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是世間上最公平公正的東西,始與終,成與敗,得與失,真理與謬論等都是由時間去考量,它雖無形,但我們從生活環境各個方面都感受得到它的存在。
時間可以無窮大,大到我們不知道未來是否有終點,也可以無限小,小到可以容納光的速度。如果將時間分解成無窮盡的小片段,取一個點去影響它,就會發現它像多骨諾效應一樣引起連鎖反應,改變未來的整個方向。現在是過去的發展結果,也是未來的發展基礎,每個時間節點都是一個開始和終點,要想人生萬事順意,就要把握住所經歷的每個時間節點,用好每一分做好每一秒。
時間雖然無形,但人類確用一種方法來記錄了時間。它是人類觀察日月星辰變化,感受寒暑冷暖,從恆定的自然規律中制訂出來的一記錄方法,這就是曆法。它是用來指導人們的生產生活的工具,使人們有了時間觀念,能有計劃地開展工作,提工作效率,還可以記載社會的變遷。
曆法統分為「太陽曆」和「太陰曆」兩大類,「太陽曆」也就是國際上通用的公曆,公曆最早由古埃及人創立,由古羅馬統帥儒略凱撒修訂,所以公曆也稱「儒略曆」。是按照地球圍繞太陽公轉一周來計算一個回歸年,一個回歸年的長度是365.2422天,即365日5時48分46秒,累積四年就能約多出一天。最初的「太陽曆」是單月31天,雙月30天,12個月為一年共計366天,所以每四年中就有三年要分別減去1天,由於古羅馬是2月份執行死刑,人們認為這個月不吉利,於是便從2月中減去這1天,這時2月只剩下29天。凱撒死後,其侄子奧古斯都即位,為了彰顯皇威,於是將自己出生的8月加上1天,之後的大月小月也相應替換,所以9月、11月變成了小月,10月、12月成了大月,1月開始還是不變,1~7月還單大雙小,8~12月則雙大單小,其中8月多加的那1天再從2月中扣除,於是平年的2月就只有28天了。
後來人們又發現,回歸年每四年共多出23小時15分4秒,比正常的1天少44分56秒,如果每四年加1天,那麼128年後就又多出了1天,也就是400年中約多算了3天。如今公曆規定,凡公元年數是100的倍數時,必須用400來整除,能整除的才算閏年,例如,1600年~2000年中,1700、1800、1900這三個整數年都是平年。所以這樣就很巧妙地從400年中除去了多餘的3天。

「太陰曆」是我國古人通過月亮的圓缺變化周期來確定的,每個月的平均長度約等於一個「朔望月」。所謂朔,就是月亮處於地球和太陽之間,月亮背面對著地球,在地球上看不到月亮,此時正是農曆三十到初一的時候。所謂望,就是地球在月亮和太陽之間,地球的黑夜對著月亮被照亮的那一面,在地球上能看到一輪滿月,此時正確農曆十五、十六的時候。在朔望之間,初二開始月亮被照亮的西側在傍晚露出,此時稱新月。初七、初八月亮整個西半球被照亮,此時為上弦。二十二、二十三月亮的東半球被照亮,此時稱為下弦。到二十七、二十八的時候,月亮凌晨才升起,只露出照亮的西側邊緣,此時稱殘月。

一個「朔望月」長度不固定,最長達29天19小時多,最短僅29天6小時多,平均長度約29天12小時44分3秒。一年有四時,每時分孟、仲、季三個月令,共十二個月令,每個月令就是一個農曆,根據月相變化,「朔望月」平均29.53天,所以農曆大月30日,小月29日,一年共354日。比回歸年365.2422天少了11天多,平均約每三年累積出一個月多,最早的時候農曆是三年一閏,但是三年一閏還是多出幾天,又提出五年兩閏的說法,後來為了農曆更接近一個回歸年,規定十九年閏七個月。

關於農曆閏月的安置問題,早殷周時期就有記載,那時閏月一般放在年終。漢初在九月之後置閏,稱「後九月」,漢武帝時期又將閏月分配到各個月中,並規定按照二十四節氣分配一個中氣給每個農曆,如果沒有中氣的農曆就作為閏月算入前一個農曆月令中。例如,農曆五月中氣是夏至,那麼當年農曆五月在小滿之後夏至之前,那麼該月就作為閏月閏入前一個月令農曆四月中去。這種方法稱為陰陽合曆,並沿用至今。

此內容為原創作品,喜歡的朋友請收藏關注,後續還會有此類文章創作,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