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童克難 中國環境
「2019年6月出臺的《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工作規定》,為何在2019年5月該公司就已經開始學習?」在中國建材集團有限公司下屬某四川企業,督察工作人員發現了其提供材料中存在的問題。
中央第五生態環境保護督察組下沉至四川省現場檢查期間,憑藉豐富的工作經驗和對細節的敏銳觀察,發現企業提供的匯報材料多處造假,生產和治汙環節涉嫌違法。
仔細對照時間節點:企業多處造假「現出原形」
「公司高度重視生態環境保護工作,2019-2020年組織開展了9期環保培訓,學習了應該怎樣做好環境保護,培訓主要人員為公司班子成員和中層管理人員。」該企業在與督察組交流時表示。
次數並不算少的學習培訓,督察組卻在提供的材料裡發現了問題,這就出現了上文提到的《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工作規定》。
「2019年6月中辦國辦印發的《工作規定》,對於做督察工作的人來說,記得是非常清楚的。時間對不上,提供的材料可能存在造假問題。」督察組工作人員對企業的情況首先進行了判斷。
現場檢查,也從辨別材料的真偽開始。
「13次召開生態環境保護相關會議的紀要,籤字一模一樣。」
「2月的會議紀要最後的落款時間是1月。」
「電腦中原始材料的最終修改日期是2020年7月到9月之間。」
現場檢查過程中,督察組工作人員不時交流著發現的新線索。
在大量事實逐漸清楚的情況下,企業終於承認:2019年-2020年公司只組織了一次關於環保方面的學習。
學習材料造假,其他材料是否也有問題?
「要仔核對並檢查企業的危廢處置情況,廢礦物油的去向一定要弄清楚。」在了解了其生產工藝和汙染排放的情況之後,督察組負責人要求馬上成立臨時調查小組,並調集負責其他區域的督察人員趕赴企業。
這一次,督察組又找準了方向。
「之前對《危廢管理辦法》學習不夠,2017、2018年危廢延遲到了2019年清運。」在交流中,企業負責人這樣解釋。
「危廢的臺帳字跡還能用手擦拭,顯然時間還不太久。」「2018年到2019年與你公司籤訂危廢處置協議的單位已經註銷,是怎麼回事?」通過督察組與當地生態環境部門核實信息以及現場檢查,企業不得不再次承認,其2018、2019年危廢管理臺帳為2020年8月底補填,提供給督察組2018年至2019年危廢處置協議為虛假協議。
據企業介紹,2017年以前,企業每年產生危險廢物廢礦物油約0.3噸,部分用於潤滑回用,部分以150元/200kg價格出售給了無危險廢物處置資質的個體戶。
督察組工作人員對材料進行核查
不放過任何一個細節:前後說法不符,涉嫌違規取水
「企業有沒有補充水?補充用水從哪裡來?有沒有獲得取水許可?」交流匯報會的最後,督察人員再次向企業發問。
在此之前,企業負責人介紹情況時表示,其生產用水經循環水池循環後重複利用,廢水不外排。
最後一個看似不經意的問題,實際上是另有深意。「如果企業生產用水成本較低,其循環用水的驅動就不大,就可能存在廢水外排的現象。」督察人員解釋說。
先從用水情況查起。
按照企業提供的材料,該公司2008年投產後與某河道管理機構(企業取水井距該河約200米)籤訂用水合同,2016年以前取水和棄水費為1.2萬元/年,2016年之後調整為1.4萬元/年。
雖然籤訂了相關合同,但企業也承認其2020年前沒有安裝水錶,2020年7月起開始辦理取水許可等相關手續。
到底有沒有汙水外排?督察組開始就企業生產和排放情況進行檢查。
「過來看一下這個外排口。」在廠區一側,督察組的一名工作人員招呼同事進行拍照取證。
在現場督察組發現,這個名稱為「汙水排放口」的排口,其標誌牌寫明的汙染物為「汙水」。排口中,一直有不明廢水向廠區外的河道內排放。
「咱們一起把井蓋打開,找一根長竹竿來。」距離外排口不遠的溢流井,再次引起了督察組工作人員的注意。
「有40公分深的淤泥,這不是短時間可以形成的,是怎麼回事?還有沒有別的溢流井?」一邊打開井蓋,將長竹竿伸向井底,用手搓拭粘在竿頭的泥漿,督察組的工作人員一邊對企業相關工作人員說。
在企業的帶領下,督察組工作人員又現場檢查了其他兩處溢流井,均發現了相似的情況。
「督察組來我公司檢查時,我公司介紹廢水不外排的情況不屬實。」企業最終承認,其主要原因是加工沉降沉澱循環池沒有及時清理,沉澱池容量不足,造成了部分廢水直接外排總排口。
相關工作人員表示,企業在2017年對沉澱池進行改造,2019年對生產車間循環水路進行改造,目前循環水池無廢水外排,但在清理磨具和衝刷車間場地時造成的磨漿水通過總排口外排。
督察組檢查企業溢流井情況
再次現場核實檢查:一腳下去全是灰,治理設施「形同虛設」
「明天再派兩名同志,去企業現場核實檢查相關情況。」 在企業現場工作7個小時之後,督察組決定暫回駐地,對當天的情況進行梳理,並臨時調整了第二天的工作安排。
從生產工藝來看,該企業在破碎、篩分、澆築等工藝環節都可能有廢氣排放。除了廢水和危廢,廢氣有沒有問題?第二天的現場檢查,廢氣治理成為督察組關注的重點。
「一腳下去全是灰塵。」是督察組在企業生產車間檢查時最深的感受。
每一個工藝都自仔細詢問,每一個環節都認真檢查,在回收及廢砂回收破碎車間,督察組首先發現了問題。
「粉塵產生點設置半密閉罩收集後再經袋式除塵器除塵後由排氣筒排放,但是排氣口明顯不符合要求。」在現場,督察人員發現其排氣筒根本沒有伸出廠房之外,高度與除塵器的高度基本持平。
「對照企業2019年12月編制的《環境影響後評價》,其要求是排氣筒的高度是15米,但這個排氣筒只有5米左右。」督察人員表示。
之後,督察組又現場檢查了企業其他生產車間和治理設置,發現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問題。
從現場檢查情況來看,企業的收塵設施可以用「形同虛設」來形容,那檢測數據結果又怎樣呢?
現場檢查之後,督察組又調閱了企業的檢測報告。資料顯示,企業共有8個廢氣排放口,但只對2個電爐廢氣排口進行委託檢測。
「我們了解到,企業廢氣、廢水等所有汙染治理設施均無專業人員運維,這也是設備效果差的一個原因。」督察組人員表示,對於發現的問題線索,督察組將交予地方相關部門進一步調查處理。
企業汙染處理設施形同虛設
來源:中國環境APP
照片拍攝:童克難
視頻製作:歐陽近人
編輯:周亞楠
更多精彩,請關注中國環境APP
長按識別二維碼下載↓↓↓
版權聲明
中國環境報社旗下媒體包括中國環境報、《環境經濟》雜誌、中國環境APP、中國環境網、中國環境微信、中國環境微博等。為維護自身版權利益,制止非法轉載行為,特此鄭重聲明如下:
1、任何媒體機構及營利性組織,凡在網際網路、移動客戶端、微信和微博等公開傳播平臺上使用中國環境報社所屬版權的新聞作品,須事先取得中國環境報社的書面授權後,方可在授權範圍內使用和轉載,且必須為作者署名,並註明來源,同時按有關國際公約和我國法律的有關規定向中國環境報社支付版權費用。
2、任何媒體機構及營利性組織,未經書面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中國環境報社所屬版權的新聞作品。對於侵權行為,中國環境報社將予以警告。
3、對於警告無效者,中國環境報社將採取包括但不限於公開譴責、向國家版權行政主管部門舉報、向人民法院提起侵權訴訟等多種措施以維護著作權人的合法權益。屆時產生的一切後果由侵權人承擔。
4、對於各類非法轉載行為,歡迎讀者舉報。
本作品如有侵權,請聯繫我們及時刪除。
原標題:《中國建材下屬企業偽造材料 督察組「火眼金睛」如何識破造假?》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