,他還覺得自己將是家族歷史上一長串地毯製作者中的最後一個,地毯製作是一種瀕死的藝術。但現在,亞美尼亞人自己和外國遊客都開始重新對亞美尼亞的傳統手工藝感興趣。Narek對未來很樂觀。「我的家族保留著許多獨特的地毯花紋設計,」他解釋道,「蘇維埃時期,沒有人想要手工地毯。他們都想要現代的產品,想要人工製品。好在如今人們又開始能欣賞真正的質量了。」

一頓美味的午餐和幾杯亞美尼亞白蘭地後,我們滿懷期待地抵達

塞凡湖

,世界上最大的淡水湖之一。28條河流與小溪哺育了這片絕美的湖泊,冰雪覆頂的山峰環繞著它,真是完美的明信片畫面。

喬治亞

不得不說,只有你來到喬治亞,才能真正了解酒文化——釀酒和飲酒如何深深植於格魯吉亞文化中。

Telavi小鎮

位於釀酒省份卡赫季州的中心位置,也是來一次酒業速成班的完美目的地。從火車窗看出去,葡萄種植園的輪廓清晰可見,每座房屋下都有酒窖,家家戶戶用自己栽種的葡萄發酵出酒液。

我們今日的嚮導是「雉雞的眼淚」酒廠的釀酒者們。Tamriko經理特別著迷於他製造的葡萄酒,還是個滿懷激情的傳統釀酒技術的推廣者。他給我們展示他的葡萄,如同驕傲的父親介紹他的孩子,每個品種都有特殊的葡萄種植地。「雉雞的眼淚」在整個地區都有種植園,充分利用了不同生態系統中生長的葡萄的特性,但他們的酒窖在Sighnaghi鎮上。

與多數葡萄酒製造者不同,喬治亞人不僅發酵葡萄汁,也發酵葡萄皮、葡萄籽和莖,這種做法尤其給白葡萄酒染上一種美麗的琥珀色,導致它們經常被錯認成紅葡萄酒。

喬治亞葡萄酒在一個叫做Gvevri的巨大陶罐中發酵,它必須在酒窖地下埋藏,好使整個發酵過程中的溫度保持恆定。Gvevri底部尖尖,形似羅馬式的雙耳長頸瓶,在發酵時,這種獨特的形制可以讓殘渣自然地沉入底部,把清澈的酒液留在上方。人們不會用添加劑來分離酒渣和酒液,因此喬治亞葡萄酒可謂自然的有機葡萄酒了。

抵達Uplistsikhe時,迎接我們的是傳統復調演唱的快活聲音,這是喬治亞的一項特色。音樂家們表演了許多種民歌和宗教音樂,而聽眾為其中的密集和聲之美而吸引。這樣的音樂即使對於未經訓練的耳朵來說也能立刻理解、感受,我忍不住隨著音樂用腳打拍子,跟著朗朗上口的調子哼唱。說真的,讓我花一個下午聽歌手們唱歌也很棒,但還有其他景點在朝我們招手。

Uplistsikhe遺址

是庫拉河(Mitkhvari)沿岸的穴居點,讓我想起土耳其中部卡帕多西亞地區的巖洞居所。從鐵器時代早期到中世紀末期,人們住在巖石劈伐出的村莊裡,直到蒙古人的入侵敲響了喪鐘。

穴居的村莊

走在Uplistsikhe,腳下頗為崎嶇,有些地方你需要手足並用、稍稍攀登一段,但這些努力無疑都值得,尤其是看到一間古代藥店時,我被震驚了:你能看見用作櫃檯的巖石,以及牆上和地上的刻痕,代表不同原料和藥劑。我正在思考為了建造這樣一個穴居居住地究竟要付出多少勞動時,Louise叫我下到下一級巖石上去;她是個醫生,我共同旅行的朋友。她激動地指出堅固巖石上刻出的石槽,和下面狹窄的酒渠。

這是一臺數千年之久的原始葡萄壓榨機:葡萄被倒進石槽中,人們用腳把它們碾碎,而葡萄汁就會沿著酒渠流動,被收集在一隻壺中。它的設計無比簡單,但卻實用而高明。

亞塞拜然

亞塞拜然是高加索地區三個主要共和國中最亞洲化的一個。與亞美尼亞和喬治亞不同的是,這裡最具統治力的宗教是伊斯蘭教:不但建築和文化深受此影響,食物和衣著也有很大不同。

巴庫常被描述為高加索地區的杜拜,這個稱呼絕不只是褒揚。石油資源讓巴庫短時間內蓬勃發展,儘管有些歷史建築還被妥善保護著,其他卻已經在一股過度狂熱的發展浪潮裡被掃平了。

幾乎從城市的任何一處,你都能看見那三座火焰塔,它們已經成為巴庫的實際象徵。這三幢摩天大樓建於2012年,耗資3億5000萬美元,白天裡的形態有些像火焰。夜幕降臨時,這種相似就變得愈發顯眼了:每幢樓體都被LED燈完全覆蓋,至少需要一萬個燈泡,紅色、橘色和黃色的燈光閃爍,看上去就像一簇真正的火焰。

穿越裏海

儘管我們有些同伴決定乘飛機跨越裏海,從巴庫飛往阿什哈巴德,我卻絕不肯想像自己會錯過乘火車穿越裏海的機會。要把火車和每一節車廂都運上裏海渡輪,顯然需要極為精準的物流。由於沒人明確知道跨越裏海究竟要多長時間,這真是一次真正的冒險。

裏海上的船通常老舊,容易發生機械故障,好在沉船尚屬少見,而天氣狀況也會影響行船時間。不過,再也沒有什麼方式比從海中央看日落更驚人的了,海水在每個方向延伸至地平線以外,更可以看著天穹上明亮閃爍的星星,完全不受光汙染的影響。

裏海的海岸線非常美麗

土庫曼斯坦

土庫曼斯坦是中亞共和國中最神秘的一個。

土庫曼斯坦首都阿什哈巴德的守衛

我們遊覽的第一處是尼薩廢墟,大約在首都阿什哈巴德西南方18公裡。尼薩被認為是公元前3世紀時安息帝國的第一座都城,也可能是一處皇家墓園的遺址,但現代考古挖掘證明後者缺乏依據。

從遠處看時,很難分辨廢墟與周圍環繞的山,環山正是與伊朗的天然邊界。然而,靠近之後,新的形狀進入視野,你可以認出泥磚建造的築壘的殘跡,甚至還有圓柱。在此出土的、引人注目的手工製品包括象牙來通、希臘化的藝術作品,和雕刻著神話場景的硬幣。很難相信,這樣一個偏僻的地方曾是興盛的絲綢之路上的重要貿易點。

在高加索地區,我望向火車窗外時看到的景色往往是碧綠青蔥的,但在土庫曼斯坦東部,地貌簡直如同月球表面一般。卡拉庫姆沙漠覆蓋了該國80%的面積,如世界上所有的沙漠一樣乾旱,降水極為稀少。

土庫曼斯坦最獨特的景色當屬達爾瓦扎天然氣坑洞,最適合天黑後觀賞。它的暱稱是「地獄之門」;乘坐4x4越野車穿越沙漠前去造訪是可選擇的遊覽,但自從我童年時在一本卷邊的《國家地理雜誌》上見到它的一幅照片後,就熱切地渴望能親眼見到這一奇觀。

地獄之門

亞塞拜然地底滲著石油,而在土庫曼斯坦,你腳下的土地則富含天然氣。達爾瓦扎天然氣坑洞自1971年起就在持續燃燒,儘管土庫曼斯坦政府聲稱這是一個自然現象,但事實上,它是蘇聯時期探尋儲油時一次事故的結果。當時地理學家們意外地找到了天然氣資源,非常開心,就儲存了大量天然氣,打算隨後再研究如何把它們從現場運走。然而,他們的鑽探設備陷入了一個地下坑洞;地理學家們認為最好還是把貯存的天然氣都點燃,以免日後爆炸。不過,他們真是大大低估了地下天然氣的儲量:本以為幾個星期,火勢就會得到控制,但迄今為止,這片火已經燃燒了40多年。

烏茲別克斯坦

金鷹號快車夜復一夜地隆隆疾馳,如今正沿著古老的絲綢之路前進。正是在19世紀末期,隨著鐵路鋪設至此,商隊大篷車的旅程才就此告終。

在這裡,我遇上了Oxana,她正在自家庭院裡烤麵包。她用通紅的、慣於勞作的雙手,在一張搖搖晃晃的木桌上重重敲打硬麵團。當她看見我落在庭院門口的影子時,就停下來、抬頭看。她笑著請我進去,快速地念叨幾句烏茲別克語,而這種突厥語言我只懂得幾個最基本的表達。等麵團變得柔軟馴服時,Oxana從中揪出一個個小麵團,我倆挨站著,先把它們揉成球形,再壓扁成碟形。她遞給我一個帶有木把手的工具,底部鑲著某種圖案的銀釘,我用它刺穿麵團,留下相同的圖案。這種點陣圖案可以防止麵包發酵,本身當然也很漂亮。

如果可能,我真願意多呆上一會兒,爐子裡烤麵包的香味簡直讓人流口水。但我接到了清楚的指示,要我按時回到卡爾塔尖塔去,我也不想被扔在後面拼命追著火車跑。

在希瓦的「Ichon Qala」——城牆圍繞的堡壘中,每條街上的每幢樓都是建築意義上的傑作

人們經常問我,我最喜歡的烏茲別克斯坦城市是哪座?儘管希瓦和撒馬爾罕都令人難忘,但

布哈拉

依然是我的心頭好。

我總是按照同樣的路在城裡兜圈:我先走去大廣場,廣場挨著Ark堡——布哈拉的泥牆堡壘。我上次造訪之後,它翻修過一次;我在腦中對比著埃米爾們優雅的藝術感知力和他們統治的殘暴,實在很難把二者調和起來。

所有曾在布哈拉留下實體印記的統治者中,最著名的當數成吉思汗。如果他沒有率騎軍攻陷這座城市,在我們面前的它將看起來截然不同。雖然布哈拉也有自身的古代歷史、文化,但只有一座這樣的建築在成吉思汗掘地三尺的侵佔中倖存。當他騎馬穿過平原、馳向布哈拉時,他的目光停留在卡永尖塔上,那是全城最高的塔樓。他赦免它不被摧毀,因為它曾在途中鼓舞他前進……讓人悲傷的是,布哈拉其餘的一切,包括每個居民,就沒有這樣的幸運了。

布哈拉的米裡-阿拉伯神學院中的一位長者

身後已駛過近2000公裡的沙漠,相比之下,最後一段路就是小意思了。

塔什幹是個大而喧嚷的城市,尤其是與它優雅的鄰居撒馬爾罕相比。1966年,它被一場地震大體夷為平地,今天你能見到的城市多半是蘇聯時期留下的,只有一些著名建築例外。不過,如果你想真正了解現代烏茲別克斯坦,在拜訪更美麗的去處之外,還是該考慮一下這座緊張忙碌的鋼筋混凝土叢林。無論如何,這裡是政府的所在地,也不是全無過去的城市,有人在此定居的歷史已經超過2500年。

哈薩克斯坦

離別是甜蜜的憂愁,威廉·莎士比亞如是說;當一生難忘的一段冒險告一段落時,這種感受尤其真切。我們行程中的最後一站,阿拉木圖,來得實在太快,我幾乎難以相信我們已經從葉裡溫出發走了這麼遠。乘纜車上至Koktube山頂,不僅能看到城市的全景在我眼前展開,還能望見天山山脈冰雪環遮的尖峰。站在這樣視野絕佳的位置,仿佛站在世界之巔。我向西眺望來時路,在腦海中重演剛剛完成的傳奇旅程中的每個階段……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裏海還是裡湖?
    大家稱呼了「裏海」這麼多年,一定沒有是海還是湖的疑問。但現實中確實有個大大的疑問,在蘇聯解體之前,這片廣袤的水域一直由蘇聯和伊朗獨享;解體之后里海周邊的蘇聯就一分為四,裏海周圍就成了5個國家,俄羅斯、伊朗、哈薩克斯坦、土庫曼斯坦和亞塞拜然諸位可能會問是海是湖有啥區別?這裡邊說道可大了,是海就是國際水域,屬於地球人共有;是湖就不同了,就是這5家的,別人無權幹涉!
  • 裏海是個湖,各國進入裏海的艦隊是怎麼出去的?
    在地理學中,有一個很重要的知識點,那就是關於裏海的。很多人聽說這個名字,以為裏海真的就是一片海,與其他海域一樣,四通八達,通往各方。可事實上,接壤五國的裏海,只是一個湖而已。周圍被俄羅斯、喬治亞、埃塞拜疆、伊朗、土庫曼斯坦、哈薩克斯坦圍得嚴嚴實實。所以它只是一個湖泊而已。
  • 裝備裏海艦隊,保衛裏海上空
    裏海是連接歐洲和亞洲的封閉性水體,與它接壤的共有五個國家,由於這種特殊性,它在很長一段時間內也沒有一個清晰的定義,再加上裏海資源豐富,戰略位置險峻,它成為五國乃至美國都想染指的地點。近年來,五國舉行多次雙邊會談,基本確定了裏海的地位以及相對具體的解決方案,這五個國家關係特殊,而我們知道,俄羅斯作為其中的軍事大國,一直有意在此發揮大國影響力,特別是俄羅斯有專門組建的裏海艦隊,用強大的海軍力量控制這裡,近期,俄羅斯又有了新動作。
  • 世界地理小區域——裏海
    在裏海東部有世界上最大的瀉湖——卡拉博加茲戈爾灣,其與裏海主體通過一條長約7千米的水道溝通,裏海的水大量流入卡拉博加茲戈爾灣。為遏制裏海水位下降,1980年蘇聯修築一座水壩切斷了裏海與卡拉博加茲戈爾灣的聯繫。水壩建成後,卡拉博加茲戈爾灣大幅萎縮。1992年,這座水壩被拆除,之后里海水位仍在上升。21世紀初,裏海水位再次出現下降趨勢。下圖示意裏海及卡拉博加茲戈爾灣。
  • 裏海的河水注入量一直在減少,然而水位卻在上升,秘密在裏海下面
    裏海是世界最大的湖泊,但不可否認的是裏海相比以前要小多了,然而如果問裏海什麼時候會幹涸的話,恐怕很難能看到那樣的一天,因為裏海的水量來源非常奇怪,雖然這一帶的降雨量和河流注入量小於其水資源的蒸發量和使用量,但是裏海的水位卻一直在上升中。
  • 世界上最大的海跡湖「裏海」沿岸有哪些國家?哪些河流注入裏海?
    裏海是世界上面積最大的湖泊,地處亞洲和歐洲的交界處,總面積約為38.6萬平方千米,和我國雲南省的面積相當。裏海是曾經是海洋的一部分,是「古地中海」的組成部分,大約在1.1萬年前,裏海和海洋分離後,成為了一個湖泊,所以裏海是一個「海跡湖」,當然也是一個鹹水湖。
  • 裏海和青海湖都是鹹水湖,為何裏海被稱為海,青海湖卻叫做湖?
    比如說,我國的青海湖,中亞地區的裏海,雖然它們的水也是鹹的,但四面都被陸地包圍,並沒有與大洋相連,所以這種水域,只是鹹水湖,而不是海。再比如歐洲的黑海,地中海,雖然幾乎完全被陸地包圍,但因為通過海峽和大洋相連,所以它們被稱作內海,而不是湖。不過凡事也有例外,有些水域,雖然不是海,但卻可以被命名為海。比如說上面提到的裏海,裏海是世界上最大的湖,也是世界上最大的鹹水湖。
  • 裏海到底是湖還是海?
    裏海在現代波斯語(波斯文 )、亞塞拜然語、土庫曼語等語言中是「哈扎爾海」,含義來自9世紀時它附近的哈扎爾王國。裏海是一個地地道道的內陸湖,那為什麼又被稱為「海」呢?從裏海的自然特點來看,裏海水域遼闊,煙波浩渺,一望無垠,經常出現狂風惡浪,猶如大海翻滾的波濤。同時裏海的水是鹹的,有許多水生動植物也和海洋生物差不多。
  • 「裏海」是世界上沿岸國家最多的湖泊,共有五個國家位於裏海沿岸
    裏海是一個海跡湖,曾經是「古地中海」的組成部分,大約在1.1萬年前,由於板塊運動裏海和黑海分離,成為一個內陸湖泊。裏海面積如此巨大,雖然是一個湖泊,但是確實是有大海的氣魄。裏海也是世界上接壤國家最多的湖泊,總共和五個國家接壤,分別是哈薩克斯坦、土庫曼斯坦、伊朗、亞塞拜然和俄羅斯。
  • 裏海是海還是湖?裏海之爭,實際也是圍繞能源的利益之爭
    這是因為,裏海雖被稱為海,但實際上,在全球主流意識中,還是認為裏海屬於湖泊,並且還是全球最大的鹹水湖,它的面積約38.64萬平方公裡,甚至比全球大部分的國家還要大。那麼既然算作湖泊,為何它又會被賦予裏海這個名稱呢? 這或許與它的歷史成因有關。據說,在數萬年前,裏海還與黑海、鹹海、地中海和亞速海為一體,組成了古地中海。
  • 這國剛剛借給美國2個裡海港口,俄羅斯裏海艦隊啥反應?
    裏海沿岸五國中,當屬俄羅斯海軍裏海艦隊和敢在美國海軍頭上動手動腳的伊朗海軍最高調全球知名度最高,亞塞拜然、土庫曼斯坦和哈薩克斯坦這三國海軍相比之下要遜色很多。不過,哈薩克斯坦最近剛剛批准借給美國2個裡海港口轉運非軍事貨物一事,迅速讓哈薩克斯坦軍隊中最年輕的海軍部隊成為裏海第三大熱門海軍。
  • 裏海距離鹹海那麼近,有沒有可能從裏海調水到鹹海補充恢復?
    裏海距離鹹海那麼近,有沒有可能從裏海調水到鹹海補充恢復?這個問題比較有意思,而且從地圖上來看裏海到鹹海的最近距離也僅為300公裡左右,按理來說調水應該是一件比較容易的事,但為什麼沒有實施呢?在筆者看來還是與這兩座湖泊所處的位置、氣候環境、沿岸各國的發展現狀以及經濟狀況、地緣政治等有關。
  • 裏海艦隊:養在魚缸裡的艦隊
    該護衛艦已編入俄羅斯裏海艦隊服役。  10月7日,26枚巡航飛彈從裏海的四艘俄軍艦上發射,擊中1500公裡外位於敘境內IS目標,俄電視臺反覆播出的這一畫面震撼著西方。  要知道,動用海基巡航飛彈打擊陸上目標、尤其是打擊恐怖分子,通常是美國海軍的拿手好戲。如今,俄海軍也上演相似一幕。成立近300年來幾乎很少有實戰機會的裏海艦隊,一戰成名。
  • 裏海距離鹹海那麼近,鹹海快消失了,從裏海調水可以嗎
    首先我們先看看裏海與鹹海的地理位置,它們之間的距離有多麼近。 裏海,不是海,是一座湖泊,是世界上最大的鹹水湖,位於歐洲和亞洲的交界處,裏海也是世界上接壤最多國家的湖
  • 蘇聯解體後,裏海艦隊慘遭分家
    由於通往裡海的運河只允許5000噸以內的船航行,所以相較於其他艦隊而言,裏海艦隊的規模很小,但對於裏海的面積而言,他又顯得足夠大。俄羅斯四大艦隊及裏海區艦隊「湖軍」還是「海軍」裏海位於歐洲和亞洲的交界處,是世界上面積最大的鹹水湖。雖然名字裡帶著一個「海」字,但卻實實在在是一個湖,且沒有任何出海口。
  • 裏海是「湖」還是「海」?如今終於有了答案
    各國都對裏海豐富的石油資源蠢蠢欲動,而裏海的名分則決定了每家能分到多大的蛋糕。俄羅斯在三百年前就開始組建裏海艦隊,時至今日,裏海艦隊的兵力已經達到2萬人,僅次於三大艦隊,遠超周邊國家的海軍力量,稱霸裏海。按照國際法,如果裏海是湖,那麼它是沿岸國家的共同財富,應當攜手開發資源;如果裏海是海,那麼沿岸國就擁有其領海、毗連區及其開發利用其管轄海域的一切資源的權利,無需得到其他沿岸國的認可。
  • 裏海:叫海卻是湖,有海豹沒有鯨
    有人說,裏海曾經與真正的海洋相連,後來才分隔開,海豹留在了裏海,而鯨離開了。還有人說,當時有的鯨也留在了裏海,直到近幾千年才絕跡,古代還有人見過裏海的鯨呢。今天動物志告訴大家,這些統統都是謠傳。裏海的形成分三個階段: 中新世(距今2300至530萬年前):今黑海、裏海南部與地中海分離,形成一個大湖。阿拉伯半島持續擠壓歐亞大陸,科佩特山脈和高加索山脈隆起,奠定了今裏海的西、南邊界。約550萬年前,裏海南部與黑海分離,裏海初步形成。
  • 裏海是「湖」還是「海」?兩個字的差異竟是天差地別!
    假設我們將裏海定義為海,那就會出現一個非常有意思的現象:除了200海裡的專屬經濟區外,裏海的其他地區就是人類所共有了。什麼概念呢?就是每個國家都可以在這個地方來捕魚、來鑽石油、來鑽天然氣……而且200海裡的專屬經濟區也是很不好分的,因為裏海沿岸國家都是接壤的,如果按200海裡的定義劃分,各國之間都會出現很多的重疊區域。
  • 裏海到底是海還是湖,周邊有幾個國家?
    裏海是世界上最大的湖泊(兼最大的鹹水湖),面積37萬平方公裡。美國一口咬定裏海是海,企圖在裏海分一杯羹,但是,主流意見還是認為裏海是湖。蘇聯在1991年壽終正寢後,多出四個裏海國家。加上伊朗,再以順時針計,這五個國家分別是:哈薩克斯坦、土庫曼斯曼、伊朗、亞塞拜然、俄羅斯。如果裏海是個普通的湖泊也就算了,五國最多為了捕魚而發生口角。但是,裏海是世界上石油資源最為豐富的地區之一。裏海石油有多豐富?一個讓人震驚的數字——600億噸!裏海的天然氣儲量達到14萬億立方米。這是什麼概念呢?以石油為例。
  • 裏海出現新品種櫛水母 生態學家暗自歡喜
    據俄羅斯地理學會消息,這是肉食性櫛水母首次出現在裏海,這很讓科學家高興,因為這種櫛水母能制衡它的近親——威脅裏海生態平衡的淡海櫛水母 (Mnemiopsis leidyi)。  1999年,淡海櫛水母沿伏爾加河-頓河運河進入裏海,同樣對當地生態系統造成毀滅性影響。2006年,淡海櫛水母首次出現在北海和丹麥海峽。   從大西洋遷居面來的肉食性櫛水母可遏制黑海和亞速海的淡海櫛水母。肉食性櫛水母的不同之處在於,它以其他櫛水母為食。這樣,黑海的櫛水母種群中就形成了「捕食者」和「獵物」同在的自我調節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