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個長期充滿好奇心的人,我總是對各種奇聞異事懷有極大興趣。然而,沒想到,我作為一個物理極差,且對於理科毫無興趣的文科生,有一天,居然對物理產生了強烈的探索欲!
這個激發我極大求知慾的東西,就是著名的「雙縫幹涉實驗」。這個實驗可以說也是全球網際網路上最神秘,最詭異,最讓人不解的現象之一,甚至於讓物理這個在很多人看來晦澀難懂又枯燥的東西出了圈。
理解實驗之前,先做個最簡單的假設。我們把小球隨機射向前方有著一條豎直縫隙的擋板,小球穿過擋板縫隙並打在牆上,就會留下點狀的痕跡;那麼,如果一直不停把小球射向擋板,穿過縫隙的小球們在牆上留下的痕跡,就會漸漸變成一條豎線。
小球穿過單縫
這時把擋板的縫隙變成同樣長短粗細且平行的兩條(「雙縫」的含義),再把小球們不停射到兩條縫隙裡,最後牆上的痕跡就會變成近乎平行的兩條豎線。
小球穿過雙縫
好,我們這時再把小球換成水波又如何呢?事實就是,如果擋板只有一條縫,水波不停穿過縫隙後,留在牆上的痕跡也是一條豎線(此時和小球的情況沒有區別);
水波穿過單縫
而當縫隙變成和前面一樣情況的兩條時,結果不一樣了。因為穿過縫隙時,波紋會在擴散時相互影響交叉(「幹涉」的含義),當波紋不斷進入縫隙時,交叉情況就會更加複雜,而牆上的痕跡就會變成多條明暗相間且平行的豎線(這個就叫「幹涉條紋」),和小球的情況形成對比。(不信自己可以實驗一下,看看雙縫的水紋效果就知道了)。
水波穿過雙縫
以上就是雙縫幹涉實驗的基本操作。而所謂的小球和水波其實只是個形象的比喻,方便大家理解罷了。真正的實驗對象,其實是微觀世界的粒子(光子和電子等,別怕,用不著理解這個的含義和區別)。
幹涉條紋
而當我們把光子(電子)射向擋板的縫隙時,結果會是什麼?其實和前面的假設差不多,當擋板只有一條縫時,穿過縫隙的光子(電子)們依然會在牆上留下一條豎線痕跡;而變成雙縫擋板時,牆上的痕跡就變成了和水波一樣的幹涉條紋。
粒子穿過單縫
粒子穿過雙縫
這印證了一條物理學基本原理:粒子具有波粒二象性。這個意思就是說,光子和電子這樣的粒子既是粒子(就像個小球),又是波(仿佛水波)。所以通過單雙縫時,會留下兩種不同痕跡。
這時,哪怕你沒有聽懂,我想你也可能會有個疑問:「哈?就這?聽上去好像沒什麼啊?」
別急。如果真的這麼簡單,那這個實驗怎麼會這麼出名呢,你說是吧?
因為這個實驗還沒有做完。科學家們想,之前是多個粒子同時不停發射,在穿過雙縫時,可能互相碰撞影響,所以在牆上留下了幹涉條紋;那麼把粒子一個一個單獨發射過去呢?應該不再會有幹涉條紋了吧?(就像那個小球的雙縫實驗一樣)
單個粒子穿過雙縫
然而,事與願違。即便通過這種方法規避了互相影響的可能,在雙縫條件下,最後依然在牆上形成了幹涉條紋(而不是大家認為的兩條豎線)!咦?怎麼回事?難不成單個粒子射過去會分裂成兩個粒子(兩條波),自己幹涉自己?然而這還不算什麼。
他們又架設了一臺觀測裝置放於擋板處,用來觀察單個粒子穿過雙縫時的運動軌跡。你猜怎麼著?這時的粒子居然乖乖聽話,像我們之前認為的那樣,只會從其中一條縫穿過,觀測結束後,留在牆上的痕跡是兩條豎線;而停止觀測後,單個粒子又開始不聽話了,痕跡再次變成幹涉條紋!(這個現象被稱為「觀察者效應」)
單個粒子穿過雙縫,並加上觀測裝置
這時的效果
這個就太奇怪了!難道粒子是在不知下一個粒子落點前,已經有意識地預測並選擇了自己的落點,從而形成幹涉條紋?還有意規避人類的觀察?人的抽象意識還能改變客觀結果?
這個單粒子雙縫幹涉實驗可以說震驚了世界。人們百思不得其解—沒有生命的物質也有意識?人們常說物質決定意識,難不成也可以反過來?一時間,科學仿佛和玄學都能扯上關係了。而這個實驗最早由19世紀初的英國科學家託馬斯·楊(Thomas·Young)提出並發現,如今也沒有特別完美的解釋。
而以經典雙縫幹涉實驗為基礎,科學家們還陸續做出了更多進階版,比如這一個。
這個實驗叫做「延遲選擇量子擦除實驗」。想法最早來自於愛因斯坦的同事約翰·惠勒,他在1979年提出了這個構想。只不過這個設想因為條件限制,當時並沒有直接實驗過。後來隨著科技進步,人們終於可以通過實驗裝置完成這個構想性實驗了。它的基本操作如下:
以經典雙縫幹涉實驗為基礎,先在雙縫擋版和牆體之間增加一個特殊晶體和A,B兩個探測器(你可以把這個理解為我們的眼睛)。實驗開始後,單個粒子會陸續穿過縫隙(縫隙標記為縫隙A和縫隙B),到達晶體後,粒子被分為相同大小質量的兩個,先把一個投在牆體,再把另一個隨機投在A和B兩個探測器上(分別對應縫隙A和縫隙B)。
延遲選擇過程
運用晶體把粒子分成兩個,是為了不觀測投到牆體粒子的運動,探測器則是用來測定另一個粒子是來自於哪條縫隙—如果探測器A(B)亮起,表明粒子經過的是縫隙A(B)(這個過程就是「延遲選擇」)。把觀測器放到擋板後,就是為了避免之前的觀察者效應。但實驗結果顯示牆上得到的痕跡依舊是兩條豎線。不應該啊?我們並沒有直接觀察投到牆體的粒子啊?
然後,科學家在探測器A和B之後,又增加了探測器C和D。當粒子經過探測器A和B之後,有一半粒子來到了C和D並使其發光。它的作用就是擾亂之前探測器A和B的觀測結果,我們便無法得知粒子穿過的是哪條縫了(這個過程叫做「量子擦除」)。你能想到嗎,牆上的痕跡又變成了幹涉條紋!
量子擦除過程
結果又一次顛覆了人們的基本認知!它仿佛告訴我們,因果規律可以倒過來,我們的現在的觀測行為居然能夠影響過去的粒子狀態,也就是現在的行為使得事件回到了過去,發生某種改變並影響了結果。
難道,科幻小說裡的時間回溯,時光倒流似乎成了可能?
不得不說,現有科學仍然還有局限性,誰也不知道宇宙之間還有什麼東西和規律是我們不知道的。也許,終有一天,我們能建立新的認知和規律,把這些不合理變成合理,想想就覺得很神奇。